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质量检测调研试卷及答案_第1页
高三语文高考质量检测调研试卷及答案_第2页
高三语文高考质量检测调研试卷及答案_第3页
高三语文高考质量检测调研试卷及答案_第4页
高三语文高考质量检测调研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安溪八中)语文试题时间:2009.4.18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1)吾尝跂而望矣,。(《劝学》),靡有朝矣。(《氓》)(2)佩缤纷其繁饰兮,。(《离骚》)人生如梦,。(《赤壁怀古》)(3),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蜀道难》)(4)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浣花溪记(明)钟惺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珏、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旰①,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官,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②云通灌县,或所云“江工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象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③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磐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选自天启刊本《隐秀轩集》)[注]①琅旰:美玉:②舁(yú)夫:轿夫。舁,抬。③别驾:官名,明代为通判的别称。2.对下列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浣花溪委也委:水流所聚

B.像颇清古,不必求肖肖:像,似

C.出城欲雨,顷之霁霁:雨过天晴

D.迫暮趣归趣:兴趣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浣花溪“清幽秀丽”的一组是()

①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②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③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④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⑤缚柴编竹,颇有次第⑥碑皆不堪读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奋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一、二两句诗做简要分析。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A唐吉诃德向老板要了些油、盐、酒等,熬出一罐子大力神油。没想到他刚喝下就恶心得呕吐,吐完蒙头大睡,醒来出了一身大汗,竟觉得身体舒爽,自以为发明成功。桑丘仿效主人一口气喝下一升,却弄得上吐下泻、痛不欲生。身体康复的堂吉诃德不顾侍从的痛苦,两人一起店钱不付就跑了。(《唐吉诃德》)B就在古杜勒沉浸在母女重逢的喜悦中时,一大队军卒来抓爱斯梅拉达。为了掩护女儿,她与军卒斗智斗勇。就在刽子手抱她的女儿踏上梯子时,她一跃而起,向刽子手猛冲过去,狠狠咬住他的一只手,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巴黎圣母院》)C他们开始捶门,又叫“三少爷”,也没有用。觉慧在里面大声说:“我不开。我屋里没有鬼!”他索性走到床前,躺下去,用手蒙住耳朵,不去听外面的叫声。高老太爷病重,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当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时,“只有这两扇门是紧紧关住的”。(《家》)D.“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紫鹃故意试探宝玉对林黛玉是否真心。这里紫鹃说的是林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不作声了。晴雯见时已是两眼发直,口角津液流出,皆不知觉了。E.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渭水与曹操对阵,双方互有胜负。蜀军粮草不济,诸葛亮派人秘密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曹操也效法制造木牛流马运粮,但由于护粮士兵的大意疏忽,反被蜀军夺去了不少粮草。(《三国演义》)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1)吕布在白门楼被缢死前曾说过一句话:“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吕布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所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100字左右)。(2)在等待了七年以后,欧也妮终于收到了查理的信。激动得不能自已的欧也妮读完信后,巴尔扎克这样写道:“可怕呀,好比天塌地陷!船沉了,在希望的茫茫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截绳索,一块木板。”叙述这封给欧也妮巨大打击的信的内容。(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2)?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上》【注】(1)“或”同“惑”,怪。(2)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3)数,技艺。(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新词的引进当然离不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意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a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中语中亦极为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译者种种,不拘一格,译界高明可各显身手,任社会生活自然选汰。但笔者以为科技译名却应当遵从有关部门的规定,否则将引起严重混乱。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将英文“Laser”一词译为“激光”,而港台多将其译为“镭射”。但现在内地的许多报纸广告或歌厅招牌上的“激光音响”、“激光唱片”都让位于“镭射音响”、“镭射唱片”。更有甚者,则干脆来个兼容并包,赫赫然写上“激光镭射”或“镭射激光”,令人啼笑皆非。总之,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9.下列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对时下个别南方语系的词句流行现象,大可用宽容达观的心态来看待。B.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C.政治、文化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机会成为“官话”或“普通话”D.对外来语的中文翻译,译界高明大可各显身手,任凭社会生活自然选汰。E.能自然使用的外来新词,既非人力所强迫,也就不必也不能强行禁止。10.文中说的“语言也十分‘势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1.第六段强调了什么观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l4题。雪中芭蕉(林清玄)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略有改动)12.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5分)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13.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6字)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6分)答:(这个角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马寅初:学者硬朗(徐百柯)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其后因人口问题被严厉批判,至1960年被迫辞去校长职务。①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②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出奇地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③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80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停止了这一习惯。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手了。”④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起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他竟然不来听讲。⑤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1968年12月,翦伯赞夫妇服用过量安眠药,离开人世。二人平卧于床,穿着新衣服,合盖一条新棉被,翦伯赞所着中山装的口袋里,装着字条:“我实在交代不出来,走了这条绝路……”⑥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⑦这种“硬朗”,自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唯啃,让他屈服,没门;逼他自杀,妄想!”⑧1958年前后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曾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⑨1960年1月,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⑩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研究者称,马寅初在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eq\o\ac(○,11)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那篇,标题赫然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12.下列对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中写到翦伯赞夫妇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的事,一是表现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正直的学者不堪批斗之辱;更重要的是为了侧面衬托出马寅初先生的性格特征。B.马寅初曾在公开场合对翦伯赞进行人身攻击,说他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重要的会竟然不来听讲,当时在场的学生也感到马寅初的批评”有点道理”:对翦伯赞自杀的事,马寅初也并不赞同。C.1960年1月,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这意味着从此马寅初将消失了。D.文章在陈述事实(选取典型事例)时,多引述马寅初先生的学生、儿子等当事人的回忆,做到内容与出处都交代得真实。E.文章在对传主进行评价时,也注意引述马寅初自己的演讲与时人对他的评价来印证自己对其的评价。13、文中评述马寅初先生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的事例来表现这一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14.结合此文,谈谈你对“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的理解,并探究此中所蕴藏的精神在历史或现实中的意义。(6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15.为响应泉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学校将正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更好地推动此项活动,请你为学校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明确,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3分)16.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材料1:“人肉搜索”是指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广义的“人肉搜索”,是网友有问题希望得到解答,将问题在网上发布后,其他网友纷纷向其提供答案。狭义的“人肉搜索”特指网民自发参与对某一人物、事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查证并在网上公布的机制。材料2:去年底今年初对北京某小学生发起的“人肉搜索”事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同年,对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发起的“人肉搜索”事件,让人肉搜索成为新型舆论监督形式。(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要点。答:(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答:六、写作{70分)17.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成一篇文章。这个世界层层叠叠地向我们展开:这一刻迷离的面目,下一刻就会清晰;这一刻不能宽舒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实,下一课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就这样,我们不断地消除着自我的狭隘、偏激和片面,一点一点地苏醒着,活到老,并一直醒悟到老。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请写成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安溪八中2009届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测参考答案一、(27分)(一)(6分)1.(6分)(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夙兴夜寐(2)芳菲菲其弥章一尊还酹江月(3)奈何取之尽锱铢猿猱欲度愁攀援(4)横槊赋诗秋月春风等闲度(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如四小题全答,按前三小题评分)(二)(15分)2.(3分)D趣:通“促”,急,赶快。3。(3分)B4.(9分)(1)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4分)(2)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5分。)(三)(6分)5.(6分)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或家书。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家书)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二、(6分)(一)(10分)6.(5分)AE(A唐自己跑了,留下桑丘在那里被人捉弄E.“在渭水与司马懿对阵”,“但由于不懂其中的机关,反被蜀军夺去了不少粮草”。)7.(5分)(1)吕布希望刘备替自己向曹操求情。当初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助。吕布请双方一同赴宴,提出通过射箭方式决定两家战或和的方案,双方都同意。最终,吕布一箭射中辕门外画戟小枝,使得双方罢兵,替刘备解围。(2)查理的信告诉欧也妮,他已经发了财,为了得到侯爵头衔和社会地位,他要与奥勃里翁(或“一个贵族的”)小姐结婚,(3分)并随信寄来一张8000法郎的汇票,作为给欧也妮的回报,(1分)同时要欧也妮交驿站邮寄交还他的梳妆匣。(1分)(二)(6分)8(6分)(1)(3分)C(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2)(3分)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三、(12分)9.(5分)A、E答对一项得2分。10.(3分)①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②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今日粤、港、台的一些用语渐渐成为“普通话”;③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以上三项,缺少一项扣1分11.(4分)示例:第六段从翻译中的科技译名必须规范的角度,强调了在接受“外来语”或“方言”时,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也要讲规范讲原则,(2分)从而很好地“回护”了“普通话”广纳“方言”、博采“外语”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证更辩证,更全面。(2分)(示例并非唯一答案,意思对即可)四、(15分}(甲)(15分)12.(共5分,答对一项得3分)A、C13.①目的在于指出王维的艺术创作“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一切出于自然;②批评后代的人看到王维的创作,却没有那样自然,一定要在雪里有没有芭蕉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作法。(意思对即可)14.第1问:(这个角度)指伟大的心灵能够突破自然樊笼,改变造化循环,这是艺术创作最可贵之处。(意思对即可)第2问:言之成理即可。(乙)(15分)12.BC田项中“对翦伯赞自杀的事,’马寅初也并不赞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马寅初对翦伯赞是善意的批评而非人身攻击。C项“这意味着从此马寅初将消失了”说法与原文不同。)(5分)13.(4分)马寅初先生最鲜明的特征是“硬朗”。(1分)作者通过两方面的事例来表现这一特征:一是身体健康硬朗,写他鹤发童颜、坚持洗冷水澡、重视体育等都体现了这一点;(1分)二是精神顽强硬朗。写他在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被批判时泰然自若、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等都体现了这一点。(2分)。14.(6分)为真理而死(以身殉道),固然是悲壮的;能为真理而坚持硬朗地活着,是更难能可贵的事。(意思对即可,2分)[探究示例一]历史的角度:此中所蕴藏的精神是一种硬朗的风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过众多这样的“为真理而生”的仁人志士。司马迁为了“公道”而触怒君王,被施以宫刑;而他在痛苦的精神斗争之后,选择“为真理而生”,忍辱负重,著述《史记》,令后人千秋仰望,成为民族文化的一杆高标。[探究示例二]现实的角度:钩沉历史是为了填补现实,马寅初先生“为真理而生”的精神,自然而然地会与现实形成某种参照和对应,从而也就延伸着我们的思绪。当今中国的知识界,有些人出现了精神滑坡,丑闻迭出,有人以“犬儒病”概括,有人以“宠物化”归纳,都非苛责之论。当代社会需要更多像他那样硬朗的学者,国家与民族才不会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4分)五、(10分)15.(3分)参考示例:①吟诵国学经典,涵养书香校园②沐浴圣贤光辉,濡染智慧人生(评分要点:恰当运用对偶修辞,2分;主题明确,1分。共3分)16.(7分)(1)“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或“人肉搜索”引发不同做(看)法)(2)示例1:“人肉搜索”是有效的监督手段。A.当人肉搜索被用于公共事务而不是指向个人隐私之时,它便展示出了天使一般的面孔,针对不合理与不公正的公共事件,它是一种有力网络监督的力量。B.它也进一步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