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_第1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_第2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_第3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_第4页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

女性学是伴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于7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这个概念。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妇女问题的突现,尤其是学术界和知识妇女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再加上国际妇女运动潮流的影响和我国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视角的运用,中国妇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面,让我们来讨论几个我国社会现在的妇女问题。

首先,来谈谈妇女的就业问题。在非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女性的比例大约占20%,而且是收入越高的职位,女性比例越低。这能说完全是能力问题吗?显然不是。这反映了就业中还是存在性别歧视的。

对于城市女工的下岗和再就业,很多人认为这完全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女工的素质差,家务拖累重,就业观念陈旧,竞争能力低,因此在改革中是要被甩掉的包袱。尽管女工下岗问题的产生与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利益分化问题,下岗职工中女性比例大于职工总数中女性的比例(超出20个百分点),就不能排除就业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因素。那种以女工素质低缺乏竞争力而把下岗的责任全部推给女工的说法,不仅缺乏根据,而且会给她们的心灵雪上加霜,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正。当下岗女工被推入市场再就业时,劳动力市场也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分化,下岗女职工较男职工更多地集中在低工资、低技术和非常规性的就业领域,如服(服务业)、私(个体私营或三资企业)、小(规模小)企业。如果把妇女集中在这样的服务业中,就会阻碍妇女才能的发挥,使妇女游离于高科技领域之外,与男性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会潜伏着一些新的妇女发展问题。

农村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女性非农化转移相对滞后,出现了农业女性化趋势,对这个问题的担忧是有根据的。农业女性化对妇女地位提高极为不利,因为随着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比重的下降,以农业为主业的妇女劳动在家庭收入和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会下降;农业的女性化也掩盖了农村妇女严重的就业不足;在农村新的社会分层中,从事低效农业的妇女地位相对下降。

"妇女阶段性就业"和"妇女回家"的说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主张"妇女阶段就业"与"妇女回家"在观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1)妇女就业要和我国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妇女阶段性就业和妇女回家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平抑失业率,是劳动力最佳分配方案。(2)从生理特点和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看,男外女内是优化组合。(3)可以减轻妇女的双重角色负担,有利于妇女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照顾家庭和子女。(4)家务劳动也是社会劳动的一种,会创造家庭净福利,同样是对社会的贡献。而有学者持完全相反的态度:1实行阶段就业和让妇女回家来缓解就业压力,不仅不适合我国国情,与现有法律相冲突,与妇女解放运动相背离,而且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2违背了广大妇女的主体要求和权利意识,加深了性别隔离,不利于两性平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所谓的劳动力最佳分配方案表面上是为了妇女,实际上只能方便男性,说是减轻"双重负担",实际是"少做社会劳动后多做家务劳动"的另一种说法。3如果就业的大门对妇女关闭,能否因此得到效率还是未知数,但丧失公平却是无疑的。4从经济因素考虑,妇女也不具备回家的条件。一方面女性收入仍是家庭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失去了经济地位,离婚妇女会陷入困境。5妇女阶段就业和妇女回家,是对妇女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6妇女阶段就业和回家,是要把男性就业置于比女性优先和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歧视。我还是比较支持后者的观点。

为什么妇女的整体文化水平低于男性呢?这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女童研究在90年代初开始起步,主要探讨了女童失学与女性教育逆向循环的关系,分析了女童失学辍学的原因不仅仅由于贫困,更来自于历史影响、传统习俗、社会观念、宗教习惯、地理环境、家庭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语文和历史教材中存在角色定型倾向,对男性社会角色和英雄形象的宣传超过女性,统治者中女性的出现往往是反面的;家长对不同性别子女的角色期待也不同;教师对男女生的指导行为和态度存在差异;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都存在相关关系;男女升学报考志愿和男女学生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自我评价都存在性别差异,尤其在哲学科学领域,女性的能力被忽视,而这往往与社会的性别角色刻版印象有关。

以上这几点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80年代较为普遍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将自然带来妇女发展的单纯"乐观主义"有所不同,90年代以后的妇女研究更为清醒和理智,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妇女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给女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多元选择,强化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商品经济观念,提高了自我意识和自身价值,使妇女的自身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变,但另一方面也给妇女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现代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的性别分工,甚至还能扩大两性的差别。有一些学者认为,妇女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已经明显下降。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性别分化出现,女性的"性别职业"兴起,女性职业结构相对下沉;女性失业严重,转业困难;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强化,把岗位留给男人的说法不绝于耳,妇女角色冲突越来越大;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女性多数被挤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女性劳动力群体内部的分化;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还存在着;劳动力的竞争使部分妇女回到生存起点上,妇女成为制度改革的牺牲品;妇女日益被商品化,说明妇女的身体作为性商品被剥夺的现实;女工权益被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出现滑落;城市贫困妇女阶层出现等等;在农村两性职业分化后的等级结构中存在"男高女低"现象。此外,在参政、教育、健康、家庭等领域,妇女的权利和地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框定和性别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被强化。

在社会利益和资源重新组合和分配过程中,那些有关男女平等的粉饰被利益的利剑一一剥去。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并且在近几年内妇女作为弱势群体的地位不会得到根本改变。在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下降的同时,妇女在市场竞争和被剥夺的状况下得到了锻炼,促使变革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悄然兴起,正是这种变革的结果;国际平等、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进,有着方法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蒋永萍提出,应建立政府反就业歧视干预机制。各级政府应成立反就业性别歧视专门机构,深入各类用人单位和人才招聘市场,进行现场监管、受理投诉、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视情况直接介入案件,用公共权力扫除歧视,推进平等就业。

蒋永萍还建议,要建立积极肯定的促进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针对问题制定、实施企业内部的性别平等计划、方案。而政府在有效督导的同时,还应采取减免税收、优先贷款、政府采购加分等手段,约束、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性别平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深圳市龙岗区妇联的曹昊云认为:“生育成本应由政府而非具体用人单位来承担。”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保障体系,通过实现生育保险的全覆盖,保障用人单位在招用女性上的利益平衡。

曹昊云建议,应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社工”引领“义工”,开展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专项维权服务以及满足妇女平等就业需求的公益或互益活动。\o"tr184"tr1842009-09-2111:53:39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妇女地位问题

女性学是伴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于7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这个概念。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妇女问题的突现,尤其是学术界和知识妇女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再加上国际妇女运动潮流的影响和我国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视角的运用,中国妇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面,让我们来讨论几个我国社会现在的妇女问题。

首先,来谈谈妇女的就业问题。在非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女性的比例大约占20%,而且是收入越高的职位,女性比例越低。这能说完全是能力问题吗?显然不是。这反映了就业中还是存在性别歧视的。

对于城市女工的下岗和再就业,很多人认为这完全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女工的素质差,家务拖累重,就业观念陈旧,竞争能力低,因此在改革中是要被甩掉的包袱。尽管女工下岗问题的产生与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利益分化问题,下岗职工中女性比例大于职工总数中女性的比例(超出20个百分点),就不能排除就业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因素。那种以女工素质低缺乏竞争力而把下岗的责任全部推给女工的说法,不仅缺乏根据,而且会给她们的心灵雪上加霜,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正。当下岗女工被推入市场再就业时,劳动力市场也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分化,下岗女职工较男职工更多地集中在低工资、低技术和非常规性的就业领域,如服(服务业)、私(个体私营或三资企业)、小(规模小)企业。如果把妇女集中在这样的服务业中,就会阻碍妇女才能的发挥,使妇女游离于高科技领域之外,与男性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会潜伏着一些新的妇女发展问题。

农村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女性非农化转移相对滞后,出现了农业女性化趋势,对这个问题的担忧是有根据的。农业女性化对妇女地位提高极为不利,因为随着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比重的下降,以农业为主业的妇女劳动在家庭收入和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会下降;农业的女性化也掩盖了农村妇女严重的就业不足;在农村新的社会分层中,从事低效农业的妇女地位相对下降。

"妇女阶段性就业"和"妇女回家"的说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主张"妇女阶段就业"与"妇女回家"在观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1)妇女就业要和我国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妇女阶段性就业和妇女回家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平抑失业率,是劳动力最佳分配方案。(2)从生理特点和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看,男外女内是优化组合。(3)可以减轻妇女的双重角色负担,有利于妇女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照顾家庭和子女。(4)家务劳动也是社会劳动的一种,会创造家庭净福利,同样是对社会的贡献。而有学者持完全相反的态度:1实行阶段就业和让妇女回家来缓解就业压力,不仅不适合我国国情,与现有法律相冲突,与妇女解放运动相背离,而且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2违背了广大妇女的主体要求和权利意识,加深了性别隔离,不利于两性平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所谓的劳动力最佳分配方案表面上是为了妇女,实际上只能方便男性,说是减轻"双重负担",实际是"少做社会劳动后多做家务劳动"的另一种说法。3如果就业的大门对妇女关闭,能否因此得到效率还是未知数,但丧失公平却是无疑的。4从经济因素考虑,妇女也不具备回家的条件。一方面女性收入仍是家庭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失去了经济地位,离婚妇女会陷入困境。5妇女阶段就业和妇女回家,是对妇女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6妇女阶段就业和回家,是要把男性就业置于比女性优先和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歧视。我还是比较支持后者的观点。

为什么妇女的整体文化水平低于男性呢?这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女童研究在90年代初开始起步,主要探讨了女童失学与女性教育逆向循环的关系,分析了女童失学辍学的原因不仅仅由于贫困,更来自于历史影响、传统习俗、社会观念、宗教习惯、地理环境、家庭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语文和历史教材中存在角色定型倾向,对男性社会角色和英雄形象的宣传超过女性,统治者中女性的出现往往是反面的;家长对不同性别子女的角色期待也不同;教师对男女生的指导行为和态度存在差异;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都存在相关关系;男女升学报考志愿和男女学生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自我评价都存在性别差异,尤其在哲学科学领域,女性的能力被忽视,而这往往与社会的性别角色刻版印象有关。

以上这几点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80年代较为普遍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将自然带来妇女发展的单纯"乐观主义"有所不同,90年代以后的妇女研究更为清醒和理智,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妇女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给女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多元选择,强化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商品经济观念,提高了自我意识和自身价值,使妇女的自身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变,但另一方面也给妇女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现代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的性别分工,甚至还能扩大两性的差别。有一些学者认为,妇女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已经明显下降。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性别分化出现,女性的"性别职业"兴起,女性职业结构相对下沉;女性失业严重,转业困难;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强化,把岗位留给男人的说法不绝于耳,妇女角色冲突越来越大;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女性多数被挤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女性劳动力群体内部的分化;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还存在着;劳动力的竞争使部分妇女回到生存起点上,妇女成为制度改革的牺牲品;妇女日益被商品化,说明妇女的身体作为性商品被剥夺的现实;女工权益被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出现滑落;城市贫困妇女阶层出现等等;在农村两性职业分化后的等级结构中存在"男高女低"现象。此外,在参政、教育、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