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科素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课前精梳理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表现(1)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______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______”。(3)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2.三教合一: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道教佛教尊道3.范缜反佛(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代表人物:范缜。(3)主张: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4)结果:____________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佛教文化4.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代表人物:韩愈。(3)主张: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_________、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______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建安文学田园诗诗歌2.书法(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2)表现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②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____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隶书颜真卿3.绘画(1)东晋时期①代表: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②绘画理论与代表作: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__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时期①特点: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_________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②代表人物: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女史箴图人物画4.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____________、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知识点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_________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圆周率2.隋唐时期(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______,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赵州桥雕版印刷唐末僧一行唐本草知识点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1)表现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2)影响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②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1)背景: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表现①______、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②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新罗[名师点拨]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提醒]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思考点1·见教材第47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知识拓展]社会环境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加上佛教、道教的传播,由此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书法作品上,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乐于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学思之窗·见教材第48页·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提示: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

思考点2·见教材第49页·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提示:(1)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外传促进了周边国家佛教的发展。(2)周边国家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3)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堂强研习合作学习精研重难唐代文化圈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课堂笔记]材料一:服饰体现出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的特点。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关系。[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材料二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经济繁荣,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等。[探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答案: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材料三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材料三: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探究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答案: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1.东汉崔寔的农著《四民月令》所述养马、牛等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92篇中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B.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C.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

D.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A解析:材料说明畜牧业的影响增强,而畜牧业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畜牧业,不是农业耕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说明不是协调发展,排除D项。2.(2022·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解析:据材料“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书法艺术模仿魏晋时期的风格,说明唐代书法艺术吸收六朝元素,故选D项;唐代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行书进入鼎盛时期,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唐代书法效仿前人属于士人追求,而市民文化需求具有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隋唐文化的特点和繁荣的原因(1)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2)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②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③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④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⑤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课后提素养深刻剖析提升能力一、选择题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二者的合流,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中国传统文化,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佛经注重孝道,但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B项错误。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以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A解析:由关于《神灭论》引发争论和“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起,儒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佐证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排除C项;材料“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3.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时郑王番用火药武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末在军事上已经使用火药,故选B项;材料中说的“飞火”,并不是指突火枪,A项错误;材料与地理大发现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火药已经传入欧洲,D项错误。B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解析:“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的表现,与中国的边疆管理、疆域扩展无关,故C项正确,排除A、D两项;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C5.“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是因为(

)A.西晋的都城不是洛阳

B.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C.雕版印刷术尚未产生

D.赋这种文体尚未出现解析: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西晋时尚未出现雕版印刷术,C项符合题意;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排除A项;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说明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排除D项。C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材料二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2)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课时作业(八)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唯物史观)魏晋时期,黑暗恐怖的现实给人以朝不保夕的畏惧感,也导致诸如王道理想、皇朝权威、正统道德、伦常秩序之类往日曾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在被怀疑、被疏离中走向黯淡甚至崩溃。这一状况有助于(

)A.消除伦理道德的束缚B.思想自由和解放C.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D.士族门阀的统治B解析:根据材料“往日曾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在被怀疑、被疏离中走向黯淡甚至崩溃”可知,传统伦理秩序在魏晋时期走向崩溃,这种情况必然有利于新思想和新秩序的产生,有助于思想自由和解放,B项正确;传统伦理道德走向崩溃就会产生新的伦理道德,因此不可能消除伦理道德的束缚,排除A项;传统的伦理秩序走向崩溃,因此不利于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士族门阀的统治,排除C、D两项。2.(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典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这说明儒家教育在乡村地区普遍实施,儒学基础得到拓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经典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没有体现儒佛道的关系情况以及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C两项;儒家经典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并不是融合世俗文化,排除D项。3.南齐顾欢在《夷夏论》中讲到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由此可见他(

)A.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B.主张佛教应与礼教结合C.已经形成三教合一思想D.认为佛教导致社会动荡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齐顾欢认为,佛教对下抛弃了自己家里的妻子儿女,对上抛弃荒废了对祖宗宗庙的祭祀典礼,孝敬父母宗祖的传统美德,要遵循佛法加以屈就,违背了自己身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身份,说明顾欢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A项正确;佛教应与礼教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南朝时期,三教合一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项;佛教导致社会动荡,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4.魏晋时期中国本土的佛学者或用佛教术语比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概念,或援引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事例调和夷夏关系。如牟子《理惑论》,强调佛教戒律与传统中国“古之典礼无异”。佛教学者这些举措意在(

)A.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B.打击儒学的统治地位C.减轻佛学传播的阻力D.推动儒佛理论的融合C解析:依据材料“魏晋时期中国本土的佛学者或用佛教术语比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概念,或援引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事例调和夷夏关系”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学者将佛学理论比附中国已有的文化,这样主要是为了减轻佛教传播的阻力,C项正确;佛教在华传播并不能促进民族的交融,排除A项;将佛学理论比附中国已有的文化并不会打击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推动儒佛理论的融合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D项。5.隋朝时期,佛教深入到社会生活领域。隋文帝宣布要把舍利塔建得遍布全国。在山东青州发现的隋代舍利塔,上面的铭文就是让老百姓为皇帝、皇太子、皇后、皇孙等祈福。这主要反映出,隋朝(

)A.统治者推动佛教渐趋本土化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沉重打击C.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的构建D.民众对隋王朝的认同感增强C解析:根据材料“在山东青州发现的隋代舍利塔,上面的铭文就是让老百姓为皇帝、皇太子、皇后、皇孙等祈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佛教文化影响广泛,统治者也重视佛教文化,重视意识形态的构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渐趋本土化,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隋王朝的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6.中国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通过外来僧侣口授或西域胡本转译,译文多有增损差讹。到唐朝时,佛经已由本国僧人主译,大量传入中国的梵本佛典被译成汉文,译文质量远超前朝。唐朝译经的发展反映了当时(

)A.三教并行政策的推行B.西域文化影响力的消减C.中外交流趋势的加强D.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开启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通过外来僧侣口授或西域胡本转译”“到唐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