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8/28/wKhkFmaMCh-ADyqSAAKv3Al6yH0003.jpg)
![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8/28/wKhkFmaMCh-ADyqSAAKv3Al6yH00032.jpg)
![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8/28/wKhkFmaMCh-ADyqSAAKv3Al6yH00033.jpg)
![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8/28/wKhkFmaMCh-ADyqSAAKv3Al6yH00034.jpg)
![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18/28/wKhkFmaMCh-ADyqSAAKv3Al6yH000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七年级历史说明:1.全卷共6页,考试用时60分钟,满分为100分。2.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3.请在答题卡上答题,请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陕西汉中地区龙岗寺遗址人类活动遗迹涉及新旧石器相当长的时期。下图是该遗址中出土于某一文化地层的典型石器“原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据此可知生活于该地层的古人类()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掌握了磨制技术 C.生产领域金石并用 D.手工业从农业分离【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历史上把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根据题干信息,图片“原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可见,“原手斧”的制作技术主要是“砸击”,与“打制”技术一致,由此可知,汉中地区龙岗寺遗址古人类正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说明“原手斧”使用了磨制技术,排除B项;“原手斧”并没有金属质地材料,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法知晓“手工业从农业分离”,且旧石器时代,农业与手工业并未分离,排除D项。故选A项。2.《史记·夏本纪》记载,尧帝时代,洪水泛滥,鲧受命治水,九年无功,最终被杀死于羽山,接替其治水的是()A.共工 B.羿 C.禹 D.李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3.“何尊”是我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体圆口方体,尊身上的铭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营建洛邑。据此可推知的是青铜器()A.均为祭器 B.始于西周 C.替代甲骨 D.记录史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尊体圆口方体,尊身上的铭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营建洛邑”可得出青铜器上刻有文字,是一种文字记录的载体,可以记录史事,D项正确;青铜器以祭器为主,但并不是都是祭器,排除A项;周代之前已经有,排除B项;青铜器没有代替甲骨,排除C项。故选D项。4.按传统的政治观念推演,夏商两朝的开国君主应该都是“圣德恩泽中华”的真命天子,但“桀”“纣”两人却成为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代称。二人亡国,主要是因为()A.统治残暴 B.智力低下 C.遭逢天灾 D.犬戎入侵【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和纣成为了亡国之君,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统治残暴,A项正确;统治者亡国与智力无关,也并不能看出二人的智力低下,排除B项;亡国的主要原因与统治有关,天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犬戎入侵的是西周王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管理商族遗民,同时又在朝歌的东面、西南面、北面分别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为诸侯。武王这些举动旨在()A.直接管理商族领地 B.酬答灭商的功臣 C.筹备对外开拓疆土 D.维护东方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商纣王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管理商族遗民,同时又在朝歌的东面、西南面、北面分别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为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维护东方的稳定,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D项正确;其它三项不是周武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6.周王朝时代,围绕王都的一带地区被称为“中或(域)”,“或(域)”通“国”字。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国”应该位于()A陕西 B.山西 C.河南 D.山东【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周平王将国都东迁于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C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在镐京,即今天陕西西安,排除A项;周王朝的都城不在山西、山东境内,排除B项、D项。故选C项。7.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报告记载,当地曾发现“储存龟料之所,大小数百只,皆为腹背完整之龟甲”。最可能与之有关的是()A.遗留的狩猎经济 B.贵族的饮食风尚 C.残忍的殉葬风俗 D.系统的文字刻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储存龟料之所,大小数百只,皆为腹背完整之龟甲”和所学可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大量的龟甲兽骨,上面刻有中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遗留的狩猎经济并不密切,排除A项;贵族的饮食风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残忍的殉葬风俗,排除C项。故选D项。8.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卿大夫“灭晋后三分其地”“晋绝不祀”。这三家卿大夫是()A.秦、赵、魏 B.韩、赵、魏 C.秦、楚、韩 D.赵、楚、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376年,三家卿大夫‘灭晋后三分其地’‘晋绝不祀’”等信息可知,“三家分晋”是由韩、赵、魏三国将晋国瓜分,B项正确;秦国不是晋国瓜分而来,而是与晋国在春秋时期并存的诸侯国,排除A和C项;楚国和齐国也是春秋时期与晋国并存的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A.国君 B.地主 C.贵族 D.庶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可知,李悝主张有功劳可以得到提拔,使下层人士有机会成为官吏,冲击了旧的贵族世官世禄体制,C项正确;综上所述,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0.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当今世界仅存的古代无坝引水灌溉系统,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该水利工程直接造福于()A.关中平原 B.华北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片的内容可得出是四川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1.战国时期,有人主张“民故服于势”,认为统治者只有依靠威势,才能使百姓服从,不敢为非作歹。与这一观念契合的群体是()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君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与材料中的“认为统治者只有依靠威势,才能使百姓服从,不敢为非作歹”一致,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排除B项;君主主张君权神授,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12.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的“吏有五失”条目,指出“吏”最严重的过失就是“非上”,即反对和违抗上司,其后果可以“身及于死”。这反映了秦朝的政治特色是()A.权力集中 B.政以德 C.滥杀无辜 D.盘剥民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为吏之道》的“吏有五失”条目,指出“吏”最严重的过失就是“非上”,即反对和违抗上司,其后果可以“身及于死”。”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要求官吏服从上级命令,反映了秦朝的政治特色是权力集中,A项正确;为政以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滥杀无辜,排除C项。盘剥民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迁徙中原50万人到桂林、南海等数郡戍守;晋惠帝时,“八王之乱”导致大批北方宗族和部族迁入四川盆地、江南和江东地区。这两次人口迁徙的相似之处是()A.迁徙的原因 B.迁徙的组织者 C.迁徙的时期 D.迁徙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秦迁徙人口后,有利于开拓和经营边疆,同时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晋惠帝时期,人们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迁徙的原因并不相同,排除A项;秦朝人口迁徙有政府组织推动,晋惠帝时期为人们躲避战乱自发进行,排除B项;两次迁徙时期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14.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汉武帝改革了“制盐”“冶铁”行业的管理方式,此后能够在盐铁产地进行合法生产的是()A.中央政府 B.地方郡县 C.诸侯王国 D.民间商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因此,汉武帝改革后,能够在盐铁产地进行合法生产的是中央政府,A项正确;地方郡县、诸侯王国、民间商人均不允许在盐铁产地进行合法生产,排除BCD项。故选A项。15.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和其兄长梁冀先后选立2岁的汉冲帝,8岁的汉质帝,15岁的汉桓帝。这一时期连续的幼帝继位原因在于()A.皇帝没有子嗣 B.外戚操控政权 C.医疗卫生落后 D.宦官权力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和其兄长梁冀先后选立2岁的汉冲帝,8岁的汉质帝,15岁的汉桓帝。”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因此,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皇帝的子嗣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医疗卫生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宦官权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B项。16.《汉书·刑法志》记载:“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乃除三族罪(一人犯罪,株连三族)。”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A.轻徭薄赋 B.休养生息 C.以法治国 D.释奴为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乃除三族罪(一人犯罪,株连三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是西汉统治初期,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因此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B项正确;轻徭薄赋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之一,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古代社会虽然有法律,但是要么受皇帝一人裁判,要么受封建贵族团体裁判,所以不是法制,而是人治,排除C项;释奴为民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之一,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7.东汉明帝时期,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争取西域诸国与东汉军队合力抗击匈奴。当时留驻西域凝聚诸国主要应归功于()A.张骞 B.王昭君 C.班固 D.班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D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汉元帝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排除B项;班固是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汉书》,排除C项。故选D项。18.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审美理念逐渐变化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秦汉以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无关,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地服饰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所以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19.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认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渗透了较强的历史批判精神。《史记》下列传记中最明显体现这种精神的是()A.认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B.描述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C.评价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D.形容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渗透了较强的历史批判精神”可知,材料强调司马迁的《史记》渗透了历史批判精神,而A项中认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意思为“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就是对当时汉武帝的直接评判,A项正确;描述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是对霍去病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的赞扬,排除B项;C项未涉及对楚庄王的批判,排除C项;D项是对屈原精神的赞扬,排除D项。故选A项。20.建安元年,曹操在许下招募民众屯田,耕种那些因为人民流亡而荒芜的土地,结果“得谷百万斛”,于是推广到其他地区,“仓廪皆满”。这表明曹操的屯田()A.有助于恢复战争创伤 B.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C.帮助曹操完成了统一 D.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建安元年,曹操在许下招募民众屯田,结果“得谷百万斛”,于是推广到其他地区,“仓廪皆满”。这体现了曹操的屯田有助于恢复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的收入,A项正确;材料“曹操在许下招募民众屯田”,是今天河南地区,而不是南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曹操屯田的效果,而且曹操并未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粮食亩产量,排除D项。故选A项。21.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魏政权随即很快被篡夺。该权臣是()A.诸葛氏 B.司马氏 C.琅琊王氏 D.江东孙氏【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篡夺曹魏政权的权臣是司马懿,B项正确;诸葛氏、琅琊王氏和江东孙氏都没有篡夺曹魏的政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22.公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史上合称“南朝”。“建康”即现在的()A.洛阳 B.杭州 C.南京 D.扬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宋、齐、梁、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四个王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C项正确;“建康”指的是今天的南京,不是洛阳、杭州和扬州,排除ABD项。故选C项。23.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帅军八十余万南征东晋,结果在安徽寿春为晋将谢石、谢玄所败,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之中。这场战役即()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猇亭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为了吞并东晋,实现天下一统的宏愿,集合大军讨伐东晋,双方交战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D项正确;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A项;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排除B项;猇亭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刘备和东吴的陆逊,排除C项。故选D项。24.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客观上()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 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可以得出,客观上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B项正确;北民南迁的高潮发生在八王之乱之后,排除A项;统治阶层的腐败不是大封诸侯王的客观影响,排除C项;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是因为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不是大封诸侯王的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5.北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著名的石窟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石窟的凿建源自()A.佛教 B.道教 C.儒家 D.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北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著名的石窟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结合所学,为了宣传佛教,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项正确;道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儒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共计25分)26.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须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摘编自刘向《战国策》材料二下图所示为四方古印文,它们均与秦朝的改革有关。材料三(孝文帝)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这四方古印文,提炼有效的历史信息(至少两点)。(3)材料三中的孝文帝属于哪一民族?留京官员违背了他的哪项诏令?(4)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所有以上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请你反驳这种观点。【答案】(1)商鞅。直接影响: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等等。(3)鲜卑族。穿汉服。(4)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应该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商君”是指秦国的商鞅。直接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问2详解】材料中的印章所涉及的是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等,可得出是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等等。【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孝文帝是鲜卑族的。根据“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可得出是要求官员穿汉服。【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应该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27.墓葬是对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周时代宗法制盛行,它强调同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死者同族而葬。王室家族墓地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材料二“独立陵园制”的确立当以秦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纳米级碳酸钙行业供需态势、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三版)》 课件 项目七 互联网的接入
-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 消化内科危重症用药课件
- 儿童诺如病毒患者护理查房
- 《Ysg外科感染》课件
- (高清版)DB37∕T 3007-2017 金针菇菌渣蔬菜(茄果类·辣椒)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
- 《胸痛中心的概念》课件
- 《项目的选择》课件
- 《黄芪冬虫夏草》课件
- 初一年级班主任上学期工作总结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教学教案
- 2024专利代理人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高考数学模拟卷(一)含答案及解析
- 电子技术基础课件第6章数字电路基础
- 大单元教学理念及其定义、特点与实施策略
-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绩效考核制度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技术要求
- GB/T 44510-2024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
- 中智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