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宏观定位与感知

对比三幅形势图,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时期有何整体感知?政治上:由相对统一,政权并立到大一统。民族关系上:民族间的战争、和平并存,以议和为主材料一(唐末五代)内为奸邪阉臣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逼迫,号令不出国门……置君如弈棋,五十三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摘编自何忠礼《官僚士大夫政治体制的确立》

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主题探究一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末五代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内政腐败;藩镇、武将专权,威胁中央集权。【总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结束分裂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历史教训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内政腐败的历史教训1、历史背景主题探究一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根据示意图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新变化

在地方,最低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县,知县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县以上设州,州长官由文臣担任,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州以上为路,路一级设“四监司”,权力分割最为明显。安抚司负责军政,转运司负责财赋,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提举常平司负责仓储。

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掌军权,与中书门下合称为二府。财权归三司掌管,形成二府三司制。另外设立台谏,负责对官员的监察。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2、集权措施主题探究一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③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行政上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财政上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上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地方设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总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二: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摘编自田况《儒林公议》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主题探究一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2、集权措施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初期国家治理的特点。从治理政策上奉行重文轻武;从治理制度上推崇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从治理理念上贯彻谨守祖法、因循守旧。主题探究一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史料阅读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都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祜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2、集权影响问题探究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摘编自《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利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局面1、统治危机主题探究二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宋朝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在处理边疆问题时处于弱势地位概况北部:宋辽关系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和议: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西北:宋夏关系战争: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边防危机:财政危机:背景①冗兵:北宋为了社会稳定,实行养兵制度,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②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表现冗费:岁币、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你如何看待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政权部族界

未定

今国界吐

诸部燕云十六州地区黄

河渤

海辽兴庆中京流

求上京海

万海东石塘北宋斯真南里北

宋西夏东京辖戛女黑

汗(喀喇汗)西

鹘葱

岭黄头回纥澶州(澶渊)大江大理都城南

海▲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积极战争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和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消极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与灾难,和议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三冗”“两积”局面,逐渐发展成北宋的严重社会问题,导致内忧外患局面主题探究二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王安石变法2、应对危机——王安石变法背景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失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原则加强国家对许多领域的干预与控制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评价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局限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主题探究二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王安石变法2、应对危机——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仲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改革十项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045年正月,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任事精神,他们对于政策法规的锐意改革,无不冲击着长期以来固守现状的循默政风……揭开了宋代历史上富于生气的篇章。——邓小南《祖宗之法》主题探究二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王安石变法2、应对危机——王安石变法1059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倡变法,未获同意。1059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倡变法,未获同意。1067年,英宗病故,神宗即位,决心变法图强。1068年,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之后拜相,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特点: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①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主题探究二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王安石变法2、应对危机——王安石变法从对王安石变法的评判看材料二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摘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强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时,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摘编自梁启超《王荆公》根据材料,任选一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示例一:罗大经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亡国。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也加重了百姓负担,“与民争利”造成经济萧条;存在用人不当等缺陷;与守旧派冲突激烈,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导致政局动荡。示例二:钱穆将王安石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环境下,认为变法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人不当、急功近利、边疆用武、聚敛财富等,失败有其必然性,看法较全面。示例三: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富国强兵之策,极力推崇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梁启超要求改变现状;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主题探究三

南宋偏安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贫弱之果——

南宋的偏安知识拓展:一年两熟稻麦复种耕作方式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链接高考: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3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利:(1)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