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一、单选题1.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确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文字的独创,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记的,是人类或达到才智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下列对文明产生的表述正确的是()A.原始采集和渔猎——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发展——阶级出现——国家产生B.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字出现C.原始采集和渔猎——早期城市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D.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分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意自己的基本须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建了条件,也就产生了私有制。随着私有制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也就出现了阶级分化。有产者为了疼惜自己的私有财产,国家暴力机器也就应运而生,即文明产生的先后表现有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文明产生的先后表现有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ABC项表述错误,解除ABC。故选D项。2.商朝甲骨文“德”字没有“心”旁,也不常见。西周金文“德”字加入“心”旁,且经常被周人提到,并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依”。这种变更反映了()A.文化影响范围扩大 B.儒家道德观念形成C.周人关注人的努力 D.神权迷信思想破除【答案】C【解析】【详解】“德”字从无心到有心变更,说明“心”的重要性,而“心”则是人的体现,因此反映出对人的作用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影响范围,解除A项;儒学春秋出现,解除B项;废除的说法错误,解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某班历史爱好小组制作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分裂并存 B.泾渭分明 C.多元兼容 D.源远流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分布图体现了当时中华各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兼容,C项正确;分裂并存、泾渭分明及源远流长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合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在卿大夫、士、庶等人眼中并没有向周王效忠的意识,说明分封制下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解除A项;由题意可知,家国同构并不利于强化王权,解除B项;血缘政治是强化贵族地位的,解除D项。故选C项。5.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下面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西坡遗址与《灵宝西坡遗址的发觉与思索》B.汉朝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闻C.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D.良渚遗址与良渚古城遗址复原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可知王国维强调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确定程度上可以证明部分历史的真实性,殷墟甲骨卜辞属于考古文物,《史记•殷本纪》属于文献史料,符合二重证据法,C项正确;西坡遗址属于考古文物,但是《灵宝西坡遗址的发觉与思索》并不属于文献史料,解除A项;远古炎黄传闻,属于神话传闻,真实性有待考证,解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复原图,属于后人的主观想象图,并不能和良渚遗址形成互证,解除D项。故选C项。6.下图为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先秦和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统计图。这个图反映出()A.战国时期铁农具一般运用 B.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C.先秦冶铁技术有较大提高 D.秦汉政府重视推广铁制农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汉铁农具大量运用,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B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是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了,但反映不出普及,解除A项;材料只是铁农具数量,不能说明冶炼技术的提高,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解除D项。故选B项。7.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依据“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依据‘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革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解除A项;“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此表述过于确定,只能打击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除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制度是变革的核心,解除D项。故选B项。8.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苛刻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苛刻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发夹、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见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见无为而治、逍遥,解除A项。墨家主见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依次不符,解除CD两项。故选B项。9.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敬重、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依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敬重、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敬重、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定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调,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该学者意在说明()A.秦朝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中心集权制度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题意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朝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中国统一的新局面的要求,具有合理性,C项正确;A项并非钱穆主要想说明的观点,解除A项;题目材料不涉及郡县制的内容,解除B项;题干主旨是对秦朝创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评价,没有提及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解除D项。故选C项。11.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依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解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12.西汉初期,政府曾规定:“百姓假如生儿子,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女子15岁未嫁人,要被罚款,到30岁还未嫁出去,加罚5倍人头税”。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旨在()A.减轻农夫负担 B.强调宗法观念 C.缓和阶级冲突 D.复原社会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政府实行嘉奖生育男丁,对超龄未嫁女子进行惩处的政策,目的是增加劳动力,建立小家庭模式,以促进生产,复原经济,D项正确;“对超龄未嫁女子进行惩处”不能体现减轻农夫负担,解除A项;在家庭中强调宗法观念应当体现在强化长幼秩序和孝友观念、规范继承秩序等方面,这些材料都未提及,解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主要为发展生产、复原经济,对于缓和地主和农夫间的冲突作用不大,解除C项。故选D项。13.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干脆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减弱王国力力,加强中心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减弱宦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臣们的奏疏不能干脆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结合所学,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应当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可得出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减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推恩令减弱王国力力,加强中心集权,材料做法主要是减弱相权,解除A项;材料做法主要是减弱相权,不是提高儒学地位,解除C项;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权臣,减弱宦官权力,解除D项。故选B项。14.下列各项中与所供应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形势图有关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曲辕犁的推广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地图“西域都护府”、“长安”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西汉的都城是在长安,因此这是西汉时期的地图,而汉武帝派遣张骞出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C项正确;A项发生在东汉,解除A项;曲辕犁推广是在唐朝,解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也是发生在唐朝,解除D项。故选C项。15.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对汉景帝的功绩鲜有提及,全篇多是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而班固的《汉书.景帝纪》记载的多是汉景帝的仁德之君形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据此可知,文献史料具有()A.形象直观性 B.阶级性 C.主观倾向性 D.批判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对汉景帝的功绩鲜有提及,全篇多是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而班固的《汉书景帝纪》记载的多是汉景帝的仁德之君形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可知,对汉景帝的描述,司马迁着重在天象异变、自然灾异方面,而班固则是在仁德之君形象以及太平盛世景象方面,说明文献在作为史料时具有确定的局限性,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史料的局限性,没有体现直观性以及批判性,解除AD项;司马迁和班固同属于统治阶层,且材料没有体现文献史料的阶级性,解除B项。故选C项。1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A.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发展兴盛,皇帝要借助士族的势力来巩固统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目的,未涉及观念等,解除B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拉拢士族,巩固政权,未涉及纯净血统,统一思想,解除D项。故选C项。17.从公元2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多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大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匈奴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渐渐走向交融,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经济尚未出现转型的轨迹和趋势,解除B项;长期动荡和冲突减弱而非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解除C项;据所学,材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流行及其对儒学官方正统地位冲击的信息,解除D项。故选A项。18.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修建大运输河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宝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A.人工运输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依据材料“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宝以存立”可知,大运输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沟通,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输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解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水路并举,解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解除C项。故选D项。1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阅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果,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A选项是对世官制的描述,解除A项;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解除B项;;D选项是对察举制的描述,解除D项。故选C项。2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依据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工程”并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然后交给六部中的工部详细实施,B项正确;ACD项运作程序均有错误,解除AC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显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合。——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合》材料二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详细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特别重视吸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特别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答案】(1)主要观点:华夷有别,华尊夷卑;以礼乐文化区分华夷;夷狄与华夏可以相互转移。(2)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历史影响:强化了华夏认同;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传承了中华文明;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解析】【详解】(1)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从先秦以来,中国人显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可知,华夷有别,华尊夷卑;依据材料“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可知,以礼乐文化区分华夷;依据材料“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合”可知,夷狄与华夏可以相互转移。(2)角度:依据材料“《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可知,政治认同、制度认同;依据材料“《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可知,血缘认同;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特别重视吸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特别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可知,文化认同。历史影响: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从强化了华夏认同;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传承了中华文明;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影响。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书目其次讲及第一条子目。其次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君主专制请依据所学学问,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两条子目(每条子目下需写3个史实)。【答案】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运用/工商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士阶层的崛起/诸子学派/深远影响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及所学可知,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百家争鸣、华夏认同等角度来补充条目。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值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主见中心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确定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