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广东专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31/wKhkGGaIj_GAb1ArAAJRV5XyZqI947.jpg)
![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广东专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31/wKhkGGaIj_GAb1ArAAJRV5XyZqI9472.jpg)
![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广东专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31/wKhkGGaIj_GAb1ArAAJRV5XyZqI9473.jpg)
![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广东专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31/wKhkGGaIj_GAb1ArAAJRV5XyZqI9474.jpg)
![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广东专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31/wKhkGGaIj_GAb1ArAAJRV5XyZqI94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818页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秦时妇人有法朗①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②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③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注释:①法朗:和尚法号。②赍:携带。③摈落:剃光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便要还家()
(2)问今是何世()(3)无论魏晋()
(4)欣然规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汝乃何人 B.寻病终/遂寻洞入C.皆出酒食/初食草根 D.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各是什么?(2)说说【甲】【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二)(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欲穷其林()(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及郡下,诣太守()7.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成现代汉语。【乙】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縠行①宅,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②,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注释:①縠行:苏轼眉山故居所在地。②南轩:苏轼兄弟苏辙的卧室兼书房。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将朝尚早/有时朝发白帝B.有数句云/珠可历历数也C.对修竹数百/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有仙则名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10.“借”是古文常用的手法,两文各借什么来表达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三)(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阡陌交通(2)悉如外人(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B.甲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但这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C.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是指世外之人。D.乙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描写了田野农家。作者穿行田野乡间,看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风光和淳朴安然的农家生活时,发出了“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感慨。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四)(2022春·广东惠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便要还家()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皆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也()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然⑥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率:率直。②尽訏谟(xū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贶(kuàng):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翛(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1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19.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文段【甲】中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2)【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试比较甲文的作者陶渊明和乙文中的刘驎之有何异同?(五)(2022春·广东韶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0.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心乐之()
(2)潭中鱼可百许头()(3)以其境过清()
(4)俶尔远逝()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乙]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节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人者奇其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读者咸悲恻/咸来问讯C.则没为奴婢/浅草才能没马蹄 D.视直足相当/直视无碍2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24.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作者在[甲]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2)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柳宗元是个怎样的人。(六)(2022春·广东潮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25.解释下列画线词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2)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4)不可久居
居:_______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②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③鱼。又北曲行纡④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石渠记》)【注释】①渴:地名。②被:同“披”,覆盖。③倏:shū迅速地。④纡:yū弯曲。⑤庥:同“休”,休息。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长可十许步/潭中鱼可百许头 B.又折西行/夫君子之行C.清深多倏鱼/以其境过清 D.然卒人于主渴/身先士卒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29.【甲】文,【乙】文都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山水游记名作。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水的特点来描写,请你简要概括两文水的特点。3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31.解释下列加点词。(1)心乐之(2)悄怆幽邃(3)疾趋(4)而犹不忍去32.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3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写游鱼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鱼儿“佁然不动”的静态美,又写“往来翕忽”的动态美。B.甲、乙文写水各有特点,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奇”。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游人坐/欹岩/下望”。D.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不同地点写出了瀑布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瀑布的奇伟壮观。34.甲乙两文都写自然之景,作者在观赏自然景观时,往往心有所感。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八)(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核舟记》)【乙】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节选自林嗣环《口技》)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两膝相比者(2)如有所语(3)两股战战(4)几欲先走36.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朝人魏学洢。B.甲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C.乙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正是为了表现听众对民间艺术的衷心喜爱。D.乙文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38.【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合理建议。参考答案:1.通“邀”,邀请
表判断不要说,更不必说
打算、计划
2.D
3.(1)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2)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
4.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5.(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通“邀”,邀请。(2)句意: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是:表判断。(3)句意: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4)句意: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规:打算、计划。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竟然/是;B.不久/寻找;C.食物/吃;D.代词,这/代词,这;故D。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平旷:平坦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2)语云:对……说,告诉;为:对、向。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根据句意断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当初是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才到此与世隔绝;可见《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的原因是“避秦时乱”;根据乙文“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可知,蒙恬修筑长城时,多使用妇女,妇女们忍受不了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可见《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是渔人偶然发现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以看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从“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安定和平,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以看出里面的人是为避难而入;从“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以看出结果是寻找不到。从乙文首段中“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可以看出是叫法朗的和尚无意中发现的;从首段中“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从第二段中“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可以看出里面也是逃难的人;从结尾段中“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可以看出故事里美好的地方是找不到的。据此概括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乙】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体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6.尽
类
拜访
7.(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C
9.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
10.【甲】借一个虚构的理想境界“桃花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乙】文借一个梦——梦中游历南轩,深切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解析】6.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1)句意: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尽;(2)句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3)句意: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诣,拜访。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朝:上朝/早上;B.数:几/计算;C.对:面对着;D.名:命名/出名;故选C。9.本题考查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语法结构并结合内容理解为划分依据。句意是:看到几个庄客正在运土填塞小池,(他们)在土中找到两根芦菔根,庄客高兴地吃了。据此可以断为: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10.本题考查对主旨的分析。甲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所以,作者借“桃花源”这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来表现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乙文,苏轼写了梦游南轩的经历,把家乡眉山纱穀行院子里的生活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儿时玩乐的园圃、各种时令菜蔬、清水荷池、以及那运土修池捡起萝卜即吃的庄客,更有修竹临风、野鸟成群,而南轩依旧。苏轼于梦中一番游历,深切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乙】元祐八年(1093)八月十一日,我将上朝,时间还早,靠在几上打瞌睡。梦中回到毂行宅,走遍菜园。一会儿又坐在南轩,看到几个庄客正在运土填塞小池,(他们)在土中找到两根芦菔根,庄客高兴地吃了。我取笔写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是:“坐于南轩,面对着数百枝修长的竹子,数千只野鸟。”醒后,怅惘地想念家乡许久。南轩,就是先父命名为“来风”的地方。11.(1)交错相通
(2)全,都
(3)正,正在
(4)遗憾
12.(1)老人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劳作。
13.C
14.都表现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景色优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2)句意:都跟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悉:全,都;(3)句意:这家男主人正在担粪给园子施肥。方:正,正在;(4)句意:我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啊!恨:遗憾。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俱(全,都)、耘(耕耘)、于(在)”要理解正确。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情感主旨,C.理解分析不正确。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是指桃源外面的人,并不是指“世外之人”。故选C。1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题目要求找出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结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源人自食其力,各司其职;结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里的人没有战乱之苦,生活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结合【乙】“甫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绘了田野的环境之美;结合“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农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人自食其力,家庭和美安乐,生活安定和谐。综上可知,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点睛】参考译文:【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跟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这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中间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啊!15.邀请
竟,竟然
感叹、惋惜
不值得
16.(1)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带妻子儿女邻居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17.B
18.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
19.(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和虚幻感,为后文寻之不得埋下伏笔,侧面说明桃花源不存在。(2)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刘麟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便要还家”的意思是:于是有人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是: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乃:竟然。(3)“皆叹惋”的意思是:都感叹惋惜。叹惋:感叹。(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是: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不足:不值得,不必。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延,邀请;皆,都。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B.介词,都是“因为”的意思;C.助词,可译为“的”/代词,指这件事;D.代词,指它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根据句意可划分为: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19.(1)本小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在渔人离开时,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意为这桃花源中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是暗示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的世俗之人来扰乱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也含蓄地表达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外界世俗之人交往的心情;最后这句话也为下文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制造悬念,埋下伏笔,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2)本小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对比阅读。【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的事可直接提取“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作为答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遂与外人间隔”“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高洁的社会理想追求,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乙】文中,桓冲将刘驎之“征为长史”,他“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的特点,关怀百姓;“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也可以表现出他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根据以上分析,二人的共同点: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同点:刘驎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点睛】参考译文:【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南阳人刘驎之(子骥),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岐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洒脱地离开了。他在阳岐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就是这样和乡邻交谊很厚。20.(1)以……为乐
(2)大约
(3)因为
(4)忽然
21.(l)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2.B
23.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24.(1)作者感情由“乐”转“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而略感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2)天资聪明,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做官能替老百姓做事的人。【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2)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3)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4)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认为……奇特/神奇秀丽;B.相同,全,都;C.不同,没收/掩没;D.不同,价钱/径直;故选B。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据此断句为: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23.考查断句。句意为: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24.(1)考查分析作者感情变化。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作者为了排解被贬的郁闷才四处游山玩水,在山水中寻找解脱。根据第一段中的“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和第二段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水中欢快的游鱼,心中为之快乐。根据第四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作者感受到小潭凄清的环境氛围,联系到自己被贬的境遇,内心的凄楚又被勾起,于是心情由乐转哀。综合分析,乐是表象,忧才是实质。(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可知,他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根据“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可知,他是一个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的人。根据“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可知,他是一个做官能替百姓做事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写的文章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对柳宗元的才能感到惊奇。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言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25.向西
静止不动的样子
像狗的牙齿一样
停留
26.(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7.A
28.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29.(1)【甲】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描写,写出水清澈透明、声音悦耳的特点;【乙】文中“其泉悠悠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的特点。
30.(1)【甲】【乙】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向西;(2)句意:呆在那里静止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3)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4)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可:大约;皆:都;依:依靠;(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大约/大约;B.行走/操守、品德;C.清澈/凄清;D.最终/士兵;故选A。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根据句意断为: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中“如鸣佩环”,将水声比作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水流声声音悦耳;“水尤清冽”,直接点明小石潭水的特点——清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等描写,写直接能够看到水中的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中“其泉悠悠然,其鸣乍大乍小”意思是: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直接写出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的特点。3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主旨。甲文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心乐之”写出作者愉悦心情;第二段写潭中的鱼,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作者的愉悦的心情;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直接写出作者寂寞、凄凉、痛苦的心情。结合背景可知,柳宗元被贬,到山水中派遣寂寞抑郁,自然山水固然带来一时的快乐,但是痛苦、抑郁是内心深处无法派遣的情感,一经凄清环境出发,立即涌上心头,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作者无法施展抱负,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乙文也是柳宗元所写,乙文“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可知,展现石渠的山水之景,水清澈幽深、水声多变,有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花草等,环境幽静美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两文的写作背景一致,均是柳宗元被贬时所作,作者想娱情山水,排解内心的忧愁,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在那里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31.以……为乐;深;快,快步;离开
3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3.C
34.甲文作者在游玩无人问津、凄清的小石潭后,表达了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作者通过对瀑布奇美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瀑布的不舍留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2)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3)句意为:快步走去。疾:快,快步;(4)句意为: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态:气势;愈:更加;伟:雄壮;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极观:最壮观的景象。33.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句读。本句意思是: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坐”“欹岩”“下望”的主语都是“游人”。正确的划分为:游人坐/欹岩/下望。故选C。34.本题考查感情理解。甲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然而美好的山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的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的自然流露。乙文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喜爱、留恋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多人赛车游戏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文旅项目新年穿越之旅宋韵中国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 第10讲 俄罗斯(解析版)
- 2025个人财产信托合同的范本
- 2025抵押借款的标准合同范本
- 2025水毁工程监理合同
- 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合同
- 2025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书模板
- 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技巧
- 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主题班会
- 2023风电机组预应力混凝土塔筒与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 游戏账号买卖合同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 一年级的成长历程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正月十五元宵节介绍课件
- 病毒性肺炎疾病演示课件
- 中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练习附答案(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 口腔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课件
-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课件
-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