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某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某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某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某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某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高三(上)月考语

文试卷(10月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文学代表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

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

乏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不仅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

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茅盾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

他儿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

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

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

不怕驳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些例子都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

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

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批评精神是文艺评论朝气锐气的主要来源。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

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

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分析与评价。具备批评精神,还意味着敢于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艺

现象表明态度,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及时纠偏扶正,有力地激浊扬清,真正起到价

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

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

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

评判者”,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

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

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

有序地发展。

敢于批评,不是以情绪化的表述代替理性思考,而是要提高专业性和说服力,以理立论、以理服

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

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

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

导功不可没。

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

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

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

生机涌动,更容易和当下受众产生连接,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原本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

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却总是存在的。鲁迅在文章《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

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现

在,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文艺评论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

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众号、微博、短评、短视频、评分、跟评、弹幕等,构成文

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

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

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

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

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爆款”“黑马”等帽

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

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

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第一印象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

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

虽然骂杀和捧杀的现象常见,但是真正被“骂死”的好作品和被“捧火”的差作品却几乎没有。

我们要通过各种制度、措施、争鸣,抑制骂杀捧杀乱象;同时为理性、专业、独立的评论提供舞

台。在这种“正与反”的较量中,在对媒介素养和评论素养的普及中,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读者会

练就“火眼金睛”,不会忽略一部好作品,也不会迷惑于一部坏作品。在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

“读者心里有杆秤”。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文艺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能够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直言不讳,对阳翰笙的代表作《地泉》敢于做实

事求是的评价,言辞犀利地指出其不足。

B.文艺评论者如果对某一作品或文学现象做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评论,就会言之无文,发

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C.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会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鲁迅曾撰文批评过这

种“骂”与“捧”的乱象。

D.在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读者心里自有“一杆秤”,越来越多的读者会练就“火眼金睛”,

那些差作品很难被“捧火”。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飞宇说:“批评家和作家,理论上是很好的聊天伙伴,其实是过不到一起去的‘两口子',

但也有例外。”材料中茅盾和阳翰笙就是这样的例外。

B.焦菊隐认为不能过于靠明星效用来赢得票房,虽然遭遇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抵制,但这

是一种有利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的清醒认识。

C.李雪健说:“社会环境为名利膨胀的演员提供了土壤,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

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是一种富有锐气的评论。

D.中国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认为“对待戏曲遗产的态度不能墨守成规,要遵循调查研究、实事

求是的工作方法”,这有助于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文中“读者心里有杆秤”观点的一项是

A.远征军老兵潘文汉评抗战神居I]:电视剧可以适当的夸张和演绎,以增加电视剧的观赏性;

但过分的夸张和不切实际的编造,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B.某网友看完电影《花木兰》留言:影片围绕忠于家国、爱家是为孝的主题展开,展现了中

国文化中对家庭对家人甚至是对家国的爱与守扩,。

C.《唐宫夜宴》播出后,有自媒体发文指出:《唐宫夜宴》涉嫌抄袭,与三年前央视《国家

宝藏》的节目片段“撞脸”,表演者都着唐装。

D.“理论中国”公众号发表《觉醒年代》观评:按照历史大写意的标准来审视《觉醒年代》,

该剧是近年来有关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电视剧的上乘作品。

4.鲁迅说:“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这句

话今天已经成为文艺批评的准则,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汪曾祺的自我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批评家对他的更为深入的探讨。其实,汪曾祺并

不是一位以理论见长的作家,他的文论更多地带有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王尧《重读汪

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

用晚饭的时候,陶渊明看见他儿媳端出两大盘风鸡和糟鱼来。”嘿,了不起,哪里来的这许多好

东西?”陶渊明惊疑而又奇怪地问。“还不是爹带来的。两边都是老人家,真是收下不好,不收

下也不好。”这个聪敏的儿媳妇知道,如果公公一不高兴,他是连筷子也都不会去动的,于是她

才这样惴惴地解释。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有了孙儿以后,陶渊明对于儿媳的神态不觉已经变得柔和、温存得多了,有

时甚至有意去揣摩和投合她的心意。“总是这样时常地道谢他老人家。好,有了好菜,我们大家

都来喝上几杯。阿通,你用大碗喝我的菊花酒,我喝糯米酒。媳妇儿也不能不喝。只有一个人喝

酒就太没意思啦!”陶渊明的这种兴致,显然是为了要投合他儿媳的心意。

三人围着一张矮饭桌,席地坐下。阿通喝起酒来,正同他种庄稼一样是个能手。他大口大口地喝

着,在晒得黝黑的圆脸上,也不时露出一种开朗的笑容来。

在喝过两杯之后,陶渊明不禁又发起平日爱发的感慨来了。“干吗爸爸总爱说这些,读书有什么

用?你看颜延之叔叔做了一辈子官,到头还不充军似的到始安郡去做个什么太守。依我看,还是

地不哄人,你挖多少锄就能有多少锄的收成!”阿通说罢,大大地喝了一口酒,咂了一咂嘴,又

用他粗大的手掌去把嘴唇抹了一下。

“爸爸说话,你好好地听着不好吗?”那个知书识礼的媳妇想制止丈夫的说话。

“不,不。他说得对,说得很对!颜延之是个好人,就是名利心重,官瘾大了点。上回他来,还

同我吵架呢。他把自己诗写得不好,归于公务太忙,没有时间去推敲。其实哪里是这样。他一天

到晚都在同什么庐陵王、豫章公这一些人搞在一起,侍宴啦,陪乘啦,俗务萦心,患得患失,哪

还有什么诗情?没有诗情,又哪里来的好诗!他的那几首《五君咏》,还是他官做得不如意的时

候写的。除此之外,可就不大高明啦。”陶渊明理了理胡须,又满满地干了一杯。

“爸爸昨天上庐山见着那个慧远和尚没有?”庞家姑娘担心地问。

“见是见着啦,他们正在做什么法会。这位大法师,就欢喜装腔作势,净拿些什么生啦死啦的大

道理来吓唬人。”

“'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对呀。”儿媳妇又在运用她的《论语》知识。

“我所看重慧远和尚的,就在于三件事情:第一,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而且博通六

经,更懂得老庄的道理;第二,他不许可那个架子很大,拿富贵来骄人的谢灵运加入白莲社;第

三,他竟同那个贼头儿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这些都是要有点胆量、修

养、本领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不过我同他究竟还是两路人。关于生死的看法,我就同他有很大的

不同。说来说去还是我在《归去来兮辞》里面说过的那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

疑'。我主要的意见就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四句当中。

尽,就是完结。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开头就得有个完结这不是很自然的吗?何况人活在世上多么

不容易啊。以咱们家里的事来做个比喻吧,你们死过两个母亲,一个堂叔叔,一个堂姑姑,在我

四十四岁的时候大火又把我们的房子烧得精光,在这段时间,几乎大半要靠向别人借贷口粮过日

子。像这样,没个完结,行吗?”

这时陶渊明已经有些醉意了,他立起身来,庞家姑娘就赶忙上前去搀扶着他,把他送入室内。

陶渊明一觉醒来,时间只不过三更左右。桌上的一盏黯淡的菜油灯更衬托出这秋夜的萧索和静寂。

他起身把灯芯拨亮了一下。本来打算下床,将自己早已打好腹稿的三首《挽歌》记下来,可是窗

孔间的阵阵秋风,却使他接连打了两个喷嚏。他又感觉自己四肢无力,实在站不起来。“果然人

一到秋天便大不同了啊。脚软,站不起来,这不正表明我的时间不会太多了吗?"他心里这样地

嘀咕着,便放弃了要下床去动纸笔的念头。

他从“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起,一直默念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止,本来这三首

诗写到这里,他认为便可完结了的,可是庐山法会上慧远和尚那种专门拿死来吓唬人的情景,蓦

地又在他的脑子里闪现出来了。“再在这篇诗里面表示一下我对于生死大事的最终看法吧!”于

是他在诗的末尾又加上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错,死又算得个什么!人死了,还不是与山阿草木同归于朽。不想那个赌棍刘裕竟会当了皇帝,

而能征惯战的刘牢之反而被背叛朝廷的桓玄破棺戮尸。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

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至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好,这首诗,就该这样结束,不必再做什么添改的啦。”

“‘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唉,脚都站不起来,老了,看来是真正的老了啊!凡事得有个结束。”

想到这里,窗外的雄鸡,拍了拍翅膀,已高声啼唱起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儿媳端出的风鸡和糟鱼,陶渊明生出喝上两杯的兴致,这种对儿媳心意的揣摩和投

合,是近些年来才产生的变化。

B.陶渊明退隐家园,不免要与儿子同到田间劳作,困顿的生活让他心生不平,因此常常发

出些“读书无用”之类的感慨。

C.陶渊明的儿子阿通是种田好手,性情开朗直率;儿媳知书识礼,这可从她的处事方式和

言谈时引用《论语》内容看出。

D.陶渊明在萧索和静寂的秋夜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没将打好腹稿的《挽歌》记录下来,

而是深入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阿通饮酒时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出其在清贫生活中的乐观和知足。

B.小说借陶渊明对颜延之和慧远二人做出的评价,侧面交代出他们的经历和思想。

C.小说截取了陶渊明生活中的片段,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使故事更具有艺术性。

D.小说的背景是司马氏集团当政,社会动荡,身处草房的陶渊明保持了独立人格。

8.文章前半部分集中叙写陶渊明的家庭生活,这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9.“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都体现了陶渊明的生

死观。从本文来看,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

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

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

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

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迪,下制来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

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戴上,慢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日:“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

“须几何兵?"。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而

遣之。孝德扶二矛策马乱流而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提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以归。贼众

大骇。

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遽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

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延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爬旗三至地,则万众齐

入,死生决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

诸将出战,顷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

曰:“马中箭,非敢退也。”便考驰报,光弼令易马,遣之。光弼连廷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

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

驱俘囚临河示之,乃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

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

B.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

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

C.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

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

D.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

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丁酉日,其前一天是丙申日,后一天是戊戌日。

B.垒门,古代军营中的正门。垒,军中防守用的墙壁,与“作壁上观”的“壁”同义。

C.三公,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隋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

D.使者,受命出使或奉命办事的人。其意与“教使者言单于”一句中的“使者”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韦陟胜过自己,而在处理军旅事务

方面自己却长于韦陟。

B.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停止亲征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

企图激怒李光弼应战。

C.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五十名骑兵为其后援,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

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

D.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取廷玉首级,廷玉的自辩和

使者的驰报使廷玉免于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

②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到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14.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留兵、退守的请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祁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呼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所说的“,”两句,是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

嘲笑别人从师学习的心理上的原因。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呼吁当权者能够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句子是:

(3)《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

徒劳遥望故乡的情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

族①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

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

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

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

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

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③,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

自己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

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①,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②,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

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

钟。

③o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

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

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到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

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

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

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

求使用否定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华社曾用“或可自赏,莫付流觞”来评价某女诗人的诗歌,意为有些作品自己欣赏就好,

但不要公之于世。由此我们联想到书画界用注射器“射画”的书画作品、影视界“手撕鬼

子”“石头砸飞机”的抗日神剧等现象。创造不是乱造,艺术作品要体现真、善、美,并协

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大众以审美的愉悦。

以上论述不仅对艺术,也对生活的其他方面带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

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案】B、B、C、、

【解析】(1)B.错在“言之无文”,原文为“避而不谈”,题干故意偷换成“言之无文”,望文

生义,似是而非。

故选:B

(2)B.“遭遇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抵制”无中生有,原文“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

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驳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

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故选:Bo

(3)文中应是正能量,C.与传递正能量不符,“都着唐装”不能算是抄袭,该评论属于炒作、吸

引关注、骗取流量的行为。

故选:Co

(4)对于鲁迅所说的“剜烂苹果”理论,从材料一第四段“批评精神是文艺评论朝气锐气的主要

来源。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

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分析与

评价”可以知道,这一说法表明了文艺评论“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道德“底线”,提出文艺

评论要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从从材料一第三段“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会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

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可知,鲁迅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文

艺批评的准则,文艺评论者要坚守文艺批评的底线,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彰显了今天文艺评论

的朝气锐气,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从材料一第四段“具备批评精神,

还意味着敢于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艺现象表明态度,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及时纠偏

扶正,有力地激浊扬清,真正起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事实证明,那些不痛

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可知,这句话还说明文艺评论

应及时纠偏扶正,真正起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效果。

(5)在王尧“汪曾祺的自我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批评家对他的更为深入的探讨。其实,汪曾

祺并不是一位以理论见长的作家,他的文论更多地带有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这段评论中,作者

对汪曾祺的自我阐释提出了批评,虽然汪曾祺是公认的著名作家,但作者没有回避问题,敢于客

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表明作者具备批评精神,坚守了一个文艺评论者的道

德底线。作者通过对汪曾祺的自我闸释的批评,指出“汪曾祺的自我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批

评家对他的更为深入的探讨”,这就为研究汪曾祺提供新视角,指出对汪曾祺作品的探讨还大有

可为,这就表明作者通过对汪曾祺作品的文艺批评,及时捕捉到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为未来的文

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正是作者认为“汪曾祺的自我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批评家对他的更为深

入的探讨”,让对汪曾祺及其作品的更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这一事件充分的证明了文艺评论对文

艺创作的推动作用。最后,正是这种发自内心、言之有物的文学评论,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

的良好氛围,让文学事业更加繁荣昌盛,促进文艺生态健康发展。

答案:

(1)B

(2)B

(3)C

(4)这句话表明了文艺评论“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道德“底线”;这句话成为文艺批评的准

则,彰显了今天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从而及时

纠偏扶正,真正起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效果。

(5)①这一评论表明作者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②作

者及时捕捉到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为研究汪曾祺提供新视角;③通过这一批评性的意见,能让读

者更加全面地认识汪曾祺及其作品;④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

发展。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

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

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

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

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

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

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6~9.【答案】B、D、、

【解析】(1)B.认为“读书无用”的是阿通,不是陶渊明。

故选B。

(2)D.“小说的背景是司马氏集团当政”错误,小说写陶渊明的晚年,背景应是刘裕篡晋自立,

此时已然是南朝宋。

故选D。

(3)“用晚饭的时候,陶渊明看见他儿媳端出两大盘风鸡和糟鱼来”“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有了

孙儿以后,陶渊明对于儿媳的神态不觉已经变得柔和、温存得多了,有时甚至有意去揣摩和投合

她的心意”,通过家庭日常的叙写,具体表现陶渊明暮年的生活状态;“三人围着一张矮饭桌,

席地坐下”“在喝过两杯之后,陶渊明不禁又发起平日爱发的感慨来了”“不,不。他说得对,

说得很对……”写陶渊明一家人围坐吃饭的场景,父子二人的对话,家庭氛围温馨和悦,表现出

其和易可亲的形象特点;”在这段时间,几乎大半要靠向别人借贷口粮过日子”陶渊明退隐家园,

家境贫寒却不慕名利,突出其固穷守节的品质;小说以一家三口吃饭前后的日常生活为叙述描写

的主体,写见到儿媳端出的风鸡和糟鱼,陶渊明生出喝上两杯的兴致,儿子阿通是种田好手,性

情开朗直率,儿媳知书识礼等,使陶渊明形象具有烟火气息,更加贴近大众,丰富立体。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

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

相同之处:二者都强调面对死亡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顺应自然之道,表现出陶渊明超脱旷达的

生死观。

不同之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示随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

而尽其余年。结合原文“我主要的意见就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使须尽,无复独多

虑’这四句当中,尽,就是完结。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开头就得有个完结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可知,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

的痛苦反省,不喜不惧,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结合原文“活在

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至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

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知,暗含对世道不公的失望与不满,表现出超脱与忧患的冲突和拉扯。

答案:

(1)B

(2)D

(3)通过家庭11常的叙写,具体表现陶渊明暮年的生活状态;写陶渊明温馨和悦的家庭氛围,表

现出其和易可亲的形象特点;写陶渊明家境贫寒却不慕名利,突出其固穷守节的品质;使陶渊明

形象具有烟火气息,更加贴近大众,丰富立体。

(4)同:面对生死须顺应自然,不喜不惧,表现出陶渊明超脱旷达的生死观。

异:“聊”句融入对人生的感慨,世间诸多困苦有始有终,因此无需多虑;“死”句暗含对世道

不公的失望与不满,表现出超脱与忧患的冲突和拉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

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

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人物相关情节,进而

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句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确定语句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进

行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I)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A、D、B、、

【解析】(1)根据上文李光弼对将士们的要求“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判断“齐进致死”不能

断开;“呼声”是“动天地”的主语,在其前断开。可排除掉BC。"驱俘囚临河示之”是“光弼”

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句意: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

被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史思

明不知道周挚己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的叛军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

故选:Ao

(2)D.“其意与'教使者言单于'一句中的‘使者'相同”错误。文中指奉命办事的人,而“教

使者言单于”指奉命出使的人,故二者词义不相同。

故选:D。

(3)B.“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错误。从文中“龙仙恃勇……慢骂光弼”看,史思明是

派遣刘龙仙挑战官军,但辱骂李光弼则是刘龙仙倚仗自己的英勇做出的举动,和史思明无关。

故选:Bo

(4)①“请”,请允许我;“壮”,意动用法,认为……雄壮;“固”,坚持;“所须”,需要

的人马。译文:(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往取来刘龙仙的人头。”李光弼赞扬他的

勇敢,但还是坚持询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

②’'前",在前面;“自到于此”,“于此自到”,状语后置句;“自到”,自杀;“独死”,

单独死去;“死于敌”,被动句式,被敌人杀死。译文:万一在战斗中失利,你们在前面死于敌

手,我就在这里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让你们战死的。

(5)从“两敌相当,贵进忌退”可知,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从“今无故弃五百里地,

则贼势益张矣”可知,现无理由地丢弃大片土地,会助长敌人气焰。从“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

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可知,此时移军河阳才

能做到攻守自如,表里照应。

答案:

(1)A

(2)D

(3)B

(4)①(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往取来刘龙仙的人头。”李光弼赞扬他的勇敢,但

还是坚持询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

②万一在战斗中失利,你们在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让你们战死的。

(5)①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②现在无理由地丢弃大片土地,会助长敌人气焰。③此

时移军河阳才能做到攻守自如,表里照应。

参考译文:

史思明率兵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军缓缓而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

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

请求留兵于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敌对双方相互匹敌,应

该以进攻为贵,以后退为忌,现在没来由地放弃五百里地,叛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

于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

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说到朝廷中的礼仪,我不如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不如我。”

韦陟没有说话。

冬季,十月丁酉(初四),肃宗下制书要亲自征讨史思明,因群臣上表书谏阻才罢。史思明

率兵来攻打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下来挑战。刘龙仙仗着勇力,把右脚举起来放在马鬣上,谩

骂李光弼。李光弼看着各位将领说:“那一位能为我把他的头颅取来?”白孝德愿往,李光弼问

道:“你需要多少兵马?”白孝德回答说:“我一个人就行。”李光弼赞扬他的勇敢,但坚持问

他需要什么支援。白孝德说:“希望挑选五十名骑兵出营门为后援,并请求大军在后面擂鼓叫喊

以助威。”李光弼拍着白孝德的肩膀鼓励他,然后让他出战。白孝德挟着两根长矛,策马横过河

流而进,刘龙仙来不及射箭,绕着河堤逃跑,白孝德追赶上刘龙仙,砍下刘龙仙的头颅,持之回

营。叛军士卒看见后十分惊骇。

叛军大将周挚又收兵逼近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敌人虽

然兵多,但混乱而不整齐,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我保证为大家打败敌人。你们都看着我的

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选择有利时机出战,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挥动旗子

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后退者杀!”然后李光弼又把一把短刀放置在自己的靴

子中,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情,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够死于叛军之手,万一战斗失败,大

家在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自刎而死,决不会只让大家战死。”于是众将领出战,不一会儿,

郝廷玉逃下阵来。李光弼望见,大惊说:“郝廷玉逃下阵来,我的计划就危险了。”于是命令左

右的人去把郝廷玉的头颅割下来。郝廷玉说:“是我的坐骑中箭,并不是我怯战退了下来。”使

者驰马来报告李光弼。李光弼就命令换了一匹马,让郝廷玉重新上阵。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

的指挥旗,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被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

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

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的叛军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史思明才退去。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C、

【解析】(1)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

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故选:C。

(2)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祁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邪沟的水清澈

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

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

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

第二首诗,“月团新碾滴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

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

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

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答案:

(DC

(2)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

“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

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

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白话译文: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已是降霜时分,祁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

原以为岸边菱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其二

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诗歌鉴赏: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秋日》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秦观是扬州高邮人。扬州在长江之北,由这里流经高邮至淮安

的一段运河一一邢沟(又名邢江),给自然风光增色。秦观别号邢沟居士即因此而起。邪沟在宋

代属淮东路。这是秦观描写家乡秋景的诗,他选取船上和家中情景分别进行艺术概活,于是都沟

一带的水乡风光和亭园雅趣,都生动、细腻地从纸面浮现出来。

这首诗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

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

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

其中。

三四句赞美环境幽寂。邛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

的感觉。菰蒲深处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暗,唯

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这一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

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

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优秀的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

宋人曾说此联和僧人道潜的“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东园》),都来自白道猷

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庚溪诗话》)。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

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国而受到黄庭坚的称赏。

诗中描写朦胧的秋江夜色,先勾勒秋江上有星无月的夜景,接着借岸上人家笑语声的音响效

果,暗示菰蒲中还藏有人家。这声音在画面上虽无法表现,但诗人通过解释疑团的方法,把绘画

与音乐结合起来,便给这幅秋江夜色图配上了画外音。岸上人家的笑语之声,衬托出夜色的朦胧,

全诗就更富诗味。

这首诗从宏观处下笔,写的是琐细的生活题材,虽看不出什么社会意义,却都以观察细致入

微见称,语言也“清新妩丽”。

其二其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

(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

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

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

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

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

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

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

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

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

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

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

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

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

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

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

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

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7•【答案】【小题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小题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解析】故答案为: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卑、羞、谀)

(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重点字:宽)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重点字:顾、浩)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

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

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fii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嘘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他1”“嵋”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

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

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

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

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18~20.【答案】弥足珍贵、大有裨益、数不胜数

【解析】(1)①处,语境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珍贵,可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

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

②处,语境强调当下对让非遗进行转化的益处很大,可填“大有裨益”。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

大。

③处,语境强调我国非遗项目众多,可填“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2)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本着……为目的”句式杂糅,改为“以……为目的”

或“本着……的目的";二是成分残缺,“在做出更多的努力”成分残缺,介宾短语不完

整,改为“在……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3)“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说非遗“走出来”是比拟手法,把“非遗”人格化,

使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现象更形象生动;“文明活化石”运用比喻修辞,“活化石”本

指某些在地质年代中曾繁盛一时,广泛分布,而现在只限于局部地区,数量有限,有可能灭绝的

生物。此处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突出其化内涵厚重悠久,研究价值高。比喻的表达效果主

要是使形象更鲜明。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答案:

(1)①弥足珍贵②大有裨益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2)示例一: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

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示例二: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

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3)①“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

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

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

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一,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

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病句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做题时要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再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

析修饰成分,找出病因,准确修改。

21~22•【答案】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略

【解析】(1)A.名词,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

B.名词,(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

C.和文中的“深度”均为形容词,意为“程度很深的”。

D.名词,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故选C。

(2)第一处,根据后文“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可知空处应填写其条件,如“如果不运用

合理的方法”。第二处,语句处于段落开头,且后文围绕饭后午睡的弊端讲述,因此可以填写“饭

后不要马上午睡”。第三处,与上一处相同,后文讲述午睡时间,空处是对“良好的午睡时长以

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的结论,因此可以是“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答案:

(DC

(2)示例:①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②饭后不要马上午睡③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本义,联系语境具体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补写与衔接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语句衔接题”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

解答语句衔接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路,多角度思考分析,使话题一致,

事理相通,情景和谐,音韵协调,结构严谨。

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如下:

第一、把握语法结构的一致性(句式的一致性)。

一个连贯的长句子,往往由几个分句来组成,在组合过程中,为陈述相关内容,或使语气顺畅、

音节和谐,往往运用同一种语法结构的句式。惟其如此,才能保持句子的和谐连贯。

第二、把握叙述主体的一致性(主语一致)。

在语法中,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是句子的主体。同样,一个长句或句群或语段也是围绕一个主

体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叙述主体前后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句意连贯、集中、明确。

第三、注意上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