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点1:政权更迭【知识拓展】为何会形成36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1)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2)主因:豪强地主、士族势力长期存在发展。二者是长期分裂割据的阶级基础,又是阻碍统一发展的关键性因素。(3)经济:北方持久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4)政治:北方五胡乱华彼此征伐、矛盾尖锐复杂;南方士族腐化,中央集权削弱;没有形成压倒性强有力政权。(5)民族: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民族冲突碰撞,民族政权混战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最后,北周、隋政权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打破均势,力量超过南方的腐朽政权,统一了全国。知识点2:三国到西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曹不称帝,定都洛阳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的灭亡背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知识点3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的崛起(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2)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2.南朝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演变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3.江南的开发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1)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知识点4: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含义: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国,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南方政权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的劣势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①背景: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②内容a.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b.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后北周灭掉北齐,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南方陈,实现全国统一知识点5政治制度创新1.中央官制: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只看重家世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4.律令儒家化(1)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5.户籍制度、黄籍与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知识点6:经济生活1.生产工具(1)农业: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三国时期马钧改造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2)手工业: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2.农业庄园式劳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赋役制度(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知识点7:思想文化1.魏晋思想及特点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魏晋玄学(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残杀频繁,社会上出现逃避现实、崇尚老庄的玄学(2)哲学观: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认为“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3)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4)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反佛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特点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三教合一趋势(3)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2.文学艺术(1)文学: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艺术书法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雕塑佛教石窟3.科技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范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医学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4.中外文化交流: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至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概念民族交融、民族融合民族交融:体现民族间交往和交流的程度。民族交往交流是民族交融发生的前提;民族交融的要义是尊重差异,不是民族特点的消失,而是民族共同性的增加;民族交融的实现途径在于相互学习和互相接近;民族交融的落脚点在于相互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内涵特指族际整合的过程,是和而不同、一体多元。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经过迁移、杂居和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2.门阀士族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家大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拓展延伸】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局部统一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2、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国家控制的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