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五讲 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五讲 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五讲 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五讲 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五讲 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课标内容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基本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发展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说明教学本课应与必修I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人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基本要求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说明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少年皇帝”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三、教学建议本单元可分5课时教学。1.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必修I专题一中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上述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教学中可对上述三位重要帝王作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性和个性,让学生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才智。教学中还可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谈谈历史的借鉴意义。3.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感受三位帝王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4.维护、促进国家的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这一单元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贡献的使命感。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一、课标内容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二、教学要求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基本要求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发展要求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说明教学时应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三、教学建议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1.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历史背景,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和必修Ⅲ专题一中的相关内容。2.引导学生查阅《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并可组织学习小组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3.可指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制作孔子、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之以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和尊崇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4.最后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的思想,使学生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并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基本要求: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1)春秋中期,551BC出生于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初学“六艺”。(2)自学礼乐(15岁)15岁立志学礼,后来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收徒讲学(30岁) 将《诗》《书》《礼》《乐》融会贯通,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3)从政失败:(51岁) 官:鲁国—中都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4)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5)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春秋:奴隶制崩溃时代。“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征伐不断,社会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的思想:面对乱世,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②礼的观点要改变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是社会能够君臣长幼有序。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身立国的基础。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听、言、动”。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③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也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孔子主张将礼和仁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希望恰当地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③评价: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仁的思想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C、中庸(协调礼和仁的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鼓励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三)孔子的教育成就1、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据说有弟子3000人。他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教育思想(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其他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五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言论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发展要求: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在中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文化层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六经”中的五经保存了下来,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2)政治层面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成为历代帝王统治思想。(3)社会层面的影响: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2、孔子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1)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2)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3)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孔子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影响:孔子学说对亚洲以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1)汉朝以后,儒家经典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2)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到西方,一些欧洲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注意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二、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259BC-210BC)···基本要求(一)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1、背景(原因)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大势所趋;②战争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③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地区间交流加强======社会基础;④秦国实力强大:a、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战斗力强(钢制武器、骑兵、士气等)秦王赢政主持统一大业:继承和发展了商鞅变法时期所采取的奖励军功措施。军功爵制使秦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秦军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称为“虎狼之师”。秦王嬴政广泛吸纳各国贤士,如楚国李斯、魏国尉缭。在统一方略上,采纳李斯建议,先灭弱小韩国,再扫除两翼赵魏楚燕,最后灭齐。以反间计杀赵将李牧后下邯郸俘赵王,引黄河水淹大梁灭魏,信任王翦灭楚,再灭燕灭齐,完成统一大业。注:其中①、②、③分析了当时“统一”的原因,④、⑤则分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五点共同构成了秦国灭六国的历史背景。4、影响:①地位:划时代的历史意义②政治: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③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④人民:生活安定⑤民族:交流融合(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支柱,该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a、称号:皇帝;b、权力:大权独揽②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职责)三者之间互不干涉,对皇帝负责,国家大权集中于皇帝身上。作用:加强君主专制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3、军事上:统一六国、开疆拓土(1)BC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疆域辽阔的封建国家正式形成。(2)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并增加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影响:使秦的疆域“东-南-西-北”,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上:①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②焚书坑儒:维护专制统治4、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②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5、其它:①法律上:颁布秦律(内容详细、刑罚严酷、体现地主阶级意志、对后世法律制订有深远影响)②交通建设:修注意咸阳为中心的熟路交通,路上交通以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易沟通江河。(便于政令下达,调遣军队,巩固统治,也便于各地交流)···发展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封建统治功过参半:一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另一方面,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暴政】表现:①焚书坑儒:a、限制思想,摧残文化;b、维护专制统治②修筑长城:a、百姓徭役增加,大量死亡,民怨沸腾b、抵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③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消耗大量钱财、挥霍无度。除此,还迁富豪、收兵器,求长生等等(2)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3、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说明: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1、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应放到其当时所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分析。2、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是客观、公正评价历史基本方法。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影响历史的发展,而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4、生产力标准是评析历史人物的一项基本标准。历史人物能否推动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对其应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秦始皇自我评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咸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三、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对君、国、民之间关系的认识,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治国之道。(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人民,剥夺人民奉养人君,必导致人君身死国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基本要求: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列举“贞观之治(627-649)”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慎用刑法,制定《唐律》: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作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法治:制定《唐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3、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科举制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4、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对突厥族对东突厥:①武力讨伐、“战而后和”:629年,发兵讨伐东突厥②设置机构: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西北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③册封:东突厥都督、刺史官职的后代羁縻府州制度: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通常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唐代在周边地区共设置几百个羁縻府州。对西突厥①武力讨伐,攻下政权②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2)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代表: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影响:①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②带去中原先进文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关系: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促进中外交流措施①设官方机构接待外国使者:鸿胪寺②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③复信答礼相隔较远的派遣唐使国家④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是世界性大都会⑤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a翻译佛教经典,推动古代翻译事业发展b外来宗教传入(如:景教、摩尼教、回教)c玄奘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d长安成为佛教中转圣地影响:①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②促进朝鲜半岛各国发展③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④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二)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增强,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大唐盛世的的奠基人。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654.5.4-1722.12.20)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基本要求少年天子:幼年继位,志做明君1661年,幼年的玄烨继顺治之位,由索尼、鳌拜等辅政。2、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任务: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④满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任务:缓和满汉民族矛盾3、除掉鳌拜,但免其一死,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康熙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4、加强君主专制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一、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西南:平定三藩之乱。1、三藩问题的由来:三藩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威胁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原因: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经过: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运筹帷幄。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二)东南:统一台湾。原因: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经过: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统一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台湾重新归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影响: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三)西北:平定准噶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原因: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经过:①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深入大漠,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②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③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④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影响: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四)推行文化宽容政策(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南巡拜孔,表彰孔子“万世师表”。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及黄河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接受汉族先进知识文化,还利用儒学尊孔,维护封建统治。(2)尊重喇嘛教,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俯冲中央命令,代表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特别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册封班禅(清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②影响:既保护佛教,尊重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五)东北:——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外)起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性质:反侵略战争。经过:康熙帝亲自东巡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内容: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评价:两国平等协商而签订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年的稳定。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称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