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二中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河津二中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河津二中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河津二中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河津二中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河津二中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正常人感染病毒后可引起发热,下图是发热机理的一种假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的方式散热B.人体发烧,体温持续3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若同种病毒第二次入侵,产生的症状可能较轻D.利用此原理制备药物使调定点下降,可使高烧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2.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离子通道,另一种是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时开放,不消耗能量运输离子。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B.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转运离子的方式分别属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D.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的结果是使该种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趋于相等3.科研人员从肿瘤细胞中发现了蛋白S,为了研究其功能做了如下实验:将DNA模板和RNA聚合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入原料,其中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一起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肝素(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然后再加入蛋白S,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照组应加入不含蛋白S的缓冲液B.曲线反映的是模板DNA的复制过程C.加入肝素后没有新的mRNA合成D.蛋白S能解除肝素抑制转录的作用4.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理解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是诱导生物发生变异,通过人工选择获得生产上所需的新物种B.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方向不定向,所以诱变育种不能较短时间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C.通过对生物的不断诱变处理,不会实现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D.高产量的青霉素是通过交替使用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选育出来的5.2019年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疫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病毒是一种不能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新型病毒B.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在发病初期出现持续低烧C.可利用已痊愈患者血清中的记忆细胞帮助患者进行治疗D.研发相应的疫苗可以对新型冠状病毒起一定的预防作用6.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部分图像(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均易发生基因突变B.甲细胞中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均属于基因重组C.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D.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基因重组7.下图甲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条染色体(质)的系列变化过程,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时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图甲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D.图乙ab段可表示图甲③过程8.(10分)滚环式复制是噬菌体DNA常见的复制方式,其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链可作为DNA复制的引物B.b链不作为DNA复制的模板C.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到3′D.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催化二、非选择题9.(10分)某小组得到一盆杂合体的名贵花卉,欲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进行扩大种植。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2)以该名贵花卉的叶和花瓣组织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经过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转接到含有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________成胚状体或丛芽,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后制成人工种子。与天然种子相比,人工种子具有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3)要快速获得与原植株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的花卉,_______(填“能”或“不能”)采用该名贵花卉的花粉粒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10.(14分)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1)D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______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________反应中CO2的还原。(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①据图甲、乙的CK组和H组分析: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推测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__________分解量。(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P、P+H组所示。①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______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②据图乙、丙、丁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吸食毒品会导致人体相关生理功能障碍,下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下表为研究人员对可卡因的吸食者进行相关激素及T细胞检测的结果与健康人的对比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促性腺激素(IU/L)性激素(pg/mL)T细胞亚群a(%)健康对照组4.76.543.8吸毒组1.44.135.6(1)由图可知,当多巴胺与______结合后,可将“快乐”信息传递给下一神经元,而可卡因会______(填“促进”“阻碍”或“不影响”)多巴胺的回收。(2)表中数据显示吸毒者的性激素含量明显___________健康者,推测吸毒者可能是性腺功能受损或_____所致;为了探究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可将吸毒者体内______的量补充到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体内性激素的含量,与健康者进行比较。(3)据表分析,吸毒者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的原因是______。(4)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部分,又有传出神经部分,其一端位于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连接到足,管理下肢的活动。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麻醉顺序,用已被破坏大脑和暴露出坐骨神经的青蛙进行如下实验:步骤一: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步骤二: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卡因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无反应;刺激腹部,后肢出现收缩现象。步骤三: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失。①步骤一中引起两次收缩现象的反射弧,除了感受器不同外,______也不同。②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12.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不同碘摄入水平对Wistar大鼠甲状腺功能影响的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即低碘组、正常碘组、5倍、10倍、50倍、100倍高碘组;第二步:低碘组饲喂低碘饲料、正常碘组饲喂等量正常饲料、后四组饲喂等量饲料且饲料中碘含量分别为正常组的5倍、10倍、50倍、100倍;第三步:将六组Wistar大鼠在适宜条件下饲养6、12个月后分别测定各组鼠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并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甲状腺激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少答出两点)的功能,正常Wistar大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不会持续升高,主要原因是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TRH和TSH的分泌,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2)改正实验步骤中的两处不妥当之处: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低碘组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而高碘组大鼠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和摄入碘量的增加,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出现逐渐降低趋势。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

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张调节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产热量=散热量,体温恒定。【详解】A、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有利于增加体表的血流量,是机体常见的散热方式,A正确;B、人体体温恒定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C、同种病毒第二次入侵时,因为机体内可能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这种病毒的记忆细胞,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并快速阻止病毒的入侵,故产生的症状可能较轻,C正确;D、据图可知,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原因是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故用药物降低体温调定点可以用来治疗高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D【解析】

1、通常情况下,钾离子主要在细胞膜内,钠离子主要在细胞膜外。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2、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细胞呼吸导致细胞供能障碍,而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故此离子泵的转运离子的能力下降。3、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详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A正确B、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细胞中ATP的生产障碍,从而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B正确;C、据题意可知: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转运离子的方式分别属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C正确;D、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据分析可知其结果是使该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D错误。故选D。【点睛】不能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加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的训练是正确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3、B【解析】根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实验组加入了蛋白质S即含有蛋白质S的缓冲液,对照组应加入不含有蛋白质S的缓冲液,A正确;据题意“将DNA模板和RNA聚合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入原料,其中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结合题图开始一段时间内(1分钟之前)产物放射性增加,说明曲线反映的是模板DNA的转录过程。加入肝素后,产物中含32P的放射性强度不再增加,说明肝素能抑制转录过程,因此没有新的mRNA的合成,B错误,C正确;据图可知,加入肝素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蛋白质S,产物放射性很高;未加入蛋白质S,产物反射性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蛋白质S能解除肝素抑制转录的作用,D正确。4、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详解】A、诱变育种不能得到新物种,得到的是新品种,A错误;B、诱变处理提高了生物的突变概率,所以和自发诱变相比诱变育种能较短时间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B错误;C、通过对生物的不断诱变处理,可能实现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C错误;D、高产量的青霉素是通过交替使用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选育出来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诱变育种的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5、D【解析】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详解】A、该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新型病毒,A错误;B、病毒破坏呼吸系统导致患者在发病初期出现持续低烧,B错误;C、可利用已痊愈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帮助患者进行治疗,C错误;D、注射疫苗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起一定的预防作用,D正确。故选D。6、D【解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染色体均为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状态,不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间期DNA复制时,A错误;B、甲细胞中1与2为同源染色体,1与2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1与4为非同源染色体,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C、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和a所在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和B所在的染色体也为同源染色体,由于不知道该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以及乙细胞中下面四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不能判断该细胞是否发生过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进行基因重组,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7、D【解析】

分析图甲: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期。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图2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详解】A、图乙中a时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图甲还缺少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丝的过程,不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B错误;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从2n变为n,则n=1,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分裂,减二后期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后变为n,则n=1,C错误;D、图甲③过程为着丝点分裂,图乙ab段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表示图甲③过程,D正确。故选D。8、B【解析】

据图分析,噬菌体的DNA是双链的,有a链和b链组成;复制时,a链打开,一方面以b链为模板由a链的5′端向3′端绕着b链延伸,产生一个子代DNA;另一方面,以a链为模板,从a链的5′端向3′端延伸,进而形成另一个子代DNA。【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链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子代DNA合成的引物,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分别是两个子代DNA合成的模板,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到3′,C正确;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同时子链首位相连时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复制的原理,能够分析题图DNA复制的过程和原理,判断子链延伸的方向,明确图示DNA复制不仅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还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二、非选择题9、琼脂脱分化不同激素成分再分化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生产上不受季节限制、方便贮藏和运输不能对杂合体的植株来说,其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而花粉粒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花卉,其基因型不同于原植株【解析】

1、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2、植物的组织培养利用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3、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行发育形成个体。4、科学家从悬浮培养的单细胞、离体花粉或胚囊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胚状结构(胚状体),胚状体不同于一般的种子胚,是由非合子细胞分化形成的类似于胚的结构物,所以,又称“体细胞胚”或“花粉胚”。胚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胚胎发育过程形成植株。将其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外包裹上人造种皮,便制成了“人工种子”。【详解】(1)配制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2)在一定的营养和激素等条件下,植物细胞可以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不同激素成分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再分化生成胚状体或丛芽,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后制成人工种子。天然种子的生产会受到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且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而人工种子可以克服这些缺陷。由于人工种子的形成属于无性繁殖,所以人工种子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且生产上不受季节限制、方便贮藏和运输。(3)若该种植物是一种杂合体的名贵花卉,要快速获得与原植株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的该种花卉,可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在培养时,不能采用经减数分裂得到的花粉粒作为外植体,原因是对杂合体的植株来说,其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通过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粒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等,因此花粉粒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得到花卉基因型不同于原植株。【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和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10、类囊体(类囊体薄膜、基粒、基粒片层)暗(碳)降低D1蛋白含量减少大于解除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解析】

1.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2.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组与P+H组基本相同)。【详解】(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CO2的还原。(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①据图甲、乙的CK组为水、25℃处理,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结合图乙分析: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减少有关。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1.5,合成量大于分解量。(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P组的处理是黄体酮、25℃,P+H组的处理是黄体酮、36℃,分析图示结果可知:①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解除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②依据各图的结果分析可知: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说明D1蛋白可能发生了转化,故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点睛】本题结合直方图,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1、受体阻碍低于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T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传入神经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解析】

1、分析题图: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胞吐;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由图可知,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而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2、分析表格数据:上表中数据显示吸毒者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者,推测吸毒者可能是性腺功能受损或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所致。此外吸毒者T细胞减少。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详解】(1)由图可知,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当多巴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将“快乐”信息传递给下一神经元;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而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

(2)上表数据显示吸毒者的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者,吸毒者可能是性腺功能受损或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所致;为了探究这一推测,可将吸毒者体内促性腺激素的量补充到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体内性激素的含量,与健康者进行比较。若此时吸毒者体内性激素的含量与健康者相同,说明吸毒者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者,否则吸毒者可能是性腺功能受损导致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者。

(3)据表分析,吸毒者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的原因是T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4)①步骤一中引起两次收缩现象的反射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