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_第1页
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_第2页
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_第3页
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_第4页
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00

XXX: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20XX

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intelligentthermal

powerplant

(征求意见稿)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站过程监控及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制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

100761)

智能火电厂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智能火电厂的基本概念、关键属性、主要特征、体系结构,规定了智能装置和智能设备、

智能平台、智能应用的技术要求,以及火电厂在智能化建设中可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评价条件等。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火电厂规划、设计、建设、调试、验收、维护与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291(所有部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240-20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26863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GB/T33905(所有部分)智能传感器

GB/T34068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

GB/T34982云计算数据中心基本要求

GB/T36293—2018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GB/T36572—2018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GB50660—2011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GB/T50115—2019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DL/T261—2022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导则

DL/T283.1—2018电力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1部分:技术要求

DL/T634.5104—2009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

60870-5-101网络访问

DL/T656—201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及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657—2015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701—2022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

DL/T774—2015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

DL/T1100.1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6863、DL/T701、DL/T774界定的和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智能火电厂intelligentthermalpowerplant

基于网络通信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先进控制、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提升发电运营和管控水平,达到更安全、高效、环保运行,与智能电网及需求侧相互协调,与社会资源和

环境相互融合的火电厂。

1

GB/TXXX—202X

3.2

智能装置intelligentdevice

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宿主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可包括测量、控制、

状态监测、保护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装置。其中,智能电子装置为带有处理器、具有一定智能特征并具有

以下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装置:采集或处理数据,接收或发送数据,接收或发送控制指令,执行控制指令。

3.3

智能设备intelligentequipment

生产设备和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

互动化特征的设备。

3.4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两个或者多个系统/元件交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语法互操作性和语义互操作性。语法互操作

性指两个或多个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规约实现信息交换的能力,是实现其他互操作的前提条件。

语义互操作性指两个或多个系统自动解释、交换信息的能力。

3.5

可观测observability

系统所有状态变量的任意形式的变化均可由输出完全反映。

3.6

可控制controllability

系统所有状态变量的变化均可由输入来影响和控制,由任意的初态达到设定点。

3.7

功能性故障functionalfault

设备或系统的硬件未发生不可恢复性损坏,由内部和/或外部扰动等原因导致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暂时性

失去。

3.8

泛在感知ubiquitousperception

基于物联网、传感测量及网络(包括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电厂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方位监测

和感知。智能电厂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识别、立体感知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变化,对

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深度集成,为智能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

3.9

数据挖掘datamining

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从大量数据中通过

算法获取隐藏于其中的潜在有用信息的过程。

3.10

智能融合intelligentfusion

2

GB/TXXX—202X

基于全面感知、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深度融合多源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分析

和深度挖掘,提升电厂与发电集团的决策能力。

3.11

互动化interaction

利用网络通信等技术,为电厂中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人与人、电厂与用户、电厂与环境之间的实

时互动提供基础,增强智能电厂作为自适应系统信息获取、实时反馈和智能控制的能力。通过与智能电网、

电力用户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实时分析和预测电力系统供需形势,合理规划生产运营过程,实现源网荷储

良性互动和高效协调。

3.12

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

通过对商业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其做出合理的决

策,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

3.13

智能平台intelligentplatform

以支撑火电厂的智能管控为目标,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模型,由数据中心、基础服务、智能化

应用服务构成,支持智能设备互联互通、应用组件服务部署与发布,对外提供统一和标准的数据及应用接

口,具备资源共享、集中管控与功能协同等特征的数字化平台。

3.14

生产控制大区productioncontrolzone

由具有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纵向联接使用专用网络或专用通道的电力监控系统构成的安全区域。

[GB/T36572-2018,3.3]

3.15

管理信息大区managementinformationzone

生产控制大区之外的,主要由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及信息网络构成的安全区域。

[GB/T36572-2018,3.6]

3.16

远程技术remotetechnology

远程技术包括远程实时信息传输技术和远程设备诊断技术,前者是将实时数据信息进行跨区域传送,

将电厂实时运行数据流、优化数据流、管理数据流等通过不同媒介和通信方式进行采集、处理、发送,并

由远程服务器接收、处理、存储管理,分发至需要的管辖用户使用的过程;后者是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技术,

将各电厂实时运行数据信息传送至上级数据监控中心,利用系统建模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对运行设备进行早

期故障预警与诊断的过程。

3.17

日均运行操作量averageoperationquantumperday

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以年为统计周期,运行人员对机组设备及系统施加的操作量日均值。

3

GB/TXXX—202X

4总则

4.1概要

4.1.1智能火电厂是火电厂数字化建设的延伸与发展,应满足绿色、安全、高效、灵活的发电需求,以

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等组成的信息与控制系统为载体,利用生产运营中产生的海量和多形态的数据资源,通

过承载着知识和经验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在满足安全、经济、环保等多目标最优的条件下,自主响应动态

变化的生产运营需求并持续演进优化。

4.1.2智能火电厂建设应结合发电企业实际需求,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先进技术应用,实现更加安全、

经济、环保的电力生产。

4.1.3使用本标准指导火电厂智能化建设或改造时,应参照第4章至第7章之内容,根据电厂自身运营

工作需求和项目特点选定智能应用,可选择实现第8章全部或部分应用功能,也可根据电厂自身需求拓展

智能应用。

4.1.4智能火电厂是一个持续演进的体系,火电厂宜基于本标准制定适应自身特点的具体技术规范,并

顺应技术进步和生产运营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相关规范,促进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4.2关键属性

4.2.1数字化

智能火电厂应最大限度将生产运营的全过程管控建立在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数字信息系统之上。生

产运营信息应基于标准规范,通过有效的采集方法转换为数字表达,形成数字资源;生产运营过程应通过

数字信息系统实现,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结果、知识应以数学模型、算法等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使用。

4.2.2模块化

模块化是智能火电厂体系结构的重要特征,是保证智能火电厂可扩展与多样化的基础。一个智能火电

厂可分解成多个模块化的应用系统,每个应用系统可分解成多个模块化的子系统,子系统可分解成模块化

的组件。

模块化的颗粒度以保证单一模块功能集合的紧密协同和不同模块功能组合的灵活性为原则。模块的功

能接口应规范,各模块宜实现版本向后兼容,以保证某一模块在升级时对相关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4.2.3资源共享

信息存储、计算能力、网络通信和数据、数学模型、算法作为智能火电厂的公共资源,应在保证信息

安全的条件下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

信息存储、计算能力、网络通信宜通过不同程度的虚拟化或资源池化实现资源共享;数据、数学模型、

算法的表达应通过标准规范的约束保证其开放性和可用性,以实现资源共享。

4.2.4互操作

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是实现可集成性的必要条件,是智能火电厂适应生产运营方式多样多变和

持续演进的重要特性。智能火电厂各模块之间应能通过标准的进程间通信实现相互间的功能调用和信息分

享。

4.2.5全自动

智能火电厂应具有充分和先进的测控装置、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实现全部工艺过程在各种

运行方式下的自动控制,包括发电机组和各公用系统的启动与停止过程。控制系统应能够实现先进过程控制

等智能化的控制策略,在“无人干预,少人值守”的条件下,保证发电机组在生产全过程的任何工况下都处

于受控状态,满足安全生产和经济环保运行的要求。

4.2.6稳健性

4

GB/TXXX—202X

对于设备状况、运行工况、燃料品质、环境条件、电网(和供热)调控等方面的内、外部扰动和异常

事件,智能火电厂应具备必要的抑制能力和容错能力,保证发电机组能够持续正常运行,不发生性能劣化

或功能失效等事件。

对于非设备故障导致的运行工况异常应具有自愈能力;对于设备故障应具有自主应急处置能力,在满

足损失最小的条件下,通过改变机组运行方式、调整运行工况或停机等措施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2.7敏捷性

对于电网(和供热)调控的需求变化以及燃料品质、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变化,智能火电厂应能够

快速识别这些变化,并采用最优策略对运行工况或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对上述变化的敏捷响应,保证发电

机组持续安全高效的运行,并满足环保要求。

4.2.8自趋优

智能火电厂应具有对其系统、设备、工质、环境等的状态或性能进行辨识、分析和建模的能力,并能

够利用生产运营过程产生的实时动态数据,持续修正模型以保证其准确度;基于获取的模型,智能火电厂

应通过寻优计算实现机组运行性能和电厂运营效能的自主优化。

4.2.9人机协同

智能火电厂应具备高效的人机互动能力。应支持可视化、消息推送等丰富的信息展示与发布功能,使

运行和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与理解需关注的信息。电厂的控制与管理系统应准确、及时地解析

与执行运行和管理人员以多种方式发出的指令。

4.2.10信息安全

智能火电厂宜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实时高可靠、高速度、高带宽的信息通信系统,依

据“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综合防护”的原则选用信息安全策略及措施,合理设计、

建设、维护、管理网络通信系统,在满足信息高效交互的条件下,实现具有在线监测与主动防御能力的信

息通信系统。

4.3主要特征

4.3.1主动安全

智能火电厂应具备对人员的违反安全规定的着装、行为、空间位置进行自动识别或预判的能力,并采

用必要措施阻止违章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人身安全;智能火电厂应具备对设备的潜在危险源进行辨

识的能力,通过预警和报警等办法提示有关人员及时处理,最大限度保障设备安全。

4.3.2绿色环保

与同类型机组相比,在同等运行条件下,智能火电厂应具有更低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排放强度,

即生产单位电量(度电)的污染物排放量更低,同时也应具有更低的水耗。在相关工艺系统和设备应具有

较高品质和性能的基础上,该特征主要通过对发电机组的燃烧、脱硝、脱硫、除尘、水务管理等环保相关

工艺的优化控制或智能控制实现。

4.3.3高人效

与同类型电厂相比,在同等运营条件下,智能火电厂对工作岗位数量(含所有用工方式)的需求应更

少,岗位对人员技能的要求应更低,即人均效能(劳动生产率)更高。基于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在火电厂

运营中的深度应用,该特征主要通过智能系统辅助人员、人员配合智能系统、智能系统全自动三种方式实

现。

4.3.4高能效

与同类型机组相比,智能火电厂应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即生产单位电量(度电)的煤耗、油耗

或天然气消耗(气耗)更低,机组在宽负荷运行时也应保持发电的高效率。在相关工艺系统和设备应具有

5

GB/TXXX—202X

较高品质和性能的基础上,该特征主要通过对发电机组的热力系统、燃烧系统、主要辅机及其他高能耗设

备的优化运行或智能运行实现。

4.3.5高可用

与同类型机组相比,智能火电厂应具有更高的设备健康水平和可用率,因设备故障或异常工况造成的

机组限出力和非计划停运等事件更少发生。在相关工艺系统和设备应具有较高品质和性能的基础上,该特

征主要通过基于运行、巡检、维护和检修数据的设备状态和性能评价、智能预警、智能(或优化)维护检

修、技术监督等方法实现。

4.3.6灵活运行

与同类型机组相比,智能火电厂应具有更强的电网调峰能力,在保证机组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应

具有更宽的负荷调整区间、更快的负荷调节速率、更好的一次调频性能,热电联产机组应具有更弱的热负

荷与电负荷耦合关系。在相关工艺系统和设备应具有较高品质和性能的基础上,该特征主要通过对发电机

组的热力系统、燃烧系统、蓄能系统(若有)的优化控制或智能控制实现。

4.3.7高效运营

与同类型机组相比,智能火电厂在全生命周期应具有更低的综合发电成本、更少的人员岗位需求、更

高的管理效率、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友好的公共关系。在4.3.1至4.3.5的基础上,该特征主要通过

业务流程自动化、商业智能、丰富高效的信息发布和分享等信息技术实现。

4.4基本要求

4.4.1智能火电厂系统应按照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要求,采用分区的网络架构,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

(包括安全区I、安全区II)和管理信息大区,实现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综合防护。

4.4.2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宜采用智能平台,智能平台宜采用微服务软件架构,提供智能应用

组件管理功能。

4.4.3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发电机、重要辅机等主要设备宜配置相应的智能装置。

4.4.4智能设备、智能电子装置及其数据采集、传输宜遵循公共信息模型。

4.4.5时间同步系统应全厂统一,同步对时信号取自同一信号源,符合DL/T1100.1的要求;有时钟需

求的装置应具备对时和异常时钟信息的识别防误功能,并具备守时功能。

5系统架构

5.1概要

5.1.1智能火电厂的体系结构分为①智能装置和智能设备、②智能平台、③智能应用共三层,见图A.1。

智能火电厂的网络拓扑结构参见图A.2。

5.1.2智能装置实现对设备状态、运行工况、厂区情况等信息的采集,或者根据控制指令执行指定操作;

智能设备可接受来自智能平台的指令实现对特定工艺过程的自主处理和监控,并将工艺参数和设备状态等

信息传送给智能平台。

5.1.3智能平台作为承载所有智能应用的公共资源平台,包括智能控制系统、综合数据中心和其他专用

信息系统等。各系统遵守统一的数据管理标准、通信规约、接口标准等技术规范,实现数据共享和互动操

作,把异构的软硬件资源整合成一体化的智能平台。

5.1.4智能应用通过必要的人机互动或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生产运营任务。根据业务应用场景,

智能应用分为智能安全、智能运行、智能检修、智能管理四组应用集合。

6

GB/TXXX—202X

5.2层级定位与关系

5.2.1智能装置和智能设备构成了智能火电厂的数字化基础,它们通过数字通信与智能平台实现信息交

互。

5.2.2智能平台是智能火电厂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智能应用提供全部的网络通信、计算能力、数据资源、

算法引擎等资源与服务。

5.2.3智能应用根据智能装置或智能设备提供的数字信息,利用智能平台提供的计算资源完成业务逻辑

处理,将结果作为控制命令传送至智能装置或智能设备完成闭环控制,或者将结果作为信息通过智能平台

的人机接口发布给相关人员。

5.3外部接口

5.3.1智能火电厂应提供安全高速的网络通信接口与外部相关方实现信息交互。用于外部接口的网络通

信方式包括与电网相联的电力调度(通信)专网、基于公用网络的虚拟专网、配备有网络安防设备的互联

网接口等。

5.3.2智能火电厂通过电力调度(通信)专网与调度控制中心相联,成为智能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相

关通信应符合DL/T634.5104的要求;

5.3.3通过电力通信专网与其他智能电站相联,组成虚拟电厂。

5.3.4通过虚拟专网与环保监管部门、电力交易中心等机构相联,接受政府在线监管或实现实时电力交

易;通过虚拟专网与上级管理单位的信息系统相联,实现集团或区域级的智能发电管理。

5.3.5通过虚拟专网与外部技术服务单位相联,实现远程评估、诊断、指导等线上技术服务模式。

6智能装置与智能设备

6.1通则

6.1.1主要功能

智能装置和智能设备在实现特定的监测、控制或人机交互等功能之外,其他功能主要包括:

a)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

b)应具有自诊断功能;

c)宜具有边缘计算功能;

d)宜具有信息自举功能,支持智能装置或智能设备接入智能平台后自主报送相关信息,实现即插即

用;

e)宜具有设备状态评价、故障诊断等功能;

f)对于非元件故障类功能异常,宜具有自愈能力。

6.1.2技术条件

智能装置和智能设备的技术条件包括:

a)应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交互;

b)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如:TCP/IP、ProfibusDP/AP、FoundationFieldbus、HART、Modbus、OneWire

等)的通信协议;

c)具有边缘计算功能的智能装置或智能设备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编程语言;

d)具有边缘计算功能的智能装置或智能设备宜提供低代码开发工具。

7

GB/TXXX—202X

6.2生产工艺系统和设备技术条件

生产工艺系统和设备包括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发电机、重要辅机等设备,其技术条件主要包括:

a)应满足可靠性和可控性要求;

b)应具备适应智能测控所需的量测接口功能;

c)应具备智能控制所需的控制接口功能;

d)功能配置应与机组建成后的主要运行工况相适应;

e)可具备温度场、应力场、流体场等可视化功能。

6.3智能装置

6.3.1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应满足GB/T33905(所有部分)、GB/T34068规定的功能和技术要求,在智慧电厂建设中

重点满足如下技术条件:

a)应能够通过各种接口实现与外部网络或系统的双向通信;

b)应支持数据处理,提供数据校准、数据存储功能;

c)宜具备组态、自测试、自诊断、环境条件监测等功能。

6.3.2智能执行机构

智能执行机构在满足常规执行机构性能、功能、可靠性要求基础上,其他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应具备执行机构自检、故障报警功能;

b)宜具备执行机构参数自整定功能;

c)宜具备操作过程评估功能,对异常响应进行分析、预警。

6.3.3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存在人身伤害风险或者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能的应用场景,安全方面应满足GB

11291(所有部分)的要求,在具有特定的监控或操作功能之外,其他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应具备系统自检、故障报警功能;

b)应支持高精度定位、导航功能;

c)运动性能、续航里程、图像识别等监测精度应能满足应用场景要求;

d)应支持通过网络通信与智能平台实现信息交互;

e)应具有自主避险能力,尤其在通信中断时;

f)在易燃易爆场景工作的机器人应满足本质安全要求;

g)使用电池的机器人应具备自主充电功能;

h)使用过程中宜支持自定义应用模式。

6.3.4智能摄像机

智能摄像机主要用于工业电视视频及厂内安保视频采集与传输,还具有视频分析功能。在对于施工、

检修等临时场所,可部署配备支架的便携式移动智能摄像头。网络摄像机在满足GB/T50115—2019的技术

要求前提下,其他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宜支持夜视功能;

b)宜支持图像识别功能,包括人脸、车牌等;

c)宜支持用户自定义或自行的图像识别模型应用;

d)可支持结构化抓拍对象属性功能,包括安全帽、着装等属性的识别和结构化输出;

e)可支持对抓拍图像的质量评估、筛选并输出高品质图片等功能;

f)可支持红外功能;

g)可支持视频电子围栏功能;

8

GB/TXXX—202X

h)可支持视频行为识别检测,包括徘徊、聚集、快速移动等。

6.3.5移动终端

智能移动终端包括工业手机、平板电脑、专用移动计算装置等,主要用于便携式信息采集、展示、流

程审批等,如巡点检移动终端、两票移动终端、仓储管理移动终端及其他智能应用移动终端等,在满足GB/T

35278移动终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其他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应支持4G/5G、WiFi通信方式,可支持蓝牙、NFC等通信方式;

b)续航应满足应用场景要求,一般不低于12小时;

c)防护等级满足应用场景要求,电厂粉尘环境下宜达到IP65及以上防护等级;

d)摄像功能宜支持光学防抖、自动对焦、弱光条件下拍摄等功能;

e)宜支持RFID识别;

f)可支持前后虹膜、人脸、指纹识别,识别时间满足应用需求。

6.3.6智能门禁装置

智能门禁装置包括电磁锁具、闸机、门禁卡、读卡器、访客机、门禁主机及其配件等,用于门禁控制,

在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其他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b)应支持门禁常开、常闭、定时开闭设置;

c)应提供接口支持与第三方应用联动功能;

d)宜支持门禁联动摄像头抓拍照片功能;

e)宜支持刷卡、密码、人脸、指纹及各种组合认证方式,可支持根据时间设置不同认证方式;

f)宜支持门禁之间的互锁功能;

g)可支持防尾随功能;

h)可选用人脸识别、门禁或闸机一体化装置。

6.3.7人员与车辆定位装置

人员与车辆定位装置一般包括定位基站、定位标签、网络通信等部分,用于厂内人员、车辆实时定位

管理,在满足所选用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其他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定位标签续航应满足应用需求;

b)与安全帽配套的定位标签应不降低安全帽安全防护水平;

c)人员佩戴的定位标签应不妨碍正常工作;

d)室内定位应考虑电厂设备遮挡;

e)定位精度应满足应用要求;

f)宜支持定位标签卡与门禁卡、餐卡等卡片集成;

g)室外定位可选用北斗等卫星定位方案。

6.4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的功能主要包括:

a)应支持网络化控制方式;

b)应支持紧急手动操作模式;

c)应避免外部系统直接调用智能设备的执行机构;

d)对外功能接口应满足自身安全防护要求;

e)宜具备对不同工况的自适应控制功能;

f)宜支持智能控制算法;

9

GB/TXXX—202X

g)宜具备自主处理自身异常、故障的功能;

h)可利用智能平台与宿主设备结合,实现智能设备的功能。

7智能平台

7.1通则

7.1.1火电厂智能平台的硬件包括网络通信、计算、存储相关设备;分散控制系统和PLC控制系统可视

作智能平台的组成部分,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本标准在不特别指明时,智能平台技术要求特指智能平

台分散控制系统和PLC控制系统之外的主要技术要求。

7.1.2智能平台硬件的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平台应具备可靠的电源冗余功能,任一路电源失去或故障不引起设备故障、数据丢失、异常动作

或数据处理能力降低,电源失去或故障应输出报警信号;

b)机柜防护和安装应满足GB/T36293-20185.10.1和5.10.2的要求;

c)电磁兼容性(EMC)性能等级应满足GB/T36293-20185.2.2.1的相关要求。

7.1.3智能平台的软件包括除控制策略、业务逻辑相关功能之外的系统软件和公用软件资源,主要有操

作系统、资源虚拟化软件、数据库、消息队列、工作流引擎、图形渲染等引擎、先进过程控制算法库、人

工智能计算服务等。

7.1.4智能平台的时间同步来自全厂统一信号源,符合4.4.2的要求。

7.1.5软件架构宜采用微服务架构、面向服务的架构等,实现较强的功能在线升级、灵活拓展、集成交

互能力,保证智能火电厂功能和技术的可持续演进。

7.1.6智能平台内各软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或互操作宜采用消息队列、RESTfulAPI、WebService、gRPC

等接口方式;对于实时控制场景,可选用API等高性能接口。

7.1.7应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服务,实现“单点登录”功能。独立控制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宜通过

账户关联等方式与平台的用户权限管理保持同步。

7.1.8日志管理应包含应用日志、安全日志、用户操作日志等,宜提供关联分析、行为分析和可视化展

示等智能功能。

a)应用日志包括系统和应用的运行状态、报警、维护信息等;

b)安全日志包括硬件设备的启停、网络状态和入侵检测、用户鉴权等信息;

c)用户操作日志包括用户访问各人机接口界面(如:Web页面)的时间、操作指令等信息;

d)日志的保存周期宜不少于180天。

7.2网络通信

7.2.1智能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应符合GB/T36572-2018和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相关规定的要求,应划

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生产控制大区不应与外部公共信息网相联。生产控制大区可分为控制

区(安全区I)和非控制区(安全区Ⅱ);管理信息大区可根据需求划分安全区,其中无线网络应设置单独

的安全区。典型智能火电厂网络拓扑参见图A.2。

7.2.2生产控制大区应通过电力专用纵向加密认证装置与电网调控中心相联;管理信息大区可通过网络

访问控制装置与外部公共信息网相联。

7.2.3智能平台的网络通信系统应满足GB/T22239-2019、GB/T22240-2020相关要求,生产控制大区与

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应设置单向安全隔离装置。

10

GB/TXXX—202X

7.2.4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各自内部的安全区之间应当采用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的设备、防火墙

或者相当功能的装置,实现逻辑隔离。

7.2.5管理信息大区与外部信息系统之间应采用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的设备、防火墙或者相当功能的装置,

双方的信息交互宜采用虚拟专网等信息安全技术。

7.2.6网络系统中应配置网络审计装置。

7.2.7智能平台应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合理划分网段,不同网段可采用不同的网络通信技术,在保

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采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7.2.8网络通信的负荷率应符合GB/T36293-20185.3.4节要求。

7.2.9用于实时控制的网络系统宜采用双网结构;其他网络系统可采用冗余配置、网格式网络等方式保

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7.2.10网络系统应具备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置的接入能力。

7.3数据服务

7.3.1智能平台应提供多种数据库满足实时数据、事件、文件、音视频等各类信息存储的需求,宜采用

数据湖或数据仓库等技术实现灵活的数据查询和存储功能。

7.3.2应根据全厂运营需求建立统一的信息标识和信息模型,实现高效的数据资源管理。

7.3.3通过单向安全隔离装置通信的安全分区之间应具有跨区数据同步功能,其功能技术条件包括:

a)应能够配置数据同步的内容、频次和方式(如:定周期同步或事件驱动同步);

b)应具有对同步过程进行监测的功能,在同步异常时告警并生成日志;

c)在同步中断时能自动重建链路。

7.3.4在数据存储空间不足时,数据库系统应具有扩容能力,宜支持在线扩容。

7.3.5应建立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实现数据恢复功能。宜利用电厂所属集团的私有云实现数据的容灾备

份。

7.3.6数据库服务和管理的安全功能与技术条件应满足GB/T20273的要求。

7.3.7应提供多种符合标准规范的接口,满足不同应用需求,非实时数据的查询和存储宜使用RESTful

API接口。

7.3.8应提供数据库管理和分析工具。

7.4智能控制系统

7.4.1智能控制系统是智能平台部署于生产控制大区的所有软硬件资源的集合。基于统一规范的数据格

式、通信规约、接口方式,常规控制系统或装置(如:DCS、PLC)与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或装置(如:高级

控制计算中心、智能控制器)通过信息交互和互动操作集成为一个功能融合的完整系统。

7.4.2在满足GB/T36293第5章与第6章、GB33863(所有部分)要求的基础上,用于智能控制系统的

DCS还具有以下技术条件:

a)应提供大带宽实时交互能力,向外传输数据的速率宜不低于10000点/秒;

b)应提供基于ModbusTCP/IP协议和其他标准通信协议的实时数据交互功能;

c)宜提供与DCS一体化的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应提供先进过程控制(APC)功能模块(如:模型

预测控制、自抗扰控制等)和功能模块定制开发与封装工具,智能控制器的控制组态宜通过工程

师站采用与DCS同一套组态调试软件完成设计和调试工作。

7.4.3智能控制系统应是一套开放的系统,能够通过标准通信协议和接口规范集成其他子控制系统或装

置,被集成的子系统或装置应具有向智能控制系统同步数据的功能,并能够通过网络通信接收控制指令。

11

GB/TXXX—202X

7.4.4智能控制系统宜配置高级控制计算中心,该中心包括以下技术条件:

a)应提供统一的数据库系统,用于数据资源的共享;

b)应配置高性能操作员站,并提供高效可靠的人机接口;

c)宜采用云原生平台架构,具备在线无扰扩容和更换部件的功能;

d)宜提供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供用户定制开发,应提供管理工具供用户监控、分析、

管理部署于中心的应用。

7.4.5智能控制系统宜在单元机组级和厂级分别配置单机多屏的综合驾驶舱,支持同时监控多个应用画

面。

7.4.6智能控制系统宜配置网络综合审计装置。

7.5综合数据中心

7.5.1综合数据中心是智能平台管理信息大区部分的计算中心,应采用云原生平台架构。

7.5.2在满足GB/T34982相关技术要求基础上,应具备完整的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功能,支持虚拟机的

创建、启动、暂停和恢复、资源挂起、重启、关闭、配置调整、删除、锁定、解锁、虚拟机重置、备份、

模板导入导出、快照等功能。

7.5.3宜具备容器服务,核心功能包括:应用管理、容器管理、网络管理、存储管理、配置管理、服务

编排、镜像仓库、监控告警、日志管理、集群管理、RestfulAPI等。

7.5.4综合数据中心的网络管理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视化的网络拓扑图显示与虚拟机网络配置。

7.5.5综合数据中心数据存储服务的技术条件包括:

a)应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保证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b)应具备存储数据路径优化、高性能读写缓存、存储弹性扩展、数据故障切换及磁盘故障告警等特

性;

c)应支持数据盘慢盘识别,支持硬盘的热插拔更换;

d)宜支持厚/精简配置,厚配置根据业务需求分配固定的物理存储空间,精简配置根据应用实际写需

要时才分配相应的物理存储空间;

e)宜支持分布式数据装载技术,实现数据装载容量的线性扩展;

f)宜支持高效数据压缩存储,对冷数据支持归档操作。

7.5.6应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支持引用外部数据源进行多种类型数据大规模计算。

7.5.7实时计算服务宜采用分布式冗余存储保证中间计算状态可靠性。

7.5.8综合数据中心应具有高可用性,其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应支持管理节点冗余高可用模式部署,任何一个管理节点发生故障,综合数据中心管理服务仍可

以正常运行并对外提供服务,同时过程无需人工介入;

b)应支持宕机计算节点自动迁移,宕机部分管理节点自动迁移,不影响数据计算整体服务;

c)应支持资源按需扩容、缩容,物理机扩容及缩容过程不影响平台正常运行,不需要停服务;

d)应具备告警能力,支持在节点掉电、网络故障、节点故障以及关键服务告警;

e)宜采用管理面与数据面分离设计方式,管理节点宕机不能影响云主机业务的正常服务。

7.5.9应具备智能应用运行所必须的基础服务,包括消息中心服务、协调调度服务、负载均衡服务等。

7.5.10应具备对智能应用的服务接口的统一管理能力,具备对服务接口进行注册、鉴权、调用、限流、

安全防护等功能。

7.5.11应具有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功能,实现对数据资产的运营管理。

7.5.12应具备完善的权限认证与隔离机制,保障用户数据的私密性。

12

GB/TXXX—202X

7.5.13应具备操作审计功能,对于平台的每项操作都可以进行审计。

7.5.14应支持统一的日志收集和分析平台,包括平台操作日志、系统日志等,宜支持调节日志查询周期,

支持导出操作日志。

7.5.15应具备全面监控能力,能够对服务器节点的CPU、内存、使用率、健康状态等进行监控,实时了

解系统IOPS、带宽、丢包监控、延时监控及资源利用情况。

7.5.16宜具备离线大数据和流式大数据计算处理能力。

7.5.17宜具备任务编排、工作流调度引擎。

7.5.18应具备良好的运维、资源管理能力。

7.5.19宜具备直观的数据链路流转展现能力,可以直观的了解整体数据使用情况。

7.5.20应支持跨网络、跨网闸等复杂网络环境,实现批量、实时多源异构数据的便捷同步或接入。

7.6接口系统

7.6.1视频监控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电话系统等相对独立的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共享、消息队列

和RPC等方式集成接入智能平台。这些系统的技术条件包括:

a)应将必要的事件信息传输给综合数据中心,驱动平台其他应用采取后续动作;

b)应能接收来自其他应用的指令,执行相应操作;

c)宜将需要分享的事件信息以简要记录的方式存入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数据库,记录中应包括指向

详细记录信息的链接,供相关应用查询。

7.6.2智能平台可通过互联网接口提供具有访问权限控制的WebService、RESTfulAPI等接口与外部技

术服务单位实现信息交互,送出的数据应符合信息安全规定并进行脱敏处理。

7.6.3可通过在管理信息大区设置代理服务,将部署于外部公有云或其他信息的服务接入并映射为智能

平台内部服务,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拓展智能平台功能。

8智能应用

8.1通则

8.1.1智能应用是解决火电厂生产运营各项需求的具体业务功能,它们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可以通

过信息交互和互操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8.1.2根据智能应用目标的相似性和功能的关联强度,可分为智能安全、智能运行、智能检修、智能管

理四组应用集合。

8.1.3智能应用应最大限度利用智能平台的资源和服务(如:容器或虚拟机、数据库、用户管理、人机

接口、通用算法库等)实现业务功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提供开放的数据分享和交互操作机制,避免成

为信息孤岛。

8.1.4智能应用宜将交互接口封装为微服务在智能管控中心进行注册,供其他应用调用实现功能联动。

已注册的服务在版本升级时应保持向后兼容。

8.2智能安全

8.2.1智能安全是以“主动安全”为原则,利用图像识别、人员定位等技术,实现对人身伤害事件和设

备事故风险的预先识别和防范。

8.2.2智能安全包括厂区视频监控、智能门禁、人员安全管控、设备安全管控、厂区安全管控、作业安

全管控等。上述功能宜纳入全厂安防统一信息管控系统,实现安全防护子系统之间的联动防护功能。

13

GB/TXXX—202X

8.2.3厂区视频监控包含摄像机及管理系统,是智能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遵循GB/T50115、DL/T

283.1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其他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覆盖厂内主要生产、办公及公共区域;

b)应根据应用场景选用变焦/定焦、固定式/云台/移动等配置;

c)全厂视频监控的通信应采用专网方式实现,通过防火墙与管理信息大区的核心交换机相联;

d)宜选用基于B/S架构的视频监控管理系统;

e)宜自动根据监控视频内容对风险发出安防警告或建议。

8.2.4智能门禁系统包含智能门禁装置及其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根据厂内管理制度要求,选用门禁卡和/或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等)形式;

b)应满足消防法律法规标准相关要求;

c)宜根据设备房间门禁管理制度覆盖主要生产区域和办公区域的重要房间;

d)不宜对常闭、常开门设置电子门禁装置。

8.2.5人员安全管控包括外包人员安全管理、访客管理、人员定位等,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人员定位覆盖区域应根据应用设计确定;

b)定位精度应根据应用场景确定;

c)定位系统应提供对外接口,可作为服务供其他应用系统查询信息和调用功能;

d)宜支持外包人员信息登记、门禁授权等管理;

e)宜支持访客移动端预约登记、现场自助登记、门禁权限自动收回等功能;

f)宜综合考虑续航、人员佩戴舒适程度、接受程度、应用成本等选择定位标签形式。

8.2.6设备安全管控包括设备外部异常管控,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宜对煤场、输煤设备等消防风险较高区域采用红外或视频分析技术进行监视;

b)可对易发跑冒滴漏区域通过视频图像分析进行监视;

c)可对升压站等区域重要部位进行红外热成像温度监测;

d)可支持基于视频图像分析和(或)热成像测温等技术的远程巡检。

8.2.7厂区安全管控包括厂内车辆管理、厂区周界管理、消防管理,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宜支持对厂区出入口车辆自动识别登记;

b)宜对厂区行人密集区域卡口设置车辆测速、违章通报等功能;

c)宜具备可见光监控和(或)红外热成像厂区周界防范功能;

d)宜支持消防管理系统至安防系统的信息接入。

8.2.8作业安全管控包括两票联动、作业违章管理、作业实时监控、电子围栏等,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条

件包括:

a)宜自动评估电子工作票的正确性;

b)宜支持两票管理与门禁、视频监视、人员定位系统联动;

c)宜通过泛在感知与信息融合技术,在人员操作设备前自动检查安全条件,确保安全措施严格执行;

d)宜在特定区域支持安全帽佩戴不合规、工作服穿戴不合规等作业违章识别、报警等管理;

e)宜支持对重要作业区域内作业的远程视频音频实时监控;

f)宜支持便携式移动视频音频作业实时监控;

g)宜具有电子围栏功能,结合定位技术对人员和设备进行智能化防护。

8.2.9安防统一信息管控系统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支持统一管控全厂视频监控、智能门禁、人员安全管控、设备安全管控、厂区安全管控、作业

安全管控等安防子系统;

14

GB/TXXX—202X

b)宜具备安防事件分析总结功能,能够根据一段时间内本地或类似电厂发生的安防事件统计,分析

得到安全事件多发环节或位置,生成安防报告,并给出安防建议;

c)宜具备生产安全集中监控指挥功能。

8.2.10信息安全防护主要通过智能平台配置的网络安全系统实现,在7.2所述内容之外,其他主要功能和

技术条件包括:

a)应具备安全条件遭到破坏时的报警功能,宜自动给出紧急处理建议和事故预案;

b)应具备网络入侵检测能力。

8.3智能运行

8.3.1智能运行包括但不限于先进过程控制、智能联锁保护、机组自动启动/停机控制、生产过程优化、

智能预警、燃烧优化、智能吹灰、智能水务、网源协调等模块、功能,应具备提高主辅机安全经济运行水

平、降低燃料消耗、污染物排放及水资源消耗、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等功能。

8.3.2智能运行涵盖的智能应用系统根据功能划分为寻优指导、智能控制和辅助监盘三类应用:

a)寻优指导类功能:以历史数据和机理模型为基础,根据当前工况和边界条件,在机组级或厂级层

面计算机组运行的最优状态,为自动调节系统的设定值或运行人员的操作提供指导。

b)智能控制类功能:采用先进控制技术,以提升机组自动调节系统品质、辅助服务能力、安全、经

济、环保运行水平为目标,实现设备智能化控制。

c)辅助监盘类功能:从设备级、系统级和机组级三个层面对机组运行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对

异常状态或故障进行预警,同时提供原因分析和故障定位,以提升机组运行监控的智能化水平,

降低运行人员工作量。

8.3.3先进过程控制在具有DL/T656—2016、DL/T657—2015中所述模拟量控制功能,满足相应控制系

统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其他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能够在出现控制品质恶化或不稳定时确保系统安全;

b)计算周期应满足过程控制性能要求;

c)控制算法及策略的选择应保证工业控制实时性要求;

d)应支持机组安全运行边界约束、控制指令输出边界约束功能;

e)应在智能控制系统中部署,并提供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f)宜应用于大延时、强耦合、非线性等特性的被控对象;

g)宜具备调节性能、模型匹配度的自评估能力;

h)宜支持过程控制回路的离线仿真、在线仿真;

i)宜具有调节参数和模型参数自寻优功能。

8.3.4智能联锁保护在遵循DL/T261—2022中联锁保护功能要求,满足相应系统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其

他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提供互操作接口,互操作接口参数应包括过程特性和控制特性参数,接口对象可以是各层级的

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管控系统、其他第三方过程控制优化系统;

b)应跟随热力设备启/停全程自动投入/退出运行;

c)宜在不同的工况和条件下,自适应选择动作逻辑及定值参数,且具有高度可靠性。

8.3.5灵活性APS包括机组自动启动/停机控制功能(AutomaticPlantStart-upandShut-downSystem,APS)

和运行期间的全自动控制功能,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所有自动调节系统具备全程自动的能力,机组具有完善的功能组级顺序控制,在此基础上实现机

组级全程自动控制和联锁控制功能;

15

GB/TXXX—202X

b)机组应具备自动从全停至任意中间负载或满载的动态过程控制功能,在不同工况及负荷间自动切

换功能,从任一工况安全、稳定地减负荷至停机备用,和/或直至机组全部设备停止状态的控制功

能;

c)应具备与运行优化系统等实时性能优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实现自动将机组控制到当前工

况下所能达到的最佳运行状态的功能;

d)应覆盖机组启动准备、锅炉点火升温升压、汽轮机冲转、并网、升负荷、降负荷、停机等全过程

段;

e)宜根据机组的启停要求、设备健康状况、外界条件等,自动生成启停方案,自动在线调整启停策

略;

f)宜实现机组全局性经济与环保指标的闭环优化控制;

g)宜具备机组启动/停机操作指导功能;

h)宜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向生产和管理人员呈现机组运行状态。

8.3.6运行操作寻优指导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通过本地的全局优化分析或远程的第三方优化分析系统,对生产过程数据和电网、环保等外部

约束条件进行实时或非实时数据挖掘,综合平衡安全、经济、环保等目标,进行全局性的寻优计

算,给出优化的生产运行方式、操作路径、参数定值;

b)应为运行人员操作提供推荐参数和操作建议,保证机组达到综合性能最优;

c)宜具备运行人员操作质量评价功能;

d)可通过互操作接口将寻优计算获取的运行方式、操作路径、参数定值等指令传送至下层控制系统,

使优化的运行方式、操作路径与参数取值及时作用于生产过程。

8.3.7智能预警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运行参数报警应包含定值越限、变化率越限、振荡发散等多种模式,并适度引入相关变量进行综

合判断;

b)采用工况信息聚类分析原理的预警方法应设计合理的工况颗粒度;

c)报警阈值应结合模型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设定,也可与其他特征变量相关联生成动态报警阈值,

降低误报和漏报发生频次;

d)宜支持初级原因分析和故障定位。

8.3.8燃烧优化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保证锅炉效率、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燃烧稳定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b)应具备对煤质变化的适应性;

c)宜引入煤质、炉膛温度场等新型测量装置提高优化的实时性和监视的直观性;

d)宜对锅炉结焦、管壁超温等安全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

8.3.9智能吹灰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应采用锅炉各段受热面工质侧及烟气侧热力数据实现灰污的动态监测;

b)灰污动态监测应针对受热面传热机理的不同建立差异性模型;

c)应保证锅炉运行安全性和燃烧稳定性;

d)应根据受热面灰污监测结果,提出应吹扫受热面及区域涉及的吹灰器。

8.3.10智能环保岛在满足GB50660—2011中8.4节、第10章、第11章关于脱硫、脱硝、除尘相关系统

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其他主要功能和技术条件包括:

a)宜设置环保集中监控岛,对全厂污染物处理系统进行集中监控;

16

GB/TXXX—202X

b)宜通过技术手段促进烟气协同治理,提升各环保装置之间的协同水平,实现污染物排放水平、物

耗、能耗综合最优;

c)宜支持脱硫废水排放闭环控制,提升脱硫系统运行可靠性、经济性;

d)宜具备脱硝全程自动投入能力;

e)脱硝系统宜采用分区喷氨、污染物分区测量方案,提升脱硝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调节品质;

f)宜支持除尘优化控制,实现粉尘控制与经济运行;

g)宜通过视频图像分析、环保岛自启停技术,实现就地无人值守;

h)可通过脱硫浆液循环泵变频优化控制及运行方式调整,提升脱硫系统运行经济性。

8.3.11智能水岛在满足GB50660—2011中13章水处理系统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其他主要功能和技术条

件包括:

a)应支持化学制水系统在无人或少人干预下自动、安全运行;

b)应具有全厂废水、原水、循环水、工业水等系统的在线监测和分析功能;

c)应实现全流程的锅炉给水、凝结水品质调节;

d)宜支持凝结水精处理再生系统在无人或少人干预下自动、安全运行;

e)宜实现全厂与各用水单元的动态水平衡计算,关键用水系统的成本测算与动态分析,加药量实时

测算与优化功能。

8.3.12智能煤岛在满足GB50660—2011中7章运煤系统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其他主要功能和技术条

件包括:

a)应具有输煤一键启停功能;

b)应具有自动盘煤功能;

c)应部署燃料智能管理系统,覆盖燃料调度、检验、储存、耗用等全过程,并通过准确的数据监测

和全自动的数据处理,实现对燃料的精益管理;

d)宜具有斗轮机、圆堆机无人值守功能;

e)宜支持通过可视化技术动态展示存煤数量、质量数据;

f)宜具有自动配煤功能;

g)宜支持入炉煤质在线测量;

h)宜支持煤场温度、危险气体监测;

i)宜具有燃料自动采样、制样、输样、化验、存样功能;

j)宜支持燃料智能管控系统,对燃料入厂、计量、采样、制样、存样、传输、化验等环节设备进行

统一监控。

8.3.13调峰调频辅助服务优化是通过与智能电网的信息交互,自动优化调整运行方式及控制参数,实现

网源协调运行,其主要功能和技术包括;

a)应具备根据属地电网辅助服务考核及奖励政策进行调整的能力;

b)宜综合采用机组热力系统蓄能参与负荷调节,适配调频服务需求;

c)宜根据调峰辅助服务需求,开展必要的热力系统改造,并根据改造后系统控制优化的需求开展优

化升级,提升辅助服务性能;

d)可通过外部储能进行负荷调节响应,适配调频服务需求。

8.3.14燃机自动燃烧调整的功能和技术要求如下:

a)燃机自动燃烧调整应保证燃烧稳定性、氮氧化物排放水平和联合循环效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b)应引入NOx排放量、燃烧压力脉动等作为被调量,且NOx排放浓度应低于国标GB13223-2011或所

在地方标准中燃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限值;

17

GB/TXXX—202X

c)应实时优化燃机排烟温度设定值、扩散和预混燃料量的配比、压气机进口导叶开度等调节参数,

且优化参数应设置可调范围;

d)宜引入燃料热值、环境温湿度等影响燃烧的关键因素为前馈量,在前馈量故障时保证调节的稳定

和无扰;

e)宜对不同频段脉动燃烧压力脉动采取不同优化方法,提升调节性能;

f)宜在保证燃烧初温不超限的情况下,优化燃机排烟温度设定值,提高联合循环机组总效率。

8.4智能检修

8.4.1智能检修以设备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