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_第1页
第六章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_第2页
第六章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_第3页
第六章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_第4页
第六章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战后初期的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一节旧殖民体系的解体一、旧殖民体系解体的因素1、战后在民族独立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曾经是近代资本主义先驱的殖民主义体系,在经历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帝国主义的鼎盛阶段后,最终土崩崩溃。应当说殖民主义的解体不是偶尔的,它是当时世界多种合力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作为互动的一种世界体系,宗主国的衰落和被奴役民族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导致它的崩溃。它是宗主国力量日趋衰落和欧洲殖民帝国自身危机不断加深的一种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殖民帝国利益发生绝对冲突、殖民利益最终无法调和的结果,而每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它们的力量受到不同限度的削弱。二战中殖民帝国、特别是英法等仅存的老牌殖民帝国受到更为沉重的打击,战争结束时,“日不落帝国”事实上已经日薄西山,法兰西殖民帝国也风光不再,只有美国积极地以新殖民主义的方式在全世界到处插手。2、与此同时作为殖民主义对立面的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并逐步从主线上动摇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正是殖民主义自身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宗主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极力压制殖民地的民族工业,给殖民地生产力导致很大破坏,但为了长远的经济目的,为了可以从殖民地源源不断地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它们又不得不在殖民地哺育新的生产力。如同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厂主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导致新的生产力”。英国撤离印度前,在印度投入了相称的资本,创办了银行,办起了黄麻工厂,修建了多条铁路,铁路里程达成40524英里。战争年代宗主国向殖民地的大量“订货”,也刺激了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大发展。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这过程中缓慢地壮大起来,并向宗主国发起挑战。二战期间,殖民国家不仅无法完全控制殖民地的事务,甚至严重依赖殖民地的支持和供应。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力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壮大起来,最终成为殖民主义的终结者。3、“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也给殖民主义敲响了丧钟。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普及,白人种族优越论的神话被解构,人类各族群之间生而平等的观念日益得到赞同和支持。殖民主义者在传输欧洲"文明价值观"、推广欧洲语言的同时,也将欧洲的人本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输入殖民地人民的脑海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欧洲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中殖民地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及其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自信心。例如法国沦陷后,戴高乐将军将阿尔及利亚作为"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大本营,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成了“战斗的法国”的大后方,法属非洲殖民地为戴高乐收复法国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队伍中有近30万是非洲人。尽管法国不再称非洲为殖民地,并给殖民地人民以“法国公民”的权利,试图把他们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但为时已晚,殖民地人民已经觉醒。二、殖民体系解体的概况殖民体系解体的过程,也就是殖民地民族国家获得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自20世纪初已经开始,但真正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则是在二战之后。从亚洲、非洲到拉丁美洲,随着殖民主义体系堤坝的坍塌,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民族独立的高潮一方面出现在亚洲,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力量各个地区有所不同。二战前亚洲是殖民列强争夺最剧烈的地区,除日本和土耳其之外,亚洲各国都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战中日本被英美打败,英国也严重削弱。东亚国家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战后反殖民主义的领导力量,这些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随着着武装斗争。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于1949年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朝鲜人民刚摆脱日本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又遭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朝人民通过3年的并肩抗战,终于保持住朝鲜民族的独立。1945年8月,越南人民发动起义,以武力赶走了殖民者,获得独立。但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越南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8年的抗法民族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美国继朝鲜战争后,接过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衣钵,在印度支那侵略扩张,印度支那人民被迫开展持久的反殖反帝斗争。在南亚地区,印度相继发生的士兵起义、农民暴动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亦使英国的殖民统治难认为继。1947年6月,大势已去的英国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规定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宣告独立(东巴基斯坦后又变成孟加拉国)。南亚的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也出现了民族独立的呼声,英国殖民者被迫正视现实,逐步将权力交还给两国。1948年2月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老挝(1945)、缅甸(1948)、尼泊尔(1951)、柬埔寨(1953),马尔代夫(1965)宣布独立。西亚地区原大多是英法的“委任统治地”。二战后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和伊拉克先后爆发独立运动新高潮,规定英法取消不平等条约,撤出军队。英国迫于形势于1946年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认可约旦独立。同年英法殖民军队也先后撤出叙利亚和黎巴嫩,叙利亚宣布独立。1950年伊朗人民发动了反对外来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斗争,动摇了英美在该国的势力。1958年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随后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和英磅区,动摇了英国殖民主义在西亚地区的根基。此后,塞浦路斯(1960)、科威特(1961)、也门(1967)、卡塔尔(1971)、巴林(197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等西亚民族国家相继宣告成立。非洲的非殖民化过程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民族独立运动基本上由北向南发展。二战结束时,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和埃及3个独立国家,占非洲大陆90%以上面积的广大地区仍处在英、法、比、西、葡、意、荷等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经历了战火洗礼的非洲人民在大战结束后,立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运动。北非地区最先爆发了反对宗主国的民族独立斗争。阿尔及利亚一方面向法国殖民统治发起了挑战,“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领导人民坚持展开了英勇的武装斗争,最终迫使法国签订《艾维昂协议》,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突尼斯、摩洛哥等国于1956年分别摆脱法国、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埃及的独立在192023就得到英国的认可,但它并没享有真正的民族独立权利,英国军队长期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地区。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政变,推翻埃及的法鲁克王朝,结束了英军占领埃及74年的历史。北非地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加纳成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黑非洲国家。南部非洲、东部非洲也都不同限度地掀起了反帝反殖斗争。总体上在非洲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国家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大部分民族的独立都是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取得的,即通过宪法改革和议会选举迫使殖民当局对其殖民政策做出某些调整和改变。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虽然早在18-19世纪就取得了民族独立,但长期以来拉美地区仍然受到欧洲列强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压迫,美国也一直把拉美看作是自己的“后院”,运用新殖民主义的手法获取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特别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地缘政治的优势,运用英国和法国势力衰微的时机,加紧对拉美地区进行扩张和渗透。1947年9月美国与拉美国家建立了“泛美联盟”,次年又成立了“美洲国家组织”。从战后初期到1950年代,美国几乎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诸方面牢牢控制了拉丁美洲,粗暴地干涉拉美国家的内政。美国的新殖民主义行径遭到了拉美国家普遍的反抗。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古巴革命为新的起点,拉美国家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反美风暴,一些附属殖民地也相继获得独立。三、旧殖民体系解体的影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惊叹道:“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以前还不存在如此迅猛进行的这样一次革命性反复。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二战前亚非拉地区只有36个独立国家,战后随着着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有90多个国家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一大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构成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从而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高涨、第三世界国家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如非洲统一组织、安第斯条约组织等),不仅在本地区国际事务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殖民主义乃至所谓“后殖民主义”或霸权主义仍在继续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侵略。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实力优势,无刻不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对这些国家施加压力和影响。第二节亚洲一、战后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涨和印巴分治1、印度反英运动的高涨关于印度我们在世界现代史上学到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掀起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于甘地的软弱,英国政府拒绝了甘地提出的英国自治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9月3日英印总督宣布印度为参战国,英国颁布《印度国防条例》,宣布印度处在战时状态,限制印度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拉拢印度参战,竭力劝英国允许印度独立,并向印度派驻10几万军队,想取代英国的位置,1942年3月英国派遣下院领袖克里浦斯赴英,并带上《印度改革方案》(克里浦斯方案),遭到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反对。8月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果甘地被逮捕。战后随着亚洲人民反帝斗争的高涨,数年来遭奴役的印度人民日益觉醒,掀起了反英斗争高潮。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力量重要是以甘地、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和成立于192023的穆斯林联盟,主席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该党主张穆斯林教徒与印度教徒团结,与国大党共同进行反英斗争。但真纳主张的民族性是以伊斯兰信仰为前提的,与甘地主义的宗教伦理和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国大党发生了矛盾。加上英印殖民当局的挑拨离间,这两大政党的分歧日益严重。真纳转而主张在印度建立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为主的国家,印度拥有7000万穆斯林,真纳的主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40年3月22日至24日,全印穆斯林联盟在真纳的主持下举行会议,通过了历史性的《巴基斯坦决议》,3月23日,真纳在来自印度各地的十万穆斯林集会上宣布:“在印度的西北部和东部(现为孟加拉国)这两个穆斯林民族占多数的地区应当成立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与印度斯坦并存。真纳认为这是解决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冲突、实现民族独立的唯一现实可行的出路。战争结束后,印度的重要矛盾是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人民规定独立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反英情绪不断高涨。英印军队中印度籍士兵的反英起义把斗争推向了高潮。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印度籍水兵对英国军官的种族歧视态度非常愤怒,一再规定改善待遇,但得到的却是更为严厉的处罚。1946年2月18日,孟买海军训练营的印度籍水兵举行起义,第二天港内20艘海军舰只上的水兵和地勤人员共约20230多人群起响应。起义者扯下英国国旗,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英国帝国主义”、“印度必胜”等标语,起义蔓延到印度其他港口城市。英印殖民当局极为惊恐,迅速抽调大军前往弹压,起义水兵们进行了武装反抗。22日孟买20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声援起义的水兵。由于国大党和穆联领导人认为起义违反了非暴力原则,不支持水兵的行动。23日罢工委员会宣布停止战斗,起义失败,2023余人在冲突中伤亡,大批水兵被英印当局强制复员。然而各地规模更大的群众斗争却一浪高过一浪。1946年印度共发生了1600次罢工,与工人罢工相呼应,孟加拉、马拉巴、克什米尔、特拉凡科、特伦甘纳等地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特伦甘纳的农民起义波及到3000个村庄和300万人口,农民游击队发展到10000多人。水兵、工人和农民的斗争汇成一股反英洪流,剧烈冲击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估计假如要彻底扑灭印度的反抗火焰,至少需要50万名占领军。2、西姆拉圆桌会议严峻的现实迫使英国改变殖民统治手段,另寻对策。艾德礼首相认可:“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目前形势是不行的。1946年的局面不是192023、1930年或甚至是1942年的局面……”。他宣布在印度推行宪制改革,进行合法选举,准备向印度资产阶级作出更大让步,以缓和反英情绪,继续维持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1946年2月19日,水兵起义的第2天,艾德礼派遣由印度事务大臣劳伦斯、商务大臣克里普斯和海军大臣亚历山大组成的内阁特使团到达印度,与各政党领袖和土邦王公进行会谈。5月5-12日使团成员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代表在西姆拉举行圆桌会议,商讨印度前程问题。由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意见严重分歧,会谈没有取得任何成果。5月6日使团自行公布了一份白皮书,提出未来印度的方案:(1)建立一个由各行省和土邦参与的联邦,享有自治领权利;(2)各省和土邦有广泛的自治权;(3)各省区按宗教的原则分别成立两个穆斯林多数区和一个印度教区的省集团;(3)设立总督领导下的临时政府和制宪会议,负责制定宪法。7月按英国使团拟定的计划,印度举行制宪会议选举。国大党获得209个席位,穆斯林联盟获得75席,其他党派获得14席。8月印度临时政府成立,总理由总督兼任,副总理由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担任,并宣布8月16日为争取巴基斯坦的直接斗争日。这一天加尔各答等地发生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之间的冲突,死亡达千人,10月穆斯林联盟勉强加入临时政府,但不愿参与制宪会议,使穆斯林联盟的分离情绪日益高涨。3、《蒙巴顿方案》1946年终艾德礼与尼赫鲁、真纳在伦敦举行会晤。1947年2月20日艾德礼在英国下院发表新的政策宣言,“这种局势也许引起危险,不能让无限制地存在下去,英国最迟将在1948年6月之前从次大陆撤退”,把英属印度政权移交给印度人,并任命蒙巴顿为印度总督。3月两大教派之间又发生冲突,仅在拉瓦品地区一个乡就杀死了800人。6月3日德里和伦敦同时公布《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7月18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宣布从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成立两个独立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蒙巴顿方案》规定,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巴基斯坦和土邦三部分。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巴基斯坦涉及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人口4400万,其中穆斯林3100万人;西巴基斯坦由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俾路支构成,居民2500万人,其中穆斯林800万。其余各省组成印度联邦,人口22500万人。原有的562个土邦在新政府建立后,有权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但不能自治。这些土邦共有人口8100万,面积占印度全境的2/5。法案还规定总督将以英王陛下的名义批准自治领通过的任何法律。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真纳任总督。15日,印度独立,尼赫鲁任政府总理。两国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巴基斯坦在1956年3月23日颁布宪法,将自治领改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4、印度、巴基斯坦分治的后果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是两国人民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也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蒙巴顿方案》对印度资产阶级作出了让步,但留下了严重的隐患。《蒙巴顿方案》公布后,印度发生严重的宗教大仇杀,约有50万人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的互相残杀中死去。“圣雄”甘地为平息冲突,在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到1951年大约有720万穆斯林成群结队举家迁往巴基斯坦,同时大约有890万印度教徒扶老携幼从巴基斯坦前往印度。他们衣食无着,流落街头,形成数量庞大的印巴难民。《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地划定印巴两国边界,东西巴基斯坦又相隔1600公里,导致双方边界争端不断。

克什米尔: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因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导致的。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方案出笼。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想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睬。1948年8月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巴基斯坦占有30%。按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通过关于公民投票的决议,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己有利,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印度对此则持有异议。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睬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领了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批准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协议》签订后的十数年,克什米尔高原相对安静下来。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行的核实验使这对宿敌改善关系的势头戛然停止;1999年2月,峰回路转,印巴两国总理以独特的“巴士外交”使双边关系重新启动,在随即发表的“拉合尔宣言”中两国政府发誓要成为好邻居;然而宣言的精神还没有来得及贯彻,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印巴关系的脆弱性。3个月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又兵戎相见。

1999年春夏之交,克什米尔战火重燃。来自印度的报道称,在印军春季恢复对实控线的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的穆斯林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这些高地对印度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易手,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到锡亚琴冰川的公路就会被“渗透者”所掌握,从而切断锡亚琴冰川的供应线,改变以前划定的实控线。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本次行动,由于以格尔吉尔等高地的位置和地形而论,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和后勤补给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想象的,并且“渗透者”中“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穆斯林“自由战士”所为。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8000—1800英尺的高山作战极为困难,穆斯林武装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据报道整个军事行动中印方的死亡人数达500多人,损失了米格—29、幻影—2023战斗机、直升机等现代化装备。军事行动连续两个月,印军才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202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达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半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达,希望停火永久连续下去。

2023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队“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2023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初次通车,启动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2023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通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批准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三、菲律宾、缅甸、泰国的独立152023麦哲伦的船队到达菲律宾时,为了占领这块新发现的土地,率领60多名殖民者进攻该岛,结果在激战中被本地人刺死,后被西班牙占领。美西战争之后,美国打败老牌殖民者西班牙成为菲律宾的新“主人”。菲律宾人民反对一切外来殖民统治,不断将民族独立运动推向进一步。1934年,美国殖民当局颁布《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批准菲律宾资产阶级建立自治政府的规定,并许诺2023后菲律宾完全独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被日本占领,1942年1月,日本在菲律宾建立傀儡政权---“行政委员会”,1943年又导演了一场假独立闹剧,宣布建立独立的“菲律宾共和国”,但菲律宾人民在菲共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1944年10月,在菲律宾抗日人民军队的配合下,美军重新登上菲律宾群岛。日本投降后,美国恢复殖民统治,竭力弹压民族民主力量,并企图修改《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推迟菲律宾的独立,激起了菲律宾人民的愤怒。1945年9月23日,马尼拉爆发了有60000人参与的反美示威,示威者规定独立、自由、民主、土地。在人民的压力下,美国决定将政权移交菲律宾。1946年4月,菲律宾举行大选,自由党领袖里罗哈斯当选为自治政府总统。罗哈斯曾在日伪政府任职,由于他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号,并讨好美国,得到了美国的支持。7月4日,菲律宾独立典礼在马尼拉鲁尼塔公园举行,里罗哈斯宣誓就任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菲律宾独立后,先后与美国签订了若干协定,有1946的《美菲贸易协定》、1947年的《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和《美菲军事援助协定》、以及1951年的《美菲共同防御协定》等。通过这些协定,美国继续占有和使用菲律宾的海空军基地,并享有诸多特权,美菲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50年美国把菲律宾拉进“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

美国军队长期驻扎在菲律宾,名义上是为了菲律宾的安全和稳定,但事实上破坏了菲律宾主权的完整。并且,美国士兵在菲律宾的劣行严重干扰了本地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损害了菲律宾人民的尊严。菲律宾人民掀起了驱逐美军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缅甸,原为英国的殖民地,1941年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泰国入侵缅甸,成立于1939年8月15日的缅甸共产党(昂山任党总书记)就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3月27日,“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昂山发全国抗日武装武义,5月1日解放了首都仰光,将日寇赶出缅甸。日本投降后,英国军队想以“盟军”的身份,企图重建对缅甸的统治,但遭到缅甸人民的坚决反对,1947年1月,昂山等赴英国谈判,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1947年4月成立了以昂山为总理的临时政府,6月10日制宪会议召开,通过了缅甸为独立共和国的《缅甸联邦宪法草案》。英国政府对此十分气愤,7月19日昂山和6位部长被杀。8月2日,组成了以吴努为首的临时政府,通过了《缅甸联邦宪法》,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正式成立,吴努任领导人。泰国,在我国的古书上也称暹罗,公元1238年就在湄公河上游以素可泰为中心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王国----素可泰王国。此后,泰国历史上经历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350--1767),吞武里王朝时期(1767--1782)和曼谷王朝时期。19世纪中叶后,列强相继入侵,进入20世纪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依靠外国人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革运动----朱拉隆功改革。192023企图推翻君主政体,建立共和国,但遭失败。1932年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939年6月改暹罗为泰王国,1945年发表“和平宣言”,奉行中立政策,恢复暹罗国名,1949年5月又改名为泰国。四、马来亚和印尼独立1、马来亚的独立马来亚长期以来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期间,日本大举进攻东南亚,驻守的英军不堪一击,马来亚遂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秋天,英军以“受降”为名在马来亚登陆。本来坚持抗战的各派武装力量与英国占领当局达成协议,自行解散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成立的部队和各级政权。10月,英国殖民当局公布《马来亚政治改革白皮书》,拟将马来亚9个土邦分而治之。1946年12月,殖民当局又颁布《改制建议书》,把新加坡从马来亚单独划出设“直辖殖民地”,恢复本来各土邦素丹的特权。1948年2月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告成立。英国殖民当局自认为站稳了脚跟,6月当局颁布“紧急法令”,宣布马来亚共产党和其他进步组织为“非法”,开始围剿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对反抗殖民统治的活动实行严厉弹压。1949年2月马来亚人民组成民族解放军,为驱走外来压迫、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了7年的抗英游击战争。英国殖民军疲于奔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55年,英国调整殖民政策,宣布马来亚实行“部分自治”。4月10日,马来亚联盟党成立,准备参与即将进行的全国大选。联盟党又称“马华印联盟”,是马来亚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由3党联合组成:马来人组织“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华人组织“马华公会”;印度人的国大党。7月,马来亚联盟党在大选中获胜,该党主席阿卜杜勒·拉赫曼出任自治政府总理。拉赫曼代表马来亚前往英国谈判,规定给予马来亚独立。通过多次会谈,1955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告成立,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1963年7月,英国、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在伦敦签订成立马来西亚联邦的协定,同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告成立,文莱拒绝参与。在马来亚联合邦酝酿独立时,新加坡人民在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领导下,与其他党派密切合作,为获得自治而奋斗。人民行动党宣称奉行“独立的、非共产主义、非暴力和民主的社会主义”,与英国进行了多轮关于宪制改革的谈判,1958年,英国核准“新加坡自治方案”,许诺给新加坡自治邦的地位。1959年5月,新加坡举行大选,人民行动党获得54%的选票,成为议会多数党,李光耀出任政府总理。6月,英国政府接纳新加坡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邦,英国人仍保存国防、外交、修宪等大权。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被作为一个州并入。1965年8月9日,由于同马来亚在政治、经济上的矛盾锋利化,新加坡宣布退出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李光耀出任共和国总统。2、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1596年荷兰入侵,为争取民族独立战争,1825—1830年爆发了蒂波尼哥罗领导的爪哇人民起义,1822—1837伊曼.彭左尔领导的伊斯兰教师集团抗荷战争和1873—1944年的亚齐之战。20世纪初,在俄国192023革命和1911辛亥革命影响下,印尼的民族组织纷纷独立,第一个组织是“祟知社”-----“至善社”。192023德克尔创建“东印度党”,第一次提出了“印尼是印尼人的印尼”,192023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1929年在苏加诺倡仪下,联合十多个民族组织成立“印度人民政治联盟。”1942年3月9日,日军占领印尼,一方面严厉弹压印尼共产党和其他爱国政治组织的活动,开展所谓“亚洲的光明、亚洲的领袖、亚洲的保护者”的“三亚运动”,另一方面采用怀柔政策,释放了为争取独立而被荷兰殖民当局流放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代表人物苏加诺、哈达等,并在战败之际宣称要“恩赐”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拢络人心,成立了涉及苏加诺、哈达等人的“筹备独立委员会”。(1)印尼的八月革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共产党及爱国青年决定不接受“恩赐”,展开独立斗争,开始了“八月革命”。他们派出代表与苏加诺、哈达等人谈判,说服他们与民众一起争取独立。面对人民高涨的爱国热忱,苏加诺和哈达与8月17日签署《独立宣言》,苏加诺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宣告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诞生。独立的消息立刻传遍全国,印尼到处响起了“默迪卡”(印尼语"独立"之意)的欢呼声,人们纷纷夺取日本士兵的武器,解放大小城乡。8月18日,印尼各界领袖共同参与“独立筹备委员会”,通过共和国宪法,成立了国民委员会,苏加诺和哈达分部被推选为正、副总统。随后,建立共和国军队。(2)《林芽椰蒂签订协定》1945年9-10月,英国军队以受降名义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的一些港城登陆。被日本人打败、逃亡到澳大利亚的荷印殖民官员以及荷兰军队尾随其后重新占领印尼。印尼军民奋起反抗,英荷试图重建殖民统治的计划受到沉重打击,并迫使英荷占领军与印尼共和国政府谈判。11月15日,荷兰与印尼在井里汶市附近的林芽椰蒂签订《林芽椰蒂签订协定》,荷兰被迫认可印尼对爪哇、苏门答腊和马尼拉的领土主权,印尼答应与荷英联军占领下的婆罗洲等地组成一个联邦,认可荷兰女王为联邦元首,恢复外国资本在印尼享有的特权等。印尼政府在主权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但荷兰殖民者签订《林芽椰蒂协定》只是为争取时间,重新积聚和部署力量。1947年7月20日,荷兰撕毁协定,调集12万大军,出动飞机和军舰,向印尼发动大规模殖民战争,印尼人民英勇抵抗,第一次抗荷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殖民侵略军,印尼政府组织自卫抵抗,但由于力量悬殊,再加上内部不和,共和国陷于危机之中。此时,美国为插手印尼,以中立者身份出面调停。10月,联合国成立了由美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3国代表组成的斡旋委员会。1948年1月17日,印尼和荷兰在美国军舰“伦维尔”号上签署《伦维尔协定》,规定双方“就地停火”,划分双方军事分界线;印尼共和国只保有中爪哇的一小部分和苏门答腊的内陆地区;在印度尼西亚联邦成立之前,荷兰仍对印尼享有宗主权。(3)“茉莉芬事件”上述丧权辱国的协定遭到了印尼人民的强烈反对,印尼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通过《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新道路》的决议,规定改组政府,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拯救祖国。共产党的呼吁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引起印尼政府的恐慌,也引起美国的不安。9月18日,在美国支持下,政府军向驻扎在茉莉芬的革命武装部队发起进攻,政府诬称“共产党在茉莉芬夺取政权”,在全国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有36000人被捕,10000余人被杀害,这即骇人听闻的“茉莉芬事件”。(4)第二次殖民战争1948年12月9日,荷兰殖民者不宣而战,向印尼发动第二次殖民战争。荷兰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迅速占领首都日惹,一周之内占领印尼各大重要城市,并逮捕了苏加诺、哈达、沙里尔等政府要员。荷兰殖民者行径激起了印尼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也招致亚洲和世界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一些国家严禁荷兰飞机过境,困守印尼的荷兰殖民军得不到支援。美国也对荷兰施加压力,迫使荷兰接受联合国的调停。(5)印度尼西亚独立1949年5月7日,荷兰和印尼在雅加达签订停战协定,苏加诺、哈达等人遂即获释。8月,荷兰与印尼代表、亲荷兰的各邦代表、以及联合国印尼委员会代表在海牙举行圆桌会议,11月2日签订《圆桌会议协定》。根据协定,印尼共和国与15个亲荷兰的傀儡邦共同组成印尼联邦共和国,荷兰将政权移交给新成立的联邦共和国;印尼联邦共和国与荷兰及荷属苏里南和库拉索共同组成“荷兰-印尼联邦”,荷兰女王为联邦元首;认可外国人本来在印尼享有的一切权益;偿还所欠殖民政府的50亿盾债务;西伊里安岛仍由荷兰人继续占领。12月9日,印度尼西亚联邦正式成立,苏加诺出任总统,哈达任总理。12月27日,阿姆斯特丹和雅加达同时举行主权移交典礼。这一象征性的典礼标志着荷兰对印尼长达340之久的直接殖民统治的结束。但荷兰与印尼之间仍然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1950年8月14日,印尼联邦众议院宣布解散联邦,15日,苏加诺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印尼与荷兰达成取消“荷兰-印度尼西亚联盟”协议。1956年4月,印尼国会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的法案,彻底结束了荷兰在印尼享有的所有特权,争得了独立地位。但西伊里安岛仍在荷兰占领之下。1956年5月,印尼政府就收回西伊里安提出与荷兰交涉,通过曲折的谈判,1963年5月,西伊里安终于回到印尼的怀抱。

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独立斯里兰卡,旧称锡兰,1972年改名为斯里兰卡,在我国的史书《大唐西域记》里称“僧伽罗”,《诸蕃志》称“细兰”,《海国闻见录》称“西昆”。锡兰,梵文的意思为“狮子”,我国的史书或佛经上称“狮子国”或“执狮子国”。152023,由于遇上印度洋的风暴,萄萄牙的舰队初次到达锡兰。152023,一支由19艘军舰组成的葡萄牙舰队在科伦坡附近的科兰托塔港口靠岸,从此开始了对锡兰150年的统治。17世纪随葡萄牙势力的衰落,荷兰崛起,1658—1796又沦为荷兰。18世纪初,英国的力量迅速崛起,1796年2月英国攻下科伦坡,在斯里兰卡建立了殖民政权。二次大战后,由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殖民体系的全面危机,1948年2月4日,斯里兰卡获得独立,定国名为锡兰,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马尔代夫,公元三世纪左右,锡兰和印度的移民开始在马尔代夫群岛居住,公元112023,马尔代夫建立了伊斯兰教苏丹国,1558年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573年被赶走,1645年荷兰殖民者来到马列尔代夫,1662年向马尔代夫派遣所谓“友谊代表团”,法国殖民主义者也在17世纪一度染指此地。七年战争(1756--1763)后,马尔代夫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932年马尔代夫建立了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34年英国认可其独立,外交、内政、国防由苏控制。二战后,全球性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更加蓬勃发展,1948年锡兰独立后,当时英国还不乐意放弃马的利益,一直到1978年11月11日,通过全民投票,马尔代夫成立共和国。六、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独立叙利亚和黎巴嫩在一战后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二战期间,英国和自由法国的军队进驻这两个国家。1941年9月28日,为了取得殖民地的支持,戴高乐将军宣布两国独立。1943年12月,自由法国政府又明确表达乐意放弃委任统治。但大战结束后,戴高乐并没有履行诺言,英法占领军拒不撤出,并竭力弹压本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叙、黎两国人民拿起武器,开展反英法占领的斗争。1946年2月,叙利亚和黎巴嫩向国际社会寻求支援,呼吁联合国采用行动,尽早结束英法占领。联合国安理睬作出外国军队迅速撤离叙、黎两国的决议。1946年4月17日,英国和法国从叙利亚撤走最后一批殖民军队。叙利亚将这一天定为独立日。1946年末,英法殖民军彻底撤出黎巴嫩。至此,两国获得完全独立。约旦在一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023,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称外约旦,建立了外约旦酋长国,仍然处在英国的委任统治之下。1946年3月22日,英国与外约旦签订同盟条约,废除委任统治,认可外约旦独立,但仍保存驻军等特权。3月25日,外约旦宣布独立。1947年5月,改国名为哈希姆外约旦王国。1948年3月,英国与外约旦签订为期2023的《英约同盟条约》,英国借此条约继续控制外约旦。1949年4月,外约旦改国名为哈希姆约旦王国。1957年3月,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约旦政府宣布废除同盟条约,7月,英国军队被迫撤出约旦,约旦获得真正的独立。第三节非洲一、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兴起的因素非洲,是世界上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全洲通常分为北非、中非、东非、南非和西非五个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整个大陆能称得上独立的只有埃塞俄比亚(1896、10、26)和利比利亚(1847、7、26)两个国家,一战后埃及于192023宣布独立,但仍受英国的控制。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兴起,是由有利的国际条件和非洲自身的因素促成的,相比之下,非洲国家的独立晚于拉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但晚也有晚的好处,就是国际条件更加有利,也有更多的经验可借鉴。(1)英法被削弱,英法矛盾加剧,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非洲重要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被严重削弱,使他们失去了对非洲殖民地的控制能力。50年代初,法国在印度支那战场的失败和1956年英法在苏伊士战争中受挫,标志着英法帝国主义的衰落。他们也看到,美国正准备“填补真空”,取而代之,苏联也在加紧扩张,与其用强力把自己的原有势力范围驱向他方,不如用改良的方法使之留在自己的身边。(2)社会主义的壮大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非洲人民的解放斗争有了坚强的后盾。(3)非洲的独立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同步的,它得到了亚洲和拉美广大民族独立国家的同情和支持。1955年的万隆会议公报明确指出:“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公报还表达,支持阿尔巴尼亚、摩洛哥、突尼斯人民的独立。此外,尚有非洲自身的内因:(1)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的若干年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其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非洲的投资,发展了采矿业,壮大了新兴的社会力量。(2)战争教育发群众,培养了革命的力量。在二战中,有数以万计的非洲人民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巴黎解放前,“战斗法国”军队里的非洲人比法国人还多。他们在战斗中经受了锻炼,得到了教育,提高了民族觉悟,他们成了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发起者和主力。(3)民族政党的出现,使民族独立运动有了组织上的保证。战后,非洲各种民族主义政党的建立,标志着民族的觉醒,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战前非洲只有8个民族主义政党,战后出现了147个政党和组织(1961年),他们的重要成员多由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向往自由,渴望独立,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4)非洲各国的互相支持,是非洲独立运动得以逢勃发展的特有条件,历史的文化的种族的联系,使非洲人民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有着共同的愿望和团结的基础。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概况5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从亚洲转向非洲大陆,呈现出由北向南波浪式推动的趋势。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从西非向东非和南非扩展,形成燎原之势。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国际社会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15个非洲国家相继宣布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国家独立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84%,非洲总人口的88%。1、利比亚是北非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92023,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1月英法军队分别占领利比亚的一部分领土,并成立军政府,后美国的军队也进入,建立军事基地。根据1947年的对意和约,意大利结束对利比亚的统治。1949年5月,英意秘密签订协定,企图以大国托管为名瓜分利比亚,激起利比亚人民的强烈反对,11月的黎波里塔尼亚爆发起义,同年11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英法军政府必须在1952年1月1日前将政权移交利比亚政府。据此,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布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50年代,利比亚发现石油,依靠石油大量出口,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969年9月,青年军官穆阿迈勒·卡扎菲(1942-)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国王,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2、苏丹,战后非洲第二个获得独立的国家,自1899年起沦为英埃“共管”,事实上仍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192023埃及的独立鼓舞了苏丹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战后,苏丹各政党组织代表团至开罗,提出结束英埃共管苏丹,成立苏丹民主政府。1951年10月,埃及废除埃英共管协定,英国拒不认可,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后,1953年埃及同苏丹签订了认可苏丹主权享有自决权利的协定,1953年2月,英埃就苏丹地位问题举行会谈,重新签订关于苏丹的协定,规定苏丹在3年的过渡期内建立自己的民族政府和议会。1954年1月,苏丹民族联合党组成民族政府。1955年12月,英国总督被迫辞职,苏丹议会遂通过建立主权共和国的决议。1956年1月1日,苏丹独立,成立共和国。3、突尼斯,是法国的“保护国”。战后,突尼斯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950年终突尼斯工人举行抗议总罢工,1951年12月爆发了反法大起义,1952年1月,在新宪政党领导下,全国性反法运动爆发。法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新宪政党主席布尔吉巴,以及其他民族主义政党和工会积极分子,但人民的反法斗争继续高涨。1954年,突尼斯人民成立民族解放军,进行武装斗争。此时,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斗争已令法国殖民者疲于奔命,法国被迫向突尼斯作出让步,于1955年6月同突尼斯各党派签署协议,成立由突尼斯人组成的政府,将政权力移交给新宪政党。1956年3月20日,突尼斯与法国签订联合议定书,法国认可突尼斯独立。1957年7月25日,突尼斯制宪会议废除君主制度,宣布成立共和国。次年,法军被迫撤出突尼斯。4、摩洛哥也是法国的“保护国”,该国北部狭长地带和南部伊夫尼地区又是西班牙殖民地。二战期间,摩洛哥素丹穆罕默德·奔·优素福运用法国对殖民地的依赖,规定修改192023签订的《非斯条约》,给予突尼斯更大的民族自治权,但遭到法国殖民当局的断然拒绝,1953年,素丹本人被废黜和放逐。1954年,在阿尔及利亚民族武装斗争的影响下,摩洛哥人民也展开了反法武装斗争。1955年11月,法国殖民当局被迫恢复优素福的素丹地位。1956年3月2日,法国认可摩洛哥独立。4月7日,西班牙也被迫认可摩洛哥独立,放弃它所占的北部地区。1958年,摩洛哥改国名为“摩洛哥王国”,素丹优素福为穆罕默德五世。摩洛哥收回了伊夫尼,两年后又收回了“国际共管”城市丹吉尔的主权,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5、阿尔及利亚,是法国在非洲最早的殖民地之一,1830年法国入侵,1834年宣布为法国的领土。二战中,阿尔及利亚人民为法国的解放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他们的民族境遇并没有得到改善。1945年5月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涌上街头欢庆德国投降,同时也表达了对法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规定独立的愿望,遭到殖民当局的血腥弹压,示威群众伤亡达成45000人。1946年4月,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政党--“拥护阿尔及利亚宣言民主联盟”宣告成立,该党在阿巴斯的领导下,规定法国进行宪政改革。同年,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成立了“争取民主自由胜利党”,明确提出独立规定。1954年8月,以本·贝拉为首的一批更为激进的年轻人脱离“争取自由胜利党”,建立了“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该组织在准备起义的过程中联合其他党派,组建“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吸取更多爱国人士参于争取独立的斗争。民族解放阵线的重要大纲是争取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基础、实现社会民主的独立国家,它逐渐成为反法斗争的领导力量。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爱国者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在东北部的奥雷斯山区和卡比利亚山区30多个地点举行武装起义,反抗法国殖民统治。随后,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踊跃参与民族解放军,并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起游击区。1956年8月,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卡比利亚根据地召开,选举产生全国革命委员会,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构,并成立全国协调与执行委员会,作为武装斗争的领导核心。法国调集大军进行弹压。1956年,法国殖民军增至50万人,此外尚有20万名宪警辅助作战。美国通过北约向法国殖民者提供军事物资,支持法国的殖民统治。法军的围剿和扫荡异常残酷,在起义开始后的4年时间内,有50万名阿尔及利亚人被残杀,10多万人被送进集中营,数以千计的村庄被毁灭,法国殖民当局甚至动用毒气和生物武器屠杀平民但法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法军伤亡10多万人,平均天天要消耗10亿法郎军费,法国将大部陆军、60%的空军和90%的海军投入到了阿尔及利亚战场,仍不能使阿尔及利亚人屈服。耗资巨大的殖民战争激起法国国内反战运动的不断高涨,政局动荡。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却越战越勇,13万解放军和数万名游击队员经常积极出击,不断重创法军。法国深陷殖民战争的泥潭,处境极其狼狈。1958年9月,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力量解放了全国2/3的地区,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开罗成立。临时政府后来迁至突尼斯,有30多个国家的认可它为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权力机构。12月,中国宣布与阿尔及利亚建交,并提供军事援助和游击人员培训。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也得到其他国家及国际社会的声援和帮助。遭受沉重打击的法国不得不调整殖民地政策。再度上台的戴高乐发表声明,要给予阿尔及利亚人民民族自决权,提出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公民投票。通过多轮谈判,1962年3月18日,法国终于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在瑞士的埃维昂达成协议。《埃维昂协议》规定,法国立即从阿尔及利亚撤军,认可阿尔及利亚人民享有充足的、完全的主权。阿尔及利亚批准法国有权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7月1日,阿尔及利亚人民举行公民自决投票,3日,正式宣布独立。9月25日,阿尔及利制宪议会宣布国名为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本·贝拉当选为总统。6、肯尼亚。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了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开始侵入沿海地区。19世纪中叶,英国和德国开始在肯尼亚和东非其他地区进行争夺。1890年英、德签订瓜分势力范围条约,将肯尼亚划归英国,192023宣布其为“直辖殖民地”,1952年掀起了规定土地和自由的“茅茅运动”,最初时只有2023人,后超过百万,标语是“把白人抢去的土地夺回来,废除各族歧视,规定生存,规定独立”。英国从1952年10月开始宣布肯尼亚处开“紧急状态”,调动三万多现代化的正规军前往弹压,共有9万多人被屠杀,一直到1963年独立。7、加纳: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最先觉醒的独立国家是加纳。加纳原名“黄金海岸”,是英国在非洲最发达、最繁荣的殖民地。加纳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著名的泛非主义活动家克瓦米·恩克鲁玛。作为一个抱负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非洲的统一;同时,作为一个现实的革命实践者,他充足考虑到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英属西非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英国殖民统治手法的“灵活性”,因而他主张“采用合乎宪法和法律的非暴力方式”,不采用法属北非以武装革命的方式来达成独立的目的。战后,加纳民族风格运动有了新发展。1946年,英国殖民当局在加纳进行“宪制改革”,公布了“伯恩斯宪法”。1947年12月,著名律师丹夸组织成立了一个温和的政党--“黄金海岸统一大会党”,恩克鲁玛任总书记。随后,恩克鲁玛领导“统一大会党”开展游行示威和罢工运动,试图通过和平途径来达成争取民族自治或独立的目的。1948年2月,加纳发生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恩克鲁玛被捕入狱。次年,恩克鲁玛获释后,决定另建"人民大会党",决不与英国殖民者妥协,他宣称要进行“非暴力的积极行动”,提出了“立即自治”的标语。1950年初,新成立的人民大会党发动全国性的反抗活动,各地商店罢市,工人罢工,交通瘫痪,大街上到处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停顿。殖民当局再次逮捕恩克鲁玛及人民大会党领导人。1951年2月,加纳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大选,人民大会党获得90%以上的选票,在立法议会38个席位中获得35席。英国当局被迫释放恩克鲁玛,并任命他为政府总理。恩克鲁玛虽然当选为政府首脑,但实权仍在总督手里,国防、外交、司法、财政等重要部门仍由英国人掌管。在这种情况下,恩克鲁玛不与殖民政权公开冲突,而是运用“宪制改革”,逐步扩大人民大会党在政府中的权力,争取完全自治。1954年,新宪法制定,规定议员和政府成员所有由非洲人组成。英国批准了这部宪法。1956年的议会大选中,人民大会党大获全胜,完全掌握了议会的立法权力。9月,英国被迫宣布,批准黄金海岸在英联邦内独立。1957年3月6日,黄金海岸独立,改名加纳。1960年4月,加纳举行全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国新宪法,7月1日,宣布成立共和国,恩克鲁玛当选为共和国总统。8、几内亚。是黑非洲继加纳后第2个宣布独立的国家。几内亚的独立运动对广大的法属西非和赤道非洲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几内亚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塞古·杜尔(1922-1984)。1945年,杜尔在法国总工会的帮助下,参与创建了几内亚总工会,成功地领导了多次罢工斗争。1947年5月,杜尔在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内亚民主党,开展民族独立运动。几内亚的民族运动的特点是和整个法属西非的民族独立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杜尔领导的几内亚民主党是1946年10月成立的非洲民主联盟的一个支部。法国迫于整个西非地区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改变直接统治的方式,在几內亚总督之下设立领地议会,作为征询机构。1956年塞古·杜尔当选为领地议会议员。同年,法国议会通过“主线法”,批准各个领地成立“半自治政府”。1957年3月,几内亚举行大选,杜尔领导的几内亚民主党囊括了领地议会60个席位中的56席,新成立的政府委员会中,杜尔出任副主席,法国总督担任主席,几内亚取得了法兰西联邦内的半自治共和国地位。杜尔充任副主席后,进行改革,宣布取消酋长制度,广泛吸取几内亚人参与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群众继续为争取独立而斗争。1958年,戴高乐为收拾殖民地的残局,提出用“法兰西共同体”代替“法兰西联邦”,批准各殖民地领地在法兰西共同体内建立自治共和国,在内政方面享有充足的主权,但不能独立,其国防和外交等方面的大权仍由法国人控制。1958年8月,杜尔面见戴高乐,提出独立的规定。戴高乐拒绝杜尔的规定,并以断绝与几内亚的一切联系相威胁,随后又提出在几内亚举行公民投票,就加入法兰西共同体或独立进行选择。杜尔没有屈服于压力,向国民提出“宁要贫困的自由,不要富足的奴役”的标语。1958年9月28日,几内亚人民响应杜尔的号召,举行反对戴高乐的“新宪法”,规定独立全民公决投票。在参与投票的国民中,有110多万人主张完全独立,只有5万多人乐意继续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这一结果大出戴高乐政府的意外,但不得不认可事实。1958年10月2日,几内亚宣告独立。1961年1月,几内亚正式成立共和国,杜尔出任总统。几内亚成为法属黑非洲第1个获得独立的国家,也是当时唯一敢于反对加入法兰西共同体的法属非洲殖民地。法国是在非洲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其殖民地占非洲总面积的35.6%。根据法兰西联邦海外“主线法”,法属非洲殖民地在1956年都获得了半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58年,戴高乐政府进一步宣布建立“法兰西共同体”,凡是加入共同体的海外领地都享有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大部分法属非洲国家都选择了加入共同体,只有几内亚除外。1959年,塞内加尔和马里结成马里联邦,效法几内亚,规定彻底独立。眼看大势所趋,法国政府终于采用务实政策,修改宪法,批准自1960年起让法属非洲各国独立。于是,法国在非洲殖民地的统治象多米诺骨牌同样纷纷倒塌:在1960年获得独立的国家有法属西非的达荷美(8月1日,后改称贝宁)、尼日尔(8月3日)、上沃尔特(8月5日,后改称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8月7日,后改称科特迪瓦)、马里(9月22日)、毛里塔尼亚(11月28日);法属赤道非洲的乍得(8月11日)、中非(8月13日)、刚果(布)(8月15日)、加蓬(8月17日);尚有法属东非的殖民地马达加斯加(6月26日);以及法国的托管地喀麦隆(1月1日)、多哥(4月27日)。西班牙在非洲的属地只占非洲总面积的1%,1968年10月2日,西属几内亚宣告独立,改国名为赤道几内亚。英属非洲殖民地占非洲总面积的29%,其中尼日利亚和英属索马里在“非洲年”宣告独立。英属其他非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除了肯尼亚外,相对安静。尼日利亚是西非的一个大国,其独立过程与加纳大体相似。英国殖民当局在1945年、1949年和1954年先后3次推行“宪法改革”,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步向尼日利亚人作出让步。1959年,英国准许尼日利亚举行大选,批准由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组建联合政府。1960年10月1日,英国认可尼日利亚独立,尼日利亚成立联邦共和国。此后,英属非洲其他殖民地大都依照“加纳模式”走上了独立之路:塞拉里昂(1961年4月27日),坦噶尼喀(1961年12月9日),乌干达(1962年10月9日),肯尼亚(1963年12月12日),桑给巴尔(1963年12月10日),尼亚萨兰(1964年10月24日,后更名为马拉维),冈比亚(1965年2月18日),贝专纳(1966年9月30日,后更名为博茨瓦纳),巴苏陀兰(1966年10月4日,后更名为莱索托),毛里求斯(1968年3月12日),斯威士兰(1968年9月6日)。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政府,同年10月,更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噶尼喀本是英国从德国手里接过来的托管地,1955、1956年,在坦噶尼喀人民的支持下,本地民族运动领导人尼雷尔两度赴联合国规定独立。1961年,联合国决定结束对坦噶尼喀的托管,允许其独立。比利时在非洲的重要属地是刚果,占非洲总面积的7.7%。比属刚果的独立过程艰难曲折,由于刚果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新老殖民主义势力都深深地卷入了围绕刚果独立问题的冲突,连联合国也陷入其中。在比利时极其暴虐的统治下,刚果民族独立运动遭到压抑,被西方称为“安定的绿洲”。战后,刚果人民掀起了反殖民主义残暴统治的斗争。1959年1月,刚果人民在首都利奥波德维尔举行群众集会,民族主义领袖卢蒙巴在会上提出民族独立的规定。1960年初,比利时政府被迫与刚果各民族主义政党举行圆桌会议,批准移交政权。6月30日,刚果(利)共和国宣告独立,卡萨武布任总统,卢蒙巴任政府总理。但比利时不甘心失败,随即借口刚果要驱逐比利殖民军官而对新政权发动武装侵略。比利时勾结英法,合谋扶持加丹加省的冲伯集团,制造加丹加省和开赛省的独立,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睬通过关于向刚果(利)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7月,联合国部队进驻刚果,美国也借机进入刚果,排挤比、英、法殖民主义势力。卢蒙巴对此深为不满,美国遂策动政变,推翻并杀害了卢蒙巴。从1961年9月到1963年1月,新老殖民主义者为了争夺刚果的富源展开了剧烈的斗争,最终美国人占居上风。连续不断的战乱给刚刚获得独立的刚果导致严重的人员损失。在独立后的5年中,约有50万人死于战乱。1965年11月24日,刚果国民军司令蒙博托宣布接管政权,成立刚果民主共和国,将首都更名为金沙萨,国名改称刚果(金),后更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

二、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非洲统一组织是国际上最大的区域性组织之一,它的成立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硕果,其思想源头则可追溯到泛非主义思潮。泛非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扩张到一定历史阶段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必然产物,或者说,它是由白人民族主义激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是非洲人民和美洲黑人后裔反对西方殖民统治和白人种族歧视的产物。泛非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争取整个非洲的独立,进而组织“非洲合众国”,实现非洲大陆的统一。泛非主义思潮源自19世纪末的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当时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知识分子一方面具有种族觉悟,他们认为黑人种族和民族并不比白人低劣,提倡以黑色为美,以黑色为荣,旨在树立起普通黑人民众的种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192023,泛非主义者在伦敦召开第一次泛非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黑人运动的著名美领袖杜波依斯(1868--1963)的领导下,1919—1927年先后召开了四届泛非大会,运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泛非主义通过西欧传播到非洲,并在非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成为非洲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极大地推动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人民的大团结,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非统的建立。战后,泛非主义思想进一步人心,1945年10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举行了第五届泛非大会,这次大会的代表重要来自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大会通过了恩克鲁玛起草的《告殖民地人民书》,提出了“全世界一切殖民地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进来”的标语,泛非运动的重心转向非洲大陆,并同非洲的独立运动紧密结合。从1958年到1961年,在争取非洲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互相竞争的领导集团,即蒙罗维亚集团和卡萨布兰卡集团,这两个集团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非洲国家。这两个集团之间既存在着意见分歧,也存在着导致它们互相合作的因素,即非洲统一的共同愿望。期间于1958年4月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了第一届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同年12月在阿拉克召开了第一届全非人民会议,讨论非洲统一问题号召独立国家联合为若干区域性联邦或集团,1960、1961年又先后在突尼斯和埃及召开了第二、三届全非人民大会。通过频繁的接触和思想交流,1963年5月,来自非洲31个独立国家的领导人聚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非洲独立国家首脑会议,最后于5月25日签署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告非洲统一组织的诞生。宪章规定了非洲统一组织的宗旨,即促进非洲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协调和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捍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根除一切形式的新老殖民主义等等。会议将宪章签订日---5月25定为“非洲解放日”。泛非组织重要机构有:1)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最高机构;(2)部长理事会,由成员国的外交部长或其他部长组成;(3)秘书长处为常设机构;

(4)解放委员会(又称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5)调解、和解和促裁委员会;(6)经济和社会委员会;(7)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委员会;(8)防务委员会。总部设埃塞的比亚首都亚得斯亚贝巴。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超前的抱负,泛非主义争取非洲大陆民族统一的努力在现实形势面前不可避免地碰到了挫折。非洲许多地区事实上还处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整个非洲的统一,困难是显而易见的。非洲国家之间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样,有时利益不完全一致,要协调它们的行动也不大也许。但非洲统一组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40数年来,在非洲统一组织的推动下,非洲国家在争取和保卫民族独立、促进合作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使非洲的政治和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非洲统一组织发出的“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的号召,通过非洲人民的不懈努力正在变为现实。自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以来,又有19个非洲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使该组织的成员国由31个增长到50个。三、埃及共和国的成立

1、七月革命和埃及共和国的成立192023,英国虽名义上认可埃及获得独立,但仍保存许多殖民特权。1936年,英国迫使法鲁克王朝签订为期2023的《英埃二十年同盟条约》,规定英国有权在运河区驻扎军队和使用埃及的港口。二战期间,英国依据此条约派大量军队进驻埃及,埃及虽至1945年向轴心国宣战,但埃及领土的一部提成为战场,英国运用埃及作为军事基地,征用埃及的人力、物力为战争服务。战争结束后,英国拒不撤出埃及,腐败的法鲁克王朝又运用英国的支持,实行专制统治。战后埃及革命的中心是废除1936年英埃条约,要英国撤军,争取完全独立和自由。1945年12月埃及政府向英国提出修改条约的规定,遭拒绝。1946年2月9日,数千名开罗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在阿巴斯大桥遭到血腥弹压,酿成“阿巴斯大桥惨案”,埃及的工人和学生联合组成“工人学生联合委员会”,统一领导反英斗争,并宣布2月21日为“英军滚出埃及斗争日”,这一天,10万开罗群众上街,高呼“英军滚出埃及”和“打倒法鲁克王朝”。但在解放广场遭到英军的残酷弹压,英军被迫撤出开罗和亚历山大,退入运河区。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的失败,充足暴露了法鲁克王朝的无能,1950年选举上台的华夫脱党政府又采用软弱的谈判政策,更引起群众的不满,1951年10月华夫脱党通过埃及议会废除1936年的英埃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英国拒不认可埃及议会的决议。1952年1月26日,开罗爆发50万人的反英示威,英埃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王室站在英国一边,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制造了开罗纵火暴动事件,焚毁了许多建筑,目的是迫使华夫脱党下台,1月27日,法鲁克王朝解散了华夫脱党政府,任命前宫廷大臣、亲美分子马列赫尔为相,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由:“自由军官组织”(1949年纳赛尔与一批爱国青年军官在开罗成立,成员大多余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他们关注政治和社会状况,反对英国的控制,对王室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拯救祖国,准备起义。)领导的“七月革命”。1952年2月“自由军官组织”推举穆罕默德·纳吉布将军为执行委员会主席,纳赛尔为副主席兼参谋长,着手实行起义计划。7月22日夜“自由军官组织”在开罗发动起义,不久控制了首都和军队,25日起义部队开往亚历山大,26日包围了王宫,向国王法鲁克发出立即退位的最后通牒,法鲁克被迫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然后只身乘坐游艇离开埃及,流亡意大利。七月革命取得成功。革命后,“自由军官组织执委会”随即更名为“革命指导委员会”,公布纳赛尔制定的“6项原则”即消灭殖民主义,铲除封建主义,消灭垄断制度结束资本对政权的控制,建立社会公正,建立一支强大的爱国军队,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1953年6月18日,纳赛尔宣布废除埃及君主制度,正式成立埃及共和国,纳吉布将军担任共和国总统兼总理,纳赛尔任副总理。1954年4月,纳赛尔担任政府总理,并兼任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1956年,埃及公布新宪法,6月,纳赛尔正式就任埃及共和国总统。2、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推翻法鲁克统治只是埃及革命的第一步,涉及国家主权的苏伊士运河问题没有解决。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耗时2023、付出12万人生命修建成的,但运河一直为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垄断,它们每年从运河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损害埃及的主权。1955年,运河收益1亿美元,埃及得到300万,仅占总额的3%。七月革命后,埃及政府为发展经济,决定收回运河的主权,制定用运河收益建造阿斯旺水坝的计划。1954年10月,通过艰苦谈判,埃英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协定签订后20个月的时间内分批撤出埃及。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运河地区。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在庆祝七月革命胜利4周年的群众大会上庄严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公司的所有财产、权利和义务所有移交埃及政府,原有的管理机构解散,埃及将成立新机构对运河进行管理。埃及人民终于完全收回了属于自己的权益。英法对埃及的行动大为恼怒,立即宣布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冻结埃及在两国的资产,同时调兵谴将,加紧进行军事部署。8月2日,英法美3国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运河是“国际水道”,应当实行国际管理,并提出召开有24国参与的国际会议解决由此导致的国际危机。8月16-23日,英、法、美等国在没有埃及参与的情况下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运河国际化问题,会后派出“5国委员会”代表与埃及进行谈判,埃及政府拒绝。9月12日,英、法等国又提出组织“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来管理运河,同样遭到埃及政府的拒绝。9月23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睬。10月13日,安理睬通过关于苏伊士运河问题的6项原则,重要内容有尊重埃及主权,保证自由通航,埃及照顾使用国权益等。英法的运河“国际管理”企图破产。3、苏伊士运河战争政治手段失败后,英法决定诉诸武力。英法在塞浦路斯集结军队,成立联军司令部,制定作战计划,法国还拉拢以色列共同作战。1956年9-10月,3国通过多次秘密协商,拟定了置埃及于死地的计划,即一方面由以色列向埃及西奈半岛发动进攻,吸引埃军主力,英法联军随后进占运河区,切断埃军退路,逼迫埃及政府妥协。1956年10月29日下午,对埃及严禁以色列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强烈不满的以色列出动4500多名侵略军分四路对西奈半岛发动忽然袭击,挑起“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30日埃及政府立即进行全国总动员,将驻扎在运河地区的装甲部队开往西奈半岛迎击以军。30日下午,英、法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规定双方立即停火,同时以“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规定交战双方各自从运河区后退10公理。埃及政府拒绝所谓的通牒。31日下午,英法出动大批的空军开始对埃及的机场和军事基地开罗、亚历山大港、塞得港、苏伊士等地进行轮番轰炸。英法的殖民主义行径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各国舆论强烈谴责英法的侵略。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并断绝对两国的石油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发表声明,坚决规定英法以立即撤出侵入埃及的一切武装力量,停止对埃及的侵略战争,11月1日联合国还召开紧急会议,19个亚洲国家提出立即停火,英法以撤军的议案,提案以59对5多数通过,英法的侵略气焰受到严重打出。但在英法和以色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