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昌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有机演化过程 B.无机演化过程 C.大气演化过程 D.生物演化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可知,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演化过程主要为无机演化过程,B正确。生命出现后,地球上开始进行有机演化过程和生物演化过程,AD不符合题意。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而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所以大气演化过程也是在生命出现以后开始的,C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蓝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远古宙时,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与多细胞生物。根据生物活动情况,地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

)A.经历了38.5亿年 B.细菌已经出现C.海洋开始形成 D.对后来的生物没有意义3.原始生命的地球阶段(

)A.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B.绿色植物出现C.大气成分没有变化 D.大多数时间处于多细胞生物演化阶段【答案】2.C3.B【解析】【分析】2.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开始于地球的形成,结束于38.5亿年前,经历了约45.7-38.5=7.2亿年,A错;既然没有生命,细菌也就没有出现,B错;在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海洋开始形成,C正确;原始海洋是未来生命孕育的摇篮,对生命意义重大,D错。故选C。3.生命大爆发发生在充满生机的地球阶段,A错;该阶段蓝绿藻出现,是绿色植物,B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地球大气成分逐渐发生变化,C错;该阶段大多数时间是单细胞生物的演化,D错。故选B。【点睛】冥古宙时期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演化历史中,很多地质事件都可以作为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遗产,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回答下列各题。4.历史时期出现的温暖期,导致北极冰盖消失,亚热带范围向北扩展到加拿大。这一时期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海岸线大幅度变长 B.水热资源开发难度下降C.天山积雪冰川增多 D.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5.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

)A.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 B.叶绿体的出现C.原始生命的出现 D.臭氧层的出现【答案】4.D5.B【解析】【分析】4.温暖期中高纬度热量条件改善,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D正确。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短;热量改善,但水位上升,落差减小,水能资源开发难度上升;气候变暖,天山积雪冰川加速融化,ABC错。故选D。5.由原始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含量增加,故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叶绿体的出现,B正确。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有利于原始生命的出现,臭氧层的出现有利于生命的繁衍,均不是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ACD错。故选B。【点睛】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在太古宙时期,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而蓝藻进行光合作用,其关键在于叶绿体的出现。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6.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冰期① B.冰期② C.冰期③ D.冰期④7.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顶积雪冰川较少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答案】6.D7.D【解析】6.依据题意气温最低的时期,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冰川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图中冰期④分布纬度最低,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7.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故第四纪冰期③时期,由于气温比现在低,全球各地降水整体偏少,山顶积雪冰川较多,北半球温带作物北界偏南,ABC错误。由于气温比现在低,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陆地总面积比现在大,D正确。故选D。【点睛】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读下面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8.在地质历史时期,最早出现的是(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9.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氧气的含量上升 B.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C.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 D.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答案】8.A9.A【解析】8.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出现的种类、时间是不同的。读图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故A正确,BCD错误。9.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上升,故A正确,由图知,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故B错,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故C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故D错误。观察发现甲乙两地中①、②、③、④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读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①恐龙化石

②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

③原始鱼类化石

④三叶虫化石10.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C.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答案】10.A11.D【解析】【分析】10.材料信息表明,①地层具有恐龙化石,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因此①地层属于中生代地层;②地层具有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侏罗纪属于中生代中的一个纪,因此②地层属于中生代地层;③地层具有鱼类化石,④地层具有三叶虫化石,原始鱼类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因此③、④地层属于古生代地层。由此判断,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1.图中具有动物化石的岩层中,图中④岩层在最下面,岩层最老,其中化石代表的动物——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图中③岩层居中,岩层年龄居中,其中化石代表的动物——原始鱼类属于水生脊椎动物;图中①岩层在最上面,岩层最新,其中化石代表的动物——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因此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13.和恐龙灭绝时代同期出现的生物物种是(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C.有胎盘的哺乳动物 D.蕨类植物【答案】12.B13.C【解析】12.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它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称为“鱼的时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位于古生代中期,因此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时代为中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蕨类植物均出现在古生代,与恐龙灭绝时代不同期,排除ABD;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中生代末期,与和恐龙灭绝时代同期,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陕西省神木县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4.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地势低洼,环境潮湿 B.干旱环境 C.热带海域 D.冰河世纪,气候寒冷15.下列关于恐龙灭绝假说,得到较多科学家认同的是()A.气候变迁说 B.酸雨说 C.陨石撞击说 D.地磁变化说【答案】14.A15.C【解析】【分析】本题组以恐龙脚印化石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恐龙生活环境、恐龙灭绝假说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4.地势低洼处才有可能把恐龙脚印迅速沉积掩埋保存下来,有很深的脚印,说明当地土壤较软,环境较湿,选项A符合题意。干旱环境,食物和饮用水少,恐龙一般不会涉足,排除B。热带海域很难形成清晰的脚印,排除C。冰河世纪,气候寒冷,地表坚硬,很难留下脚印,且食物少,恐龙不会涉足,排除D。故选A。15.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北部的陨石坑,陨石坑有一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地层,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这是陨石撞击说最有力的证据,也得到了较多科学家认同,选项C符合题意。“气候变迁说”、“酸雨说”、“地磁变化说”并没有找到足够有力的证据,没有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同,排除A、B、D。故选C。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6.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矿产丰富④交通便捷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7.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16.C17.A【解析】16.该地区为西伯利亚地区,该地土地辽阔,但是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图中显示人口密度大部分不足5人/平方千米,所以该地地广人稀,故①正确,②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故③正确。该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所以交通线也比较少,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17.西伯利亚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为适宜,故①正确。据图可知南部地区为叶尼塞等河上游,说明不是平原地带,海拔相对较高,故②错误。西伯利亚南部城市分布较多,开发历史较早,工矿企业多,经济发达,故③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③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8.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19.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A.⑤—湿热 B.⑥—干热C.⑦—干旱 D.⑧—高寒【答案】18.C19.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8.图中①②③④都处于中低纬地区,都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是发达地区。。选C正确。19.⑤-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⑥-南美的亚马逊平原,气候湿热;⑦-南极大陆气候干冷;⑧-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选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因素。分析下图有关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面积/104km237.879.6156.6768人口/万人12500140002361766人口密度/(人/km2)3311761.52.320.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D.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21.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开发历史的长短 B.自然环境因素C.政治经济因素 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答案】20.C21.B【解析】20.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A错误;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B错误;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发达,如巴基斯坦,D错误;因此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C正确。故选C。2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因此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B正确;开发历史的长短、政治经济因素、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会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但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础的因素,因此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水资源: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从而影响人口分布;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2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23.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答案】22.D23.B【解析】【分析】考查世界人口和国家。22.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读我国某省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回答下列小题。24.该省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A.山南地区、拉萨市 B.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C.阿里地区、拉萨市 D.那曲地区、昌都地区25.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A.沿河流分布;水源 B.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C.沿河流分布;交通 D.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答案】24.C25.B【解析】24.读图可知,阿里地区面积较大,而人口比重只有3.18%,说明人口密度非常小;拉萨市面积小,人口比重达到18.63%,比较可知人口密度最大。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图示地区为我国西藏,地势较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热量相对充足,地势较平坦,用水方便,适合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城镇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故B正确,ACD错。故选B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和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图为南非人口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南非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人口密度东高西低

②呈“多核心”集聚分布

③内陆人口分布均衡

④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7.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A.气候凉爽 B.矿产丰富 C.海运便利 D.开发历史早【答案】26.A27.B【解析】26.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南非人口分布不均,密度东高西低,呈“多核心”集聚分布,①②正确,③错误;沿海人口密度高于内陆,但不是递减,在内陆地区有人口高密度区,④错误。由以上可知,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27.约翰内斯堡地处世界最大金矿区,矿业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约翰内斯堡成为南非共和国最大的城市,故B正确;与约翰内斯堡相比,开普敦纬度更高,为临海城市,应更凉爽,A错;约翰内斯堡为内陆城市,缺乏便利的海运条件,C错;开普敦开发历史更早,D错。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长短、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都会影响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读“某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28.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都分布在()A.高海拔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低纬度地区 D.内陆地区29.图中M处,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寒冷 B.干旱缺水 C.气候湿热 D.海拔较高【答案】28.C29.A【解析】28.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地区,为中低纬度地区,C正确,B错误。这些地区主要为可流的中下游平原及沿海平原,AD不符合题意。故选C。29.由图知M地地处北极圈以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A正确,C错误。M地受北半球极地东风迎岸风的影响,降水丰富,B错误。M地地处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较低,D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0.甲、乙两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辽宁、山东 B.湖南、宁夏 C.新疆、四川 D.西藏、内蒙古31.影响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A.甲省级行政区:气候乙省级行政区:地形B.甲省级行政区:地形乙省级行政区:水源C.甲省级行政区:水源乙省级行政区:地形D.甲省级行政区:气候乙省级行政区:植被【答案】30.C31.C【解析】30.结合图例可看出,甲省区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50人以下,地广人稀,不可能是辽宁和湖南,AB错;乙省区西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100人,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最大地区可过600人以上,不可能是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可能是四川,甲地广人稀可能是新疆,C正确、D错。故选C。31.甲地广人稀是新疆,由于气候干旱,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影响因素是水源;乙省区西部为山地,地势起伏大,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成都平原,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ABD错。故选C。【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3、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32.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33.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的(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答案】32.C33.B【解析】【分析】32.根据材料可知,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它是一个比值,是分数,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流通人口多,因此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C正确;根据题意,商业区地租指数与商业区地租以及人口流量直接相关,与城市中心环境质量、商品流通量以及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并不直接相关,A、B、D都不是影响商业区地租指数的主要因素。故选C。33.读图可知,在东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高,住宅区地租指数较低,说明东北方向工业企业数量多,环境质量差,不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而在西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低,住宅区地租指数最高,说明西南工业企业数量少,环境质量优美,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故选B。【点睛】本题要看清楚图中的方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图例及其在图中所占的比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C.住宅 D.物流园区3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答案】34.A35.D【解析】34.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项错误。35.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正确。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故A、B、C错误。【点睛】本组题以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调用和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下图为云南某乡村鸟瞰图及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6.关于该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内部的空间结构主要由居民点、道路、各种农业用地等组成B.从总体上看,该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相对简单C.该乡村居民点集中连片,集聚成块状D.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是生产用地37.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振兴就是要摒弃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B.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C.振兴农村经济需要保持乡村原有自然村落的特点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答案】36.C37.B【解析】36.由图可知,该村内部空间结构其内部的空间结构主要由居民点、道路、各种农业用地等组成;该乡村居民点集中连片,集聚成块状;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是生产用地。ABD正确。该村居民点大多沿道路、河流呈带状分布。C错误。C符合题意,故选C。3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提升传统农业价值,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B正确,ACD比较片面。故选B。【点睛】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居民点、道路、各种农业用地组成。乡村土地利用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生产用地及住宅用地为主,功能分区也较简单。下图为某城市地区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8.图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①②③39.在③处Ⅰ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该处商品丰富 B.该处居民购买力大C.该处交通发达 D.该处环境优美【答案】38.A39.C【解析】38.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最强,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次之,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最弱,因此Ⅰ、Ⅱ、Ⅲ分别表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①③⑤附近,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最强,可以形成商业区,故选A。39.地租的高低与交通通达度关系密切,③处可能处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的交汇处附近,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水平较高,付租能力有所提高,C正确;与该处商品丰富以及居民的购买力关系不大,AB错;环境因素不是该地付租能力提高最可能的原因,排除D。故选C。【点睛】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总结如下图:二、未知40.下列关于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乡村内部功能分区较简单,只有居民点和道路B.乡村居民点有呈块状分布的,也有沿街道、河流等呈带状分布的C.住宅用地是乡村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D.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答案】B【解析】略三、综合题41.下图示意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形部位名称:甲是____,乙是____。(2)李村位于赵村的____方向,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____千米。(3)①②路段中,坡度更大的是____。(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____,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____。【答案】(1)

山峰

山脊(2)

西南

2.4(3)①(4)

沿公路分布

陈村【解析】【分析】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设置问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读图分析,图中甲处等高线闭合,且比四周高,可知为山峰或山顶;乙处等高线凸向低处,根据凸低为高,可知为山脊。(2)图中没有经纬线和指向标,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读图可知,李村位于赵村的西南方向。图中比例尺为1:80000,即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800米,两地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可知两村的实地距离是2.4千米。(3)①路段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②路段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4)读图可知,图中村庄大致沿公路线分布;陈村海拔在900米以上,海拔最高。42.下图是“山东省某校地理考察小组计划考察的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确定了考察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图属于提前准备的____,该图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考察地点的____要素信息。(2)从图中四个考察地点的选取来看,其位置的共同特点是都沿____分布,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选取考察地点时考虑了____的基本原则。(3)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该地区南部的主要地形是____,甲地主要地形是____。(4)根据考察的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推测,该考察小组考察的自然地理要素是____。【答案】(1)

文献资料

地形(2)

公路线

交通便捷(3)

低山

丘陵(4)地形【解析】【分析】本题目以山东省某校地理考察小组计划考察的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貌观察、等高线判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考察地点的地形属于提前准备的文献资料。(2)由图可知,图中四个考察地点都沿公路线分布,原因是交通便捷。(3)由图可知,该区南部等高线最大值为1000米,即该区海拔最高在1000~1100米,属于低山。甲地海拔不到100米,但地形有起伏,为丘陵。(4)由图可知,甲、乙和丁地位于山谷且分居山地两侧,丙地位于鞍部,因此推测,该考察小组考察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地形。43.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河谷呈U形。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___。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________,加上海水的_____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____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_____。(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向下蚀和溯源(向源头)

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

三角洲

顶托

堆积

水土流失

扩大

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

取水更便利

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解析】【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区域图为背景,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考查流域聚落分布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详解】(1)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图中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向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所以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以向河谷两岸侵蚀,即侧蚀为主,所以②处河谷呈U形。(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三角洲。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扩大。(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大,因为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中下游取水更便利。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点睛】等值线(面)图判读的一般规律(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读等值线(面)上的点规律一: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规律二: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2)比大小: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3)看疏密(比较值差)

规律三: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4)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规律四: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规律五: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5)判方向: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