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路-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二标)_第1页
环湖路-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二标)_第2页
环湖路-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二标)_第3页
环湖路-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二标)_第4页
环湖路-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二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设计合同我公司与业主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1.2相关规范、标准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5、《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6、《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8、《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1、《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07)12、《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2017年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07)13、《重庆市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9.01)1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2018]37号令)15、《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16、《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试行)》(渝建发[2018]50号)17、《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18、《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596-2010)19、《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20、《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03.01重庆市规划局)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22、《重庆市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9.01)23、《重庆市海绵城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11)2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35号2018年9月13日)25、《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建〔2018〕558号2018年10月9日)26、《建筑室外环境透水铺装设计标准》(DBJ50/T-247-2016)27、《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2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2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忠县州屏组团北侧,西邻高铁片区,北接苏家组团,与两组团隔湖相望。随着忠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忠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带动沿河地块开发、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路网具有重要意义。环湖路:为南北走向道路,设计起点K0+000平交环城西路,设计终点K2+952.33平交红星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本次实施范围为K0+960-K2+952.33,其中设置了一座主拱70m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一座306m的隧道(K2+570~K2+876),在隧道东侧沿河设置一条5m宽的步道供行人通行,设计速度4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24m。连接道道路,现状道路为双向两车道,现状时速为30Km/h,因两边既有建筑受限,路幅宽度为20.5-32.5米,本次拓宽改造为双向四车道,全长435.20m。2.2设计范围及内容本次设计内容为道路范围内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2.3上阶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上阶段海绵专项无意见。3海绵城市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结合《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本项目范围内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生态。本次设计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等技术规定及相关管理办法,对本次设计范围考虑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LID)进行建设。3.1海绵城市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道路设计及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道路LID设施只负责收集道路范围的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建设。(5)有泄流通道功能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可能产生内涝特征的低洼点。3.2海绵城市设计目标1)总体目标本项目地片区暂无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本次设计道路海绵指标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确定,指标要求如下:路侧带宽度比<30%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5%;30%≤路侧带宽度比<40%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0%;路侧带宽度比≥40%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新建项目,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不低于50%。环湖路红线宽度24m,单侧人行道宽度分别为4m、5m,本次设计道路的路侧带宽度比均属于30%~40%,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0%;新建项目,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不低于50%。具体到本项目的控制目标为本项目实际实施后所能达到的效果,不能满足的指标内容,通过周围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来完成。2)道路设计目标(1)道路LID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总目标中的不外排指标主要通过地块及其他区域中的相关设施实现。渗——提高雨水下渗率,降低道路综合径流系数。滞——设计0.2m在蓄水层,实现雨水缓排,延长汇流时间,削减雨水峰值,达到每万平方米硬地缓排容积为130m3的目标。净——SS去除率为30~90%,发挥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2)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对道路路幅范围内初期雨水进行净化;(3)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延缓雨峰,满足总目标提出的实现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缓排指标;(4)在道路路幅分配不满足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相关LID设施时,应将人行道全幅采取透水砖铺装,透水砖铺装应满足透水砖铺装面积上26.8mm的设计降雨不产生地面径流。3.3道路设计需求分析本项目环湖路(二期)路基段全长道路全长约1686米,连接道路基段全长435米,在传统开发模式下的效果分析详见下表;环湖路(二期)项目下垫面分析一览表序号下垫面类型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控制率综合控制率1常规人行道143390.80.870.20.132常规车行道325800.90.1连接道项目下垫面分析一览表序号下垫面类型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控制率综合控制率1常规人行道47970.80.860.20.142常规车行道71950.90.1传统开发模式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足,因此本工程需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3.4设计思路由于本次设计道路由于人行道宽度有限(环湖路:人行道右侧宽度4米,左侧宽度5米,左侧人行道设置骑游步道;连接道:人行道宽度2-12m),不宜设置生物滞留沟,为保证行人通行宽度,本次设计道路海绵城市采用生态透水砖技术。3.5LID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表3-2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观景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色○●◎◎○●◎◎√━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措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措施○●◎●○●◎●√━中低70-95好渗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备住:1、●强◎较强○弱或很小:2、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表3-3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设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色●●●◎简易型生物滞留措施●●●◎复杂型生物滞留措施●●◎◎渗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备住:●宜选用◎可选用○不宜选用道路LID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本次设计按总目标要求,遵循海绵城市理念,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指导,对新建道路及配套工程进行海绵城市专篇设计。3.6LID设施设计1)设计指标采用生态透水砖技术铺装人行道,项目下垫面分析如下表:环湖路(二标)下垫面分析序号下垫面类型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控制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人行道透水铺装143390.30.720.70.282常规车行道325800.90.1连接道下垫面分析序号下垫面类型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控制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人行道透水铺装143390.30.660.70.342常规车行道325800.90.1雨水径流污染去除率计算:本项目属于有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宜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来实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容积VW=VT(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透水砖铺装单项污染物去除率为80%~90%,本次设计取80%,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计算如下表: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汇水区域年径流污染去除率P按下式计算:P=PW*PT式中:PW——汇水区域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PT——汇水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表环湖路(二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一览表汇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LID设施年径流污染去除率(%)汇水分区年径流污染去除率(%)面积占比(%)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加权平均值(%)288022.4100.022.4表连接道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一览表汇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LID设施年径流污染去除率(%)汇水分区年径流污染去除率(%)面积占比(%)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加权平均值(%)348027.2100.027.2因此,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时,环湖路(二期)及连接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别为28%、34%;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分别为22.4%、27.2%,无法满足文件中的控制指标;超标部分雨水须通过海绵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进入周边地块或海绵专项设施中进行指标分解。本次设计环湖路单侧车行道宽度分别为15m,人行道透水铺装宽度8.5m,单侧路缘石及路边石0.25m。透水铺装率为94.44%。经计算,透水砖铺装含结构层孔隙率按10%计算,能够满足透水砖铺装面积上25.5mm的设计降雨不产生地面径流,满足忠县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相关目标。2)人行道透水铺装本工程采用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2.0×10-2cm/s,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应大于35m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透水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透水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表透水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拆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人行道≥40.0≥35.0≥5.0≥4.2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由设汁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透水砖的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进行填缝处理,分多次进行;填缝砂应采用干的细沙,不得使用湿砂。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表5.2.3的规定,硅砂透水砖接缝用砂级配参照《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2)找平层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厚度为50m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透水找平层采用石屑。(3)基层1)、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2×10-4,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2)、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裁能力较好的土基。b、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淮,应达到95%以上。c、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表采用。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