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目录TOC\o"1-3"\h\u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4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5考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5知识点1旧石器时代 5知识点2新石器时代 5知识点3从母系到父系 6知识点4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选必二) 6知识点5原始社会的居住形式(选必二) 6知识点6原始社会的交通建设(选必二) 6考向1新石器时代文明 7考点二从部落到国家 8知识点1三皇五帝 8知识点2夏、商和西周 9知识点3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11考向1夏商的统治和文化遗存 12考向2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13考向3西周的政治制度 16考向4商周时期的经济 17考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必三) 19知识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选必三) 19考向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1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22考点要求考题统计备考建议石器时代文明(2年7考)2024待定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涉及综合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关键词: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原始民主、商周之变、血缘认同、贵族政治、家国同构、“天下共主”、礼乐制度、文明传承、原始农耕、土地国有、神权色彩、敬德保民、青铜文化、文化认同等,这一时期是早期国家出现的时刻,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复习时重点把握。2023选择题:全国卷新课标,河北卷,浙江卷6月,湖南卷,浙江卷1月非选择题:全国卷新课标(12分)2022选择题:天津卷早期国家的政治治理(2年6考)2024待定2023选择题:辽宁卷、广东卷2022选择题:河北卷、福建卷、全国乙卷、浙江卷(1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年7考)2024待定2023选择题:北京卷非选择题:河北卷(12分)、山东卷(14分)、全国甲卷(15分)、全国乙卷(12分)2022选择题:辽宁卷、北京卷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考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知识点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知识点2新石器时代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早期先民走向定居。2、生活特征:①使用陶器;②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③使用磨制石器;④修建村落;⑤开始定居生活,生活稳定3、典型代表:文化遗存时间地域生活特点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养猪较普遍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制作“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知识点3从母系到父系1、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必考概念】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主要特征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外婚、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以选举出的氏族首领管理公共事物,重大事务由氏族大会决定。主要经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两个阶段。知识点4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选必二)1、农业和畜牧业工具石、木、蚌(耒耜)——青铜器农具(数量少)2、手工业工具纺织业:①山顶洞人骨针(缝制兽皮);②新石器时代陶纺(纺线)陶瓷业:①泥条盘筑法;②新石器时代坯车制坯知识点5原始社会的居住形式(选必二)村落民居: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即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知识点6原始社会的交通建设(选必二)1、陆路交通运输: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②人类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③轮子: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④马的驯化:黄河流域2、水路交通运输:①古人最初借助树干等物体漂浮于水上,后来、把类似物品捆在一起,制成筏;②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刳木为舟,制造了原始的船;③为了增大载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们开始在筏和独木舟的四周加装木板,同时对舟体采取连接、堵漏和捻缝等措施,木板船逐渐被发明出来。考向1新石器时代文明1.(2023·全国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训练】1.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中具有明显的差别,据此可以得出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的结论,D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并不高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国家形态的出现标志如监狱、刑法、城市、军队等暴力机器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2.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人员在该遗存不仅发现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和石钺、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遗物。这可说明,该文化遗存时期(

)A.受到北方文化影响 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D.建立了强大部落联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该遗存不仅发现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和石钺、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遗物,这说明该遗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都有了明显发展,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是否受到北方文化影响,排除A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建立了强大部落联盟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二从部落到国家知识点1三皇五帝1、三皇时代: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伏羲、燧人、神农)2、五帝时代: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以及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①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黄帝(五帝之首)与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②尧舜禹的“禅让”:将部落首领传给贤德之人③“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知识点2夏、商和西周1、夏朝(BC2070~约BC1600)(1)政治①制度: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与职官基本具备。③地方: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区(聚族而居)间接统治——王朝的其他地区④法律与教化:夏朝《禹刑》(选一)(2)经济①货币: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选一)②手工业:进入青铜时代(选三)文化①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②科技:天文《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2、商朝(BC1600~BC1046)(1)政治①制度:王位世袭制;②中央: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③地方:内外服制④法律与教化:商朝《汤刑》(选一)⑤民族:设“宾”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选一)⑥对外: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文化①科技:夏历改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3、西周(BC1046~BC771)(1)政治①制度:王位世袭制;②中央:周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与职官具备,宗法制,礼乐制配合分封制实行。③地方:分封制(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权利:世袭统治权(政、军、财);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④法律与教化: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九刑》(选一)关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2)经济①农业: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土地经营:井田制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劳作方式:集体耕作(选二)②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选三)③商业:“工商食官”④城市:商朝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宗庙位于城市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宗庙位于城市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建有相应规定。(3)文化(选三)①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②特点:本土性: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必考概念】殷墟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者“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多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二百七十年间之卜辞,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商、西周则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至战国时代被铁器时代取代,基本贯穿奴隶社会始终。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器时代。礼乐制:“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是周礼。”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家国情怀】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体现的时代特征①历史地位:商周时期,青铜的冶铁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②用途内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不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强调青铜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③文化传播:青铜器中的铭文传承着文明,推动了中原地区文化向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知识点3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器基本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建立了世袭王朝;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度血缘关系没有彻底地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国家管理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选官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固化等级结构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考向1夏商的统治和文化遗存1.(2023·天津卷)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训练】1.考古发现,二里头都城遗址内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如宫殿管理、供水、铸铜、粮食管理等。家族成员从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场地,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夏朝(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B.小农经济模式形成C.工商食官制度确立 D.职业分工趋势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由材料中“二里头都城遗址内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内部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的分工,并且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D项正确;国家的初始形态凸显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城邦规模较大,出现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里头是夏文化遗址,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A项;个体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空不匹配,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本身没有与此相关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2.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 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 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殷商时期。据题意可知,商人在各个方面用甲骨刻辞占卜,但这些占卜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人的生产生活的,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也是人文知识的内容,这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占卜是不会影响天文的,天文是天体的运行规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以民为本,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B项。考向2中华文明起源特点1.(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参考答案】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社会最早的“突破”点在哪里?毫无疑问,就人这个物种而言,其最早的“突破”应当从学会制作工具开始,这一“突破”使得人最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在生物发展的树谱上成为主干而非旁支。就一部人类史来说,这一“突破”开启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事实上,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一次“突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末端,人类已经有了宗教意识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观念。在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都曾发生过“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专利”,并非只属于西方。——摘编自吾淳《论早期文明的“突破”》请以人类社会文明的“突破”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人类社会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突破”。论述: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人类社会早期,多元文明之间也在交流互补中实现“突破”。古代希腊以移民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城邦,并与东方波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交流。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后,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从而推动了希腊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西亚地区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地区,演化出希腊字母,推动了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因此,处在多元并存的早期人类社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实现“突破”,并在“突破”中发展。示例二论题:人类早期文明在“突破”中发展。论述: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下,人类早期社会在“突破”中不断推进。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实现了在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破”,就生产工具而言,出现了相对成熟的磨制石器,就生活方式而言,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各地区在产品上的互通有无,人类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和商业交换的“突破”。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产品、私有制度、私有观念出现,早期国家和阶级产生,人类实现了早期政治组织上的“突破”。因此,人类早期文明在生产力的根本推动下,在“突破”中获得进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示例一:围绕人类社会文明的“突破”为主题并结合材料“在旧石器时代的末端,人类已经有了宗教意识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观念。在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都曾发生过‘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专利’,并非只属于西方”可拟定论题为人类社会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突破”。论述可结合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人类社会早期,多元文明之间也在交流互补中实现“突破”。古代希腊以移民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城邦,并与东方波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交流。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后,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从而推动了希腊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西亚地区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地区,演化出希腊字母,推动了各地区文化的发展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处在多元并存的早期人类社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实现“突破”,并在“突破”中发展。示例二:结合材料“就人这个物种而言,其最早的‘突破’应当从学会制作工具开始……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一次‘突破’”可拟定论题论题为人类早期文明在“突破”中发展。论述可结合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下,人类早期社会在“突破”中不断推进。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实现了在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破”,就生产工具而言,出现了相对成熟的磨制石器,就生活方式而言,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各地区在产品上的互通有无,人类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和商业交换的“突破”。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产品、私有制度、私有观念出现,早期国家和阶级产生,人类实现了早期政治组织上的“突破”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人类早期文明在生产力的根本推动下,在“突破”中获得进步。【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做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部分)考古发现基本介绍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文明起源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论述: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象。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地发掘的文物及历史遗迹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区域的文明互相交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促成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之后不断走向交融,共同构筑起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探究结论论证题、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历史事物阐释题(含评析类、解读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据材料“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做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可概括论点,中华文明起源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在阐释时可以结合材料中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地发掘的文物及历史遗迹及所学知识,从中华文明起源上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的多元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角度进行阐释。考向3西周的政治制度1.(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训练】1.西周在封邦建国的同时,也常常将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留守王畿辅佐周王。如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这种做法(

)A.实现了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B.破坏了宗法等级秩序C.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可知,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同时就职辅佐周王,从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封国之间的联系,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C项正确;这种做法能够加强与地方封国的联系,但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对诸侯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这种做法并没有破坏宗法等级秩序,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训练】2.西周时,周王朝在西起宝鸡、东至开封一线广设都邑,建设宫馆并设置官员,供周王巡行时驻跸。周王频繁往返于列都之间,参与祭祀、宴飨、赏赐等活动,安排并检查地方的军事布防,处理重要的人事变动。这些举措(

)A.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了垂直管理体系C.完善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D.开发了王畿周边地区【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由材料可知,周王在西起宝鸡、东至开封一线广设都邑,建设宫馆,作为巡行时的驻跸之地,参与列都的各种活动并检查地方军事布防、人事变动等,这表明周王巡行活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垂直管理体系指的是上级对下级直接管理的模式,周朝实行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属于间接管理,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与完善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王畿周边地区的管理与控制,未体现对王畿周边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考向4商周时期的经济1.(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变式训练】1.商周工匠中的“工隶臣”属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主宰他们;秦朝则规定“工隶臣”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其他制度处置“工隶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趋于严密C.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在商周时期工匠属于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对他们进行主宰,而到了秦朝,“工隶臣”则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制度进行处置,这表明,在秦朝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放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匠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工匠控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2.西周时,“众”的身份为普通周人,“臣”则是外族臣服者。督鼎铭文记载了一场诉讼事件,匡氏家族的“众”与“臣”在饥馑之岁盗窃了督氏家族的禾,匡氏因此赔偿给督氏7块田、4名“臣”和1名“众”。从上述铭文中可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西周时期(

)A.“众”的地位高于“臣” B.旧的土地制度已经瓦解C.奴隶买卖现象普遍存在 D.部分劳动力附属于贵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由材料“匡氏因此赔偿给智氏7块田、4名‘臣’和1名‘众’”等可知,“众”与“臣”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且附属于贵族,任由贵族支配,D项正确;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对“众”“臣”二者的地位进行比较,排除A项;赔偿7块田,可理解为土地经营权的转让而不是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这与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并不矛盾,排除B项;由“‘众’的身份为普通周人”可知,“众”不是奴隶,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必三)知识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选必三)内涵:①重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民本思想重民意、民情。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主张和而不同:”和为贵“,强调”人和“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①对民众:其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②对国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文化传承:①私学产生,改变”学在官府“的情形。②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至秦汉时期。【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①多元性:从文化分期来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从文化特点来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从遗址分布来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②一体性: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从遗址分布来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③源远流长: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古代早期国家产生:(1)国家的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2)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的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3)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等。【历史解释】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1)政治角度①从商代内外服制到西周分封制,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②实行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③甲骨文、祭祀记载,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的特点。(2)经济角度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土地国有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②手工业发展,青铜制造业发达。精美的青铜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特点。(3)思想文化①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治国思想实现从敬神逐渐到敬德保民的转变。②出现了成熟文字一甲骨文,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始。③逐渐形成礼乐文化,形成统一的炎黄子孙、华夏文化心理认同观念。【史料实证】早期国家的制度与国家治理史料: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国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和发展的意义?表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意义:推动了早期国家制度的发展;延续并巩固了家天下的局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了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维系了奴隶制等级观念,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考向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1.人们的历史思维方式,在古人的一些言语中可以窥见一斑。如《诗经·大雅》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战国策·赵策》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其宗旨仍为“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也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下列关于历史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固守陈规,按成法行事,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探寻新真谛,推动历史变革C.面向未来,从现实出发,预见历史未来 D.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王朝的建立距夏桀亡国的时代不远,可以引以为鉴戒,免得重蹈夏人的覆辙,“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就可以作为后来做事的借鉴,“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塔西佗认为“历史是生活的教师”,都在强调历史可以作为借鉴,更好的做现在的事情,即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D项正确;“固守成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对现在的借鉴作用,而不是推动历史变革,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预见未来,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2.1865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 B.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C.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 D.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65年前后(中国)。斌椿是清朝官员,据材料可知,他在与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交往中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等方面的情况,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改变了一些传统看法,体现传统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过程中出现转型迹象,C项正确;材料所述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与斌椿的交往总体上属于正常的个人交往,有利于中国人接收进步思想,而非带有文化侵略性质的“文化输出”,排除A项;材料提及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未提及欧洲人,也没有争夺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等信息,不能体现“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排除B项;美国使节向斌椿赠予书籍《联邦制》,主要是为了介绍美国情况,当时清朝政府不可能接受移植美式政体的想法,美国政府也无意这样做,排除D项。故选C项。1.(2023·河北卷)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张家口尚义”“打制、磨制石器”“炭化的粟与黍”“半地穴式房址”“陶器”等信息可知,此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遗存。结合所学,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也发现了粟和黍,与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最为相近,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渔猎,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和青铜器,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浙江卷6月)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城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材料没有体现最早,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是没办法判断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的,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北京卷)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6.(2022·河北卷)“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