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_第1页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_第2页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_第3页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_第4页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科常用操作技术

针刺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

手法来治疗疾病。

一、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

圆而不钝的毫针。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

粗细适宜的针具。

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

针为原则。常用体位主要有:

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3)侧卧位: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穴位。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项和背部穴位。

3、消毒:1)针具的消毒2)医生手指的消毒3)针刺部位的消毒。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穴位上,以右手持针,

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腌穴。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

入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

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

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

从提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三、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行针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上提下插。

2)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转。

2、行针的辅助手法:

1)循法:用手指顺着经络的循行路线在腌穴的上下轻柔地循按。

2)弹法:在留针的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

3)舌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甲

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4)摇法:用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像摇铃样轻轻摇动针柄,使其左右

摆动。

5)飞法:手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

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捻转,使针身轻微震

颤。

四、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

1)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

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2)提插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

长,以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

1)捻转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或拇指向

前,食指向后,以左转用力为主。

2)捻转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或拇指向

后,食指向前,以右转用力为主。

3、疾徐补泻

1)疾徐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2)疾徐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

4、迎随补泻

1)迎随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刺入。

2)迎随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经刺入。

5、呼吸补泻

1)呼吸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2)呼吸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6、开阖补泻

1)开阖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2)开阖泻法。出针后摇大针孔而不按。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五、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

1、异常情况:

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a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

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致针刺

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

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

细欲绝。

b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

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

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

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c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

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

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

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

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

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a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腌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

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

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b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

转,提插时一,则病人痛不可忍。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

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腌穴附近,进

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

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

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

消除滞针。

C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

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

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

发生。

3)弯针: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腌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称为弯针。

a原因: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致针尖碰到坚硬组

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

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b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

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处理出现弯针后,即

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

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

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

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c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

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

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4)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

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a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

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腌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

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

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b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

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c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

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镜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

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使断针暴露体外,

右手持镜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

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d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

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

针或留针时一,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

身全部刺入腌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

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

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

硬拔。

5)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a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b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断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c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

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

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

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d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

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2、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

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舐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腌穴,如合谷、

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

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囱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腌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小儿

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

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

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一)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

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

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

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

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

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

感到灼痛时,即用镜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

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

患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二)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

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

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

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

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

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

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

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

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

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

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跨、腹中积块及未

溃疮疝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

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

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

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

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

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

升,症状改善为度。

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

酒调和作饼,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

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

如阳痿、**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

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

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

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

灸后可重复再用。

(三)艾条

艾条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

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

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

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腌穴部位或患处,约

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

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一,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

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

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

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

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

灸治。

(四)药条灸

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常用的有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

1.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

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月俞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

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

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2.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五)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

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月俞穴得气后并

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

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

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

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三、注意事项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

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

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

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

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

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更应

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

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

郁产生不良后果。

灸法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

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施灸时,对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选用

直接灸法,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舐部不宜施灸。

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

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

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亦可引

起灸伤。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

紫药水。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

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此外,

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更应注意。

拔罐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拔罐

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

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

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

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

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儿

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

一、操作方法: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

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

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

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儿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

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

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

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

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

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

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

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

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

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

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痴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

伤皮肤。

二、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

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

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

心。

2.患者体位

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

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

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髓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

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用

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

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

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

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

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

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

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

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

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6.施术

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

(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

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

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

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

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

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