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几年,我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我对弟子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事。关于造园,近两年我常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讲起,那是一张典型的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为池,池前似石似树。但我谈的不是这个,我谈态度。《容膝斋图》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我以为,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这让我又想起童寯先生,我最记得住的是先生的一段话: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情趣”,如此轻飘的一个词,却能造就真正的文化差别。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建造的生活世界,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文人在这里起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在于批判。在我看来,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至今仍镌刻在园内长廊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就是对拙政园文雅的批判。事实上,在中国园林的兴造史上,这种文士的批判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造园代表了一种和我们今天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在这个文化方向迷失的年代,不确定的东西最难把握,造园的艰难之处就在于它是活的。童寯先生1937年写道,他去访园,所绘平面图,并非精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盖园林排当,不拘法式,全重主观。而富有生机弹性,非必衡以绳墨。造园所代表的这种不拘泥绳墨的活的文化,是要靠人,靠学养、实验和识悟来传的。某种意义上,人在园在,人亡园废。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以我们这代人的学养,多少有点勉力为之,但这种安静而需坚持不懈的事,一定要有人去做,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摘编自王澍《造园与造人》,有删改)材料二:清末顾云于同治八年(1869年)所著《盋山志》说,江宁随园是“天下所称名园者也”。随园乃清初袁枚所经营。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袁枚在江宁县任内,购得南京隋织造园,加以改建。他在所著《随园记》中说“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牗……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异其义”。随园由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经营。园居第四年,子才在《随园后记》中说;锄除恶草,修剪枝条,顺乎我的心意去做,不会有人妨碍我,哪像我往时仰上级衙门鼻息,等待大官作决定啊?子才绝意仕进,聚书论文,就从此开始。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以致户限为穿,每年更易一二次。从来私人园墅,或扃钥为常,或闭门不纳,似子才之与人共之,是极少数开明园主的可取作风。随园土木建筑工程主要出自梓人龙武台之手。龙死无家,葬于园侧。随园本子才终年所寓,园宅兼具,生产菜蔬,又有水田,鱼米足以自给,合田园庐墓为一整体,总面积达百亩左右。由于不屑仰承上官鼻息,看破宦场虚伪谄媚,毅然隐退,诗酒宾客中,园居50年,广收女弟子多至30余人,破除封建束缚,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可谓为一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子才自命达观,临终语二子说:“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于愿已足。”《随园诗话批本》作者伍舒坤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访随园,时距子才殁后22年,园已沦为茶肆。咸丰三年(1853年),当太平军攻克江宁时,随园无人照管,日就倾圮,距子才殁后56年,即建园后104年,殆非子才始料所及。(摘编自童寯《随园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容膝斋图》是一张典型的山水画,画中远山、寒林、池水、亭榭等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园林格局。B.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人居的房子所占比例不大,与造房子相比,营造山水、布置花草更为重要。C.清初袁枚在江宁任职时所建造的随园是天下都称道的名园,后来园子日渐倾颓,他又花三百金加以改建。D.随园在袁枚逝后56年才因清军围攻等原因被毁,袁枚“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的遗愿得以实现,可谓幸事。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园林建造一定要体现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学习模仿西方。B.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与实际的拙政园风格迥异,却也恰好体现了文雅的批判。C.中国传统园林建造非常灵活,无定法可依,无定式可循,造园结果无法评价。D.在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价值判断方面,作者强调了新一代文人的责任与担当。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中国园林建造中的“文人情趣”的一项是(

)A.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王维《辋川集·文杏馆》)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C.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陆游《巴东令廨白云亭》)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曹雪芹《红楼梦》)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袁枚将园名中的“隋”改为“随”,其音相同,其义则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哪些地方体现了“随”的旨趣。【答案】1.A2.C3.B4.首先,作者从自己常讲的三句话谈起,引出造园中的文人情趣;接着,以《容膝斋图》为例,指出文人园能反映文人对世界的态度;然后,以文征明为例,点明文人情趣能延续园林的精神生命;最后,总结提升,指明造园与造人的关系:造园依靠人的情趣,同时也在打造人的精神家园。5.①改建园林随地势变化,就势取景;②园子建成后随百姓出入,与百姓共享;③园居生活随自己心意,不惧物议;④园子的命运随自然变迁,不刻意强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与造房子相比,营造山水、布置花草更为重要”错误。由材料一“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今天的建筑师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可知,更要的事是“情趣”。C.“清初袁枚在江宁任职时所建造的随园”说法错误。由“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牗……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可知,“隋园”早就有,是织造隋公所建,并非袁枚建造,后来袁枚以三百金购得,再加以修缮,选项曲解文意。D.“……袁枚‘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的遗愿得以实现,可谓幸事”错误。由最后一段“《随园诗话批本》作者伍舒坤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访随园,时距子才殁后22年,园已沦为茶肆。咸丰三年(1853年),当太平军攻克江宁时,随园无人照管,日就倾圮”可知,《随园诗话》作者伍舒坤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访随园,时距子才殁后22年,园已沦为茶肆”,可知随园没能得保三十年。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无定法可依,无定式可循,造园结果无法评价”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至今仍镌刻在园内长廊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就是对拙政园文雅的批判。事实上,在中国园林的兴造史上,这种文士的批判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可知,造园结果是有一定评价方式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B.结合材料一内容“‘情趣’,如此轻飘的一个词,却能造就真正的文化差别。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建造的生活世界,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可知,建筑中的文人情趣指建筑本身体现的是与自然、与人格的相通。诗句极写阿房宫的华丽与雄伟,建筑格局体现的是秦始皇的帝王之气,故不能体现中国园林建造中的文人情趣。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近几年,我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我对弟子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可知,作者从自己常讲的三句话谈起,引出造园中的文人情趣。由材料一第二段“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事。关于造园,近两年我常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讲起……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材料一第三段“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可知,作者以《容膝斋图》为例,指出文人园能反映文人对世界的态度。由材料一第四段“对中国文人而言,‘情’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就是对拙政园文雅的批判……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可知,以文征明为例,点明文人情趣能延续园林的精神生命。由材料一第五段,“造园代表了一种和我们今天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可知,最后总结提升,指明造园与造人的关系:造园依靠人的情趣,同时也在打造人的精神家园。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由材料二第一段“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可知,改建园林随地势变化,就势取景。由材料二第二段“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似子才之与人共之”可知,园子建成后随百姓出入,与百姓共享。由材料二第三段“随园本子才终年所寓,园宅兼具,生产菜蔬,又有水田,鱼米足以自给……广收女弟子多至30余人,破除封建束缚,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可知,园居生活随自己心意,不惧物议。由材料二第一段“……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可知,园子的命运随自然变迁,不刻意强求。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蝼蚁周海亮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答案】6.B7.C8.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9.①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冷漠麻木、自私自利”不准确,更合理的解释这种行为是一种理智。故选B。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C项,“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体现普遍性,使主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故选C。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士兵的矛盾体现士兵形象的两个方面特点,主要体现在文章描写与叙述士兵对待婴儿的文字中:“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表现他热爱家乡亲人闪烁人性的一面;“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表现他冷酷残暴、泯灭人性的一面。9.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情节构思、布局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本题要抓住对婴儿的描写,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揭示主题等角度分析:“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写婴儿从啼哭到死去,这些描写婴儿哭声的句子都位于段首,是关键情节发展、转换的标志,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女人的痛苦、几次冲出去的冲动,以及最后的死去都是借助婴儿的命运来表现和完成的母亲形象塑造;战争题材的作品,借助婴儿的悲惨命运表现人性的残忍冷酷,揭示对人性的反思的主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B.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汉武帝。C.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D.参知政事,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为参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C.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D.王安石得神宗认可,王安石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2)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14.神宗朝王安石毁誉参半,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B12.B13.(1)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用这样的做法来抑制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2)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14.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韩琦认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许献文求试馆职”中,“求试馆职”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安石独不求试”,“试”作“求”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起源于汉武帝”错误。庙号始于商朝。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错误,原文“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是士大夫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无意仕途。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恬退”,淡泊谦退;“次”,按次序;“以”,来;“激”,抑制;“奔竞”,追名逐利。(2)“外”,对外;“朴野”,质朴;“巧诈”,机巧伪诈;“悦”,喜欢。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分析可知,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结合“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分析可知,韩琦认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结合“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分析可知,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参考译文: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被征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着他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他借粮谷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一起偿还,使官仓中的新米陈米能轮换交替,鄞县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用这样的做法来洗涤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在此之前,馆阁职位的任命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赴任,士大夫由此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都只遗憾自己没能见过他一面;朝廷常常想要授给他清要显贵的职位,就只担心他不肯来就任罢了。到这个时候,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听到消息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高兴的。王安石对自己的行事极为自信,于是上“万言书”,主旨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富民力一天天地陷入困境,毛病在于官员不明法令制度。借着天下的力量来为天下创造财富,拿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用度,毛病在于理财没有正确的方法罢了。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皇帝看过之后就搁在一边。宋英宗治平四年,任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府知府,整个英宗时代,王安石受到朝廷征召,没有一次赴任的。宋神宗还在颍王府邸时,韩维担任记室,每当他替颍王讲解经典受到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的见解,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见解。”皇帝从此就很想见到这个人。等到神宗即位,召见王安石,他没来,皇帝对辅佐大臣说:“王安石经历过先帝朝代,每次征召他都不赴任,现在又不肯来上任,果真是有病呢还是有所求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真的有辅位大臣的才干,他一定不会欺骗蒙蔽陛下的。”宋神宗元年九月,任命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已经是三朝的执政大臣,说:“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那么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把他放在辅佐大臣的职位上却是不可以的。”皇帝没有答复他。在王安石刚到京都的时候,皇帝就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宫答对。皇帝说:“唐太宗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说:“陛下应该效法尧舜,要唐太宗有什么用呢?”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皇帝说:“你的计划措施里,拿什么放在最前面?”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确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最要紧做的事。”皇帝非常认可他的话。吕诲上奏章说:“最奸邪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忠诚,最欺诈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诚信。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大奸之人一旦得志,那么贤良的人都会离开您,祸乱将从此产生。臣私下里为此而感到忧虑,让全天下人受害的一定是这个人。”吕诲被外放后,王安石更加自以为是,司马光由此佩服吕诲的先见之明,认为自己的识人眼光比不上他。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16.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5.A16.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此地并非“幽僻而苍凉”;另外,诗歌第三、四句并未写景。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却敢于挑战,体现出作者非凡的胆略。(3)关于六国灭亡的思考,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______________”就足以抵抗秦国,在《六国论》中苏洵则以沉痛的教训告诫执政者,“______________”。【答案】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寡、诽、劫、哉。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富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杭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B.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C.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D.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答案】18.D19.B20.C【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真知灼见: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语境中的主语“他的小说”,所以不用“远见卓识”。第二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前句“做到互为启发”,所以不用“相辅相成”。第三处,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前句中“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所以不能用“小肚鸡肠”。第四处,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前面的词语“也是”和前文“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不用“自成一家”。故选D。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搭配不当,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应在“挣脱”前加“能不能”。C项,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应在“挣脱”前加“能不能”;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项,成分赘余,“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故选B。20.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排除AB两项;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排除D项。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七、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2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下列关于上述三段话中的“妹妹”分别出自谁人之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

史湘云

贾探春 B.李纨

林黛玉

贾宝玉C.王熙凤

林黛玉

贾宝玉 D.李纨

史湘云

薛宝钗22.请从以上三段话中任选其一,并结合说话人的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内容符合原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红楼梦》前五回是整本书的序曲,是全书故事情节的纲领性开端。关于《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的作用,师生展开了对话。老师:《红楼梦》为什么要让甄士隐先出场?一是借甄士隐联系神话与现实,引出中心故事。二是通过他传达作品蕴含的主题和倾向,便于提纲挈领。这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呢?同学甲:小说借甄士隐的午睡梦见___的神话故事,揭示了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同学乙:甄士隐的故事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先是丢失独女,又受葫芦庙失火之殃,家道败落。正在此时,跛足道人出现,念诵《好了歌》。甄士隐彻悟,顿作《好了歌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寓示着___。同学丙:甄士隐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出贾雨村的出场,由贾雨村拋开甄家事,引出___的情节,粗线条勾勒了贾府的人物、社会关系图。【答案】21.C22.①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②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③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23.

绛珠仙女还泪神瑛侍者

贾府的衰败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②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③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乐贾母之所乐,又悲贾母之所悲,思想感情和老祖宗的融会贯通。特别是”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一句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是笑和哭都是给老祖宗看的,句句字字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偏说忘记了老祖宗。为什么竟把老祖宗忘记了呢?那原因自然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全部虚伪做作变成了一片真情实意。此句“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既讨好了黛玉,又逢迎了贾母,可谓一语双关,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贾府管家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②是林黛玉的“吃醋语”。这句话是在元妃春节赏给贾府各人礼物,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将自己的东西拿去让她挑拣,而黛玉什么也不要,还说了句“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急的宝玉赌咒发誓,这时林黛玉说了此句。“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语气中颇含酸意,这不仅仅反应林黛玉的多疑小性,更是她内心不安的真实反应。因为宝钗各方面不比她差,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怕宝玉心中的天平倾向宝钗,因而时时拿话试探他。③是宝玉的“痴情霸道语”。“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了”看这一段,又哭又笑,分明就是个小孩子撒娇耍赖,可是有哪个小孩子能情深至此。对林黛玉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自己有宝玉,听闻黛玉没有,便狠命把自己的玉摔在地上,直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潜台词就是黛玉在他看来才真正是完美无瑕的宝玉;林妹妹生气一千次,他就有一万个哄好她的理由,看见好东西,第一个想到的都是给林妹妹送去,有意无意都希望别人夸的是林妹妹,一下子把林妹妹哄得一愣一愣的;紫鹃假装骗他说:林妹妹要回苏州了,急得深陷情中的宝玉又痴又傻,只听门外一个小厮报个“林”字,就满床闹起来。“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这一句“林妹妹”,是多么深情啊。2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情节和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第①空,考查的是《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具体情节,了解甄士隐的作用。具体的情节关涉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所以应该填写“绛珠仙女还泪神瑛侍者”。第②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