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绪导论一、关于如何看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严谨科学的,它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识是完全对的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的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主线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有了科学依据:唯心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主线动力,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社会化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而随着着资本的扩张以及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互换关系,这个重要矛盾被日益放大与深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日益发展的生产力剧烈冲突,在客观上提出了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规定,使人们有也许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去结识其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私有制条件下大工业造就的无产阶级的地位和阶级特性不仅赋予他们解放的内在规定,也赋予了他们推翻资本主义压迫的力量)。2、关于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的论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所有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说明经济因素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经济因素固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但资产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干建立起来。这说明经济因素不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唯一条件,它还需要有革命的形势和成熟的革命政党。马克思晚年也根据情况的变化提出了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认为东方社会(重要是俄国)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也许另辟蹊径。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假如不能制定和执行符合生产力状况的政策,不能使本来不发达的经济得到连续迅速发展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历史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其中前者的完毕是实现后者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毕和推动的三件大事使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完毕了第一项历史任务,更为第二项历史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启动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正在进行的这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要内容的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使得当代中国有了发展进步的明确方向。从现实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实践中仍然存在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恰恰说明了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解决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新矛盾和新问题。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与前景?1、如何看待现实中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起点低、基础差;社会主义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面临来自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挑战;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短,经验局限性,探索中难免失误。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这些自我调节和改良只能延缓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无法从主线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使之积累和加深,这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定不也许一帆风顺。它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也不可避免会碰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3、我们必须清醒地结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积极地加入到研究和思考解决现存问题方法的行列中来。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不畏惧风险,不被任何干扰所迷惑,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只有专心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和建设,才干充足发挥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如何对的结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023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重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三个没有变”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一判断说明我国总的国情并没有变化,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大纲和基本经验。但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又同时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连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躲不开、绕但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说明我们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我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2023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2023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美国虽然不希望中国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但又已经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并希望中国在亚洲发挥作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运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互相衔接、互相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主线制度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但是,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尚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关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所有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即效率问题);二是所有制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公平问题)。1、马克思一方面从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定的角度分析,认为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规定,资本社会化才干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公司资本的重要组织形式,资本的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在不断增长。从而得出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从是否可以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认为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主线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竞争和压力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能挖掘人的潜能;公平也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主线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规定,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绪: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规定,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可以是高效率的所有制。由此也可以推论,随着生产力发展规定的变化,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不也许永远是高效率的所有制。所有制效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才可以成立。2、西方经济学从市场竞争关系,即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否具有经营的自主权,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楚,即是否可以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是否责任明确,即有压力)等两方面,分析论证所有制是否具有高效率。认为: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干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足的动力。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因此,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有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权利和地位上看,公有制公司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公司的生产经营的状况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资本的组织形式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公有制重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用混合经济的形式。从经济利益关系看,公有制公司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干实现。现代公有制除了所有权之外,它与私有制已经没有太大区别。这些特性已经在很大限度上改变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因此,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朴化做出结论。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的的因素。公有制可认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从而为整个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基本保证。利益关系的和谐更可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足的动力。事实证明:私有化并非当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主线因素。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无法复制少数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找到发展的捷径,相反,一些国家由于大力推行国有公司私有化、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结果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导致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分化、人民贫困,甚至出现社会动荡。惨痛的事实警醒人们,搞私有化绝不是实现经济发达的捷径,更不也许实现共同富裕。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不仅要使公有制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定,并且也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规定和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即要按公有制经济规定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为此,必须对的解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意味着一方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解决长期以来政府“越位”、“缺位”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充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和局限性,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服务市场、服务公司,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营,以保证机会的公平;通过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防止和解决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分派结果不公平。如政府应当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派中比重过低的问题;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等。三、对的看待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体现在两方面: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极大丰富物质财富,把蛋糕做大;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分好财富的蛋糕,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那么两者能否统一?如何统一?(如何做大蛋糕?如何才叫分好蛋糕?)公平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才干为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发明坚实的物质基础;绝对的公平正义是没有的,纯粹的起点平等做不到,只能求得大体公平、相对公平。要通过制度改革为公平正义护航。重点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教育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收入分派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权利公平;拆除制度“藩篱”,取消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实现个人拼搏奋斗、展现自己的机会公平;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保证规则公平,坚决抵制潜规则;反对特权现象,维护公平正义。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1、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搞“三权分立”,都失败了。“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主线上否认了“金钱民主”和资本统治。“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对于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它会导致相称一部分权力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经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2、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历史的结果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队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主线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允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营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如:多党制具有短期行为,强调竞争,强调选票,执政党只做对自己政党选举有利的事,这样就必然缺少政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多党竞选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多党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为了拼选举,各政党互相袭击对方,引起拥护各自政党的民众对立;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劫难性后果。如苏东剧变后,移植了程序民主,结果却是不少地方经济崩溃,社会分化,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拉美许多国家以及亚洲近邻如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也移植了程序民主,同样面临类似的现象。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涉及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和司法,其目的是通过“法”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行政。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推动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规定。依法行政的目的是用“法”来约束和限制“权力”,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权力”的损害和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23年8月27日通过,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2023年国务院《全面推动依法行政实行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规定: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合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①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行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②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行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行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③程序合法。行政机关实行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④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行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期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⑤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消、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⑥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妥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补偿。依法治国一方面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一方面是依宪行政。为此我国设立了国家“宪法日”和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要用宪法和法律限制政府权力,由全能政府转为“有限政府”、“有宪政府”,由“权力政府”转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一)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1、中国共产党提出在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13亿民众共同为之奋斗努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然需要最大也许的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共识产生合力。获得共识的基本途径就是可以将伟大实践、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新特点:①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复杂多元的局面。2023年《人民论坛》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202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思潮、民粹主义、新左派、新儒学、伪科学。其中新自由主义过度推崇私有化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威胁;普世价值过度强调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理念,企图以“普世价值”影响中国发展,但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干实现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完美结合;历史虚无主义大肆重评历史,质疑当前中国发展道路,企图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悲观的、倒退的社会思潮存在着破坏社会发展、阻碍发展道路的因素。当然,也有符合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的、进步的思潮,如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不断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②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寻求与党的理论政策的契合点,在稳定中实现新发展。十八大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新提法、新观点受到了各种社会思潮的推崇,不断将其引入自己的思想流派,以期证实自己理论的可行性。例如新自由主义抓住了十八大报告中对国有公司改革的观点,企图证实私有化道路的可行性。它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政治上主张改造社会主义,实现西方民主自由;在意识形态上主张多元化,提倡实现思想自由化。202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新自由主义者将“市场起决定作用”视为经济私有化改革的信号,认为这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探讨对国家政策起到的影响。③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继续保持群体性特性,并寻求平民化路线。当前社会主体意识觉醒,对腐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的关注不断增长。社会思潮通过不同途径,以贴近民众的形式进行传播,对普通群众关注的教育公平、腐败、住房难、贫富差距等各种现实问题直接给予回应,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同时将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进行宣传,将社会思潮扩大影响力的争夺战发展成“为群众代言”的运动。例如新左派强调社会公平,批判贫富差距过大现象,说出了很多下层民众的心声。尚有一些社会思潮主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民众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这些主张都与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看似平民化的社会思潮实质是社会精英群体控制的思想派别,通过平民化的形式实现争夺话语权的目的,谋求某些精英群体的利益。2、中国正在快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认为是对西方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促使中共高层越来越深刻地结识到:只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增强还远远不够,必须发展出能为全民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体系,凝聚民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3、改革开放30数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人信仰迷失,抱负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现象。(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02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所作的报告中用12个词、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哺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其中每个词的背后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三个方面的提倡,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哺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坚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化的原则,对的看待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以对待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来对待各种激流暗涌的社会思潮,在不触犯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并给他们提供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平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将其吸取借鉴,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那些悲观的、倒退的、具有腐蚀力的成分要坚决抵制,以理性的心态进行否认批判。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干实现各种社会思潮的互相制衡与发展,形成思想界的剧烈争锋,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社会主流思想共识,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抱负凝聚民族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要辩证看待各种社会思潮,辨别其中积极、悲观成分。对于积极因素要吸取借鉴,将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对于悲观成分要理性引导、教育和批判,防止其对人民思想的腐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规范约束社会思潮的发展,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用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为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奠定群众基础。思想建设离开群众的实际需要,就会流于空谈。应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线,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通过切实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使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二、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文化自觉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政党乃至个人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即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2、文化自信的内涵: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阅(即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但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主线;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第五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一、当今世界的特点1、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连续发展,各经济体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限度进一步加深。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着两极格局的倒塌,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国际竞争是硬实力更是涉及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创新、国家的形象、国家的吸引力等都在软实力范围之内,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有时候经济实力很强,并不意味着发展模式就一定是最有吸引力的。4、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涉及非传统安全)日益突出。如: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生物化学武器、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规定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5、国家对外政策原则转变为更强调国家利益。6、亚欧地区是国际政治的重心,美俄欧日各有自己的欧亚大战略。上述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必将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二、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成20%以上。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奉献就越大。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作为安理睬常任理事国,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力提倡并积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调整1、对中国的国际定位。从综合实力看,中国不是典型的第一世界国家,我们不也许跟欧美坐在一个俱乐部里。但我们也不像一般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国家的定位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从区域定位看,现在我们还没有彻底的解决。中国往东发展,阻力重重,往西发展,条件相对好一些。所以,中国在短期内的定位也许是一个亚欧国家,即往西发展,但中国要真正有一个辉煌的未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冲向太平洋。2、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中国现在之所以现在特别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是由于: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以后,世界感到困惑,不知道中国能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此后会依靠什么保持经济社会的连续发展,会不会走传统大国的道路?中国的外交理念到底是什么?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大国形象?3、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策略,有所作为是战略。这八个字在不同的时期重点有所变化,在我们力量不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作为一种策略,现在重点应当向有所作为转化,发挥我们的作用(涉及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动不动就弃权)4、关于和平外交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平外交绝不等于做老好人、没有立场和忍气吞声,谁搞霸权就反对谁,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绝不让步(如南海及钓鱼岛问题等。但我国一定要有维护世界和平和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独立自主也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朋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上,伙伴关系比朋友更灵活。要对的看待不干涉内政原则。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利益已经渗透到全球很多地方。既然国家利益出现了拓展,对外政策是国家利益的捍卫和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饭堂入股合同范例
- 饭团摆摊转让合同模板
- 高级经理聘任合同范例
- 销售提成合作合同范例
- 货物运输承揽合同范例
- 餐厅托管加盟合同范例
- 上海 房产赠与 合同范例
- 厂劳务合同范例表格
- 收购树苗合同范例
- 饭店秘方转让合同范例
- 大庆2024年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人才引进8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烟酒行转让合同范本
- 案例2-5 节能效果对比讲解
- 2024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荆楚民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穿脱隔离衣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外国文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九江职业大学
- 拼多多营销总结报告
-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钢板加固梁施工方案
- 宴会设计与服务 课件 项目一、了解宴会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