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主观简答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主观简答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主观简答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主观简答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主观简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18主观简答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请求还山,帝赐金放还。(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李白虽然受到唐玄宗赏识,但始终不被重用的缘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答:【答案】①客观缘由:李白喝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得罪高力士。高力士因而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致使杨贵妃阻挡唐玄宗给李白官职。②主观缘由:李白性格桀骜不驯,不媚权贵。【参考译文】(李白)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羡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争辩当世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醉于市上。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内心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泼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辞章宛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宠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宝贵,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职,杨贵妃总是阻挡。李白自知不为皇上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岸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①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行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删改)【注】①瘗:掩埋,安葬。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灾,卢怀慎反对大量杀灭蝗虫。对此,姚崇是如何反对卢怀慎的?请简要说明。答:【解析】由原文“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可知,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对卢怀慎的说法。由原文“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可知,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由原文“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可知,姚崇说倘如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担当罪罚。【答案】①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对卢怀慎的说法。②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③姚崇说倘如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担当罪罚。【参考译文】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虫灾难,有些灾民甚至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并掩埋蝗虫。争辩的人认为蝗虫数量太多,无法全部铲除杀灭,唐玄宗也怀疑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姚崇说:“现在崤山以东蝗虫漫山遍野,黄河南北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岂可坐视蝗虫吞噬禾苗,却不动手灭蝗救灾呢?即使这样做真的没能将蝗虫全部杀灭,至少也要比养蝗虫成灾要好一些。”唐玄宗这才同意按他的看法去办。卢怀慎认为假如杀灭的蝗虫太多,生怕会对天地阴阳的和谐之气造成妨害。姚崇说:“当年楚庄王吞吃了水蛭,他的病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后来却做了宰相。怎么能因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呢?倘如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我姚崇请求一人担当罪罚!”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选自《左传纪事本末》)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依据语段内容推断晏子作出该推断的依据。答:【解析】由“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相互匹敌的人,所以他们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定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冲突。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依据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都认为自己应当吃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答案】①三人崇尚勇力。②三人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参考译文】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当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当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生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生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相互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有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依据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依据文段内容,说说文中“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这句话对你的启示。答:【答案】①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②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指责看法,闻过必改。【参考译文】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状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看法和顺,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望见自己的形体,必需借助明镜;君主假如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需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确定要无所保留地畅所欲言。”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刁)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注】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叮嘱。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叮嘱。依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答:【解析】首先理解“出处不苟”的含义。“出处不苟”即出仕退隐不随意。刁蒙吉两次科举不顺,便“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日闭户读书”;大顺政权时期坚决不出仕;到了清朝也“不仕”。由此可见他的“出处不苟”。【答案】①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②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③到了清朝照旧不做官。【参考译文】(刁)先生名包,字蒙吉,晚年别名用六居士,是直隶祁州人。父亲(刁)克俊,喜好圣贤之道,宠爱拿财物周济他人,学者称他为“贞惠先生”。先生幼时聪慧非凡,推崇质朴的品德。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旁边闻名。(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于是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文学,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城里偏僻的一角,整修土地建立屋舍,命名为“潜室”,(建立的)亭子叫“肥遁”。每天在这里关着门读书,无论寒冷酷暑,从不间断。那些求学的人尊崇他,手持经书向他求教的人站满门外。甲申年,国家出现变故,(刁包)在他所住的顺积楼上设置了庄烈愍皇帝(崇祯帝)的牌位,穿着礼节最重的丧服,依据礼节每天早晚面对着牌位痛哭。大顺政权下令督促(先生做官),先生以死抗拒,差点蒙难,适逢李自成的军队溃败得以解脱。进入清王朝,(先生)就不再做官。每天取“四书五经”以及宋元以来各位儒家大师的著作,反复查考探讨,连续二十年不知倦怠。(他)曾经说君子守身之道有三点,即言辞用语不随意,拿取施与不随意,出仕退隐不随意。尤其喜好梁谿高攀龙的著作,(他)说:“不读高攀龙的书,几乎就虚度一生。”于是设置牌位供奉他,就像侍奉贞惠先生的礼节一样。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需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选自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①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选自《论语·阳货篇》)【注】①偃: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彼见孔子eq\x(A)为师eq\x(B)圣人传道eq\x(C)必授eq\x(D)异才eq\x(E)故谓之eq\x(F)殊。答:【解析】“孔子为师”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圣人传道”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授异才”动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答案】BCE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的意思是“信任”,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B.“用意详审”中“审”的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含义不同。C.“不能尽解”中“解”的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D.“子之武城”中“之”的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解析】选C。第一个“解”意为理解,其次个“解”意为解答。二者含义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行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对先贤。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对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赛过今日的儒生。C.材料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对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许看法。【解析】选A。“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对先贤”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译文:(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译文:【答案】(1)考察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反;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相互冲突。(2)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10.(对点练)王充强调问难的缘由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答:【解析】第一问,首先确定范围,在材料一第一、二段。第一处,由“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可知,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确定全对;其次处,由“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可知,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其次问,由皋陶的例子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由“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等可知,运用了道理论证;由“使当今有孔子之师”“使无孔子”可知,运用了假设论证。【答案】缘由:①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确定全对;②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参考译文】材料一: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宠爱信任老师,推崇古人,认为圣人贤人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解并描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对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对;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反;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相互冲突。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赛过今日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望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确定要传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别出心裁。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日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