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修正带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写在试卷上无效。4.答题卡不要折叠。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大禹籍贯及治水地点提出了不同说法,有的说大禹是山东人,治水在今齐鲁一带;有的说大禹是山西人,治水始于汾河;有的说大禹是安徽人,治水在今淮河一带;有的说大禹是越族人,治水在今江浙一带。这些说法()A.体现了同源共祖的思想 B.导致了宗法分封制崩溃C.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促成了统一观念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大禹的籍贯和足迹遍及南北,涉及中原地区和江浙一带,涉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这些都体现了远古时期先民对农耕定居生产生活及安定秩序的追求,结合该时期农业发展史实可知,这些说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进步,农耕文明不断拓展的基础上的,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同源共祖讲究的是具有一脉血缘,具有共同的祖先,材料中并未说明不同地区的人认同大禹是共同祖先,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了宗法分封制崩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证明“统一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女娲、槃瓠(盘古)原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被中原文化吸收,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赵武灵王改革军队,提倡“胡服骑射”,中原各国发现了其优越性后,纷纷效仿。这些史实可主要用来研究()A.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认同 B.兼并战争与文化交流关系C.华夏祖先源头归属问题 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路径〖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因此可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认同,A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无法反映材料中女娲与盘古时期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无法反映华夏祖先源头归属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的交融,无法体现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路径,排除D项。故选A项。3.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可能导致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C.地方割据因素增强 D.地方军务完全废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可知东汉时期的郡县制打破了秦以来郡守、郡尉和郡丞相互制约的现状,导致郡守权力集中,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权力扩大的现实,C项正确;将地方权力集中于郡守体现了精简机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东汉时期只是改变了郡县长官的设置,但是郡县制的垂直管理框架依然存在,排除B项;“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说明郡尉依然存在,说明地方军务并未完全废弛,排除D项。故选C项。4.根据两汉魏晋时期人口统计表,对东汉初年、西晋初年在册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两汉魏晋时期的人口统计年度公元(年)户籍(户)口数(口)前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69,594,978后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后汉桓帝永寿三年15710,677,96056,486,856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5页①连续的战乱使大量人口脱离了国家的户籍②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南移使得统计数据不准确③豪门、寺院等隐匿人口,国家控制的户籍人口大量减少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被削弱,控制人口的能力降低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两汉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对东汉初年、西晋初年在册户籍与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时期大量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时期都处在王朝的更迭时期,连续的战争使中央集权被削弱,国家治理能力削弱,控制人口的能力降低,大量人口脱离国家的户籍。此时庄园经济和佛教盛行,大量的人口为了逃避赋役和兵役,寻求庇护,所以豪门和寺院也隐匿了大量人口,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不是发生在东汉初年,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发生于唐朝中后期,完成南移发生在两宋之际,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后,宗室广阳王元深上书道:“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蒸为之。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可见,论者认为迁都洛阳()A.有利于维护统治 B.促进了民族交融C.造成了北部边疆危机 D.有利于鲜卑族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蒸为之。…...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可知,先朝建都平城时,以北部边境为重,郑重挑选亲近贤能,挂帅但任镇将,并且配以高门子弟,让他们拼死防止边患,不但不影响他们的仕宦前途,反而更因此而独得提升,当时的人们,都欣羡能去那里守边。自从迁都洛阳以来,边防职任更加被看得轻了,只有那些长期不能升迁的庸碌之才,才出任镇将,这些人互相仿效,一心为自己聚敛财物,而无心于本职之事或者各地方的奸吏,因犯罪而发配边关,这些人在背后为镇将尽出坏主意,贪脏枉法,以致贿赂成风,取代了正常的制度,边民们对此无不切齿,据此可知,迁都洛阳导致北部边疆危机,C项正确;材料对迁都洛阳持批评态度,而非赞扬,排除A、B、D项。故选C项。6.唐代的《朝野佥载》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着青细福,遂邀为设伙食。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黎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黎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砺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材料表明()A.佐证唐犁辕已用“曲枝”制作的史实 B.曲辕犁已经在黄河流域广泛应用C.曲辕犁产生源于神秘主义思想发展 D.小说家的杜撰缺少相关实物证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仍旧可以用来研究曲辕犁出现的时间,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佐证唐犁辕已用“曲枝”制作的史实,A项正确;曲辕犁已经在黄河流域广泛应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文学作品反映了曲辕犁的出现,但没有反映源于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小说家的杜撰缺少相关实物证明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唐前期和唐后期平民入仕高级官员方式的变化,据此可以体现出唐朝()(注:入仕方式从图形的12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荐举、授官、荫庇、军功、科举、归降、其他共七类。)A.社会阶层流动性日益增强 B.高级官员大部分来自平民C.贵族的特权呈现强化态势 D.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方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前期至唐后期(中国)。由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平民阶层的高级官员由科举出身的比例从前期的41.41%上升到后期的50.53%,这个数据变化背后体现的是社会的大变革,科举制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员,A项正确;材料只有平民入仕高级官员方式的变化,没有其他阶层的对比数据,不能认为唐朝高级官员大部分来自平民,排除B项;由材料看出,科举的地位上升,贵族的特权应该是逐渐弱化的,而不是强化态势,排除C项;材料是唐前期和唐后期平民入仕高级官员方式的变化的数据,没有整个官僚队伍入仕方式的数据,不能得出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方式的结论,事实上,唐朝科举录取人数很少,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只占整个官僚队伍的10%左右,排除D项。故选A项。8.文风的变化往往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道“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以骋节”“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未初文咏……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以下哪一种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无关()A.“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文学风格的代表 B.社会上的玄学之风影响晋代文坛C.东晋时期统治者崇尚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D.刘宋以后,南北朝文坛追求辞藻绮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据材料“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可知,晋代的诗人们,创作开始走上了浮浅绮丽的道路;而推崇那种忘却世情的空谈;并非东晋时期统治者崇尚黄老无为,与民休息,C项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无关。据材料“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以骋节”可知,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诗的创作空前活跃,曹丕、曹植在文坛上大显身手,“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文学风格的代表,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有关,排除A项;据材料“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可知,到了东晋的时候,诗歌创作便淹没在玄学的风气之中;这些玄言诗人讥笑人家过于关心时务,社会上的玄学之风影响晋代文坛,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有关,排除B项;据材料“未初文咏……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可知,内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绘出景物的形貌,文辞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新异,这就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9.牙人是中国古代经济活动中介人员。宋代牙人有庄宅牙人、牛马牙人、茶牙人、牙嫂、牙婆、米牙、贩香牙人等,牙人不仅居中说合交易,还要评定价格、押契,甚至担保。这反映出宋代()A.长途贩运逐渐发达 B.市镇经济趋向繁荣C.女性参与市场管理 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宋代牙人类型多,广泛参与各类商品交易,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项正确;长途贩运发达和市镇经济繁荣,是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B两项;牙人属于民间商品交易活动的产物,而非市场管理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的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模式一符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模式二符合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北魏并未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两项。故选D项。11.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 C.岁币政策 D.守内虚外〖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两宋时期,两宋政府对北方政权不断妥协退让,没有进行坚决的抵抗,这体现了宋代守内虚外的策略,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指压制武将,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指强化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的力量,排除B项;岁币政策是指给北方政权缴纳贡赋,不包括割让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12.朱熹的理绝不高在庙堂,而是深藏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一方面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归于理,“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百姓必须遵从的准则;另一方面,他又关注到人个体的欲望,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意在规范百姓行C.推动理学走向神学化 D.以民为本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材料出示了朱熹的两个观点,一是三纲五常,二是存天理灭人欲。两个观点均与百姓相关,虽然灭人欲是否定人的过度欲望,但朱熹并不是出于对百姓的人本关怀,而是出于规范百姓行为,构建合理的社会秩序而提出的道德规范,B项正确,排除D项;朱熹的主张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理学并没有走向神学化,而是思辨化,排除C项。故选B项。13.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至明清(中国)。据材料可知,《饮膳正要》是世界上最早饮食卫生营养专著,其内容不仅讲到食物禁忌问题,还强调食疗,这体现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据材料“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可知,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D项正确;《饮膳正要》是皇宫太医的秘本,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中原化,排除A项;中医养生古已有之,并非到元朝以后才有,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出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排除B项;饮食安全和文化多彩是不同概念,明清新物种引进后饮食更呈现丰富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穆宗即位后,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频发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材料说明()A.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 B.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C.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 D.政府为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答案〗D〖解析〗明朝初年,为防范倭寇与东南沿海反明势力勾结,朱元璋下诏实行海禁,明朝中后期,面对鞑靼部落进犯和倭患双重打击,为增加财政收入,明穆宗放宽对沿海民间贸易的限制,反映出明朝政府根据实际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D项正确;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与“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等不符,排除A项;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B项;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并非明朝政府调整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州地区经商风俗独特:“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其数奇贩折(经商亏损),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思念丈夫的惆怅心情)。”这一风俗反映了()A.安土重迁观念改变 B.农耕经济高度发达C.工商皆本思想影响 D.宗族血缘关系淡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徽州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男子为经商逐利背井离乡已成常态,妇女亦安其俗。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古代存在浓厚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意识。因此,材料说明在这一地区安土重迁的观念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徽州地区土地少而贫,因此农耕经济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安徽地区社会重商观念,这种观念是由于明代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安徽地区社会的重商观念,而安徽地区宗族血缘关系没有提到,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册主要是户籍登记信息,鱼鳞图册主要是土地信息的登记,这说明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不是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排除C项;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材料二(二里头遗址)遗址中部发现有数十块夯土基址,大的长宽约百米,小的长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个规模虎大的宫殿区。宫殿周围有一般的房址、客穴、水井、道路和灰坑,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与少量的青钢器和玉器等。此外,还发现一批中、小型墓葬,随葬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和石器等。在遗址南部发现有铸钢陶范、坩锅碎片、钢渣和红烧土块,表明这里原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北部发现有陶窑,为制陶作坊区。东部发现有骨料、骨质半成品和磨石,应是制骨作坊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候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材料二中二里头遗址有哪些发现能够体现早期国家的发展水平?是否可以根据两则材料推断出二里头遗址为夏文化遗迹?〖答案〗(1)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二里头文化第二期;二里头文化第三期(2)遗址:宫殿区;青铜器、玉器;手工业作坊区。可以,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时间与夏朝的起讫年代十分接近,而且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宫殿、礼器等都是国家产生的代表。

〖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早于公元前2030年,龙山文化晚期在时间上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840年,公元前1685年至公元前1610年位于夏朝的起讫年代之内,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和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可以用来研究夏文化,公元前1610年早于公元前1600年,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也可以用来研究夏文化,公元前1560年晚于公元前1600年,在时间上晚于夏朝的截止时间。【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遗址中部发现有数十块夯土基址,大的长宽约百米,小的长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个规模虎大的宫殿区”可知,宫殿区;据材料二“少量的青钢器和玉器等。此外,还发现一批中、小型墓葬,随葬有青铜器、玉器”可知,青铜器、玉器;据材料二“。在遗址南部发现有铸钢陶范、坩锅碎片、钢渣和红烧土块,表明这里原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北部发现有陶窑,为制陶作坊区。东部发现有骨料、骨质半成品和磨石,应是制骨作坊区”可知,手工业作坊区。第二小问推断,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有宫殿、城址、青铜器、文字等,据材料一二可知,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上整体符合夏朝的起讫年代,同时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青铜礼器等都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昌黎先生文集·论佛骨表》材料二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骨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旧唐书·武宗本纪》材料三从帝王统治的角度来看,偏释道三教各有擅长的领域。三教的和谐共存,是以功能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形式。南宋乾道七年(1171),孝宗皇帝写《原道论》,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这一论断,成了儒家主张“三教平等”最重要的理由,点明了三教的特点以及三教的互补关系。——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排佛”现象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答案〗(1)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提倡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统治秩序;佛教盛行,僧尼众多,僧尼不从事社会生产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2)不矛盾。魏晋南北朝后期部分统治者实行“排佛”甚至“灭佛”政策,这主要是佛教盛行,社会存在寺院与世俗统治者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同时寺院经济盛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唐宋以来,部分统治者主张“三教互补”,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佛道在儒学之外对维护社会统治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都是从维护统治角度出发。〖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关于唐代“排佛”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材料“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知,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提倡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统治秩序;由材料“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盛行,僧尼众多,僧尼不从事社会生产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是否矛盾,据所学可知,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都是从维系统治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不矛盾。第二小问,关于理由,由材料“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可知,宋孝宗看到了儒学之外的佛道对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后期,部分统治者实行“排佛”甚至“灭佛”政策,这是因为佛教盛行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大,尤其是僧侣不事生产,享有特权这会加剧社会负担,激化社会矛盾;部分统治者主张“三教互补”,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不管是儒学还是佛教、道教对稳定社会秩序都有帮助。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戍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材料二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摘编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与宋代市镇相比明清城市发展出一种怎样的新道路,指出苏州城市变化的影响。〖答案〗(1)特点:起源及发展形态多样;经济功能不断上升;未形成中心都会。成因: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或: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工商业发展的推动。(2)新道路:以大城市(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影响:带有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市镇的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业中心;形成独特的苏州文化,影响江南社会风尚。〖解析〗〖祥解〗【小问1详析】特点:通过“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可知:宋代市镇分镇市和草市两类。通过“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可知:市镇经济功能不断上升;发展形态多样;但都未形成中心都会。成因:依据材料“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内容,可知原因为: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或: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工商业发展的推动。【小问2详析】新道路:根据材料“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可知其特点。影响:根据材料“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可知:带有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市镇的发展。根据“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可知:形成独特的苏州文化,影响江南社会风尚。根据“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可知:地处交通枢纽,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业中心。【『点石成金』】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首先体现为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评析∶我不赞同这一观点。西方科技水平全面超过中国是在17世纪以后,而西方国家取得对中国的经济优势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仍居主体地位,商品化的手工生产虽有技术改进和规模提升,但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制下的机械化生产;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表现为科技著作的编纂,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仍停留在对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整理上。近代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落后的封建剥削制度以及文字狱等都是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导致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根源在于封建生产力发展的相对停滞,用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来作为近代早期中国落后的首要表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可知作者的观点是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为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关于这一观点可同意也可不同意,如不同意可从东西方科技发展差距拉大的时间、中国科技落后的表现及科技落后的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落后的封建剥削制度以及文字狱等)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齐齐哈尔市九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修正带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写在试卷上无效。4.答题卡不要折叠。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大禹籍贯及治水地点提出了不同说法,有的说大禹是山东人,治水在今齐鲁一带;有的说大禹是山西人,治水始于汾河;有的说大禹是安徽人,治水在今淮河一带;有的说大禹是越族人,治水在今江浙一带。这些说法()A.体现了同源共祖的思想 B.导致了宗法分封制崩溃C.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促成了统一观念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大禹的籍贯和足迹遍及南北,涉及中原地区和江浙一带,涉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这些都体现了远古时期先民对农耕定居生产生活及安定秩序的追求,结合该时期农业发展史实可知,这些说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进步,农耕文明不断拓展的基础上的,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同源共祖讲究的是具有一脉血缘,具有共同的祖先,材料中并未说明不同地区的人认同大禹是共同祖先,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了宗法分封制崩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证明“统一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女娲、槃瓠(盘古)原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被中原文化吸收,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赵武灵王改革军队,提倡“胡服骑射”,中原各国发现了其优越性后,纷纷效仿。这些史实可主要用来研究()A.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认同 B.兼并战争与文化交流关系C.华夏祖先源头归属问题 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路径〖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因此可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认同,A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无法反映材料中女娲与盘古时期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无法反映华夏祖先源头归属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的交融,无法体现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路径,排除D项。故选A项。3.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可能导致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C.地方割据因素增强 D.地方军务完全废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可知东汉时期的郡县制打破了秦以来郡守、郡尉和郡丞相互制约的现状,导致郡守权力集中,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权力扩大的现实,C项正确;将地方权力集中于郡守体现了精简机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东汉时期只是改变了郡县长官的设置,但是郡县制的垂直管理框架依然存在,排除B项;“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说明郡尉依然存在,说明地方军务并未完全废弛,排除D项。故选C项。4.根据两汉魏晋时期人口统计表,对东汉初年、西晋初年在册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两汉魏晋时期的人口统计年度公元(年)户籍(户)口数(口)前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69,594,978后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后汉桓帝永寿三年15710,677,96056,486,856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5页①连续的战乱使大量人口脱离了国家的户籍②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南移使得统计数据不准确③豪门、寺院等隐匿人口,国家控制的户籍人口大量减少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被削弱,控制人口的能力降低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两汉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对东汉初年、西晋初年在册户籍与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时期大量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时期都处在王朝的更迭时期,连续的战争使中央集权被削弱,国家治理能力削弱,控制人口的能力降低,大量人口脱离国家的户籍。此时庄园经济和佛教盛行,大量的人口为了逃避赋役和兵役,寻求庇护,所以豪门和寺院也隐匿了大量人口,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不是发生在东汉初年,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发生于唐朝中后期,完成南移发生在两宋之际,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后,宗室广阳王元深上书道:“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蒸为之。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可见,论者认为迁都洛阳()A.有利于维护统治 B.促进了民族交融C.造成了北部边疆危机 D.有利于鲜卑族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蒸为之。…...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可知,先朝建都平城时,以北部边境为重,郑重挑选亲近贤能,挂帅但任镇将,并且配以高门子弟,让他们拼死防止边患,不但不影响他们的仕宦前途,反而更因此而独得提升,当时的人们,都欣羡能去那里守边。自从迁都洛阳以来,边防职任更加被看得轻了,只有那些长期不能升迁的庸碌之才,才出任镇将,这些人互相仿效,一心为自己聚敛财物,而无心于本职之事或者各地方的奸吏,因犯罪而发配边关,这些人在背后为镇将尽出坏主意,贪脏枉法,以致贿赂成风,取代了正常的制度,边民们对此无不切齿,据此可知,迁都洛阳导致北部边疆危机,C项正确;材料对迁都洛阳持批评态度,而非赞扬,排除A、B、D项。故选C项。6.唐代的《朝野佥载》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着青细福,遂邀为设伙食。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黎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黎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砺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材料表明()A.佐证唐犁辕已用“曲枝”制作的史实 B.曲辕犁已经在黄河流域广泛应用C.曲辕犁产生源于神秘主义思想发展 D.小说家的杜撰缺少相关实物证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仍旧可以用来研究曲辕犁出现的时间,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佐证唐犁辕已用“曲枝”制作的史实,A项正确;曲辕犁已经在黄河流域广泛应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文学作品反映了曲辕犁的出现,但没有反映源于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小说家的杜撰缺少相关实物证明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唐前期和唐后期平民入仕高级官员方式的变化,据此可以体现出唐朝()(注:入仕方式从图形的12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荐举、授官、荫庇、军功、科举、归降、其他共七类。)A.社会阶层流动性日益增强 B.高级官员大部分来自平民C.贵族的特权呈现强化态势 D.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方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前期至唐后期(中国)。由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平民阶层的高级官员由科举出身的比例从前期的41.41%上升到后期的50.53%,这个数据变化背后体现的是社会的大变革,科举制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员,A项正确;材料只有平民入仕高级官员方式的变化,没有其他阶层的对比数据,不能认为唐朝高级官员大部分来自平民,排除B项;由材料看出,科举的地位上升,贵族的特权应该是逐渐弱化的,而不是强化态势,排除C项;材料是唐前期和唐后期平民入仕高级官员方式的变化的数据,没有整个官僚队伍入仕方式的数据,不能得出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方式的结论,事实上,唐朝科举录取人数很少,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只占整个官僚队伍的10%左右,排除D项。故选A项。8.文风的变化往往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道“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以骋节”“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未初文咏……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以下哪一种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无关()A.“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文学风格的代表 B.社会上的玄学之风影响晋代文坛C.东晋时期统治者崇尚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D.刘宋以后,南北朝文坛追求辞藻绮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据材料“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可知,晋代的诗人们,创作开始走上了浮浅绮丽的道路;而推崇那种忘却世情的空谈;并非东晋时期统治者崇尚黄老无为,与民休息,C项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无关。据材料“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以骋节”可知,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诗的创作空前活跃,曹丕、曹植在文坛上大显身手,“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文学风格的代表,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有关,排除A项;据材料“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可知,到了东晋的时候,诗歌创作便淹没在玄学的风气之中;这些玄言诗人讥笑人家过于关心时务,社会上的玄学之风影响晋代文坛,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有关,排除B项;据材料“未初文咏……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可知,内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绘出景物的形貌,文辞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新异,这就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说法与刘勰的评论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9.牙人是中国古代经济活动中介人员。宋代牙人有庄宅牙人、牛马牙人、茶牙人、牙嫂、牙婆、米牙、贩香牙人等,牙人不仅居中说合交易,还要评定价格、押契,甚至担保。这反映出宋代()A.长途贩运逐渐发达 B.市镇经济趋向繁荣C.女性参与市场管理 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宋代牙人类型多,广泛参与各类商品交易,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项正确;长途贩运发达和市镇经济繁荣,是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B两项;牙人属于民间商品交易活动的产物,而非市场管理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的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模式一符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模式二符合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北魏并未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两项。故选D项。11.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 C.岁币政策 D.守内虚外〖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两宋时期,两宋政府对北方政权不断妥协退让,没有进行坚决的抵抗,这体现了宋代守内虚外的策略,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指压制武将,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指强化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的力量,排除B项;岁币政策是指给北方政权缴纳贡赋,不包括割让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12.朱熹的理绝不高在庙堂,而是深藏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一方面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归于理,“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百姓必须遵从的准则;另一方面,他又关注到人个体的欲望,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意在规范百姓行C.推动理学走向神学化 D.以民为本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材料出示了朱熹的两个观点,一是三纲五常,二是存天理灭人欲。两个观点均与百姓相关,虽然灭人欲是否定人的过度欲望,但朱熹并不是出于对百姓的人本关怀,而是出于规范百姓行为,构建合理的社会秩序而提出的道德规范,B项正确,排除D项;朱熹的主张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理学并没有走向神学化,而是思辨化,排除C项。故选B项。13.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至明清(中国)。据材料可知,《饮膳正要》是世界上最早饮食卫生营养专著,其内容不仅讲到食物禁忌问题,还强调食疗,这体现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据材料“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可知,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D项正确;《饮膳正要》是皇宫太医的秘本,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中原化,排除A项;中医养生古已有之,并非到元朝以后才有,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出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排除B项;饮食安全和文化多彩是不同概念,明清新物种引进后饮食更呈现丰富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穆宗即位后,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频发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材料说明()A.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 B.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C.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 D.政府为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答案〗D〖解析〗明朝初年,为防范倭寇与东南沿海反明势力勾结,朱元璋下诏实行海禁,明朝中后期,面对鞑靼部落进犯和倭患双重打击,为增加财政收入,明穆宗放宽对沿海民间贸易的限制,反映出明朝政府根据实际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D项正确;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与“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等不符,排除A项;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B项;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并非明朝政府调整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州地区经商风俗独特:“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其数奇贩折(经商亏损),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思念丈夫的惆怅心情)。”这一风俗反映了()A.安土重迁观念改变 B.农耕经济高度发达C.工商皆本思想影响 D.宗族血缘关系淡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徽州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男子为经商逐利背井离乡已成常态,妇女亦安其俗。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古代存在浓厚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意识。因此,材料说明在这一地区安土重迁的观念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徽州地区土地少而贫,因此农耕经济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安徽地区社会重商观念,这种观念是由于明代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安徽地区社会的重商观念,而安徽地区宗族血缘关系没有提到,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册主要是户籍登记信息,鱼鳞图册主要是土地信息的登记,这说明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不是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排除C项;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材料二(二里头遗址)遗址中部发现有数十块夯土基址,大的长宽约百米,小的长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个规模虎大的宫殿区。宫殿周围有一般的房址、客穴、水井、道路和灰坑,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与少量的青钢器和玉器等。此外,还发现一批中、小型墓葬,随葬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和石器等。在遗址南部发现有铸钢陶范、坩锅碎片、钢渣和红烧土块,表明这里原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北部发现有陶窑,为制陶作坊区。东部发现有骨料、骨质半成品和磨石,应是制骨作坊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候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材料二中二里头遗址有哪些发现能够体现早期国家的发展水平?是否可以根据两则材料推断出二里头遗址为夏文化遗迹?〖答案〗(1)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二里头文化第二期;二里头文化第三期(2)遗址:宫殿区;青铜器、玉器;手工业作坊区。可以,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时间与夏朝的起讫年代十分接近,而且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宫殿、礼器等都是国家产生的代表。

〖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早于公元前2030年,龙山文化晚期在时间上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840年,公元前1685年至公元前1610年位于夏朝的起讫年代之内,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和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可以用来研究夏文化,公元前1610年早于公元前1600年,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也可以用来研究夏文化,公元前1560年晚于公元前1600年,在时间上晚于夏朝的截止时间。【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遗址中部发现有数十块夯土基址,大的长宽约百米,小的长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个规模虎大的宫殿区”可知,宫殿区;据材料二“少量的青钢器和玉器等。此外,还发现一批中、小型墓葬,随葬有青铜器、玉器”可知,青铜器、玉器;据材料二“。在遗址南部发现有铸钢陶范、坩锅碎片、钢渣和红烧土块,表明这里原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北部发现有陶窑,为制陶作坊区。东部发现有骨料、骨质半成品和磨石,应是制骨作坊区”可知,手工业作坊区。第二小问推断,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有宫殿、城址、青铜器、文字等,据材料一二可知,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上整体符合夏朝的起讫年代,同时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青铜礼器等都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昌黎先生文集·论佛骨表》材料二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骨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旧唐书·武宗本纪》材料三从帝王统治的角度来看,偏释道三教各有擅长的领域。三教的和谐共存,是以功能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形式。南宋乾道七年(1171),孝宗皇帝写《原道论》,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这一论断,成了儒家主张“三教平等”最重要的理由,点明了三教的特点以及三教的互补关系。——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排佛”现象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答案〗(1)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提倡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统治秩序;佛教盛行,僧尼众多,僧尼不从事社会生产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2)不矛盾。魏晋南北朝后期部分统治者实行“排佛”甚至“灭佛”政策,这主要是佛教盛行,社会存在寺院与世俗统治者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同时寺院经济盛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唐宋以来,部分统治者主张“三教互补”,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佛道在儒学之外对维护社会统治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都是从维护统治角度出发。〖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关于唐代“排佛”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材料“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知,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提倡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统治秩序;由材料“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盛行,僧尼众多,僧尼不从事社会生产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是否矛盾,据所学可知,统治者的“排佛”和“三教互补”的主张都是从维系统治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不矛盾。第二小问,关于理由,由材料“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