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载体和保护 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载体和保护 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载体和保护 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载体和保护 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载体和保护 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载体和保护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时期概况起源远古时期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春秋战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儒学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源头、奠基发展秦汉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隋唐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灿烂宋元宋: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宋元:科技文化繁荣传承与转折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广泛传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黄.顾.王)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文化冲击与探索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渐成潮流1915-1917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复兴与新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进步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①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意义: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②伦理观—民本思想。意义: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③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意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④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意义:有利于提高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⑤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意义: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⑥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⑦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意义: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4.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道德伦理、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②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与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5.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①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②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③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④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⑤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6.佛教在中国传播历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相融合③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主流:禅宗),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学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⑤明末清初,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新知识传入中国⑥19世纪中叶国门被迫洞开,西方军事技术、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展现在国人面前⑦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马克思主义传播。7.梳理中华文化对东亚传播与辐射的表现?类别时间表现汉字前4C-3C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3C-5C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佛教4C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社会制度7C(唐)大多来自唐朝:①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②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③越南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社会生活7C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移民文化14C中国人进入琉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C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8.四大发明对欧洲影响?①造纸术的传入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②火药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古代教育官学中央汉代——太学;西晋——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自汉朝开始设立私学春秋私学产生,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唐以后私学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建立宋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近代教育北京大学【1898】戊戌维新运动建京师大学堂:【1912】改名“北京大学”【1916】蔡元培任校长后,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近代化标志清华大学【1911】创办清华学堂【1912】更名“清华学校”【1925】设立大学部【1928】组建国立清华大学留学教育【1872-1875】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1915-1923】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现代教育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举措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受到破坏“文革”时期“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举措①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成就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9.文化传承载体之“印刷书”:①简策、帛书中国早期的书籍,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②造纸业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④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文化传承载体之“图书馆与博物馆”图书馆古代①朝廷设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②私家藏书在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中期的“天一阁”)。近代190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现代新中国建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博物馆近代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②英国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③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④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⑥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现代①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②2003年,合并建立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③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中国文化保护和利用古代①古代对文物的收藏,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还发展出金石学,专门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近代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②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还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④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⑤2004年,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⑥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⑦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高考命题点一——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1)所谓“多元”,首先指它的源头不是一元的,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多处,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多元还与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关。中国是个大国,因此,文化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2)所谓“一体”,就是各地文化有共同之处,中华文化是连续的和有顽强生命力的,是五千多年一以贯之,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遗址分布上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高考命题点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争相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文化下移,私学兴起,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3.百家争鸣的影响:①(实质)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③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4.孔子(春秋):①核心观念:“仁”“礼”②政治(民本):“为政以德”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推动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④整理文化典籍5、老子(春秋):①哲学思想:思想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朴素唯物论:“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思想②政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6、孟子(战国):核心: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7.荀子(战国):核心: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8.庄子(战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崇尚逍遥自由;道为本源,自然无为;天与人不相胜;万物齐一9.邹衍(战国阴阳五行家)--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的朴素科学认识10.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新兴地主阶级)。主要观点:法治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变法革新;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11.战国墨子(平民阶层/小生产者)--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高考命题点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思想体系2.内容: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缓和社会矛盾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维护统治秩序3.作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引经决狱”(春秋决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自此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法律儒家化,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高考命题点四——宋明理学项目程朱理学(二程、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不同点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客观唯心)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方法论“格物致知”张应以“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1.理学特点:①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③吸收了佛道因素④理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2.理学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力行,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有突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高考命题点五——明清进步思想1.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和产生背景?①经济和阶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扩大。②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社会急剧动荡。③思想: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加强。2.思想内容: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高考命题点六——中华文化在近代的新发展(1)原因:①政治: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主观: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不懈探索。③经济、阶级: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④外因:“西学东渐”,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特点: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化为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3)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代表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史实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师夷长技以夷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君主立宪制;国会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层面技术制度思想自主性走他人的路走自己的路高考命题点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2.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1945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3.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4.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考命题点八——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积极入世,强调社会中的个人道德自律。2.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3.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萌芽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2)汉唐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汉初提出以“民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仁政”、民本的思想,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唐初李世民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3)明清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完善阶段明清之际是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众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4.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1)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2)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5.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2)政治上安民、救民。(3)经济上富民、利民。(4)道德、文化上教民。高考命题点十——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1)从原因上看:伴随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具有被动性。从主题上看:以救亡图存为宗旨。(2)西学的传播渠道广泛:(3)学习的内容逐渐深入。(4)学习阶级、阶层广泛。(5)西学传播影响深刻:西学的引进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