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读课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读课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读课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读课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读课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读课文全册教学设计

《白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文内容分析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开篇“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一句即给读者的心里留下了诗意的期待。接下来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

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

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赞赏之情。文章的结尾与篇首相呼

应,赞美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给读者以余音袅袅之感。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作者没有用繁复的语言来渲染白鹭,

仅用寥寥数笔便流畅而传神地勾勒出了几幅清新的画面,营造出自然

清新而又浓郁悠远的意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

和谐。

本文的教学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新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物,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

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丰富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让学生受

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直接抒发的情感的能力,但是,对于体会

寄托在人事景物中的感情以及文本的独特审美性还有所欠缺,因此,

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借

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

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

子的

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

子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诵读描写白鹭的诗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一杜甫《绝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唯黄鹏。一一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西塞山前白鹭路桃花流水蹶鱼肥。一一张志和《渔歌子》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一一徐元杰《湖上》

这几首诗中都描写了一种美丽的形象一一白鹭,或翱于蓝天,或翔于

山前,或飞于水上,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

2.播放视频:“三亚白鹭”,宛转悠扬的音乐,配以美仑美奂的图片,

师生一起进入优美的情境之中。

3.师过渡: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这样说:白鹭因为常见,而

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今天,让我们走进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

去领略他笔下白鹭如诗般的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欣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

受白鹭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L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重点指导:

(1)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二

(2)读准易错音:

蓑(suo)毛长喙(hui)镜匣(xia)嗜(shi)好

(3)指导“鹤、嫌”的书写。

4.质疑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扫清字词障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L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默读全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脉络: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

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

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

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设计意图:在默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

(四)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交流探讨。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听写词语:寻常、精巧、身段、清晨、黄昏、嗜好。

2.指名四位同学读课文。思考:作者心目中的白鹭是什么样的?用一

句话说一说。

(二)品读第二部分,感受精巧之美

L默读画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白鹭精巧和谐之美。

抓住关键词:从“颜色的配合”“身体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

括描写,从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

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

(2)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独特的精巧与寻常之美。

将白鹭与白鹤、苍鹭进行对比,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

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进一步感受白鹭颜色、身

段之美。

4.相机多媒体展示白鹭外形图和对比图,感受其外形的精巧和谐之美。

5.配乐朗读,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过渡: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继续学习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

这首诗中找到一幅幅富有诗意的优美画面!

【设计意图:借助关键词语、对比、配乐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白鹭的精巧之美。】

(三)品读第三部分,感受韵味之美

1.小组学习,交流讨论。

学习任务如下:

(1)课文的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们给每幅图画

起一个名字。

(2)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一幅,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汇报。

(1)青田独钓图

①体会比喻、拟人的绝妙。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

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

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②出示杜牧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

风。

把文中的“钓”换成“捕”可以吗?为什么?

“钓”字突出了白鹭的优雅,让我们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相机补充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钓”和“捕”两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

妙。】

(2)清晨望哨图

由“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一句质疑,启发想象:

小树微颤,身披霞光,白鹭在“瞭望”什么呢?

(3)黄昏低飞图

①抓“偶见”、“更”谈体会:这两个字突出了白鹭给宁静的乡村带来

了动感,带来了活力,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

②补充诗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

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袅袅,白鹭低飞时那舒展、轻缓、自由自

在的迷人景象。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诗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意

境,积累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3.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通过自己朗读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读句子,谈感受。

朗读三句话: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这三句话是作者的认识和感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

解和感受。

2.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拥有对美的期待,郭沫若先生,身处战火纷飞的

环境中,依然能够看到白鹭的悠然之美,诗性之美。你是否也像他一

样,也观察和发现过身边的美呢?请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常见的美。

3.推荐阅读:郭沫若的散文《山茶花》。

六、板书设计

白鹭

色素青田独钓图

清晨望哨图

身段黄昏低飞图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学反思: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

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

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

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

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一一美!它的颜色美,形

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

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

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1、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

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

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

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

一首诗作好铺垫。

2、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

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

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

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

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

层。

3、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一一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

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

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栖息低

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4、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

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

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

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

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

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

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

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

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

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

人生哲理,通过“种花生一收花生一吃花生一谈花生”等一系列活动,

十分自然地揭示了主题思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

的人”。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

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

小进,大疑则大进二四年级初始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本课设计

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

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

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

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

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

教学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

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同学们通

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解题

师: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么把花生叫做

落花生呢?老师课前查找了一段资料,咱们一块来看一下。(出示课

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柄就

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多音字、轻声词),正音。

3、读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

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

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

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

2、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3、小结

师: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

括出来,真了不起!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指板书齐读)这些

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答略)

师: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

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花生,那么课文哪部分是详

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

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合作解疑)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

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哪!来,再读读这一

句,读出惊喜之情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

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

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

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

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师: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

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味到

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我们一起来看

看他们一家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

二、质疑解疑,品读研析“吃花生、谈花生二

(一)发现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吃花生、谈花生”部分,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质疑解疑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1、预设一:爹爹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

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师补充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

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

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

了,所以说一一(生:实在难得)

师: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2、预设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

么?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

提出来了,靠谁解决?(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

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

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父流: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

话?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

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

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3、预设三: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

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也很有用处,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对

不同见解,也应肯定。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

——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

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

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

什么?(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

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

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

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练习读,指名读,教师

范读,齐读。)

4、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如

清洁工、老师、蜡烛、春蚕、太阳等)

6、父亲的这次谈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7、许地山确实把父亲的话印在了心上,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花

生,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他曾经说过:(课件出示:我要

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

生,为中华而贡献。)学生朗读。

8、是的,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许地山的资

料,让学生朗读体会许地山的成就。学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许地山油

然产生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重点写谈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

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

叫“借物喻人”,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同学们,许地山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收获颇丰,品尝到了

花生的香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

教育,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谈话的教育,这就是生活的教

育。同学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四、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

想再一次的赞美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落花生,我

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种花生

收花生不图虚名

落花生

(借物喻人)吃花生默默奉献

议花生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一一收花生一

一吃花生一一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

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

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

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

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因此在教

学中我侧重让学生品读理解。如第十自然段,我设计了判断题、填空

题,让学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特点。

在讲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想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

略写?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我们种花生,大概从三月开始播种,八

月才收获,人们平时要细心管理,人们怎样播种,怎样管理,怎样收

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书上却只用了一句话就写完了,你们

觉得这种写法怎么样?(很简单,不具体)老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

就叫略写,反之就叫详写。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

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

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

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

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

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桂花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解读:

《桂花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作者是现当代女

作家琦君定居台湾的第十七个中秋节时回忆起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而

写的。琦君从小父母双亡,《桂花雨》中的父母亲正是养育她长大的

伯父伯母。尽管痛失双亲,但琦君却因为养父母(尤其是养母)的悉

心照顾、百般疼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琦君的生命中,可以说她

的养母就是她命中的贵人,在她的多篇作品里,都记叙回忆了这位有

着“佛心”般的母亲。

在写《桂花雨》时,琦君已年过半百,那时养母也早已去世,但

她对养母的思念并没有淡化。她想念家乡,想念儿时与养母在一起的

日子,那浓浓的思念都融入在了儿时的摇花乐、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里。清新淡雅的文字,唯美细腻的桂花图。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浅显的

课文,能够从文字中把握主旨,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但学

生毕竟年龄小,缺乏领会文本内在意蕴的前理解,难以透过文字体味

要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学习要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产生联系,基于

此,在文本的教学时,注重为学生构建先前经验,采取角色扮演、对

比感悟、多元对话、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作者浓郁

的思念之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结合

文本内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大致分为看

似矛盾却相融的两个部分,先以文字的品读为重点,揣摩文字,增强

语感,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体味琦君对家乡的思念;再将这种思念

聚焦在母亲身上,拓展阅读,“举三为一”地让母亲的形象鲜活起来,

为琦君的思念寻找依托点,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母亲即思念,

思念亦母亲,最后再将拓展拉回文本,回归文本,巧妙地达成对话效

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母亲的言语及两地桂花的对

比,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文中母亲的形象以及拓展的阅读材料,初步了解琦君的相

关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搜集琦君资料及有关母亲的散文

3轻音乐《夜的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在不同语境中让学生体会“花”的不同含义。

二看树

从预习中,你了解到这是一株怎样的桂花树?(树笨、花形小)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预习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桂花树的树形笨、

花形小的特点,欲扬先抑,同时侧面告知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凡事预

则立,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三闻香

1桂花树并不好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呢?(香)默读课文,

你从哪里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分享交流

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导学生揣摩“浸”字,感受桂花香。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桂花香味的浓郁,为摇花产生

的快乐做铺垫,更让学生建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

四摇花

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

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啊!”

1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想象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琦

君?

2转变角色,将自己化身成琦君,会怎么喊这句话: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设计意图】转变角色,游戏扮演,将自己想象成琦君,体会摇

花的快乐,感悟家乡桂花的别样美,情境中将朗读与揣摩提示语融为

一体,增强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图式。

五悟情

1家乡的桂花雨美吗?可是,有一个地方,每年的金秋时节也会

有桂花雨,但是这里的桂花雨是不需要摇的,每当秋风习习之时,满

树的桂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美得过分!这个地方就是杭州!

课件出示: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从字面上看,你觉得哪里的桂花更美?

2播放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图片,在《夜的钢琴曲》的配乐中介

绍满觉陇的桂花。

3可是母亲却说:

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为什么这么说?试着写一写母亲说这句话的原因: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因为。”

4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分享。

是啊!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难怪琦君会说:

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

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设计意图】异彩纷呈的杭州桂花图,冲击学生建构的对家乡桂

花的亲切感,以形成强烈的情感错位,进而突显再美的桂花,再绚丽

的风景,都无法动摇家乡桂花在母亲及作者心中的位置。在练笔中深

化家乡的桂花所融入的浓浓乡思,以写促悟,内化意蕴。

六追忆

1学习到这里,你感觉琦君度过了一个怎样的童年?

2简介琦君身世。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感受到琦君开心快乐的童年,与不幸的身

世形成鲜明对比,产生认知失衡,激发阅读期待。

3当你知道琦君从小就失去亲生父母,你会觉得琦君……?(生:

难过、痛苦、悲哀……)但是从课文中我们却看不到她的难过痛苦,

这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她的养母,那么,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下这是

一位怎样的母亲。

出示:“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

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梦。送一萝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梦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拓展阅读资料《粽子里的乡愁》和《春酒》中关于母亲的片断,

让学生体会感悟母亲的形象。

师:正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的母亲,对琦君千般呵护百般疼爱,

让琦君从小就被浓浓的爱包围着,使得琦君长大后无论身处何地,都

会思念家乡的一点一滴、一花一木,想起深爱着她的母亲,正如这中

秋节前后盛开的桂花一样,一起读:

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

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琦君的散文《桂花雨》,这篇散

文就收录在她的一本散文集里,名字也叫《桂花雨》,大家若想深入

地了解琦君,感悟琦君,以后可以读一读琦君的著作,下课!

【设计意图】阅读琦君的不同文章中有关母亲的片断,不断丰富

母亲的形象,找寻作者思念家乡的根源。在不断的品评中让学生亲近

琦君、亲近文学、亲近经典,为孩子们今后的自主阅读拓宽空间。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琦君

看树笨、小

情闻花香

摇花乐

教学反思:

《桂花雨》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

“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儿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

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

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

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

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

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

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形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

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但是

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

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

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

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

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

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

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

用词的巧妙,特别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

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

心里,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

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师适当地点拨,通过自读自

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

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

作反复品读,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

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

“桂花飘落”的情景,特别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

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

情。“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

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

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

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

解课文内容。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通过

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通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

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

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

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

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

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

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

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

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

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

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

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

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

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

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

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搭石》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材料

课时目标:

1、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

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

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

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孩子几乎

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该更浓厚。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

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

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

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

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动。同

时,四年级学生已会运用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

学本课,应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

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

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

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紧扣中心句,读中感悟,想

象画面等方法进行引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

1.板书“风景”,谈到风景,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一谈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得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而作

家刘章爷爷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有什么疑问吗?

3.搭石,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刘章爷爷为什么要说它一道风景

呢?这究竟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搭石》,跟随

作家刘章爷爷的视角去欣赏这道风景。

二、学法指导

1.借助课后习题深入学习课文,读懂文章。

2.抓重点词语体会,想象画面。

三、寻找美

1.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将课文中看得见的美

用“——”勾画,看不见的心灵的美用勾画。

2.默读课文,寻找美。

3.读一读你所找到的美。

四、品味美。

过渡:看到同学们将美的感受变成了美丽的波浪线,老师很想和

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预设板块一: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1)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

搭石的情景。)

(2)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

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

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走的不好就

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好,从这儿开始。

师(引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

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

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

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

声音,像一一(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到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

走在后面,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

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对!

其实没有,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

做(协调有序),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3、结合画面,理解“轻波漾漾,人影绰绰二

(1)师:“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

中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还有一个词语“绰绰有余”,又是什么意思?

(2)“轻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预评工:用想象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个词,值得我们来学习。

预评2: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印的美,像一幅画一样,能

读读吗?指名读。预评: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够把我们

带到画里?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面。再指名读。

预评L身临其境了吗?咱们一起来!

方案二,如学生读不出美的画面,那么师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老师也想读读,能给我个机会吗?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全班配乐齐读。

预评工:水波是在轻轻地荡漾。

预评2: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沥的小诗,看!

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你们推荐一位吧!

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预评:小朋友们,刘章爷爷再大山里生活了十三年,每一年都有

两百多天走在搭石上,每一天他要走上62道搭石,他时时看到这样

的情景,读一一生配乐齐读。

预评:小朋友们,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

走上62道,一共是踏过了一十六万六千四百多道搭石呀,他怎么能

忘记这样的情景呀,读一一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

般的美感。

预评:是的,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不

得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板块二:

(一)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二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爷,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

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

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

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

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

老人还这样的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

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

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的美好心灵,这位可敬的老人连同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

(二)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

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

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

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

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

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

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

一颗敬老的心,其实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习惯,家乡的人们还把许许

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

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

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

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课件出示: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总要(),人们把

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三、总结美

1、师小结:此时此刻你还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吗?一排排

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

石上的人啊!

2.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一齐读第5自然段。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

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3、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后来在石家庄

工作,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觉地想到家乡那潺潺的小溪,看

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便想到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和礼让,看到马路上的石头、树杈,人们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便

想到乡亲们在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

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

石》。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说一说身边的平凡美。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

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

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

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

四、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

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

回去后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板书

搭石

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善良、为他人着想、谦虚、尊老敬老

(心灵美)

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

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

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

序”“伏下”以及“无论”等关联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

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

用想象,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

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

面。

3.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通过

查阅工具书,给词语找同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

式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理解体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

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

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

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

更大的进步。

《搭石》说课设计

秋凉在即,人们惊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惊心

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

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

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

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

各位老师,以上便是我所要说的一篇精读课文"搭石>>的主要内

容.它选自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搭石》是第六组精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人间真情”重

在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爱是明媚的阳光,给

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

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是使学生意识到人与

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搭石〉〉这

篇课文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常、平

凡的镜头:如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

老人“过”搭石。这样在凭平凡中透出课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

想,令人感到精致浓厚。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

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

统美德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能使他们充

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的精神。

因此这是一篇进行阅读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2、教学目标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

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

感受美。根据这个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思想教育目标:

学习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

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2、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理解重点词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通

过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及人物情感,并掌握读书方法。

3、学习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并培养留

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其中,引导学生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

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

为他人奉献的热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要突破的难点是作者是怎样

通过平凡的事物让读者感受美的,以及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语言

环境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读懂课文。

二、教学方法

〈〈搭石〉〉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叫搭石;第二

段写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整”搭石;第三段写一行人“走”石图;

第四段写“背”老人“过”石图;第五段总结了全文,凸显了“搭石”

的精神。后2至5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理解重点词句、感

受人物品质、升华情感”这一训练项目。这样长的一篇课文如何在一

节课内讲完全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

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即紧扣文中看得

见的美,指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读带讲抓住关键词句:如第二段重点描

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

回”“直到满意;饿才肯离去”生动的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

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我采用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各

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这

样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重点词句,认识人物品质,再通过感情朗读,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这节课里,我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的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句。

如文中的“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就要引导学生联

系上文的句子“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和下文“前

面的抬起脚步,后面的紧跟上去,明白“协调有序”的意思。

2、鼓励学生交流时畅所欲言:

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

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

刻的理解。

3、学习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

掌握读书要领:先想怎么读,再说为什么这样读,最后反复试读

切身体会一下自己把握的感情对不对,这样使学生做到读有根据,练

有成效,真正形成一种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有助于学

生对课文有整体感受,把握课文的形象性和逻辑性,有助于理解重点

学习内容所处的语言环境,也为作文安排思路、提供范例。因此,阅

读教学要抓住作者思路,才能省时高效。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引出重点

开始上课由我直接介绍了搭石,在学生了解了搭石在刘彰爷爷的

家乡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的基础上,随即追问:“你愿意和老师一

同去品位这美丽的风景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搭石的兴趣,很自然

地把学生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2、学法指导,默读体会

3、围绕风景,寻找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教学时我请学生

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

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这样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

学生合作精神,在小组中解决疑惑,进而完善认识,升华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美

这环节我引领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去品味搭

石。其中通过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友

好互助的品质,再通过阅读表现出来。

五、升华情感,深悟写法

这里我紧扣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一块块一排排

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流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

是乡亲们相爱相亲、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从而明白作者借赞美物而

赞美人的巧妙的写作方法。在全文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同学们,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学完了课文后你对美有什么更深的

了解?这样就激发学生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谈谈这节课的板书要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

重点两大特色:第一抓住作者对搭石的评价进行板书,而这一评价也

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第二,根据这是一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

意的文章,赞扬了乡亲们的“心灵美”因此我把整个板书联成心状,

以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深化主题。

设想总是偏向完美,而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学的效果又是动态

生成的,很多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处理的都不尽人意。希望老师们提出

建议来指导我的教学。

总之,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能看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努力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提高。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文简介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

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濯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

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

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在“淹池之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想侮辱赵王,蔺相如不惜以死相

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封蔺相如为

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不服气,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

相如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

“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与课外阅读,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

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