东莞市长安雅正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东莞市长安雅正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东莞市长安雅正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东莞市长安雅正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东莞市长安雅正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测七年级历史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A.巩固了隋朝统治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强了北部边防 D.便于隋炀帝南巡【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因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符B合题意,故选B。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建立了隋朝 B.实现国家的统一C.开创三省六部制 D.开创分科考试新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长安。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题干中“混南北为一区”指的就是隋文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所以答案选择B点睛: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3.下列关于隋朝灭亡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统治者贪图享乐B.国家财政困难C.大兴土木工程D.残暴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D符合题意;统治者贪图享乐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国家财政困难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大兴土木工程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4.“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十分包容的态度,营造了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所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不包括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委员制是指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上完善了()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因此说唐代出现了群相,相当于委员制,C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内阁制到明代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6.“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贞观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其中大臣魏征以直言进谏而著称,故C符合题意;程咬金和秦叔宝是唐朝开国名将,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故AD不符合题意;李世民指的唐太宗,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7.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A.隋炀帝 B.唐太宗C.唐玄宗 D.武则天【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是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创立于隋朝。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8.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这说明安史之乱后()A.黄巢起义爆发 B.社会动荡不安C.五代十国分立 D.开元盛世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现象说明安史之乱令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生灵涂炭,社会经济遭遇重创。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B项正确;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A项;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分立,排除C项;开元盛世出现于安史之乱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9.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对她执政时期的评价是颇有作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项B符合题意;“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和“奢侈腐化,心狠手毒”都只强调负面作用,不够准确,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是评价唐玄宗,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0.“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筒车应该是A.灌溉工具B.纺织工具C.交通工具D.耕作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缚以竹筒”可知是筒车,筒车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是利用水力推动,进行自助灌溉的一种工具,A符合题意;纺织工具、交通工具以及耕作工具均不符合题意,B、C和D项排除,故本题选择A。【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缚以竹筒”,结合筒车的相关知识回答。1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鉴真为唐朝僧人,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所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可以印证唐朝中日交往,A项正确;波斯为中亚地区国家,排除B项;“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描写的是昭君出塞,排除C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表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2.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已普遍使用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历史发展状况,解题时注意“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不符合史实”等关键信息,由已学知识可知BCD均符合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而A不合史实,因为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故选A。13.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唐朝的()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代表作,吴道子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被后世称为“画圣”,B项正确;顾恺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排除A项;张择端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排除C项;赵孟頫是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行书著称,排除D项。故选B项。14.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A.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B.唐朝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C.唐朝政府力求以才学选拔官员 D.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因为科举制注重才能,力求以才学选拔官员。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5.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汉武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太宗统治时期,他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因此,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B项正确;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排除A项;隋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排除C项;汉武帝派兵打败匈奴,排除D项。故选B项。16.体现“和同为一家”的是()A.日本遣唐使来唐 B.金城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马可•波罗来华居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和同为一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7.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作品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并结合所学可知,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不同,是因为二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项正确;A项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二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因此感触不同,排除A项;二人均是封建时代,所受教育的内容是相同的,排除B项;李白仕途多有磨难,但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成并立局势,C项正确;A项中北宋与辽、西夏的位置颠倒,排除A项;B项中金的位置错误,排除B项;D项中北宋、西夏与辽的位置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加强了辽与北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B.它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C.客观上使得辽宋关系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D.缩小了北宋的统治区域,是北宋走向衰落的转折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并没有割地的内容,所以缩小了北宋的统治区域,是北宋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说法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后,辽宋保持了长时间和平局面,双方开设榷场,加强了辽与北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澶渊之盟”规定北宋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澶渊之盟”客观上使得辽宋关系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0.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是实物货币,现今又有了网络货币。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是圆形方孔钱,A排除;唐朝是铜钱,金属货币,B排除;南宋继续使用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D排除。故选C。21.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置()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得出汉族的文化对辽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见榷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C项正确;榷场不可能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22.为纪念岳飞,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因为他()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A项正确;组织抗元,宁死不屈的是文天祥,排除B项;收复台湾,维护主权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斥逐沙俄,捍卫统一的是康熙帝,排除D项。故选A项。23.国学大师钱移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钱穆旨在说明()A.相权受到削弱 B.武将地位崇高 C.军队战斗力强 D.财政权归地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可知,宋代设置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政权,即相权削弱,A项正确;武将地位崇高,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军队战斗力强,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财政权归地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下列政权按照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北宋②辽③西夏④五代十国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于960年建立;辽于10世纪初建立;西夏于11世纪前期建立;五代十国第一代后梁政权907年建立,所以按时间顺序排序是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B项正确;五代十国要早于北宋,排除A项;五代十国要早于北宋,排除C项;西夏晚于北宋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人口状态示意图公元2年公元750年公元1078年黄河流域4425万3233万3150年长江流域1357万1908万5220万珠江流域118万159万630万①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政治重心南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以得出,黄河流域的人口逐渐下降,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人口不断上升,而且南方人口以及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原因有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使得北方人口南迁,而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所以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排除B项;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排除C项;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26.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C项正确;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题干“最后完成”不符,排除A项;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与题干“最后完成”不符,排除B项;元朝位于南宋之后,当时我国经济重心早已完成南移,排除D项。27.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市已遍布城内各处、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坊与市已没有区别,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28.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A.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 B.推动蒙古崛起C.巩固江南地区统治秩序 D.张扬先辈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的目的是“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所以,他意在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A项正确;忽必烈改国号的主要目的是赓续汉唐正统,推动蒙古崛起只是目的之一,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尚未统一江南地区,排除C项;忽必烈改国号的主要目的是赓续汉唐正统,张扬先辈精神只是目的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29.从下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应该是()A.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B.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C.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D.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几个政权并立的现状再到最后元朝统一可得出,宋元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A项正确;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科技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0.如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是个别朝代有所波动,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西晋初年的分封、唐朝的藩镇割据、明朝分封的藩王等。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共40分)3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杜佑《通典》卷七材料二:如图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一革新措施有关?(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是?分别有何用途?(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材料四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答案】(1)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曲辕犁、筒车;耕作、灌溉。(3)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4)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解析】【详解】(1)第一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达的农业生产与唐太宗采取的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措施有关。(2)第一问:两幅图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用来耕作的,筒车是用来引水灌溉的,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第1问:材料三中“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进一步加以完善,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4)第1问,材料四中“西行取经”向我们暗示了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是那烂陀寺,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960年;陈桥驿。(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4)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解析】【小问1详解】年份:根据材料“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指的是960年。地点: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将士在陈桥驿拥立赵匡胤为帝。【小问2详解】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小问3详解】政策:根据材料二“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