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培训课件_第1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培训课件_第2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培训课件_第3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培训课件_第4页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根底知识体系方法论实务领域直接工作方法间接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社会政策与法规人群工作领域: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机构工作领域: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根本理论根本价值和伦理根本效劳系统:人与社会一、关于考试的说明1、题型结构1、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例题1:法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A.针对性和强制性B.标准性和强制性C.标准性和权威性D.时效性和强制性2、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l个错项。错选,此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例题2: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主要形式有()A.发动社会力量资助B.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C.医疗机构自愿减免有关费用D.资助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E.资助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A、B、CB2、考试主要内容〔1〕标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组织的相关法规政策〔2〕从事社会工作需了解熟悉掌握的法规与政策特点:知识量、信息量大;各章节相对独立,不能融会贯穿更多需要理解和重点记忆整体难度低。考试难度:难度逐年加大,但题型决定能够把握内容决定在三个科目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体系决定复习要全面重要章节内容必须理解掌握透彻。3、考试数据分析

增加:社会工作组织法规、

社会工作业务领域的法规删除:社会政策相关的理论;

已经废止的法律法规调整:修订后的、最新公布实施法律法规;

章节内层次内容二、关于新教材的说明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第一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

第二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广义:即本书中所指的法规,由国家立法机构以及政府行政机构为标准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标准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各种标准性文件。狭义:指除国家正式法律体系之外的标准性文件,如中央政府公布的行政法规,省级人大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法规的特点:标准性和强制性知识点1社会工作法规体系我国国家机构体系地方性法规:“条例”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宪法法律行政性法规〔“条例”“规定”方法〕国务院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规定”、“方法”效力1、政策: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行动准那么和具体行动的总和。〔广义〕政策除了包括行动准那么的规那么体系外,还包括政党或政府在某一行动领域的根本方针和具体行动。政策有静态和动态的含义。静态指规那么体系;动态指行动体系。知识点2社会工作政策体系〔一〕政策和公共政策2.公共政策: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开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那么的总和。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社会性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

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外交政策3.政策文件: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发布的政策文本。分类:公开发布、内部发布

保密文件、非保密文件件〔二〕社会政策含义: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开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效劳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险〔第十四章〕、社会救助〔第三章〕、社会福利〔第四章〕社会工作实务各领域所涉及的法规政策除救助社会工作〔如医疗卫生政策、公共教育、住房保障〕特定群体〔老年、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劳动就业社会政策运行、社会工作推进、开展所需要依托的资源和载体公益慈善事业、志愿效劳、民间组织1.主体:指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行动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三〕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2.对象即社会政策范围中各类社会福利工程的受益人和各项社会效劳的接受者。普惠型社会政策:所有民众,或有关群体的全体成员。如,义务教育。特惠型〔选择型〕社会政策:某些特殊困难个人和家庭。如,城乡低保。1.政府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2.各类社会力量对社会效劳和公益事业的投入3.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的社会政策资源模式和运行方式如,政府购置效劳。〔四〕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2012年〕单1:各类法规与政策具有不同的效力,同一层次的法规与政策具有同等效力。以下法规和政策中,与部门规章具有同等效力的是()。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地方政府规章历年真题D〔2011年〕单1.某社区有一下岗工人,家庭生活较困难。后来经社区效劳中心介绍参加了就业技能的培训,并找到一份工作。此处涉及的是()社会政策内容。A.失业保险B.公共医疗卫生政策C.劳动就业政策D.公共住房政策C〔2012多1〕根据《立法法》,以下关于立法权限的说法,正确的有()。A.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法律B.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C.省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D.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E.国务院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A、B、C、D知识点1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论述:专门研究社会建设重大事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决定》和谐社会的目标的三个维度:人民安康、社会安定、国家充满活力〔二〕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论述十七大:首次将社会建设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总体格局中,全面论述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主要任务十八大:进一步确认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五位一体”的格局将社会建设的任务界定为:保障及改善民生、社会管理〔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建设的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采用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法制化建设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法律制度建设。知识点2我国促进和标准社会工作开展的法规与政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决定》〔2006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设宏达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国家中长期人才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开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1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2012年〕2006年以来,民政部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法》《关于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意见》……知识点3我国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1、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2、针对特定人群的法规与政策3、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4、人民调解、信访、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与救助5、社区矫正、禁毒、治安管理法规与政策6、烈士表扬和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7、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8、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效劳法规与政策9、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10、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11、健康与方案生育等法规与政策12、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1.建构社会工作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制度标准2.为社会工作具体效劳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社会工作实务领域3.促进社工人才队伍、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资源支持知识点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1.社工作为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社会政策实施:从政府的社会政策项具体社会效劳转化过程中重要的行动者2.从专业视角就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社会政策制定、评估、改革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到法规和政策的晚上和开展过程中。

知识点2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与政策第一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第三节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法规第四节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法规与政策第一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1年11月〕知识点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要求知识点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知识点三、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鼓励工作的要求知识点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要求教育培训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三项工程:社工效劳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一线社工队伍〕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与研究人才队伍〕社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宏观管理人才队伍〕两项培训:相关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社工知识培训基层干部、社区任职大学生社工知识普及四点要求:依托有培训能力单位开发培训课程教材建设培训师资队伍做好评估与监督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重要渠道〕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重要渠道〕11项要求1、社工学科专业体系建设2、专业学位建设3、学科重点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4、高等职业教育5、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实践教学6、培养、引进社工教育研究人才7、专职、行业教师培养8、构建中国特色社工专业理论9、工程投入支持社工研究10、社工学术团体交流平台建设11、高校相关专业社工知识通识教育〔一〕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二〕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四〕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五〕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六〕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七〕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效劳机制知识点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根本知识点三、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鼓励工作的要求人才评价鼓励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评价制度岗位职责、品德、能力和业绩获得证书人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支持重点机构人员参加考证鼓励用人单位聘用专业人员薪酬保障事业单位按国家规定基层社区、民间组织合理确定社工人员薪酬水平、办理社会保险表彰奖励制度党委、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社会力量为主体按国家政策表彰奖励大力宣传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知识点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知识点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知识点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目标知识点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知识点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

知识点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首次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包括三类人才。知识点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目标〔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宏观层面〕

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按照党管人才原那么,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规律、表达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主要举措:1.加强党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社工人才信息统计等制度;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公共效劳;3.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立法。4.加大投入,落实人才优先政策。〔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目标要求:以国家开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建立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共同开展,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主要举措:1.制定培训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明确重点,措施保障,特殊地区照顾;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建设;专业教师评价机制;外乡化教材3.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分层。〔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目标要求: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为根底,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主要举措:1.分类管理;,研究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及评价、鉴定方法。2.完善考核制度。从业领域、单位性质、岗位胜任力要求,分类形成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目标要求:坚持以用为本原那么;着眼于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流动需要,以开发专职岗位和培育效劳载体为重点,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主要举措:1.建立健全社区、相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岗位开发设置和人才使用政策措施;2.加大事业单位社工岗开发和人才使用力度;3.制定促进人才流动政策;〔五〕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保障政策目标要求:以激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长期、安心扎根基层、效劳一线的鼓励保障政策。主要举措:1.建立健全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整体薪酬;2.社工人才使用情况作为评估公益类组织重要指标和政府购置效劳的重要条件;知识点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十大〕第三节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法规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置社会效劳的指导意见》知识点一、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主体、对象及范围知识点二、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程序与监督管理知识点一、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主体、对象及范围

〔一〕主体:各级政府〔二〕对象:社团、民非、基金会、企事业单位〔三〕范围:特困群体效劳知识点二、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程序与监督管理第四节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法规与政策《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意见》〔2014年4月〕知识点一、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主要目标知识点二、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管理制度知识点三、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能力建设知识点四、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知识点五、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支持保障体系具体目标:1.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2.完善登记效劳和监督管理措施3.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开展;4.加快推进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建立支持保障体系总体目标:2020年开展8万家管理标准、效劳专业、作用明显、公信力强的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知识点一、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主要目标三个措施:〔一〕改进登记方式---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二〕强化监督管理---引导管理//责任追究//评估〔三〕推动信息公开---健全制度//依托社会组织信息平台知识点二、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管理制度四点要求:〔一〕进一步增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内部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战略谋划、工程运作、资源整合、创新开展和组织管理能力----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才和专业督导人才培养〔二〕着力提升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效劳水平----加强指导、监督与反响----建立健全效劳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效劳品牌建设----承接高校社工专业师生实习实训任务知识点三、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能力建设〔三〕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联系志愿者制度----培养志愿者为社会工作者----提升志愿效劳的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四〕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党群组织建设----指导建立党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建立工、青、妇等组织三点要求:〔一〕支持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开展一是加大扶持开展力度,将该组织纳入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对象范围;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引导骨干机构参与组建、开展行业组织;三是积极探索竞争机制引入,不断提升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的效劳水平。〔二〕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行业自律一是指导社工行业组织标准建立各项制度;二是发挥社工行业组织前置和根底作用指导其逐步承担对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局部管理、培训等职责,逐步实现行业自律。知识点四、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三〕积极做好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行业效劳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诉求,提出行业开展意见和建议;增进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争取有力支持。支持保障体系〔一〕加快推进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标准程序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反响应用与奖惩机制四是积极开展评估与咨询效劳机构,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知识点五、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二〕加大对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扶持力度一是实施孵化基地建设工程二是鼓励有设立扶持机构开展专项资金三是面向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放公共和社会资源四是积极协调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降低其本钱五是专业人员各种鼓励措施〔三〕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一是社会工作院校及专业教师二是志愿者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三是鼓励国〔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依法通过捐助创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和个人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救助法规与政策第三节受灾人员救助与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第四节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第五节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法律援助救助第一节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社会救助:公民因各种原因〔自然、社会或个人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根本物质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主要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方法》〔2014.2.21公布。5.1实施〕主要奉献:一是构建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二是加强了社会救助统筹协调;三是坚持了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开展;四是强化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核对机制。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总体要求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监督管理知识点四、社会救助中的法律责任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总体要求〔一〕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原那么目的:保障公民的根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宗旨:稳定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实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水平: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相适应,工作原那么:社会救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那么〔二〕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部等社会救助部门负责相应的救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民政部等社会救助部门负责辖区内相应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三〕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四〕社会救助资金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五〕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县级以上政府应按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一〕社会救助的类型〔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监督管理〔一〕社会救助监督管理机构与责任〔二〕申请救助的途径与相关监督办理接受求助受理申请、转办〔三〕社会救助的媒体宣传与监督知识点四、社会救助中的法律责任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救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规与政策〔一〕低保对象资格法律依据: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14年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方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城乡困难群众根本生活救助体系的核心组成局部。真题〔2010.2〕老陈夫妇均为残疾人,无劳动能力,其唯一养子小陈己结婚单独立户,有固定收入,老陈夫妇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以下关于管理审批机关对其家庭收入进行核算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老陈夫妇无劳动能力,应核定为没有家庭收入b小陈是老陈的家庭成员,其收入就计入老陈一家的家庭收入c小陈夫妇是老陈的家庭成员,其收入就计入老陈一家的家庭收入d小陈不是老陈的家庭成员,但小陈应支付的赡养费应计入老陈家的家庭收入〔另,2011.3〕〔二〕低保的申请与审核申请人:〔1〕户主〔以家庭为单位〕〔2〕户主委托代理人〔3〕户主委托村〔居〕委会单独申请人:(1)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2)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申请申请地管辖:〔1〕经常居住地〔2〕户主及多数家庭成员户籍地〔3〕农业、非农业户口分别申请申请人义务:(1)提交相关材料,书面声明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并签字确认;(2)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3)承诺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受理机关:乡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申明与登记:

前提:低保经办人员、村居委会成员与申请人有近亲属关系

程序要求:申明//已受理需登记受理1.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乡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收入与财产〔范围〕调查核实〔2人,方式:信息核对、入户调查、邻里访问〕10个工作日2.民主评议:乡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主持,村居委会协助参与评议人员:基层政府人员、村居委会成员、党员、村居民代表〔超过2/3〕程序: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现场评议、形成结论5个工作日3.公示:在村居公示栏公示7天审查审批1.调查:抽查30%以上普查〔近亲属、有疑问、被举报〕2.确定金额〔全额/差额〕、分类施保〔四类主体〕3.公示:公示期7天发放1.原那么上社会化发放2.按月发〔每月10日前〕,金融不兴旺农村可按季度发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申请,应当()。a.口头通知街道办事处并退回材料b.口头通知申请人并退回材料c.书面通知居民委员会并说明理由d.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D张家一共4口人,家庭人均收入为600元,而张某所在城市的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人均800元,那么张某一家按月应领取的城市低保金数额为〔〕A200元B600元C800元D1000元知识点:低保金的发放C1.复核:乡镇街道负责,分类复核每年一次---特殊家庭〔城市三无、重病、重残且计收根本无变化的低保家庭〕每半年---根本稳定家庭每月---城市收入来源不稳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每季度---农村2.低保家庭定期报告家庭情况3.长期公示:县民政部门4.公开群众监督举报: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动态管理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特困人员:即三种“三无”人员。ø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ø或其法定义务人无能力赡养〔抚养、扶养〕ø老年人、残疾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国家提供供养2、〔单项选择〕村民老王今年71岁,丧偶已经5年。目前已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陷入贫困。其唯一的女儿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能力帮助老王。老王欲申请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须向当地审批机关提供其女〔〕方面的证明材料。A方案生育B遵纪守法C赡养能力D文化程度1、〔单项选择〕以下符合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人员是A慧慧,5岁,父母双亡,暂由姑姑抚养B林某,32岁,智障痴呆,由父母抚养C黄某,72岁,单身无子女,无劳动能力D兰某,69岁,因病无劳动能力,有一对儿女在村务农CC内容:(1)提供根本生活条件;(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3)提供疾病治疗;(4)办理丧葬事宜。〔二〕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与方式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并与城乡居民根本养老保险、根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根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形式: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三〕特困人员供养申请对象申请供养:(1)家庭成员或委托村居委会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2)乡镇政府街道调查、提出初审意见,公示、报县民政部门审批。(3)县民政部门批准,公布;政府主动供养〔四〕特困人员供养的终止前提:供养对象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程序:〔1〕村居委会或者供养效劳机构告知乡镇街道,〔2〕乡镇街道审核〔3〕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供养〔4〕公示。第三节受灾人员救助与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知识点一、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知识点二、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主要法律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0年〕受灾人员救助----自然灾害受灾人员救助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平安事件中民政部门负责的生活救助,参照执行〔一〕自然灾害救助总那么1.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原那么: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2.自然灾害救助组织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二〕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工作

1.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启动预警响应2.灾害发生并到达启动条件的,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3.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及时归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4.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工作〔四〕自然灾害的灾后救助工作过渡性安置: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住房重建:对象确定—村居委会民主评议—公示—乡镇政府街道审核—县民政部门审批根本生活救助:10月底前统计,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根本生活困难和需求〔四〕自然灾害的救助款物管理1.负责主体:县级以上政府财政、民政部门:负责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监督使用;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分配、管理物资。2.捐赠管理:专款专用、无偿使用。定向捐赠: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无指定意向捐赠:

政府接受的由县以上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灾害救助;

社会组织接受的由该组织按有关规定用于灾害救助4.救助款物使用:ø紧急转移安置;ø根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ø教育、医疗等公共效劳设施和住房的恢复重建;ø救助物资的采购、储存和运输;ø因灾遇难人员亲属的抚慰等。5.面向社会公布6.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五〕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法律责任知识点二、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一〕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1.城市: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具体包括:〔1〕未参加职工根本医疗保险的低保对象;〔2〕已参加职工根本医疗保险但负担仍较重的人员及其它特殊困难群众。2.农村: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具体包括:〔1〕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2〕地方政府规定的符合条件的其他贫困农民〔二〕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1.城市:医疗费补助: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局部、单位应报销局部及社会互助局部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原那么: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形式: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2.农村1.城市:〔1〕申请①递交书面申请----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②填表----《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③提供相关材料。〔2〕核查①核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医疗救助部门核查;②签署审核意见----在《申请审批表》签署审核意见〔3〕审批①核实----区县民政局核实②审批----在《申请审批表》签署审批意见,核实救助金额。〔三〕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2.农村:〔1〕申请①提出书面申请---向村委会提交申请书;②填表----填写申请表;③提供各种证明材料;④民主评议---经民代表会议评议后表报乡镇政府审核。〔2〕审核①审核---乡镇政府进行逐项审核;②调查核实---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调查核实;③报批---对符合条件的报县〔区市〕民政局审批。〔3〕审批①复审核实---县民政局对乡镇报批材料复审核实;②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批准享受医疗救助金额;③说明理由----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管理使用原那么: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收支平衡账户:“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四〕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1.筹集基金来源:(1)公共财政预算和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的资金;(3)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4)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2.使用首先,确保资助救助对象全部参加根本医疗保险,其次,保险报销后的医疗补助救助方式: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科学制定救助方案,合理设置封顶线,稳步提高救助水平。4.基金管理〔1〕结余: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2〕接受监督: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和救助金额按季度向社会公布,在村〔居〕委会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3〕监督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定期检查---民政部门会同人社、卫生计生等部门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地方各级民政和财政•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3.基金支出〔1〕原那么上实行财政直接支付〔2〕参保参合:拨至专帐中〔3〕一站式即时结算〔4〕未开展一站式即时结算:原那么上转账,减少现金支出1、李明已参加城镇根本医疗保险,因严重交通意外造成双腿残疾,伤势很重。治疗之后,仍觉得个人负担较重,所以申请了城市医疗救助。最后,李明的医疗费用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根本医疗保险支付5900元,商业医疗保险支付7400元,单位报销16000元,社会捐助11000元,医疗救助基金补助了12000元,医院减免费用8000元,个人支付30000元。因此可得出李某享受的城市医疗救助一共〔〕元。A23000B31000C36900D60300答案:B解析: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力量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医疗机构自愿减免的有关费用李明享受的城市医疗救助=社会捐助+医疗救助基金补贴+医院减免费用即,11000+12000+8000=31000第四节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二、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1.对象: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适当救助:〔1〕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2〕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2.形式: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3.标准:保障教育救助对象根本学习、生活需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根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并公布。1.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特困家庭子女其他〔二〕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和工作目标2.目标:根本实现普通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高中阶段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补助〔三〕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程序和资源1.程序:申请〔本人或将监护人〕—调查核实〔村居委会〕—审核〔乡镇政府、街道办〕—复核、审批〔县民政部门〕2.资源:民政:民政负责供养的未成年人---分类施保教育:以救助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为重点社会力量:各类捐资助学工程、工程知识点二、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一〕住房救助含义、标准与申请1.对象: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2.实施方式: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3.困难和救助标准:县以上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开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公布。4.申请与保障:〔城镇家庭〕〔二〕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政策1.调整公共租赁住房年度建设方案〔2014年〕2.整合公共租赁住房政府资金渠道地方资金、中央补助,国家开展改革委补助投资3.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结合本地区经济开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建设与运营本钱、保障对象支付能力等因素,动态调整租金4.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管理制度综合考虑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程度、收入水平、申请顺序、保障需求以及房源等情况的根底上,合理确定轮候排序规那么,统一轮候配租。第五节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新增〕知识点二、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三、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一〕就业救助的含义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法,给予就业救助。低保家庭至少保证一名就业〔二〕就业救助的申请与批准申请---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效劳机构提出登记---社区公共就业效劳机构就业效劳---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低保失业人员3次以上据不接受相关就业效劳—减或取消低保;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知识点二、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一〕临时救助含义、申请与标准1.含义: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根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根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2.临时救助的总体要求坚持应救尽救,确保求助有门,及时救助;坚持适度救助;坚持公开公正;坚持制度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坚持资源统筹,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3.临时救助的对象家庭对象:因意外,疾病等原因,致根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根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低保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个人对象: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根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没有户籍的限制4.临时救助的申请、受理和审核审批家庭、个人本人或委托他人申请—乡镇街道直接受理或协助向民政部门申请—相关机构主动发现受理的情家庭、个人本人或委托他人申请—乡镇街道直接受理或协助向民政部门申请——乡镇街道直接受理或协助向民政部门申请—5.临时救助的救助方式与救助标准方式:发放临时救助金、发放实物、提供转介效劳标准:县级确定,推进省级标准统筹6.临时救助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1.救助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告知〕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②无亲友投靠③不享受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④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引导护送---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通知急救机构救治----突发急病人员2.救助的形式:救助站救助一般不超过10天3.救助的内容:食物、住处、救治、联系、乘车凭证〔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形式与内容救助程序知识点三、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法律援助是指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效劳,政府提供给他们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效劳。〔一〕法律援助的范围1.行政、民事案件代理〔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赔偿〔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社保、低保〔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两金〔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三费〔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报酬〔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的。---见义勇为2.委托刑事辩护或诉讼代理〔1〕犯罪嫌疑人未聘请律师〔2〕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3〕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3.指定刑事辩护人〔1〕被告人有意愿委托辩护但无经济能力负担代理费〔2〕被告人是盲、聋、哑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3〕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4〕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审查〕根据《法律援助条例》,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以下被告人中,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进行经济状况审查的是()。a.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b.被告人肢体残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c.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d.被告人可能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答案:a〔二〕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程序1.申请ø法律援助机构的属地管辖ø提交相关材料:身份证明、经济困难的证明、案件材料ø形式: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2.审查ø要求补充相关材料,未补充视为撤销ø决定援助ø不予援助并说明理由王大娘年老体弱,在甲县独居,一直由儿子赡养。近年来,王大娘感到儿子支付的赡养费无法满足生活需要,要求居住在乙县的女儿也支付赡养费,但女儿以没有义务为由拒绝支付。王大娘欲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但无力支付诉讼费用。如果王大娘寻求法律援助,她应当向()提出申请a.

甲县法律援助中心b.乙县法律援助中心c.

甲县人民法院d.

乙县人民法院答案:b1.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法院将相关文书开庭前10日送达法律援助机构2.援助机构开庭前3日确定指定辩护指派的律师3.援助律师遵守职业纪律---不能收费4.终止法律援助---四种情形第一,受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第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第三,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第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5.结案6.法律咨询效劳〔三〕法律援助的实施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王某被指派帮助特困户老李打一场关于赡养费的官司,最后由于证据不充分而被法庭宣布败诉,以下说法恰当的是:A老李的官司费用由其个人支付B王某的办案补贴由法院支付C王某的办案补贴由法律援助机构支付D王某的官司败诉,根据规定他无权获得办案补贴C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第二节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第三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第四节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第一节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老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平安以及参与社会开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国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根底、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效劳体系。”“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知识点一、老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1.小李与患病的母亲产生矛盾,于是和母亲达成口头协议,一次性给付母亲医疗费等共3万元,从此双方脱离母子关系。此后母亲因需继续治疗,要求儿子继续承担赡养义务。以下关于小李与母亲协议效力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小李和母亲达成的协议无效b.小李和母亲达成的协议须经过公证前方为有效c.小李和母亲达成的协议有效,小李无需继续履行赡养义务d.小李和母亲达成的协议有效,但小李应视情给予母亲资助答案:a2.赵某已经70岁,家住农村,无劳动能力,且儿女双亡。根据有关规定他可以要求政府提供五保供养,这表达了他享有〔〕。a.财产所有权b.医疗保障权c.社会救助权d.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答案:C知识点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第二节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妇女权益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二、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知识点一、妇女权益的主要内容1.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关于妇女合法权益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母亲比父亲对未成年子女拥有更多的监护权c.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名额应占有30%以上d.学校在录取学生时,任何专业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答案:a2.公民有结婚和离婚的自由。以下男方提出离婚的情形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男方在女方怀孕期间提出离婚b.男方在女方分娩后一年内提出离婚c.男方在女方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提出离婚d.男方在女方失业后三个月内提出离婚答案:d知识点二、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未成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二、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方法知识点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知识点四、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安置知识点一、未成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1.生存权: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和存在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2.开展权:指享有足以促进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开展水平的权利。3.受保护权:指未成年人依法接受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的特别保护。4.参与权:指未成年人参加各种社会生活和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活动并通过发表言论和采取行动对其产生影响的权利。5.受教育权:指未成年人依法接受与其生理、心理法开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当遵循的原那么包括(

)a.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b.家庭保护为主,学校与社会保护为辅c.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d.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开展的规律与特点e.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答案:ade知识点二、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方法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关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末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b除犯重罪外,对未成年人犯罪,不予追究法律责任c父母或者其他临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d除父母外,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答案:c

知识点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二〕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8种〕〔三〕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四〕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措施〔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内容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进行预防犯罪的法制教育。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责任人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司法行政部门、共青团、少年先锋队、职教机构、用人单位、少年宫、青年活动中心、居〔村〕委会、父母及其他监护人都是责任人。包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监控、

学校的教育与管理、

社会环境监控与管理、

传媒与出版物管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措施〔二〕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屡次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屡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1.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九种违法行为:〔三〕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2.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包括:工读学校的矫治(父母、监护人、原学校)

司法矫治〔14岁以下;16岁以下;〕

社会包容〔社区矫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和报道〔不满18周岁〕;对未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对犯罪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帮教和权利维护。〔四〕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措施〔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知识点四、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安置〔一〕孤儿安置1.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地方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认定。2.安置:亲属抚养〔监护〕机构养育〔鼓励家庭式单元结构养育〕家庭寄养依法收养〔二〕孤儿根本权益保障1.建立孤儿根本生活保障制度〔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2.提高孤儿医疗康复保障水平〔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方案〕3.落实孤儿教育保障政策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高中、高等教育:优先资助成年后在校就读,政策继续有效4.扶持孤儿成年后就业〔享受就业救助政策,可优先安排到公益性岗位〕5.加强孤儿住房保障和效劳〔享受住房救助政策〕〔三〕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和工作队伍建设1.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蓝天方案、资金保障〕2.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队伍建设〔培训、工资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证书和〕3.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作用〔根本救助、家庭效劳〕〔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各部门义务职责明确〕2.加大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犯罪力度3.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4.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5.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源头预防和治理第四节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残疾人权益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三〕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和工作队伍建设1.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蓝天方案、资金保障〕2.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队伍建设〔培训、工资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证书和〕3.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作用〔根本救助、家庭效劳〕〔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各部门义务职责明确〕2.加大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犯罪力度3.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4.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5.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源头预防和治理知识点一、残疾人权益的主要内容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局部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他残疾。残疾人权益:康复权;文化生活权;社会保障权;无障碍环境;教育权;劳动就业权;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一〕康复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完善康复体系,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1.总体方针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社区康复为根底、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开展符合康复要求的科学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加快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效劳。2.康复机构建设3.康复活动开展4.康复人才培养5.康复器械提供康复的工程《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开展纲要》〔2011-2016年〕康复主要任务:—完善康复效劳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效劳”目标。—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效劳;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13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给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根本型辅助器具。我国初步形成了从根底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二〕教育1.要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2.残疾人教育保障3.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劳动就业1.就业方式〔集中安排25%以上;一般单位1.5%以上;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鼓励开办个体〕2.就业促进〔税收减免政策和其他扶持政策,指标下达各单位,残疾人优先核发营业执照等照顾〕3.就业保护和培训〔四〕文化生活〔五〕社会保障1.社会福利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护理补贴等2.法律救助3.供养和托养4.公共效劳〔六〕无障碍环境1.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2.信息交流无障碍3.共效劳机构和提供优先效劳和辅助性效劳4.选举权行使便利〔七〕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1.任务目标:2015小康//2020全面实现各种权利保障2.政策保障3.扶持措施贷款、培训、技术培训、扶持就业创业、救助知识点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一〕残疾人组织责任受理投诉,支持帮助维权,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侵权行为,支持诉讼。对侵害特定残疾人群体利益的行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二〕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三〕行政执法人员责任1.对权申诉、控告等压制不予查处,打击报复的责令改正,行政处分。2.未依法履行职责,对侵权行为未及时制止或未给予必要帮助,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行政处分。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第五章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第二节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第三节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婚姻缔结的法律规定知识点二、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知识点三、婚姻解除的条件、程序和法律后果知识点四、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知识点一、婚姻缔结的法律规定结婚---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一〕结婚的条件结婚的条件分为两类: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1.结婚的必备条件〔1〕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2〕男女双方必须到达法定婚龄〔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2.结婚的禁止条件〔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2〕禁止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结婚〔二〕结婚的程序1.结婚登记机关一方户口所在地的民政机关2.结婚登记程序申请----审查----决定〔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无效婚姻无效婚姻:指已经成立的婚姻违反结婚的条件〔主要是公益要件〕,依法被宣告为无效,从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的婚姻。1.种类:违反一夫一妻制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患有禁止结婚疾病的为到达法定婚龄2、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人: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3、请求权期期间:法定的无效婚姻的情形存在4、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及程序:人民法院5、法律后果:夫妻权利义务;财产协议、照顾无过错方;子女可撤销婚姻指已经成立的婚姻违反结婚的条件〔主要是私益要件〕,经撤销权人申请,由有权机关依法予以撤销的婚姻。因胁迫而缔结的婚姻属于可撤销婚姻。1、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人: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2、请求权期期间:一年3、可撤销婚姻的宣告机关: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4、法律后果:夫妻权利义务;财产协议、照顾无过错方;子女知识点二、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家庭关系范围: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祖孙、兄弟姐妹关系〔一〕夫妻关系1、夫妻将的权利义务〔1〕姓名权〔2〕职业、学习和社会活动自由权〔3〕婚姻住所决定权〔4〕日常家事代理权〔5〕方案生育义务〔6〕扶养的权利义务〔7〕继承权2、夫妻财产制我国夫妻财产制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法定财产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财产,除另有约定或夫妻法定个人特有外,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1〕、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五类〕①工资,奖金;②生产,经营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赠予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⑤其他应归共同所有的财产。〔2〕、夫妻个人特有财产的范围〔五类〕①夫妻一方所有的婚前财产;②夫妻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③遗嘱或遗赠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④夫妻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其他应归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夫妻约定财产制指夫妻依法采取协议的方式,对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事项作出的约定,排除法定夫妻共同财产制的适用。1.可以自由约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局部各自所有、局部共同所有。2、书面形式: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口头约定只有在夫妻双方均成认下才能认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法定财产制。3、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1、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父母子女关系有两大类:自然血亲: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非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法律拟制:养父母子女关系;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2、子女对父母的权利与义务关系〔1〕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无附加条件〕〔4〕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二〕父母子女关系1、祖孙关系〔1〕祖(外祖)父母对孙(外孙)子女有抚养义务;〔2〕孙(外孙)子女对祖(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2、兄弟姐妹关系〔1〕成年的兄姐对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义务;〔2〕受过兄姐扶养的弟妹对兄姐有扶养义务;〔三〕祖孙、兄弟姐妹关系根据《婚姻法》,以下财产中,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是()。a.一方婚前购置并约定归个人所有的住房b.一方婚前接受父母赠与所得的住房c.一方婚后依法定继承所得的住房d.一方婚后依赠与合同接受赠与其个人的住房真题〔2011.19〕答案:c〔另:2010.15〕知识点三、婚姻解除的条件、程序和法律后果离婚分为登记离婚、诉讼离婚

〔一〕登记离婚登记离婚也叫依行政程序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并对与离婚有关的子女和财产等问题达成一致,经过有关行政部门认可即可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离婚制度。登记离婚的条件:1、双方自愿2、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问题已有适当处理离婚登记的程序:申请、审查、决定指夫妻双方对离婚或者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的一种离婚制度。1.诉讼离婚法定标准: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视为感情破裂的法定情形:〔1〕重婚或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二〕诉讼离婚2、诉讼离婚的程序:调解-----判

3.关于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重婚或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2〕、关于女方在特殊情况下离婚的特别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小周的丈夫张某是现役军人,两人结婚多年。现小周提出离婚。根据《婚姻法》,以下关于小周提出离婚要求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小周要求离婚必须征得张某同意b小周要求离婚无须征得张某同意c如果张某有重大过错,小周要求离婚无须征得张某同意d小周要求与张某离婚必须征得张某所在部队的同意真题〔2010.16〕答案:c〔另:2012.21〕1.离婚在夫妻身份关系上的后果〔1〕夫妻身份消失〔2〕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终止〔3〕继承权丧失2.离婚在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1〕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原那么。①男女平等。②照顾女方以及子女利益。③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④照顾无过错方。⑤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⑥尊重当事人意愿。〔2〕对外债务的清偿共同债务共同清偿;个人债务个人归还〔三〕离婚的法律后果离婚对夫妻的法律后果〔3〕离婚家务补偿适用情形---它适用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用分别财产制的当事人。适用条件---请求补偿的一方因抚养教育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离婚对子女的法律后果1.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不因离婚而解除2.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1〕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归属问题。根据子女权益和双方具体情况;10岁〔2〕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20%-30%;50%〔3〕离婚后的探望权问题。离婚救济制度1、离婚经济帮助经济帮助的性质:指理论时一方无法维持当地根本生活水准处于生活困难境地的,由另一方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与适当帮助的制度。经济帮助的条件:一是,离婚时,要求帮助的一方确实已经存在困难又无力解决。二是,经济帮助仅限于离婚时。三是,提供帮助的另一方应有负担能力。2离婚损害赔偿指配偶一方因法定过错行为而给他方造成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害并导致离婚的,在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构成要件:①有损害事实:〔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精神损害〕②配偶一方有法定过错:〔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③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④离婚损害赔偿仅限于离婚时⑤请求权人无过错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根据我国《婚姻法》,以下离婚案件中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是()。a.张某,生活困难、无住房b.齐某,丈夫与婚外异性同居已1年c.高某,多年照顾公婆、承担家务d.徐某,丈夫经常赌博屡教不改真题〔2011.20〕答案:b〔另:2012.20;2010.70〕知识点四、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1、指有关组织对遭受家庭成员非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各种援救、帮助的手段和方法。救助措施劝阻------村〔居〕民委员会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制止------公安机关2、侵害家庭成员权益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阻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抱歉、丧失继承权、丧失监护权、中止探望权、解除收养关系等

第二节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知识点一、收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知识点二、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知识点三、收养解除的条件和程序知识点四、收养解除的法律效力知识点一、收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原本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一〕一般收养成立的条件1.被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不满十四周岁的(1)丧失父母的孤儿;(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2.送养人的条件(1)孤儿的监护人。(2)社会福利机构。(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某些排除性规定3.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1)无子女(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3)年满30周岁(4)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5〕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的补充规定:第一、单身男性收养女性,年龄至少相差40岁。第二、夫妻共同收养、共同送养4.必须有成立收养关系的合意收养人与送养人达成合意;征得10岁以上被收养人的同意〔二〕特殊收养成立的条件1.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2.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社会福利机构查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不受无子女和一名的限制3.收养继子女:不受14周岁、1名的限制〔二〕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注意:必须进行收养登记自愿订立收养协议自愿办理收养公证1.登记机关---县级民政部门2.收养登记的程序申请---审查----登记男性公民王某,无配偶,拟收养一名福利院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