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例研讨包含内容_第1页
发热病例研讨包含内容_第2页
发热病例研讨包含内容_第3页
发热病例研讨包含内容_第4页
发热病例研讨包含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ever)第六章发热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教研室杨吉春

(Introduction)第一节概述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Conceptsofnormalbodytemperature)正常体温

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15oC50oC正常体温:

舌下36.7-37.7C直肠36.9-37.9C腋窝36.0-37.5C散热产热T>37.5℃T<36.5℃产热

散热

散热

产热

体温正常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37.5℃二、体温升高(Elevatedtemperature)病理性发热(fever)(体温=调定点)生理性体温升高(>0.5C

)剧烈运动女性月经前期与妊娠期应激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定点)

(一)发热(Fever)的概念调节性体温升高(>0.5C

)1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2致热原3

(二)过热(Hyperthermia)过度产热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癫痫大发作甲亢,某些全麻药中暑,汗腺缺陷症Pyrogencytokine&Set-point-mediated下丘脑损伤,出血,炎症HeatExhaustionFirefightersatincreasedriskofdevelopingheatexhaustion,andhypoxia

无致热原(体内因素、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致热原病因调定点无变化(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散热障碍、效应器障碍)调定点上移发病机制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体温可较高,有热限效应物理降温对抗致热原防治原则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Causesandmechanismsoffever)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一、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activator)Fever是由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引起的。能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物质都称为发热激活物。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微生物及其产物

(microbesandtheirproducts)

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non-microbepyrogenicactivator)

(Categoryofpyrogenicactivator)微生物及其产物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种类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差、60-80℃30分钟破坏好、160℃2-4小时破坏毒性作用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微生物及其产物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外生致热原

病毒

其他微生物体温感染时间AreasFemaleMaleTotalMedianage(range)NumberofdeathsaCasefatalityratio(%)Numberofimportedcases(%)NumberofHCWaffected(%)DateonsetfirstprobablecaseDateonsetlastprobablecaseAustralia42615(1-45)0

0

6(100)0(0)26-Feb-031-Apr-03Canad1-98)43175(2)109(43)23-Feb-0312-Jun-03China

267426075327bNotavailable3497NotApplicable1002(19)16-Nov-023-Jun-03China,HongK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

977778175540(0-100)29917NotApplicable386(22)15-Feb-0331-May-03China,Macao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0

11280

0

1(100)0(0)5-May-035-May-03China,Taiwan

218128346c42(0-93)371121(6)68(20)25-Feb-0315-Jun-03France16749(26-61)1147(100)2(29)d21-Mar-033-May-03Germany45944(4-73)0

0

9(100)1(11)9-Mar-036-May-03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complex)(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皮肌炎等)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

(noninfectiousinflammation-genesisirritants)(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胶体,二氧化钍,金,组织坏死释放的发热激活物)

致热性类固醇

(steroid)

(睾酮中间代谢物本胆烷醇酮,石胆酸)

发热感染性发热由病原微生物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微生物以外因素引起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一)内生致热原的概念(Conceptofendogenouspyrogen)(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Categoryofendogenouspyrogen)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干扰素(interferon,IFN)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三)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Productionandreleaseofendogenouspyrogen)产EP细胞的种类

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细胞

其它细胞脂肪细胞???脂肪细胞能分泌包括leptin,resistin,adiponectin,IL-1,TNF-α在内的众多cytokine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产EP细胞的激活LPSLPS结合蛋白产EP细胞Toll样受体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来源

单核、M

M

淋巴单核

成分

糖蛋白蛋白质糖蛋白蛋白质

分子量

7KD17~25KD15~17KD21KD

耐热性

不耐热不耐热不耐热不耐热

致热

双峰热小:单峰热单峰热单峰热

大:双峰热耐受性

不产生不产生产生不产生

内生致热原(EP)的性质比较

内源性致热原(EP)IL-1TNFIFNIL-6时间(分)体温单峰热双峰热单峰热: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双峰热:第一峰多由于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第二峰由于产生另一种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三、EP升高体温中枢“调定点”的机制(MechanismsofsetpointelevationcausedbyEP)(一)体温调节中枢

(Thermoregulationcenter)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发热激活物调定点上升传入神经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位于: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

冷敏神经元兴奋产热

热敏神经元兴奋散热负调节中枢位于:

中杏仁核

(medialamygdaloidnucleus,MAN)

腹中膈

(ventralseptalarea,VSA)(二)

EP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PathwaysofEPsignaltransductiontothethermoregulationcenter)体温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

?产EP细胞发热激活物EP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organumvasculosumlaminaeterminalis,OVLT)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stimulationofvagusnerve)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entrythroughblood-brainbarrier)(三)

EP升高调定点的机制(MechanismsofSetPointElevationCausedbyEP)EP并不直接作用于setpoint神经元,而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细胞或神经元,释放某些中枢介质来改变调定点。产EP细胞发热激活物EP体温

Setpoint神经元

调定点中枢介质中枢发热介质

前列腺素E2

(PGE2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环磷酸腺苷(cAMP)

中枢Na+/Ca2+

“调定点”上移的本质是POAH的热敏神经元被抑制(阈值升高,如从37C

升至39C

),而POAH的冷敏神经元被兴奋。“调定点”上移后,调节体温的功能依然正常,只不过在高水平(比如在39C)下进行调节。(四)

热限的存在

Fever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ºC,为什么?机体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NegativeFeed-BackMechanism),阻止体温无限上升。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cryogen)

内生致冷原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释放。

a-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室旁核分泌CRH→a-MSH发病机制示意图体温调定点

OVL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散热

寒战,产热

体温

VSA负调节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正调节POAH阻止调定点无限上升(Febrilephases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rmo-metabolism)第三节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period)产热↑、散热↓、产热

散热、体温上升.产热来源:寒战,棕色脂肪组织氧化,代谢率上升

高热持续期

(Persistentfebrileperiod)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散热↑、产热↓、产热

散热,体温回降

体温下降期

(Defervescenceperiod)UCPsandheatproduction(Functionalandmetabolicchangesinducedbyfebrileresponse)

第四节发热反应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兴奋性升高烦躁、失眠、谵语、幻觉小儿高热易出现热惊厥

一、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nervoussystem)

二、免疫系统

(Immunesystem)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IL-1刺激T、B淋巴细胞增殖和增强吞噬细胞活性。IL-6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毒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急性期蛋白合成。促进干扰素的产生,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癌效应。TNF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吞噬细胞活性、抗癌效应持续发热可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三、消化系统功能改变(DigestiveSystem)表现:

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机制:

交感神经活动↑→消化液分泌↓,酶活性↓。四、循环系统

(Circulatorysystem)

血温

刺激窦房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心率

,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心脏负荷增加五、呼吸系统

(Respiratorysystem)血温、酸性代谢产物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六、代谢的变化(Changesofmetabolism)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升高13%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尿量明显减少。高热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体温下降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Pathophysiologicalbasisofpreventionandtreatmentforfever)

第五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发热对机体的利弊利: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治病因素。

(1),从进化上看,(2),从临床观察看,(3),从机制看(增强机体免疫)。弊:(1),增大组织消耗,增大器官负担,(2),高热易致代谢旺盛的器官受损,(3),高热易致胎儿发育障碍,(4),发热使身体很不舒服,甚至致功能障碍,如高热惊厥。二、治疗原则:(一)、治疗原发病(二)、解热原则

1.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2.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高热,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恶性肿瘤患者

3.解热措施:药物解热:化学药物、激素、中药;物理降温:冷敷、酒精擦浴(三)、退热药物设计原则

1、抑制EP产生。如糖皮质激素。

2、抑制中枢介质(PGs)的产生。如阿司 匹林、布洛芬等常用退烧药物。

3、刺激内生制冷原的产生。如水杨酸纳等类药物。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区别?什么是EP?阐述EP的释放机制。调定点升高的机制以及机体组织其无限升高的机制?发热的时相以及发热时代谢功能的变化?本节要点VocabularyFever(发热)Hyperthermia(过热)Endogenouspyrogen(EP)(内生致热原)Pyrogeniccytokine(致热原细胞因子)Endogenouscryogen(内生致冷原)Febrileceiling(热限)Febrilephases(发热的时相)Thanks发热概念:机体在致热源的直接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致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化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36~37℃正常体温在不同的个体间稍有差异,并且受昼夜、年龄、性别、活动程度、药物、情绪、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略有差异。

一般上午稍低,下午稍高,一日间体温波动不>10C,否则也属异常。当体温升高,P增加。发生机制

1.

致热源性发热是主要原因,

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1)外源性致热源:

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发生机制

(2)内源性致热源血-脑屏障体温调节中枢

交感神经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

散热运动神经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

产热

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发热发生机制2.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心力衰竭、广泛性皮肤病等。病因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fever)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慢性、局限性、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fever):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一)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1.低热37.3℃~38℃2.中度发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提示:腋温<口腔温度0.2~0.4℃

肛温>口腔温度0.3~0.5℃(二)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无汗,寒战后体温骤升或缓升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0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高热期:

产热≈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