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之毫厘字,差之千里情——《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重点)2.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3.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4.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重点)2.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3.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4.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初读体验,把握作者行文思路(一)导入我们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反复斟酌和推敲;即便是同一个意象,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今天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落花”“落英”和“落红”的区别。预设:这三者是同一个事物,均指落下的花。但“落英”和“落红”的表达更加雅致。“落红”则是将侧重点放在了颜色上,特指花朵是红色。教师推进:看来一字之差,在文学表达上似乎起着不同的效果。那我们今天来看看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进一步来了解什么是文学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阅读提示:a.跳过引用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木叶”,速读课文。b.文章的2、3自然段比较难以梳理,可划出作者提出的所有问句,并分别找出问题的答案,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明确:(1)第一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2)第二段用“木叶”舍“树叶”。(3)第三段用“落木”舍“木叶”。层次一: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4)第四段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第五段对“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6)第六段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层次二: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七段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层次三)行文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图片图片图片(三)修改标题,含英咀华提问:《说“木叶”》题目中的“木叶”能不能换成“树叶”?请用文中的话来问答。预设:不能,因为:(1)开篇即明确本文叙述主体:古代诗歌中“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树叶”却很少见。(2)文中又着重论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3)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明确:“木叶”是文章的描述主体,在艺术形象上具有暗示性,因此标题中的“木叶”不可替换为“树叶”。第二课时环节二:深入研读,体会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一)再次修改标题,强化文体意识1.《说“木叶”》题目中的“说”能不能改成“论”?为什么?明确:不能。“论”体文更严谨,而“说”体文形式和语言更轻松自由,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也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2.“说”的随意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说”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观点的主观性和“说”的灵活性。(二)合作探讨,赏鉴表达效果阅读全文,分析《说“木叶”》观点的主观性和“说”的灵活性在文中的体现。预设一:语言表达灵动,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如: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与读者互动,调动读者思维。口语化的表达富有亲切感。预设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作者对诗歌进行形象化的联想,表达灵动,富有文学色彩,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价值。预设三:文中观点具有较明显的个人色彩,作者认为“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但例如“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又如“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中“木”似乎是具有绿化之美。预设四:文中部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自洽性。如文中谈及“树叶”在古诗中的使用频次,第二段中:“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在第三段中:“‘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不常见”“无人过问”与“很少见人用它”,语言表达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教师可出示PPT引导:《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明确:学术随笔往往是作者闲暇时率性为文,把某一方面的心得甚至是有感而发的想法告诉读者,所以不如学术文章逻辑严谨。与提供材料相比,作者的观点显得证据不足甚至武断。在表达观点时,具有随意性,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断,文本观点的准确性有待商榷。环节三:拓展延伸,培养批判意识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