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模块检测卷01中国古代史(16+4模式)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古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从距今约5800年至约3500年可划分为中华文明的古国时代,其中距今5800—5200年前后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此成果将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线向纵深推进了约五六百年,由此可知(

)A.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了更深刻认识 B.古国时代中原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C.历史学发展取决于考古技术进步 D.牛河梁遗址表明中华文明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此成果将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线向纵深推进约五六百年”可知此次成果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成果,A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牛河梁遗址位于东北地区,无法体现中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考古技术是历史学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的进步取决于多种因素。排除C项;D选项说法错误,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夏朝的建立表明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

)A.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王对分封秩序的维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些诸侯国组织同盟合力对抗“夷狄”国家,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为“华夏”,表明当时出现华夏与蛮夷的区别观念,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讲述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不能说明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破坏了分封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3.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 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 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秦汉这一处理方式是秦汉之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战国时期六国各自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的削弱。秦汉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后,统治者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但战国以来列国分立的区域政治文化威胁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所以遭到打压,B项正确;全面继承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治决策主要是基于维护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不能得出受到何种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推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基本解决 B.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C.休养生息的政策将会持续推进 D.政府财政殷实的情况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西汉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准备了更好的经济条件,B项正确;西汉初期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激化,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才逐渐解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改变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匈奴问题,耗费大量财力,后期国库空虚,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士族的影响 B.选官制度的变革C.统治中心的变化 D.中枢机构的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的变化,漠南燕代地区大幅减少,河南、河东汾并地区大幅增多,体现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门阀士族虽也影响了官员籍贯数量分布的变化,但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士人政治认同的结果,排除A项;北魏时期选官制度一般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未发生明显变革,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分布情况的变化,未体现中枢机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6.唐代陆羽《茶经》记载了江北的蕲、黄、寿、江南的常、宣、歙诸多产茶州都,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北方回鹘人入朝后“大趋名马市茶而归”。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B.茶叶成为外贸的大宗商品C.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 D.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朝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甚至是少数民族都开始饮茶,可见饮茶之风盛行于各地,C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材料中看不出时间,排除A项;这些贸易不涉及外贸,都属于国内贸易,排除B项;D项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7.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反之少纳税。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象”。据此可知,两税法()A.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 B.改变了资产为主的标准C.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D.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田产少者少纳税,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且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这表明两税法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势,D项正确;百姓的徭役负担材料没有涉及,无法体现,排除A项;两税法是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换以资产为主,而非改变了资产为主,排除B项;两税法之后土地兼并未受到抑制,反而会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8.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选官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学术发展受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南北方差异明显。隋朝实现国家统一,推动南北儒学学风合流。,因此学术发展受到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儒学,没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的发展,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儒学当时就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可知,宋朝的这项规定注重监察官员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D项正确;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基层经验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和选官任官问题,也没有涉及对地方权力的分割遏制问题,“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和“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项。故选D项。10.金朝猛安谋克的编制,实际是将已经存在的认同单位——传统的部族改造为新建立的金政权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这既是对此前女真人认同的认可,又体现着以地缘组织人民。金朝的这一做法(

)A.构建了政权的法理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C.体现出鲜明的国家特征 D.彰显出儒家文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一时期的女真人“将已经存在的认同单位——传统的部族”发展到“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也就是从血缘到地缘的变化,这一做法体现出鲜明的国家特征,因为国家与氏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民众,C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的基层管理制度,并不是金朝构建政权的法理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度体现的是民族特色,并不能彰显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下图)被中外历代评论家誉为“巨碑式山水画”的代表杰作,画面中的山峰雄伟大气,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如纪念碑一般从云雾中突然升起,与前景中的人物、路径、瀑布等形成巨大反差。同代画家认为这山峰象征着的皇权的独大,后世有人认为这山峰寓意着宋王朝从五代乱世崛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时代环境影响文艺作品风格 B.后人的理解更接近作品本质C.同代人的观点符合画家主旨 D.应考察画作真伪后再做判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出发,皇权独大是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影响了画家的创作。因此,画家通过山峰的描绘来象征皇权的独大,A项正确;不能绝对地说后人的理解就更接近作品本质,同代人的理解也有其合理性,排除B项;同代人的观点只是一种解读,不能确定就完全符合画家主旨,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对画作的理解,而不是画作的真伪,排除D项。故选A项。1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起到了制约作用,B项正确;题干明确说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A项错误;君主拥有最高决策权,内阁大臣只是辅助,并非同等决策权,C项错误;内阁主要是参与决策,行政大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故选B项。13.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观念 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可知,清朝《一统志》的编修,将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方志都纳入进去,涵盖之广,疆域之大,海内外大一统,体现清朝的新型“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朝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无法得出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4.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出的就是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从而能够使得信息收集更为广泛、决策更为高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而不是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的书写主体并不是普通民众,所以密折制并不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排除B项;密折制没有取代军机处的职能,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明朝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他毕生致力于翻译和引进西学,译著甚多,在明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他又指出学习西学是“礼失而求之野”。清朝康熙皇帝对西学很感兴趣,曾提倡“西学中源”,认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A.导致了新旧观念的冲突 B.维护了传统的封建统治C.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D.为洋务运动提供了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频翻译“在明代西学东面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西学中源”“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等信息可知,徐光启和康熙皇帝都主张学习西方,这有利于开阔知识分子的眼界,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徐光启和康熙皇帝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这有利于开阔知识分子的眼界,没有体现新旧观念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徐光启和康熙皇帝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这有利于开阔知识分子的眼界,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的问题,排除B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基本精神,儒学因特殊的学术地位而常常受到诘责。韩非子就对儒学的源流提出质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皆自谓真尧舜。而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尧舜之诚乎”。清代学者章学诚也对日益教条化的汉学和宋学进行批判,并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强调六经实际上是三代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而非圣人为重教立言而作。据此可知()A.孔子儒学重视汲取历史经验 B.传统儒学地位高于普通史学C.中国古代学术政策开明包容 D.儒家思想日益脱离社会实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代学者章学诚也对日益教条化的汉学和宋学进行批判,并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强调六经实际上是三代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而非圣人为重教立言而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因为不符合社会发展而遭到当时学者的质疑,到时清朝时期,章学诚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应研究典章制度,从中找出经验教训,这体现了他们主张学术必须经世致用的思想,也体现出儒家重视汲取历史经验并且加以改进的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传统儒学与普通史学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统儒学地位高于普通史学”的结论,排除B项;中国古代学术政策在秦汉后,大部分时期是保守,在特殊时期其学术政策是开明包容,但是材料没有涉及古代学术政策,排除C项;“儒家思想日益脱离社会实际”与主旨“儒学重视汲取历史经验”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武帝时候设立州制不是偶然的。这时汉朝的疆域较秦扩大许多,设置郡国已达百二之数,管理有所不方便。有必要在郡国之上设新区划,置州刺史,使之督察郡国政务,中央因之了解到更多情况。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重“黄老思想”的传统,而用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治国。因此,儒家经典也被利用来解释一切现象,在全国设州也不例外,《禹贡》《职方》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篇章,合两者不重复的州名来设州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在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摘编自曹尔琴《汉代州郡的设置及其分布》材料二唐代道制改起于睿宗、玄宗之际,以景云元年(710)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前后持续近70余年。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实行州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汉朝州制变迁的概况。(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道的划分依据,说明唐代道制在“近70余年”中的改革趋向。(6分)【答案】(1)原因:疆域辽阔,郡国增多,出现管理难题(或答“加强对郡国监察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变迁概况:东汉时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2)划分依据:山川形势。改革趋向:增多道的数量;从变革运行机制到纳入正式官僚体制;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发展到地方一级行政实体。【解析】(1)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这时汉朝的疆域较秦扩大许多,设置郡国已达百二之数,管理有所不方便。有必要求在郡国之上设新区划,置州刺史,使之督察郡国政务,中央因之了解到更多情况”,可得出疆域辽阔,郡国增多,出现管理难题;据材料“而用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儒家经典也被利用来解释一切现象,在全国设州也不例外,《禹贡》《职方》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篇章”,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变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原来的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2)本题是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小问划分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道的划分依据为山川形势。第二小问改革趋向:据材料“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可得出道的数量增加;据材料“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可得出从变革运行机制到纳入正式官僚体制;据材料“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及所学可得出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发展到地方一级行政实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材料二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6分)【答案】(1)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得出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根据材料“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及所学可得出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根据材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及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可得出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根据材料“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可得出民宅与园林结合;根据材料“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及所学可得出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第二小问特质:根据材料“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可得出贾而好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从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角度回答。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图1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图2是2020年杭州“丝绸之路周”形象徽标。图1图2——摘编自王菊《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的保护修复》等材料二古希腊人以其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与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较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飞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飞马织锦藏品。这一艺术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翼马纹飞马形象成为此次交流活动的徽标。——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物的特点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丝绸之路周”徽标进行解读。(6分)【答案】(1)特点:具有异域特色;注重写实;奔放流畅;寓意美好。原因: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丝绸产品畅销;中国丝织业技术水平高。(2)解读:“丝绸之路周”徽标借助翼马纹进行设计;展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文明互鉴的意蕴;有利于丝路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希腊、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可得出,具有异域特色;根据图1,结合所学可知,注重写实;奔放流畅;根据材料“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可得出寓意美好。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可得出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根据所学可知翼马纹织锦流行还得益于中国丝绸产品畅销;中国丝织业技术水平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解读:观察图2,结合所学,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可从徽标本身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背后的寓意和美好愿景进行回答,可归纳为:“丝绸之路周”徽标借助翼马纹进行设计;展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文明互鉴的意蕴;有利于丝路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东汉至唐宋期间,翻译的著作以佛经为主。从汉代开始,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借助西方外来语创造了“唯心”“彼岸”“刹那”“姻缘”等全新的词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著作掀起了译书的高潮。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引入了西方几何学概念中的“点、线、面、直角、曲线”等专有名词,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与几何学相融合。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农耕、种植业技巧。传教士邓玉涵编译《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编译《人身图说》,将西方先进的人身解剖学引入中国。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指出“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提出开设外语翻译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与列强交涉的语言障碍,再一次促使清廷官员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中国近代翻译家翻译了许多西方知名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著作。严复根据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翻译了《天演论》:林纾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法律的著作,诸如《万国公法》《公法千章》《西洋史撮》等开始出现。——摘编自欧阳丁《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译者地位的变迁》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运用中外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答案】论点:翻译活动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桥梁作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东汉至唐宋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如“唯心”、“刹那”等,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玄奘法师的翻译活动不仅限于佛经,他还首次将中国经典《道德经》翻译成梵语,这一举动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向外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的双向交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