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目录TOC\o"1-3"\h\u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7真题·实战演练 121.【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元代瓷器工艺水平提高 B.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C.宋元主流学术思想不同 D.宋元瓷器文化承载者不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和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青花瓷和釉里红等新型彩瓷出现,因此元朝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地位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元时期瓷器工艺水平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的青瓷和白瓷地位发生变化,非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排除B项;宋元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理学,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公安县志》记载:“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孟琪制置荆襄于公安,措置屯田。”当时的荆襄地区驻扎了大批军队,孟珙知江陵府,所屯之田自西向东跨越了整个江汉平原。孟珙屯田意在(

)A.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小农经济的稳定 D.加速江汉平原的开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当时的荆襄地区驻扎了大批军队,孟珙知江陵府,所屯之田自西向东跨越了整个江汉平原”可知,荆襄地区驻扎军队,为解决军队给养问题,大规模屯田,A项正确;材料屯田是服务于军事,不是服务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屯田是服务于军事,不是推动小农经济的稳定,说法错误,排除C项;加速江汉平原的开发是影响,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宋代建立了系统的商税制度,市舶司对进出港船舶所载货物实行抽分(收取商税)。元代《至元市舶则法》规定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这表明宋元时期()A.外贸税收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名存实亡C.大一统局面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不利于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活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元时期,政府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抽分可知,宋元时期重视海外贸易获取的利益,说明海外贸易在国家财政中具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进出口货物的规定,与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说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仅凭宋五嫂不能得出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排除A项;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严重束缚人性,女性更是深受其害,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经济重心南移】述及古代南方经济,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楚越之地……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记载;沈约在《宋书》中则描述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汉代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 B.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成就突出C.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宋代已经完成南移 D.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缺乏延续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但到了南朝的时候,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沈约的《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宋书》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南方开发的情况,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排除A项;这一变化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成就突出,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6.【经济重心南移】宋代,江南的湖州是全国稻米的核心产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江南其他的地区也出现了“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湖州安吉十口之家,养蚕十箔(养蚕用的竹筛或竹席)”“长江流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以及蚕户、桑户、织作户等诸多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江南地区乡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种植业与纺织业分离已完成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自然经济有所突破 D.城乡户籍分类实现了精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突出的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江南地区出现茶、蚕桑丝、木棉业等农业领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以及专门从事某专业的农户,由此可推知,这些江南地区的人民基本上除了粮食生产外就是依赖经济作物的商品关系来维持生计,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自然经济有所突破,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排除A项;作为稻米核心产地,农村出现了诸多的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的农户,体现出耕织出现一定的分离,但耕织大量分离是在鸦片战争后,且近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的农民从事不同的种植业,未涉及户籍分类,排除D项。故选C项。7.【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允许民间雇人行为以缓解灾民问题,体现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并不是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与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无关,排除C项;“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说法不符合史实,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始终存在,并未得到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8.【宋元社会生活的变化】据统计,宋朝后妃半数以上选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数出自中小官僚,与唐朝显著不同。一般社会成员的婚姻观念或贵进士,或求资财,至于族望门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上述变化说明宋代(

)A.社会等级制度逐步瓦解 B.平民社会色彩开始显现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因此,宋朝出现了“后妃半数以上选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数出自中小官僚”“至于族望门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传统门阀士族势力的消退,但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是指宋代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强调公平竞争等,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儒学的复兴】宋代士大夫很少参与剧烈的户外运动,像唐代社会风行的打毽、狩猎、拔河等活动不再受青睐,一些益智类游戏(如弈棋)成为被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休闲项目。唐宋士大夫这一休闲生活的变化缘于()A.选官制度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C.中央集权强化 D.主流思想的演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士大夫与唐朝相比,从唐朝盛行的剧烈户外运动,演变为安静休闲的益智类游戏等项目,这与唐宋时期儒学复兴,儒家思想再次成为主导思想具有重要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思想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没有描述选官制度,排除A项;唐宋士大夫休闲生活的变化与主流思想的变化相关,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其原因,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其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儒学的复兴】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所著《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神宗死后,王安石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南宋理宗时期,王学被视为邪说,理宗以周敦颐、张载、程颍、程颐、朱熹五人从祀太庙,削除王安石从祀资格。这反映出宋代(

)A.儒学改造自身以适应现实变化 B.理学是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C.学术分歧决定王朝的政治走向 D.学术与政治的联系较为紧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到南宋(中国)。据题干中王安石及王学在北宋和南宋不同境遇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王安石的思想受到重视,南宋时却被否定,这反映出学术在不同时期与政治的联系较为紧密,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了对学术的态度,D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学术与政治的关联,而非单纯说儒学改造自身,排除A项;理学只是在南宋时被重视,不能说理学是整个宋代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排除B项;学术分歧不能直接决定王朝的政治走向,排除C项。故选D项。11.【宋元文学艺术】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文学作品受时代影响呈现民族意识,是因为民族问题较为突出,民主政权林立,主流官方对待民族的态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和南宋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而是呈现民族主题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间的矛盾而非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12.【宋元文学艺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宋、元时代并不见流传。明朝中叶以来,有不少人对岳飞的《满江红》进行唱和,使得这首作品逐渐成为名篇。近代以来,岳飞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满江红》成为爱国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A.主要取决于历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B.反映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C.缘于其深厚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 D.体现了古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历史变迁与岳飞在历史上的地位变化是一致的,在宋元时期由于统治者对岳飞的态度,致使岳飞及其作品并不见流传;19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呼唤岳飞式的民族英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备受推崇,说明它的经典化缘于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C项正确;“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首词在风格上属于豪放派,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该作品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主题和形式,与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元科技】北宋科技奖励的形式多样,有降诏奖谕、迁秩升官、实物等各类精神和物质奖励。据记载,王处讷因创制新历《应天历》而升司天监,从三品;陈承昭治理黄河水患,获钱300贯;唐福因献新发明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武器,获缗钱奖励。这类奖励(

)A.实证了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 B.体现了宋朝政府更重视水利研究C.折射了宋王朝国防形势的严峻 D.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科技奖励形式多样,包括对创制新历、治理水患、发明新武器等不同领域的奖励,这种全面的奖励机制会极大地激发人们在科技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无论是天文学、水利还是军事武器方面的奖励,都有助于推动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从而共同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D项正确;仅通过对王处讷因创制新历而获奖励,不能确凿地实证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有可能其他朝代也有类似成就,排除A项;不能仅因对陈承昭治理黄河水患的奖励就得出宋朝政府更重视水利研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对唐福因献新武器获奖励,能反映出国防的一定需求,但不能就此说明国防形势严峻,也可能是出于提升国防实力的积极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14.【宋元科技】佣书是通过抄写书籍来获取报酬的职业。宋代,抄书不再是佣书的代称,佣书业务包括代写上书文字、供词、诉讼状子、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对宋代佣书业务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经济发展提升服务意识 B.社会阶层的互动性加强C.科技进步影响社会生活 D.政策宽松促进商业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干可知,佣书原本的业务是抄书,宋代时佣书的业务转变,“抄书”业务减少、代笔业务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印刷技术的改进对“抄书”造成了一定冲击,推动佣书业务发生改变,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宋朝佣书业务情况,没有涉及到服务意识问题,也无法看出服务意识是否提升,排除A项;科举制使社会阶层的互动性加强,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佣书业务的发展不等同于商业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15.【宋元科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印刷技术的传播推动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阐述:雕版印刷术改变了人类图书制作方式,由手抄制作图书转向大规模的印刷制作,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图书数量。图书数量的增多,使读书群体大幅扩大,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使学者更容易获得书籍,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深入,从而使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14—15世纪,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总之,印刷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解读材料中的有关信息线索,如雕版印刷术与文化传播、雕版印刷术与文化传承、雕版印刷术与学术研究等;其次,根据所得的信息线索,拟定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论题,如“印刷技术的传播推动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变革”等。最后,围绕所拟定的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的评析,形成一段文字流畅、条理清晰、说明充分的答案。1.宋代在铜矿坑冶处设置机构,招集坑户,支给本钱;坑户自雇工匠从事开采,采得矿石后即送到官炉中冶炼,所产铜、铅交送官府。如信州铅山坑户募集十余万人昼夜开凿,生产铜、铅上千万斤。据此可知,宋代(

)A.匠户已获得完全人身自由 B.钱荒现象得到根本好转C.官营矿冶业吸纳民间力量 D.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营矿冶业采用了招集坑户,支给本钱,雇人开采、集中冶炼的生产方式,规模较大,这体现了官营矿冶业吸纳民间力量,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匠户没有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没有涉及货币短缺的钱荒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的雇工并非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且开始出现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2.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

)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 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为了缴纳政府的货币性赋税,不得不出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这就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解决掉政府的财政性危机,A、D项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随着农民与市场联系的加强,其实际收入也越来越受物价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B项。3.辽、西夏、金等政权除自身铸币外,多仰赖南方宋钱。苏辙称:“(辽)北界别无钱,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宋人张方平也曾说:“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享。”这反映了(

)A.铸币水平呈现地域差异 B.经济发展冲击夷夏观念C.货币互通助推经济交融 D.宋朝海外贸易处于优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宋朝的钱币在辽、西夏和金等政权得到广泛应用,这种现象拉近了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密切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以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夷夏关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并没有体现地域差异,排除A项;“经济交融”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宋朝的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4.宋代,大批农民在农闲时节走出家门,涌入城镇做苦力,“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成为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这可用于说明(

)A.农民经济状况好转 B.农村经济形态受到冲击C.城镇管理空前宽松 D.城乡间的经济交流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由关键信息“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农民除了务农之外,还通过贩卖物品和当佣工获取收入,农民收入构成出现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传统农村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挣钱,这说明农民的收入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农村经济形态受到冲击,B项正确;农民涌入城镇打工“以谋朝夕之赢”,说明农民在努力谋生,没有体现农民经济状况好转,排除A项;农民进入城镇打工,不等于城镇管理空前宽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作为劳动力进入城镇,而不是城乡间经济交流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5.盛唐开元年间,所谓六雄十望(大的州郡),全在北方。宋神宗时全国划分23路,淮河和汉水以南占15路;全国户数1650万,淮河以南占1100万户,及至北宋末年,淮河以南人口已增加了15倍。这说明(

)A.南方经济不断发展 B.江南区域位置优越C.南方政权鼓励移民 D.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相比盛唐,北宋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和人口数都极大增加。结合所学,行政区域的划分,一般依据户口和财赋的多寡,人口增加了,政区就得细分。题干材料表明,南方的州郡越来越多,这是由于人口的聚集、耕地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地方上需要增设州县来管理统治;而北方的州郡则不断合并,这是由于较多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北方人口减少,A项正确。江南区域位置在唐宋时期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南方政权鼓励移民不是主要原因,而且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与材料中地方人口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宋代士大夫很少参与剧烈的户外运动,像唐代社会风行的打毽、狩猎、拔河等活动不再受青睐,一些益智类游戏(如弈棋)成为被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休闲项目。唐宋士大夫这一休闲生活的变化缘于(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主流思想的演进 C.文官地位的变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注重抽象思辨能力,因此宋代士大夫的休闲生活由唐代的开放尚武变为追求内敛雅致,益智类游戏广受推崇,B项正确;唐宋时期,科举制是主要选官制度,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A项;宋代重视文治,文官地位提升,但这与其休闲生活取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与士大夫推崇益智类休闲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书的颁布(

)A.反映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有利加速宋代人口流动C.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表明政府放松了土地交易【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地主和佃户的身份在法律上趋于平等,佃户可以不受除了租佃契约之外的束缚,这有利于推动人口的流动,B项正确;虽然宋朝时期佃户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宋朝尚未实现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诏书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并非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土地交易,不能得知政府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8.据史载,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并完善 B.“正君心”促使统治理性C.官府的思想专制不断加强 D.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题干中“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唐朝时期的“三教并存”现象已经打破,到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其地位得到提升,D项正确;题干中表明的是儒学地位在唐宋不断提高,而不是其思想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正君心”虽是理学最初的目的,但统治者刻意淡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主流思想的导向变化,与思想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1906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1246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堂于1907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了先导作用。——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答案】(1)原因:以文治国国策的确立;科举制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宗法观念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意思对即可赋分。)影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儒家思想和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微州地区教育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优秀教育传统;提升了微商的文化素质和影响力。(意思对即可赋分。)(2)不同:由官府创办;教学内容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意思对即可赋分。)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影响;西学的传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赋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可知,科举制的发展;据材料“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可知,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据材料“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可知,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徽州地区书院的发展还受到以文治国国策的确立;科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宗法观念的影响等。影响:据材料“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可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材料“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可知,有利于儒家思想和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据材料“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可知,推动了徽州地区教育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优秀教育传统,提升了徽商的文化素质和影响力。(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不同:据材料“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可知,由官府创办;据材料“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可知,教学内容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据材料“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可知,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背景:据材料“1898年”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及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影响;据材料“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可知,西学的传播;据材料“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可知,有利于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下培养实用性人才。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材料二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士大夫阶层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有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注重“读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广泛。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2)宋代的“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以及农民对耕读的重视。宋代社会中耕读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开启蒙昧、教化民众,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可得出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据材料一“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可得出士大夫阶层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据材料一“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可得出有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据材料一“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可得出注重“读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据材料一“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可得出影响广泛。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即可。经济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一“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可得出科举制度的推行;思想文化方面,据材料一“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的中国。从“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作答。宋代的“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即可。结合材料二“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以及农民对耕读的重视。影响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开启蒙昧、教化民众;据材料二“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可得出宋代社会中耕读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2022·天津卷)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宋人“服紫”之俗在当时非常盛行,犯禁颇为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宋朝社会环境相对宽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辽宁卷)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 B.B C.C D.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A项正确;“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交换,材料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答案】D【解析】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5.(2022·重庆卷)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遵循天理,天理精深的意蕴都已经包含在圣贤们的著作里了,所以可以通过读他们的书去求理,朱熹的核心观点为万事万物均遵循天理,可以通过读圣贤书的方式求得天理,“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理,学习的目标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即学习的目标是要求得天理,这与材料中朱熹的核心观点接近,D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这与朱熹认为的“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观点不相同,排除A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强调人的自然欲求,是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且材料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之中,但没有涉及如何求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天津卷)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宋人“服紫”之俗在当时非常盛行,犯禁颇为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宋朝社会环境相对宽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7.(2022·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8.(2022·湖南卷)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答案】D【解析】本诗的意思是: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