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新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云浮市新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云浮市新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云浮市新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云浮市新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确凿证据的是()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直立人遗迹,能为研究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人类提供证据,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半坡居民距今约六千年,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距今七千年,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造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半坡人能够栽培粟,制作彩陶,故B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进入到原始农耕时代,排除AC;通过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河姆渡人能够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小陈参观某一遗址纪念馆时,看到的如图所示。依据给出的图示判断小陈所参观的纪念馆应该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居民遗址 D.河姆渡居民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均没有过定居生活,排除AB项;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突出反映华夏民族的特点是()A.历史悠久 B.文化繁荣 C.多元一体 D.坚韧不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华夏族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出华夏族文化繁荣和坚韧不屈,排除BD项。故选C项。5.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A.农业的起源B.手工业兴起C.商业的发展D.畜牧业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耒耜,农作”,这是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原始社会中,陶器是手工业;原始社会还没有商业;牛羊是畜牧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6.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是在春秋时期;B项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初步推广;D项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所以ABD项都不符合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的特征。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农业、饲养家畜,开会制造陶器。故选C。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财物和劳力都成为私有,统治者的权力变成了世袭)……”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A.尧 B.舜 C.禹 D.启【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财物和劳力都成为私有,统治者的权力变成了世袭)……”可知,这反映的是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夏启开始的。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D项正确;尧舜禹时期实施的是禅让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8.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禅让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燕赵、齐鲁、三晋、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产物,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之间的部落首领传位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世袭制是封建时代皇位继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在周朝政治中()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西周分封制下姬姓贵族或同姓贵族占据主体,由此可见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B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在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天子对地方并没有实行垂直统治,这应是郡县制的作用,A排除;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周公是辅佐周天子的大臣,开创者是周武王而不是周公,C排除;“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是在周公时期而不是在整个周朝时期,诸侯国的数目此后又有很多变化,D排除。故选B。10.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王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随之仿效。这说明()A.周天子威信很高 B.诸侯取代天子 C.周王室衰微 D.诸侯互相学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形成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周幽王时朝政腐败,西周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衰微,因此“春秋时,郑庄王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随之仿效”,C项正确;春秋时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威信下降,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还存在,诸侯取代天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诸侯互相学习并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分封制的瓦解③牛耕的推广④水利兴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①③C项正确;分封制的瓦解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水利兴修是耕地面积扩大的原因,但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与水利兴修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2.春秋末期,王室衰微,政局动荡。诸侯国面对时局,千方百计壮大自己的实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A.秦国 B.齐国 C.晋国 D.楚国【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体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政由方伯,B项正确;秦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晋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楚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3.立规矩,施新法,成效大,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是()A.秦国 B.齐国 C.晋国 D.楚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立规矩,施新法,成效大,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A项正确;齐国、晋国、楚国均不符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4.《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为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以法治国,实现富国强兵 B.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鼓励耕织,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为强大,赏不私亲近”说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题干“……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说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经济、推行县制,鼓励耕织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1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局时期,面对这一大变局,成就了众多的思想家。下面所列出的思想家明显与其它思想家不同的是()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明显与其它思想家不同,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6.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以知道是中央集权制度。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以后历朝各代都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维持统一局面。D项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导致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纷争。A项不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行政制度——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B项不合题意;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行省制。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是关键信息,结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维护政治稳定,国家统一。17.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是()A.秦国实力强大 B.秦国重用人才 C.人民期盼统一 D.秦国位置优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历史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人民期盼统一,C项正确;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社会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强大,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秦始皇重用人才是秦实现统一的条件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秦国据函谷关,退可以守,出则掠地,外交上远交近攻,终于得并天下,是秦国统一的客观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8.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秦朝法律。解题思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在秦朝统一前,各国有各自的法律,而在商夏时期,法律非常的不完善。在秦统一后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所以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由此可见,秦朝法律影响后世。故A符合题意;法治思想始于秦朝的说法错误,排除B;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排除D。故选A。19.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A.刘邦、项羽起义 B.黄巢起义C.黄巾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故A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故B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故C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地位,当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没有武器,大家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20.文物是是研究历史的佐证。这幅《汉墓出土陪葬陶制牛车》能提炼出最准确信息是()A.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C.当时交通不便 D.牛力量大,适宜拉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争,西汉建立初期经济凋敝,马匹稀少,所以出行只能用牛车。从这幅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A项正确;BCD项表述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1.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22.下侧《汉代讲经图》为东汉画像砖的拓片摹本,反映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场景。当时学校所讲的“经”主要是()A.法家思想 B.儒家学说C.道家理论 D.佛教观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图片中的东汉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也应是是儒家学说。故选B。23.如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 D.导致了朝政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一系列措施恢复了经济并巩固了统治。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光武帝的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光武帝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贪官污吏现象,排除C项;光武帝的措施使得朝政清明,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24.我国近年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这一倡议根植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关于这条路的开辟的说法接近历史事实的是()A.汉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 B.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C.汉光武帝时期班超开通的 D.汉武帝时期班超开通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要开通西域的背景是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汉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汉光武帝时期班超开通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班超开通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排除B项。25.如图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局部)。它是谁的代表作品?()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并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是王羲之,A项正确;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等,排除B项;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排除C项;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等,排除D项。故选A项。26.美国学者德克·卜德写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文中的“它”指的是A.《史记》 B.造纸术 C.《伤寒杂病论》 D.《齐民要术》【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蔡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这一技术传到欧洲后,对西方文明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三者均与“蔡候”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点睛】27.《三国演义》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下面的故事与赤壁之战有密切关系的是()A.过五关斩六将 B.赵子龙单骑救主 C.陆逊营烧七百里 D.诸葛亮借东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诸葛亮和周瑜都计划用火攻,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D项正确;“过五关斩六将”是描写的关羽,和题干所述无关,排除A项;“赵子龙单骑救主”描写的赵子龙,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陆逊营烧七百里”描写的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一场著名战事,与题干所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A.南朝统治者大力宣扬道教 B.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思是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所以会出现许多佛教建筑物。故D符合题意;道教与“寺”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和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与诗句意思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思是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认识这是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的结果。29.南朝时,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这反映出建康城()A.自然条件优越 B.生产技术先进C.手工业分工细 D.商品交易活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是指当时建康城内用于商业交易的市场,反映建康城商品交易活跃,D项正确;,“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是指当时建康城内用于商业交易的市场,与自然条件优越无关,排除A项;“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是指当时建康城内用于商业交易的市场,与手工业分工细,生产技术先进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30.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万里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雕刻,绘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云冈石窟的佛像,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C项正确;都江堰是蜀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并未融合外来文化,排除A项;秦始皇兵马俑是秦朝著名石刻,与题干所述无关,排除B项;万里长城是秦始皇时期修建,并未融合外来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在人类的历史上,劳动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划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土地制度发生变化,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清晰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一尖状石器铁制农具材料二《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志》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生产工具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描述当时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产生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中反映了出怎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答案】(1)生产工具从石器工具到铁制农具产生。这说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2)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影响:促进农业深耕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3)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尖状石器”和“铁制农具”可知,生产工具从石器发展为铁制农具;劳动工具的进步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得到广泛推广;根据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作,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提高,各诸侯国开始政治变法,最终土地私有制确立。(3)根据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32.统一是历史主流,民心所向,思想的统一更有利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孔子像)材料二秦以后中国文化曾经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在秦朝,一次在汉朝,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创立了什么学派?他在教育方有哪些重大的贡献,令后人尊他为“万世师表”?(2)根据材料二,汉朝的董仲舒提出的什么建议得到西汉统治者的认同?(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大一统”思想的?【答案】(1)儒家。他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每答对一个内容)(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并举办太学,把儒家经典编成教材,加以推广,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儒家思想由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强调以德治国,不断发展,到汉代,董仲舒建议,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并举办太学,把儒家经典编成教材,加以推广,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对维护国家政权起到积极长期的作用,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但是,由于思想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孔子他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并举办太学,把儒家经典编成教材,加以推广,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由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强调以德治国,不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