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或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其基本手法恰如司空图在其《诗品·含蓄》中概括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之处正是艺术想象的空间之所,“尽得风流”也就是艺术空白美的获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费尽笔墨直接描写美女的篇什,使用诸如“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语言加以铺写,而它们往往事倍功半,艺术效果并不理想,还往往被讥为落入俗套。而真正成功的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则是那种具有艺术空白美质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描写。在具体创作中,东汉乐府诗《陌上桑》对秦罗敷形象的刻画,算得上是佼佼者之一。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作品巧妙布“白”,从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对秦罗敷的身材面貌未作直接的描绘,而其艺术效果却令人十分满意,可谓事半功倍。其妙就妙在作品对真正所要表现的东西不“说”不“写”,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美的特别风味。(摘编自周莹洁《艺术空白美的几个问题》)材料二: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这里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空白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二,作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他既往的经历,开始意识到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此时的认识仍朦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其三,作家估计到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识地在作品的某个部分留下一点空白,以作为诱发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艺术美,得力于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物化。空白引入作品,增加了作家对他手中材料施以主观性、情绪性再处理的自由。在构思时,他就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打破时序,拓展空间,依主体的需要和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起来,加强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于是,作家便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回旋余地,能开放思路,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为核心,寻找新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如果说作品中的有墨处还不足以显示作家的创造性,那么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空白正是作家的“智慧之窗”。八大山人的画,世人公认最有个性。研究者指出,其个性多在构图中。他的构图特点在于空间多变、开阔,计白为墨,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空白之意都落在画的主体上。从八大山人的画以留空白取境见长的构图特点中,可以想见空白在他手里,成了他抒情写意的自由空间。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内容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一部作品中的每句话都符合欣赏者的预测,情节发展完全在意料中,读起来毫不费力,言尽意尽,创作就意味着失败。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作品化为想象的种子,播入欣赏者的心田,诱发欣赏者的审美创造,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家共同完成创作。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值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摘编自吴道文《漫话艺术空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空白美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比如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等。B.“不著一字”不是一字也不着,而是用最少的笔墨从侧面着笔,激发欣赏者领略“尽得风流”的艺术美。C.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脑海中的意象没有确定的把握时,会留下相应的空白,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D.作品中的空白可以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具有艺术空白美的描写,是真正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B.空白首先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C.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D.八大山人的画以空白取境写意,这与《陌上桑》塑造秦罗敷的美貌从侧面着笔有着本质的不同。3.下列选项不具有材料中所说的“艺术空白”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从侧面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情景。B.齐白石画虾形神兼备,生动有趣,在简括的笔墨中展现游弋水中的群虾。画家对水不着一墨,但尺幅上却给人水汽氤氲的感觉。C.《品园》中提到在进入留园时,有一条狭长的进口,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及至转身时,才觉已置画中,得借景之妙。D.《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见到侍萍的一句台词:“哦,你,你,你是——”,展现了周朴园当时剧烈的心理活动。4.材料二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迎娶薛宝钗的消息后,暴病不起,临终前她突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个空白。请结合材料内容,从空白在发挥主体创造性作用的角度谈谈其妙处。【答案】1.C2.A3.C4.①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先提出“艺术空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的观点,然后分别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论证观点。②论证层次清晰。首先写创作者创造空白以及空白对创作的作用,再论证欣赏者的再创造的价值,进而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③段落之间衔接严密,中间段的首句承上启下。5.①从创作者的角度看,留下空白可以让读者结合前面的故事情节去揣摩黛玉的心情,更有利于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②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可以诱发读者产生心理反应,黛玉临终前的话语会激起读者的期待和好奇。③从欣赏者的角度看,这个空白可以满足读者对《红楼梦》二度创作的需要,更好地显现作品的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说法有误,依据原文“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知,空白是作者为了某种艺术目的有意而为之的,并非计划外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推断错误。材料二中“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空白并非欣赏主体创造性产生的决定因素,而是影响其充分自由发挥的因素;C.“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说法错误,文中“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表明“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但不能推出“越是优秀的作家,留下的空白越多”,且不能推出空白多少与激发读者想象空间的大小之间的关联性;D.“有着本质的不同”说法错误,“以空白取境写意”跟塑造罗敷美貌的手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不“说”不“写”,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C.留园中是借景,有隐现的池石,不是留白。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材料二,从总体结构方面分析,首先提出“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整个文段构成了总分的结构,结构上非常清晰。从分段内容角度分析,分论点一先写了“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然后通过三点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得出“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的结论,以及空白引入作品创作的作用。分论点本身也结构层次清晰,论证严谨。分论点二先写了“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点出欣赏者的再创造有价值这一观点,然后论述“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值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层次也很清楚,论证得出观点,论述严密。衔接严密主要从各段落衔接句子入手分析,中间段的首句“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既概括了上段论述内容“作家创造性劳动”,又引出下文“欣赏者的再创造”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会使文段衔接紧密。再如第2自然段首句“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承接中心论点,引出空白的产生。第4自然段段首句“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从创作者过渡到欣赏者,都使得论述前后紧密关联,因此会形成结构严密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可知,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因此林黛玉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正是作者有意识的留白,可以让读者结合前面的故事情节去揣摩黛玉的心情,更有利于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依据材料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可知,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可以诱发读者产生心理反应,对黛玉临终前的话语会体会和想象;依据材料二“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值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可知,从欣赏者的角度看,这个空白可以满足读者对《红楼梦》二度创作的需要,更好地显现作品的价值。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又是遍野槐花香李培禹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霏霏细雨中,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美丽、壮观震撼了。四月一过,黄土高原吹过来的硬风便软了下来、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缕缕春风:不急不缓、不大不小的春雨,也适时撒落。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的氤氲中迎接着五月的到来。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李迪一下爱上了这里,我们回京后,他只身一人留了下来。这是山西省最小的一个县,全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大的县城,一个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红衣老头,见天个出现在街头村口,慢慢地人们称他李老师,县里的干部则尊称他“迪老”。这“迪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街上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小马扎上一坐,一聊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又来聊了聊。俩人都当过兵,李迪觉得“成了”(采访素材足够了),他便起身告辞。70岁的“迪老”,向这个名叫李永宁的修车师傅立正举手,啪!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修车老兵也赶紧起身,立正举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庄严一幕的后面,是一个老兵靠一手修车的绝活实现脱贫的动人故事——“老李修车”,已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一书中。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一大早儿,我就接到他从永和打来的电话:“培禹兄,打扰了。你听啊,我给你学两句……”听筒那边传来他学着永和人的叫卖声:“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我笑了,问:“迪老是不是又抓到好故事了?是不是又成了?”他兴奋地说,糖角角就是糖三角。卖热馍馍花卷儿糖三角的老汉,跟咱俩一个姓,也姓李,叫李发杲,他卖这三样面食卖了十七年!自己做,自己卖,风里雨里天天喊,天天卖。十七年前做的馍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培禹兄啊……”李迪声音有点哽咽,“李老汉靠卖馍供三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啊……”快递姐冯琴、卖粉条的大个儿、点豆腐的刘三、养驴的海云、唱道情的刘老汉……李迪五下永和,在这里“深扎”68天,一个个永和普通人在脱贫路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的烂漫春天。走出高铁霍州站,来接我的竟是迪老。他身边跟着两员干将——永和县文联主席马毅杰和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两人笑眯眯地迎接我。我知道,迪老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了。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我先是接到县委宣传部的电话,问迪老哪天到永和?不日,县长、县委书记的电话也来了,问迪老哪天来永和?永和的父老乡亲你们怎会想到,此时,远在北京的三零一医院的病床上,迪老正在被病魔折磨着,而他也像战士一样做着最后的冲刺!他从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归来便病倒了。此时,近30万字的《永和人家故事》作为作家出版社脱贫攻坚的重点图书,即将付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迪老,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她是永和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辰辰含泪连声答应:“迪老放心,一定用这幅剪纸做封面,一定署上作者的名字刘林翠!”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他轻声哼道:“春天槐花儿开,秋天枣儿红,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我累了,睡一会儿,准备完成十八洞村的书稿……”6月29日9时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2021年5月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省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作者:李培禹,系《北京日报》高级编辑,有删改)文本二:那天下午,天落着小雨,本来安排他到一个较远的地方采访,考虑到山高路滑,临时改为就近采访民间剪纸艺人刘林翠。刘林翠,一位中年农家妇女,不善言辞。迪老走进她家的剪纸展览馆,被那满屋子的剪纸作品震撼了。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迪老坐下来,想好好听听她的剪纸人生。一开始,刘林翠似乎真没啥可说的,问一句,说一句。不问,不说。不到十分钟便“冷场”了。这是迪老万万没想到的。迪老毕竟是迪老。这下,他不问剪纸艺术了,剑走偏锋,问起了她家建造这座漂亮小楼房的经过。这样一来,刘林翠的话匣子打开了。此时的迪老,大脑中思索的已不是这次采访,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能将刘林翠的剪纸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从而走上大雅之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迪老忙乎开了。他举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墙壁上那一幅幅或憨态可掬,或精巧灵动的剪纸作品。回到住处,他连外衣也顾不得脱,便和《中国艺术报》联系,力推刘林翠的作品。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佳,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第一时间发往北京,真是不厌其烦。拿迪老的话说,我能帮上的就一定要帮。后来,刘林翠的剪纸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摘自马毅杰《听迪老讲永和人家的故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咱永和一的乾坤湾”“她的神奇、美丽、壮观”等语句中,作者借人称代词的巧用表露了对永和的热爱与赞美,言简情深。B.文中写迪老与修车师傅互致军礼,具有场面感和仪式感,既表现他们的相互尊重,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C.作者用“‘一团火’燃尽了”写迪老去世,与前文写迪老深入“街头村口”“五下永和”等内容呼应,礼赞了迪老的奉献精神。D.文章选取迪老的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文,读来并无跳脱之感,这与作者紧扣迪老永和之行选材及褒扬、缅怀迪老的写作立场有关。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9时38分”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下午两点三刻”一样,都以具体时间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离世的不舍。B.文本一交代永和举行纪念迪老仪式的日子,恰是毛泽东重要讲话发表纪念日,暗示迪老之文将像伟人讲话一样流传后世。C.文本一重在表现李迪的创作追求和人格精神,故叙议结合;文本二是李迪永和采访经历的实录,因此以客观叙事为主。D.从两个文本的相关记述可以看出,《永和人家的故事》在文体上属于长篇人物通讯,具有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到迪老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事,二者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9.文本一叙写迪老事迹时,多次写到永和的槐花,这样处理对文章叙事抒情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A8.①文本一侧重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②文本二侧重通过作者马毅杰的叙述,较完整地呈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9.①多次写永和槐花,提示了文中叙事时间的推移,使文章叙事层次更分明,行文脉络更清晰。②借槐花之香喻指迪老精神之美,烘托了迪老人民作家的形象,使作者赞颂、敬佩迪老的情怀更形象可感。③写五月槐花热烈盛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使作者赞颂、怀念迪老和赞美脱贫攻坚精神的情感更具感染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于文无据。两人互致军礼,表现了两人对军人身份的珍视。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暗示迪老之文将像伟人讲话一样流传后世”分析错误。作者着重提到这一巧合,是为了强调迪老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C.“文本二是李迪永和采访经历的实录”表述错误。这是文章作者通过李迪对自己的转述而写成的文章,所以并非实录。D.“《永和人家的故事》在文体上属于长篇人物通讯”分析错误。从文本一中可知本书中描写众多人物脱贫的故事,应是一部短篇人物通讯集。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文本一中,作者写到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这里是通过迪老的语言“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和动作“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这些细节描写,表明迪老即使是临终前仍不忘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文本二则是作者马毅杰转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文本二用较长的篇幅对这件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从开始是刘林翠的态度,到迪老用唠家常的方式打开了刘林翠的话匣子,了解到更多关于她剪纸的故事,以及“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住,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这样的细节。从而比较完整的呈现了这一事件的过程。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永和槐花,作者这样写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首先,永和槐花代表着文中叙事时间的推移。在文中,“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文中这些对槐花的描写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从迪老第一次到永和至迪老去世,具有非常清楚的时间脉络。其次,文中的槐花是迪老不倦的求真精神的象征。“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这些对槐花之香的描写,借槐花暗喻迪老精神之美,烘托迪老不倦创作的精神,映衬出一位老人民艺术家的高大形象,也寄托了对迪老的思念之情,使作者赞颂、敬佩迪老的情怀更形象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对于槐花五月热烈盛开景象的描写(“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为文章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更好的抒发了作者对迪老的赞颂、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脱贫攻坚精神的赞美。这样的构思让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情感,从而更加具有感染力。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贾复南击召陵、新息,平之。后部将杀人于颍川,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为其所陷,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曰:“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结友而去。马援往观公孙述。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卫于陛以延援入,又会百官于宗庙,礼飨甚盛。述意欲授援以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援奉书雒阳。援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帝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迎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曰:“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在鲁,闻耿弇为张步所攻,自往救之。未至,陈俊谓弇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弇曰:“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乃出兵大战。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收得辎重二千馀。(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B.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C.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D.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黄门,这里指宦者、太监。因东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为宦者充任,故称。B.帻,古代的一种头巾,古时男子用于包裹鬓发、遮掩发髻,常在冠下或单用。C.顿首,《周礼》所载九拜之一,引头至地,稍顿而起,用于文中表示轻视而随意。D.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得罪了贾复,贾复记恨他,寇恂把蔺相如以国家为重的事迹作为范例,主动回避,光武帝为二人调解矛盾,让他们重归于好。B.马援前去拜见同乡好友公孙述,公孙述没有吐哺相迎,而是像木偶一样,马援因此认为公孙述不能让天下士人向他叩头。C.光武帝看出马援不是刺客,而只是个说客,笑脸相迎,平易地接见了马援,相比公孙述,马援认为光武帝才真正具有天子风度。D.光武帝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的消息,亲自前去援救,耿弇认为臣子应当杀牛备酒等待百官,而不是把盗贼匪徒送给君王,于是出兵大战。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述盛陈卫于陛以延援入,又会百官于宗庙,礼飨甚盛。(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4.根据文本,光武帝深得人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C12.B13.(1)公孙述让许多卫士排列在殿阶下,来延请马援进入,又在宗庙中召集百官,礼仪祭品十分盛大。(2)如果凭着这么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旧事、老路),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4.(1)善于引导,解决纠纷;(2)为人简易,不事修饰;(3)胸襟开阔,不加猜疑;(4)亲历战阵,解救危难。【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早晨到黄昏,再次大败敌军。耿弇料到张步受到重创以后将会撤军,预先在左右两翼设下伏兵等候。深夜,张步果然率军离去。伏兵奋起攻击,一直追到巨里昧水畔。前后八九十里,死尸相连。“左右翼”作“为伏”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引去”不能接“伏兵”作宾语,“引去”,即离开的应该是营地,“伏兵”作“起纵击”的主语,“伏”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表示轻视而随意”错,顿首是礼节中较隆重的礼节,跪拜礼之一。文中“援顿首辞谢”是马援叩头道谢。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让天下士人向他叩头”错,原文“久稽天下士”意思是“长久留住天下之士”。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盛陈”,多多排列;“陛”,台阶;“延”,请;“又会百官于宗庙”状语后置句。(2)“苟”,如果;“以”,凭借;第一个“下”,降低身份;“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故事”,旧例;“是”,这。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第一段结尾“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结友而去”可见答案(1)善于引导,解决纠纷;由第二段“帝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迎笑”得出答案(2)为人简易,不事修饰;由第二段结尾“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3)胸襟开阔,不加猜疑;由结尾段开头部分“帝在鲁,闻耿弇为张步所攻,自往救之”得出答案(4)亲历战阵,解救危难。参考译文:秋季,贾复南下,进攻召陵、新息,占领了两地。贾复的部将在颍川杀人,颍川太守寇恂将其捕获。囚禁狱中。当时新的秩序还在创建,军人触犯法律,大多互相包容,而寇恂将那个部将在街市上处死。贾复以此为耻辱,回来时经过颍川,对身边的侍从说:“我和寇恂同样都是将帅,而我却被他欺侮,今天见到寇恂,我一定要亲手给他一剑!”寇恂知道贾复的打算,不想和他见面。寇恂说:“从前蔺相如不畏惧秦王而受屈于廉颇,那是为了国家。”刘秀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达洛阳,被引见给刘秀,当时贾复已先在座,想起身回避。刘秀说:“天下还未安定,两虎怎么能私下相斗!今天我替你们调解。”于是两人并肩而坐,都非常高兴,结为好友而离去。马援前往成都观察公孙述的情况。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关系很好,他以为到达之后,公孙述一定像平时那样和他握手谈笑;公孙述让许多卫士排列在殿阶下,来延请马援进入,又在宗庙中聚集百官,礼仪祭品十分盛大。公孙述想要授予马援大将军一职,马援带领的宾客们都乐意留下来,马援向他们解释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懂得吐出口中的饭奔走迎接有才干的人,与他共同图谋成败的大事,他反而注重繁琐的小节,就像一个木偶人。这种人怎么能够长久留住天下有志之士呢?”因此告辞返回。马援带着给刘秀的信到洛阳去。马援初到,等了很久,中黄门引进。刘秀在宣德殿南面的廊屋里,只戴着头巾,坐在那里,笑迎马援。刘秀对马援说:“您在两个皇帝之间游历,令人非常惭愧。”马援叩头道谢,说:“我和公孙述同是一县的人,自幼关系很好;我前些时候到成都,公孙述让武士持戟立在殿阶下,然后才接见我。我今天远道而来,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或奸恶的人,而这样平易地接见我!”刘秀又笑着说:“您不是刺客,不过是说客罢了。”马援说:“今天我看见您恢宏大度,和高祖一样,才知道自有真正的天子风度。”刘秀在鲁城,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的消息,亲自率军前去援救。还未抵达,陈俊对耿弇说:“剧县敌兵士气正盛,我们可以暂且关闭营门,休养军士,来等待皇上前来。”耿弇说:“皇上将到,臣子应当杀牛备酒等待百官,反而要把盗贼匪徒送给君王吗!”于是出兵大战,从早晨到黄昏,再次大败敌军。耿弇料到张步受到重创以后将会撤军,预先在左右两翼设下伏兵等候。深夜,张步果然率军离去。伏兵奋起攻击,一直追到巨昧水畔。前后八九十里,死尸相连。耿弇缴获张步的千余辆辎重车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②,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①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率领建康众军在东采石打败金主完颜亮,作者此时身处楚地后方,不得亲自参战。②然犀处:指采石矶。③谢:指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前泰苻坚。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对这次战争胜利给予高度评价,这次击败金军,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雪洗得干干净净,而自己为风云所阻,羁留后方,未能亲赴前线。B.“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描写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一方面热烈祝贺采石之战的大胜,另一方面又因身滞楚地只能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C.“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借指挥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饱读《春秋》并且运筹帷幄的史实,赞扬虞允文屡建奇功,也包含自己想要大展宏图之情。D.“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化用宗愨“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作者从低沉的心绪中重新振作而起,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16.前人论此词“喜中寓愁,壮中带悲”,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5.C16.①喜:“雪洗虏尘静”“剩喜然犀处”表达作者对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军,南宋大捷的兴奋喜悦之情。②悲愁:“风约楚云留”表达作者身滞楚地后方,不得亲自参战的悲愁(或“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借古讽今,表达作者对中原失地尚未收复,英雄难觅的悲愤)。③壮:“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剪烛”“看吴钩”的豪迈举动,表达了作者欲奔赴边塞,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或“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化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渴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借指挥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饱读《春秋》并且运筹帷幄的史实”错误。“富春秋”,指春秋鼎盛,年富力强: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谢玄击败前秦大军,年四十一岁。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尽管从总体气氛上看可属“快词”,但其中也多少夹杂了一点悲绪。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这就是读者通读此词后的整体印象。喜:“雪洗虏尘静”意思是“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剩喜然犀处”意思是“更加令人高兴的是采石矶之处,掀起的惊涛骇浪连天涌浮”,这两句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表达作者对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军,南宋大捷的兴奋喜悦之情。悲愁:“风约楚云留”意思是“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表达了作者身滞楚地后方,“不得参戎事”的悲愁。“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意思是“赤壁的巉岩上落日映照,肥水处的桥边一派衰草,悠远缥缈地唤起人们的烦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壮:“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意思是“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岂页“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意思是“我一定要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去,效祖逖击楫发誓在渡江的中流”,作者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悫、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我欲乘风去”明显即从东坡“我欲乘风归去”中化出)中,这就使此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作论据,将其高度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太山与河海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答案】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王者不却庶众

故能明其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胥、特、卿、庶。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始建于唐朝的石鼓书院是一方历经千年的翰墨书香之地,它是名扬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更是一处繁盛千年、润泽天下的文化___①___。石鼓书院是中国书院的缩影,阅读石鼓书院的千年历史,不仅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而且可以破除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湘江水道一直是衡阳人远行的首选,而石鼓书院位于三江___②___,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___③___,留下了诸多韵味无穷的诗句和故事。近年来,这里开设了“石鼓书院大讲堂”,通过线下讲座、电视录播和网络点播等形式,向市民传播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定期邀请各界专家,用现代化的方式让石鼓书院重开“山门”,把传统书院的会讲制度变成现代公共的讲座平台。有数据显示,“书院游”已经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新热点。除了提供传统文化展示的场所之外,书院在创建文明城市、传承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同样___④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圣地

汇合处

纷至沓来

功不可没B.胜地

集结处

纷至沓来

功勋卓著C.胜地

汇合处

络绎不绝

功不可没D.圣地

集结处

络绎不绝

功勋卓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而且可以破译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B.不仅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而且可以破解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C.不仅可以破译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而且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D.不仅可以破除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而且还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D.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答案】18.A19.C20.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书院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因此应选“圣地”。第二处:汇合处:(水流)聚集、汇合的地方。集结:聚集,特指军队等集合到一处。文中写书院的位置,在三江汇合之地,因此应选“汇合处”。第三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文中强调“无数文人墨客”到来,因此应选“纷至沓来”。第四处:功不可没:功劳很大,不能埋没。功勋卓著:形容人功劳、贡献很大。“功勋卓著”的主语是“人”,而语境强调的是“书院”的功劳大,因此应选“功不可没”。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引领的递进内容顺序失当,应调整两个分句顺序;二是搭配不当,“破除”与“密码”不搭配,应改“破除”为“破译”或“破解”。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书院游”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表引用。B.表强调。C.表讽刺否定。D.表特定称谓。故选D。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的媒介多种多样,①,两者似乎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协同创意”等理念主张让受众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感受乐趣并愿意分享,不失为“拉拢”受众的理想传播策略。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让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简言之就是:②。这也是当下影视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传统文本阅读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所谓“可视化”传播就是,能够用视觉图像表现的内容,③。以“可视化”增强互动力度,是公益广告俘获受众眼睛的必杀技。将要传达的信息蕴含在故事中,令人看后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还会因为对广告创意本身的喜爱而进行自发传播,这种“讲故事”的创意正是当下我国公益广告所缺少的。对广告创意进行“故事化”处理,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内心。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传播,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受众互动效果?请从上文各段分别概括,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①受众又与之紧密关联。②能看图像尽量不看文字(或:读图像多于读文本)。③尽量不(少)用文字说明。22.①以活动激发受众兴趣:②以图像俘获受众眼睛:③以故事抓住受众内心(或:①以活动“拉拢”受众参与:②以图像增强互动力度。③以故事传达创意信息)【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后文“两者似乎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可知,①应写媒介与受众关系密切。又因为侧重写“受众”,所以应以“受众”为主语,可填:受众又与之紧密关联。第二空,依据前文“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以及后文“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可知,这里的“繁”与“文”相对,而“简”与“图”相对。这里是说“人们读图像多于读文本”。第三空,语境解释的是“可视化”传播,再结合前文“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所以这里表达的一定是能够用视觉图像表现的内容,尽量不(少)用文字说明。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依据第一段“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可概括为:以活动激发受众兴趣。依据第二段“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以‘可视化’增强互动力度,是公益广告俘获受众眼睛的必杀技”可概括为:以图像俘获受众眼睛。依据第三段“将要传达的信息蕴含在故事中,令人看后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还会因为对广告创意本身的喜爱而进行自发传播,这种‘讲故事’的创意正是当下我国公益广告所缺少的”可概括为:以故事抓住受众内心。最后将三个特点加以整理即可。注意题目要求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