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博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博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博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博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博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材料二: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材料三: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C.《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D.《准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D.道家的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B.一民之轨,莫如法。C.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D.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4.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结构。5.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如何证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相应观点的?【答案】1.B2.C3.D4.材料一论证结构为“总分”,开头即说明全文观点: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5.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错。原文是“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错。“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错。原文说“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D.“道家的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错。原文是说“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见,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法家倡导“以法为教”,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以吏为师”,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A.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意思是,统治老百姓最好的办法没有比推广德行、施行德政、宣扬道德更好的办法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C.意思是,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强调的是“以吏为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即亮出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表明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三段讲“以法为教”,首先阐明其来源于商鞅,再说明韩非对他的发展,阐明其内涵是“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还有其作用“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四段是过渡段,由“以法为教”过渡到“以吏为师”;第四段是过度段,由“以法为教”过度到“以吏为师”;第五、六段讲“以吏为师”,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说明了它的弊端,“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二中儒家的教育主张,《庖丁解牛》中庄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三中道家的教育主张。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可见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再看材料二的观点,在材料二最后一句,“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可见孟子的主张恰好能够证明材料二的观点。庄子主张做事要“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中杀牛就符合这个观点,“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可见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再看材料三的观点,“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可见庄子的主张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赵新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了滋味,少了意思!”女人摇了摇头:“意思?什么意思?你去吧,俺不去,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他笑了:“都60岁的人啦,老夫老妻了,谁笑话?常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装上你的手机,走吧。”他伸手去拉女人时,女人躲开了。葫芦没了奈何,仰天感叹道;“哎呀,就你脸皮薄!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女人很严肃:“老汉,那可不一样,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葫芦说:“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女人说:“你别和我抬杠,反正我不和你去!”说不服,劝不动,葫芦只好一个人走出门来,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滩上的那条小河走去。阳春三月,月色朦胧,小路上鸟语花香,和风习习,葫芦正在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时,回头之间,看见一条黑影跟在身后;那影子若即若离,扭扭捏捏。葫芦哈哈大笑。葫芦喊道:“老太太,赶快跟上来吧,还拿捏什么?我知道是你,我的那位韩大妮!”女人跑了几步,就跟上来了。女人问:“老汉,你怎么知道是我跟着你?”葫芦拉住女人的手说:“常言讲,秤杆儿离不开秤砣,有感情嘛,所以你一定会跟着我。老太太,你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辽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女人很吃惊:“谁们两个?”葫芦搂住女人的肩膀:“大妮,你说呢?”女人说:“去去去,你敢叫我的小名,你老葫芦真是长了出息!”一言未了,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儿子从省城打过来的。儿子问候娘的身体,问候娘的生活,问候爹到家了没有,问候爹晕车了没有,一路上是不是顺利。葫芦很高兴,正想和儿子说几句时,儿子却把电话挂了。葫芦很遗憾地说:“这小子,光知道他娘——我也有手机,他不打我的!”女人说:“你小心眼儿!儿子哪里亏待了你?”他们沿着小路,走过一片冒着花香的桃树林,来到了洁白细腻的沙滩上;沙滩很柔软,一踩一个脚窝窝。女人说:“哎呀,脚底下好暄乎,你小心点儿。”葫芦说:“暄乎一点好,有弹性,踩下去舒服!”他们走到小河边,河水很清亮;细微的波浪涌起来,层层叠叠,咿咿呀呀。又似有声,又似无声。葫芦说:“老太太,你明白了吗?如果只是我自己来,那是名副其实的邀弯儿,走出来走回去,很是枯燥乏味;现在咱俩来了,内容就丰富了,这遛弯儿就成了一种陪伴,一种责任,一种滋润,一种享受!”女人点了点头:“老汉,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还非得叫上俺?”葫芦说:“我在省城学的呀。城里人能做的事情,咱乡下人就不能做吗?”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开门见山、郑重其事地说:“姑父,您好,我能给您提个意见吗?”葫芦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你是主任,你随便提。”二毛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伙,全乱套了。”葫芦说:“等一等,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好家伙,什么乱套啦?”二毛说:“我的天,您没看见吗,您这一带头,咱们村的老夫妻、小夫妻双双对对都出来遛弯儿了,黑更半夜的,出了问题怎么着?”葫芦说:“人家都是两口子,能出什么问题呀?”二毛说:“有的不是两口子,也出来瞎跑!”葫芦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二毛高兴了:“姑父,谢谢您的吹捧,谢谢您的夸奖。这么说,您是给沟里村办了一件好事呀。”葫芦说:“你说呢!你40多岁的人,应该比我们想得透彻、想得周到。”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老汉很兴奋,立在那里大声喊道:“二毛,你们夫妻俩也来啦?好,好呀!”二毛说:“姑父,怎么偏偏碰到您啦?我本来是坚决不来,可是我媳妇非拽着我出来,结果……我们家里是女人当家,我拗不过她呀!”葫芦说:“所以你就出来遛弯儿啦!”看了看天上的一弯月亮,二毛背着手走了过来,然后很严肃地说:“得给您纠正一下,我们这不叫遛弯儿叫散步,明白了吧?”(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表现了女人对散步的否定。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打电话只打给母亲。C.小说语言质朴、富有特色,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遛弯”“老汉”“瞎跑”“暄乎”等。D.小说情节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相似,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内容又曲折有致,引人入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概括了小说内容,凸显了现阶段农村村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最后二毛夫妻也出来遛弯,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C.小说善于使用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叙述葫芦老汉与女人、二毛的冲突与和解。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清新淡雅,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8.小说中的葫芦老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这篇小说颇具戏剧性,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思想开放,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在劝说无力的情况下,葫芦老汉独自散步,感叹自己的妻子见识短、思想保守;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②热爱家乡。葫芦老汉离开家乡一个多月,很是想念家乡的山水等。③自尊自爱。葫芦老汉与妻子展开辩论,认为农村人与城里人人格上平等,同样具有审美需求。9.①葫芦老汉想和女人遛弯,遭到女人反对,经过葫芦老汉的开导,女人接受和老汉遛弯,旧的矛盾暂得解决,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叙事结构处于平衡状态。②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矛盾冲突出现,叙事结构平衡被破坏。③葫芦老汉夫妻遛弯时遇到村主任二毛夫妻也出来散步。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叙事结构达到新的平衡。【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错误,小说中并没有显示“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儿子打电话只打给母亲并不表明“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错,这只是一个借口,实则是二毛自己接受了“散步”。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后,叫女人和他一起“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女人不愿意去,他说“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由此可知,他思想开放,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根据“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可知,他热爱家乡。根据“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葫芦老汉认为农村人与城里人人格上平等,可见他自尊自爱。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事结构的能力。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平衡”这一结构形式,只要找出小说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平衡: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后,叫女人和他一起到村外遛弯,女人不愿意去,他说“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女人虽口头上说不去,最终还是偷偷地跟去了。此时,旧的矛盾暂得解决,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叙事结构处于平衡状态。破坏平衡:“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伙,全乱套了”,葫芦老汉对此反驳,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矛盾冲突出现,叙事结构平衡被破坏。新的积极平衡:“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村主任二毛最终也加入到遛弯的队伍,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叙事结构达到新的平衡。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B.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C.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D.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指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统治后将杨广的谥号改为“炀”。B.侍郎,我国古代官职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代为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主长官。C.门下,指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唐朝曾改名为黄门省,故亦称“黄门”。D.敕,本义为告诫、命令,后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即为奉皇帝命建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英武刚毅,大臣们朝见他时都慌张失措。得知此事后,他每次上朝见臣子奏事时,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规谏之言。B.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君主以求富贵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并因此告诫公卿大臣们应明辨得失、直言敢谏。C.太宗认为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恰当的方式,也要学会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能因此而造成仇怨隔阂。D.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认为这是万民的灾祸和政治的隐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2)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14.从唐太宗的身上,可以总结出哪些古代明君为政治国的做法?【答案】10.A11.B12.D13.(1)如果君主不听劝谏还认为自己贤能,他的臣子迎合奉承,那么君主失去国家后,臣子怎能独自保全!(2)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都灭亡了,即使这中间有极少能够幸免的人,也要被当时的舆论贬斥。14.(1)善听谏言,善待忠直大臣;(2)任人唯贤,不拘泥于出身;(3)克制私欲,维护百姓利益。【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者”句中停顿,“……者,……也”表判断,所以“者”后断句,排除BC;“朕欲营一殿”中,“朕”为主语,“欲营”为谓语,“一殿”为宾语,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应在该句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侍郎……唐代为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主长官”错误,侍郎是副长官。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错误。由原文“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可知,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来相互监督检查,……近来有人维护自己的缺点,造成仇怨隔阂,有人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有错误也不加纠正,顾及一个人的脸面情谊,成为万民的灾祸,这是灭亡国家的政治。……你们每个人都应顺从国家的利益,忘却个人利益,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由此可知,太宗没有责备王珪,另外“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也不是王珪的做法。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赋分点:“苟”,如果;“自贤”,自认为贤能;“全”,保全。(2)赋分点:“虽”,即使;“得”,能够、得以;“为……所……”,表被动。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可知,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奏,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希望听到规谏的言论。他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貌,一定要借助明亮的镜子;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善待忠直的大臣。”由此可知,善听谏言,善待忠直大臣。由原文“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可知,太宗对他说:“我把天下当作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兵之外都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不是让我的恩德广布天下的办法。”由此可知,任人唯贤,不拘泥于出身。由原文“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可知,太宗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开凿大山,治理水患,百姓没有诽谤怨恨的言论,这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我的这个(举动的)意图。”由此可知,克制私欲,维护百姓利益。参考译文: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大臣们入朝觐见他时,都(因畏惧而)举措失常;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奏,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希望听到规谏的言论。他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貌,一定要借助明亮的镜子;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善待忠直的大臣。如果君主不听劝谏还认为自己贤能,他的臣子迎合奉承,那么君主失去国家之后,臣子怎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来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虞世基等人也被杀。你们应把这当作教训,政事有得有失,不要吝惜,尽情发言!”有人上书称秦王府的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担任皇宫守卫。太宗对他说:“我把天下当作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兵之外都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不是让我的恩德广布天下的办法。”太宗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开凿大山,治理水患,百姓没有诽谤怨恨的言论,这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我的这个(举动的)意图。”从此以后二十年来,风尚习俗质朴淳厚,衣服没有织锦刺绣,官府与百姓都很富足。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来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书有时会出现差错,那么门下省应当纠正。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极其恰当(的方式),放弃自己的意见听从他人,又有什么损害呢?近来有人维护自己的缺点,造成仇怨隔阂,有人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有错误也不加纠正,顾及一个人的脸面情谊,成为万民的灾祸,这是灭亡国家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时,朝中内外的官吏追求相互服从,在那时,他们都认为自己有智慧,祸患不会殃及自身。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都灭亡了,即使这中间有极少能够幸免的人,也要被当时的舆论贬斥,(这样的评价)永远不会磨灭。你们每个人都应顺从国家的利益,忘却个人利益,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太宗对身边的近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丽的珠宝,会割开身体来藏它,有这样的事吗?”身边的近臣答道:“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他们爱珠宝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官吏接受贿赂而伏法,和帝王谋求奢靡的欲望而使国家灭亡,这与那些可笑的胡商有什么区别呢?”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八)①杜甫闻道寻源使②,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③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第五年。②寻源使:《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张骞被称为“寻源使”。③幽燕:安禄山在幽燕之地发动叛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路回”既透露出了诗人所处位置,同时说明秦州自古以来就是边塞重镇。B.“宛马”是大宛国的良驹名马,“宛马至今来”说明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影响至今。C.颈联由历史转入现实,面对郡国之间高山峻岭的阻挡,“郡国开”的愿望难以实现。D.尾联诗人进一步写出了国家不幸,战争不断,时局混乱,出征的健儿伤亡殆尽。16.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杜甫是如何“详揭行踪心事”的。【答案】15.C16.(1)前四句追昔,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的功绩,缅怀汉代的强盛。(2)后四句伤今,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感叹国力衰落,末句写黄昏时分,远处传来羌笛之声,令人酸楚,同时暗示了国家的悲哀。(3)全诗使用对比手法,面对安史之乱给国家百姓带来的混乱局面,抒发了诗人凄楚哀伤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郡国之间高山峻岭的阻挡”错,“一望幽燕隔”中描写的是安史叛军占据北方幽燕之地,而不是“郡国之间高山峻岭的阻挡”。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这四句抒写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影响至今,缅怀汉代的强盛。“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感叹国力衰落,暗示了国家的悲哀。前四句追昔,后四句伤今,今不如昔,古今对比,借古伤今,借汉使以慨时事,突出了批判时政的鲜明主旨,抒发了诗人凄楚哀伤之情。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竭”“锱铢”“卿”“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教学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只是讲如何描绘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如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沈从文先生认为,如果要讲,也要在“写”之后。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_______,那是行不通的。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过很多书,但从不_______,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因为讲课声音和湘西口音很重,学生们往往听了一堂课也觉得没听懂什么。沈先生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_______的江湖气。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身受用。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_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照猫画虎

旁征博引

哗众取宠

听其言而观其行B.按图索骥

旁征博引

大吹大擂

举一隅而三隅反C.按图索骥

引经据典

大吹大擂

听其言而观其行D.照猫画虎

引经据典

哗众取宠

举一隅而三隅反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因为讲课声音很低和湘西口音很重,往往学生们听了一堂课也觉得没听懂什么。B.他因为湘西口音和讲课声音很重,往往学生们听了一堂课也觉得没听懂什么。C.因为他讲课声音很低和湘西口音很重,学生们往往听了一堂课也觉得没听懂什么。D.因为他讲课声音和湘西口音很重,学生们往往听了一堂课也觉得没听懂什么。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答案】18.D19.C20.(1)排比。使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强调了教创作一味靠方法和理论的讲解是不成的这一观点。(2)比喻。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创作中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行文结构,而单纯提倡这些会误人子弟。【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此处语境是指创作形式、样式上的模仿,故选用“照猫画虎”。第二空,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的引用材料。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前者强调论证引用材料的广博性,后者强调引用的权威性。从后文“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来看,此处强调的是不看重“引用的权威性”,故选用“引经据典”。第三空,大吹大擂:比喻大肆宣扬或吹嘘。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此处用来修饰“江湖气”,故选用“哗众取宠”。第四空,举一隅而三隅反:即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狗由此及彼。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此处的语境并不在于强调其行动,结合前文“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可知,应选用“举一隅而三隅反。”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中途易辙,画线句子的前半句主语为“他”,因为“讲课声音……”为状语,没有出现谓语,而后半句的主语为“学生们”。可把“因为”放在句首;第二处是搭配不当,“讲课声音”和“很重”不搭配,在“讲课声音”后加“很低”。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三个“如何……”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使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强调了教创作一味靠方法和理论的讲解是要误人子弟的这一观点。把创作结构比喻为“攒珠”“橘瓣”,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创作中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行文结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明确表示单纯提倡这些会误人子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①。所以字又称“表字”。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②,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答案】21.①是与名相表里的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③名是幼时起的22.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上句“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及后文“所以字又称‘表字’”,说明“名”与“字”是有关联的,且有“表”“里”的关联。据此填写“是与名相表里的”;第二空,前面举例说明的是“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而后面举例“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说明的“名”与“字”意义相反,据此填写“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第三空,前面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可见名是幼时起的,据此填写“名是幼时起的”。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与表达准确、简明等能力。这段文字的前两段是关于“名”和“字”的意义关联的,据“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或相反,可知“名”与“字”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第三、四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