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据考古专家确定,安徽六安双敦发掘的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刘庆,该古墓主人身份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A.察举制B.封国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判断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可知,是封国制。【答案】B2.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外朝和中朝B.侍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答案】C3.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四个图示所反映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还要注意“首次”,再判断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首次分割了相权。【答案】C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B.扩展疆域C.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D.改变地方无权的状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判断能力。元朝因为疆域的辽阔,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B、C、D是实行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目的。【答案】A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加强了相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省六部制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错;C项与科举制有关,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排除。【答案】B6.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元朝的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就是“内”范围。【答案】B7.“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继续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材料中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解析】根据“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可以判断这里的“选拔制”是形成于隋代完善于唐代的科举制。【答案】D8.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及郭巨被荐举为孝廉这一结果,可推断是指西汉的察举制。【答案】B9.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解析】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汉朝不可能出现“进士及第”的“天子门生”。【答案】A10.“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了哪一制度的弊端()A.郡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诗人以“涧底松”比喻有才能却屈于下位的人,以“山上苗”比喻无才能而有权势的人。世家子弟登上很高的官位,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这是由地位和权势造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由此,可推断该诗揭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答案】C11.元朝统一后,为有效控制地方,在地方设置了行中书省,下列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A.岭北B.辽阳C.西藏D.云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D三项都设置了行中书省,而西藏地区设置了宣政院而不是行中书省。【答案】C12.(年安徽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监察机构改革影响深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第(1)问,注意关键词“中书省”“将上”“再下中书”“尚书省”。第(2)问,注意“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本拟相防过误”反映了相互制约;对“上”决定进行“议论修改”,则是皇帝之下的民主。第(3)问从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看出法律占了上风。【答案】(1)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材料二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解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提取信息以及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