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命题点1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1.[2024河北]“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起先频繁出现。这一现象(D)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默认嫡长子为太子,不须要明示,故“太子”一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春秋时期,“太子”一词起先频繁出现,说明太子并非法定,宗法制遭到破坏,争夺“太子”之位的现象较多,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而不能反映社会尊卑有序,故A项解除;继承问题与分封制没有干脆关系,故B项解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太子”之位的激烈争夺,而无法体现权力过渡平稳,故C项解除。2.[2024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独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D)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起先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楚国周边地区归附楚国后,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照旧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且王位世袭制度并未消亡,故B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解除。3.[2024重庆]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出现这种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西周、春秋时期,分封制下,诸侯建立国,卿大夫建立家,所以“家”是一个政治单位;而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其已经不再具有政治意义,A项正确;材料中“家”的变更与法家、儒家思想无关,B、D两项均解除;宗法制建立于西周时期,且与材料中所述现象无关,C项解除。命题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4.[2024江苏]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全部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确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除,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C)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夫阶级冲突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解析由“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全部的田地征取赋纳”可知,辕颇的措施类似于鲁国的“初税亩”;由“遭到拥有确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除,逃亡到郑国”可知,当时陈国已经出现土地私有化的现象,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照旧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A项错误。春秋时期的“国人”不属于农夫范畴,B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与挑战诸侯权威无关,D项错误。5.[2024海南]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三十万兵力。这一变更主要是因为(B)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析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王室军队人数与战国诸侯军队人数的对比,反映的是诸侯力气的不断强大,分封制渐渐走向瓦解。军事理论用于指导斗争,无法说明军队人数变更的缘由。×B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战国晚期,就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三十万兵力;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加,为军队人数的增加供应了条件。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材料所述变更的主要缘由。√C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旧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新制度如官僚制逐步形成。诸侯国力气的强大是推动分封制等旧制度走向瓦解的重要缘由,故政治制度的演进是材料所述现象带来的结果而非缘由。×D项地形地势的利用与材料反映的军队人数的增加无干脆关联。×6.[2024全国卷乙]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C)A.养精蓄锐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旺盛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下,农夫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现自给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汉初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养精蓄锐政策,解除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的有关信息,且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旺盛,解除D项。命题点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7.[2024全国卷乙,9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嘉奖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行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行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同日而语。——摘编自《荀子》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缘由。(9分)解析第(1)问,可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荀子本人的立场等角度分析。答案(1)缘由:秦国变法强调嘉奖军功,使军队形成尚功利的风气;秦依靠军事力气侵吞别国,不断扩大统治区域;秦国军队缺乏礼义教化;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主见仁义之师。(9分)命题点4诸子思想8.[2024全国卷甲]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C)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解析A项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并未实录历史事实。×B项孔子的目的是维护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不是为了提升周王权威。×C项楚国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春秋时期,随着楚国实力的增加,楚国国君自称为“王”,而孔子仍称楚王为“楚子”,这说明孔子尽力维护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秩序。√D项材料未涉及楚国与中原的文化的比较,无法体现文化差异。×9.[2024海南]《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C)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看法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确定确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由此可知,孔子秉持不偏不倚的看法,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尊卑等级,A项错误。博爱节俭是墨家的思想主见,B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见,D项错误。10.[2024河北]《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B)A.加强君主集权B.复原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王室衰微时,讽刺时政的《关雎》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便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编订《诗》《书》。由此可知,孔子编订《诗》《书》的目的在于复原周礼,故B项正确。11.[2024全国卷甲]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见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主动支持解析由材料可知,老子认为“礼”是道德、仁义沦丧的产物,而孔子认为“礼”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二者在反思西周礼乐文化这一共同基础上,各自提出了对“礼”功用的相识,故选A项;老子对“礼”持否定看法,也不主见维护夏商周制度,无法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他与孔子的思想也难以得到统治者的主动支持,故解除B、C、D三项。12.[2024全国卷甲]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B)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解析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这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项正确。孔子在政治上主见以德治国,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解除;韩非在政治上主见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解除;墨子在政治上主见“尚贤”“非攻”,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解除。13.[2024天津]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见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提倡统治者(C)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解析孔子强调为政者要身正,韩非子强调立法者要遵遵遵遵守法律律律律,二者分别从道德方面、法律方面提倡统治者规范自己的行为,故C项正确。14.[2024江苏]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缘由在于(B)A.复原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斗争须要解析依据“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家学派主见关注一般民众的利益,其能够兴起的主要缘由在于它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孔子主见复原礼乐制度,解除A项;儒家强调社会等级和谐,解除C项;法家主见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适应了兼并斗争的须要,解除D项。15.[2024湖南]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C)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与士阶层的活跃有关。士原本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东周后期成为学问阶层并受到公卿大夫的倚重。他们学识渊博、志向宏大,政治参加意识猛烈。他们彼此辩驳,思想渐渐交融,百家争鸣的局面渐渐形成,这一局面的出现冲击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传播的区域既有重合也有不同,这就导致有的地区多种学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区只有一种学派,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各诸侯国的思想并不统一,而思想不统一是不利于政治统一的,解除A项;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项解除;各家各派针对社会乱象提出了自己的主见,以迎合各国君主进行争霸的须要,D项因果关系颠倒,解除。16.[2024山东]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见“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解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见用法治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主见群臣用礼义来教化百姓,这体现了尚法存礼,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敬天”“崇德”的内容,解除B、C两项;“外儒内法”思想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