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1页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2页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3页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4页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选择题1.[2023·广东省梅州市期末考试]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2.[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A.中国从根本上扭转海防空虚局面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C.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3.《申报》曾发表时评指出:“驻扎日本之法德俄三国公使行文日廷,不准中国土地让与日本。中国若依此拒绝割地,中日必将重新开战。面对中日再动干戈,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A.法德俄积极维护中国利益B.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C.列强间既有勾结又有斗争D.各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4.[2023·安徽省滁州市期末考试]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促使国人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5.[2023·山东省潍坊市期中考试]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6.清道光年间,士兵的素质令人担忧,“游手失业,恒多窜入其中,甚至吸食鸦片,烟瘾难支。”京城禁旅往往“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这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缘于()A.吏治腐败B.军备废弛C.鸦片输入D.观念落后7.[2023·广东省广大附中、广外、铁一三校期末联试]18世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即可兑换一两银子,到了19世纪30年代,就要铜钱一千六七百文才能换到。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出超B.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C.鸦片输入危害社会经济D.鸦片贸易由非法转向合法8.[2023·福建省龙岩市期末考试]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央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B.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D.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9.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西方人主要关注刑事的法律规定。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大清律例》中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欧美国家()A.已获得在华特权和利益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C.开始插手中国司法审判D.侵华方式发生了改变10.(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对清朝腐朽权贵势力的打击和清政府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便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C.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D.洋务运动的逐步兴起1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朝宗室大臣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主要是由于()A.革命运动的高涨B.清末新政的失败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派积极推动12.“是役(甲午中日战争)败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日本形成独自控制中国局面B.“三国干涉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经说,讨论帝国的衰落,往往有不同的途径。如果把道义颓废、政治腐败作为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道德史观;把阶级斗争激化,统治阶级应对错误看成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阶级史观或革命史观;若将经济萧条,人民穷困作为帝国衰落的原因,是经济史观。当然,说到十八世纪的帝国衰落,还有一种是归咎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这是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史观。不过,我们讨论全球史背景下的十八世纪中国的衰落,其实,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分析。——摘编自葛兆光《“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选择题1.[2023·广东省梅州市期末考试]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解析:据材料“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可知,克勒拉德恩认为中国开放的口岸有限,使得英国对华通商有限,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需求,故选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与“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不符,排除A项;克勒拉德恩并未提及当时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状态,排除C项;1854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项。2.[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A.中国从根本上扭转海防空虚局面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C.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解析:清政府确立加强海防和建立海军的方针说明海防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中国近代海防空虚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出政府的意向,还没有付诸实践,排除C项;此时国防战略仍然以陆地为主,排除D项。3.《申报》曾发表时评指出:“驻扎日本之法德俄三国公使行文日廷,不准中国土地让与日本。中国若依此拒绝割地,中日必将重新开战。面对中日再动干戈,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A.法德俄积极维护中国利益B.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C.列强间既有勾结又有斗争D.各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解析:从材料中的“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等信息可以看出,该评论认为俄德法会支持中国维护主权,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故答案为B项;法德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维护中国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俄德法三国与日本的勾结,排除C项;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1899年提出的,排除D项。4.[2023·安徽省滁州市期末考试]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促使国人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解析:“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说明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人们感觉救亡是当务之急,故选D项;甲午中日战争并没有引发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确实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这与题干中的“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中的“自强、求富”体现了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但材料强调的是救亡才是当务之急,排除C项。5.[2023·山东省潍坊市期中考试]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饮食,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选B项;材料只有上海,并无其他地区,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吸取外国特色并融合本土因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传统菜系的地位,强调的是中西结合的菜系深受当地人喜爱,排除D项。6.清道光年间,士兵的素质令人担忧,“游手失业,恒多窜入其中,甚至吸食鸦片,烟瘾难支。”京城禁旅往往“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这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缘于()A.吏治腐败B.军备废弛C.鸦片输入D.观念落后解析:材料反映出清道光年间士兵素质低下,游手好闲的失业者混入军队,京城士兵操练不勤,松散怠慢,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军备废弛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清朝士兵素质低下、军备废弛,吏治腐败、鸦片输入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AC两项;材料未反映出思想观念落后的信息,故排除D项。7.[2023·广东省广大附中、广外、铁一三校期末联试]18世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即可兑换一两银子,到了19世纪30年代,就要铜钱一千六七百文才能换到。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出超B.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C.鸦片输入危害社会经济D.鸦片贸易由非法转向合法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即可兑换一两银子,到了19世纪30年代,就要铜钱一千六七百文才能换到”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鸦片战争前夕,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故选C项;鸦片战争前,由于鸦片输入导致清朝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排除A项;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条约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D项。8.[2023·福建省龙岩市期末考试]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央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B.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D.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解析:在清政府向列强宣战之后,各地督抚理应响应中央积极备战,但是他们却与列强缔结“东南互保协议”,这反映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程度在降低,中央的权威不如以前,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不是政府与百姓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不是满汉民族关系,排除B项;东南各省只是在对列强宣战的背景下寻求“自保”,而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听中央的命令,所以算不上是决裂,排除D项。9.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西方人主要关注刑事的法律规定。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大清律例》中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欧美国家()A.已获得在华特权和利益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C.开始插手中国司法审判D.侵华方式发生了改变解析鸦片战争前,西方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华输出鸦片,触犯的是清朝的刑法;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已经获得在华特权,打开了中国大门,与中国人的纠纷主要集中在民事方面,A项正确。西方人关注中国司法领域的变化不能体现其民族优越意识、插手中国司法和侵华方式的改变,故B、C、D三项均错误。10.(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对清朝腐朽权贵势力的打击和清政府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便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C.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D.洋务运动的逐步兴起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没有太平天国……的打击”“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便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和英法军队合作让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愿望和行动,兴起了洋务运动,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可以反映“清朝腐朽权贵势力……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但不能反映“清政府……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排除B项;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而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排除C项。1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朝宗室大臣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主要是由于()A.革命运动的高涨B.清末新政的失败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派积极推动解析1905—1911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高涨的时期,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A项正确。清末新政的失败发生于1911年,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排除C项;革命派的任务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推动立宪,排除D项。12.“是役(甲午中日战争)败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日本形成独自控制中国局面B.“三国干涉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解析题干材料描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因获得赔款而国力日升,“三国干涉还辽”后帝国主义抢占租借地,强化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