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三美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南宁市三美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南宁市三美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南宁市三美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南宁市三美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卷面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仔细判断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褒贬不一。我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D.开创了殿试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促进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肯定武则天,B项正确;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武则天巩固地位的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排除C项;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制度属于一项功绩,排除D项。故选B项。2.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反映出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小农劳作的辛苦,反映的是以民为本的存百姓的思想,D项正确;综合以上的分析,ABC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3.大臣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唐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据此依据材料“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4.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唐代众多诗人中,诗作飘逸洒脱,被称为“诗仙”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吴道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的美誉,故A符合题意。杜甫被誉为“诗圣”,故B不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但不被称为“诗仙”,故C不符合题意。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被尊为画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一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唐→日本鉴真鉴真六次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横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有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学习外来文化,有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外国传播佛法,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世界领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交通横贯欧亚,排除B项;材料也无法体现唐朝国力强盛,威震四海,排除D项。故选C项。6.如图所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A.文景之治 B.八王之乱 C.开皇之治 D.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示意图中“755—76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处应该填写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直到763年才平定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西汉有关,B项是西晋有关,C项与隋朝有关。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7.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如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更迭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方框①内应填入A.汉朝 B.明朝 C.五代十国 D.清朝【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故选C;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到220年,明朝1368年开始,1644年清朝开始,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8.“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A.加强控制地方 B.发展文教事业 C.强化中央集权 D.推行重文轻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可知,北宋时期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项C符合题意;材料内容涉及的不只是加强地方控制,排除A;材料内容与文化教育无关,排除B;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但与题意的最终目的不符,排除D。故选C。9.北宋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目的是()A.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基础 B.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C.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以期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北宋为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置通判,排除B项;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次要原因,排除C项;设置通判是为了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答案】C【解析】【详解】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税法要重新丈量土地,从而确定赋税的征收额度,这必然会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C项正确;保甲法是将农民按照保甲制度组织起来维护治安,农田水利法是兴修水利,募役法是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故ABD项举措与隐匿田亩的特征不符,排除。故选C项。11.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后来改为“刺配远恶处”,又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这个故事反映了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普遍尊重B.宋代法律宽松,罪人容易得到宽恕C.宋代大臣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D.宋代皇帝昏庸无能,经常受到臣子的摆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宋神宗时,要杀一个犯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可知,当时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宋朝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12.南宋抗金斗争中,岳飞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A.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B.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C.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D.他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由于金军的南侵,中原地区战乱不休,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岳飞抗金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的抗金斗争阻止了女真贵族的屠杀与掠夺,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13.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廷创立,设置了一系列制度和机构来治理辽阔的版图,其中管理琉球(今台湾)的是A.中书省 B.北庭都元帅府 C.岭北行省 D.澎湖巡检司【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选项D符合题意;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A排除;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B排除;岭北行省,元朝一般指岭北等处行中书省,C排除。故选D。14.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时管辖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是()A.驻藏大臣 B.安西都护府 C.宣政院 D.岭北行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C项正确;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排除A项;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排除B项;元朝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15.《元史·百官志》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君吕县制B.行省制度C.世袭制D.四等人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世祖”“中书省”“行省”可以知道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因为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统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6~18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两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2)材料二中的“拓跋”建立了什么政权?根据材料二概括“契丹”和“拓跋”有什么相同的举动?(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指出材料四中“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此材料中“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一个民族?(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答案】(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合理即可)。(2)西夏;仿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向汉族学习。(3)发生在宋、辽之间。元朝;回族的形成。(4)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合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都友好的政策表现比较多,例如文成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拓跋是来自于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对“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进行概括可得,仿效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等少数民族汉化措施。【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描述的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发生在辽宋之间,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送银、绢等岁币。通过澶渊之盟,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大批量进入到中原地区是在元朝。元朝时期多民族交融。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小问4详解】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是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宋代民间谚语材料二:汉、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对比表朝代南方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材料三: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年份单位总计北方数南方数南方所占比例(%)资料来源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贯、石、匹、两100181534414841560331255.93《宋会要籍·食货》回答问题:(1)从材料一中宋代广为流传谚语可知,宋代的哪些地方成为丰饶的粮仓?(至少答两个地方)(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南方人口从何时开始超过北方?原因是什么?(3)通过材料三可知,熙宁九年时北宋政权的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来自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时期,除了江南赋粮之外,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答三点)【答案】(1)苏州、湖州、常州。(2)北宋;西晋的八王之乱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3)南方;外贸所得。(4)经济重心南移。原因:①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②社会因素:北方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破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④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可知,从宋代广为流传的谚语可知,宋代的苏州、湖州、常州成为丰饶的粮仓。【小问2详解】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南方人口从北宋开始超过北方,原因是西晋的八王之乱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小问3详解】通过材料三可知,熙宁九年时北宋政权的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来自南方;南宋时期,除了江南赋粮之外,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问4详解】根据题干三则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经济发展趋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宋代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北方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破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18.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北来往】材料一:周武帝去世后,外戚掌握朝廷,通过北周静帝的禅让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开创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摘编自《中国文明史·魏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朝建立的时间。他的后继者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条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制度创新】材料二: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技术创新】材料三:(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农业生产工具分别叫什么?【对外友好】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的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的僧人”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成了哪本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本书有什么重要的影响?【答案】(1)581年;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2)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