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高一10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高一10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高一10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高一10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高一10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3.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图1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图2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玉龙图3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龙环形玉佩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分布广泛 D.延绵不断4.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5.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7.围绕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④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8.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9.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10.史载:“(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周武王①通过占卜来理解天命

②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③是伐纣的最高决策者

④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1.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12.《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B.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C.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D.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稿件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废除井田制,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源自A.《老子》B.《论语》C.《墨子》D.《韩非子》15.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田氏代齐,三家分晋”17.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18.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如“挂牛头卖马肉”“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国对市场缺乏管理B.私营工商业已经兴起C.抑商政策走向了失败D.官营工商业失去主导19.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学派与图中地域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20.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1.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22.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割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2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免24.“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能够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A. B. C. D.25.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26.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货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D.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27.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人食用烧烤食品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28.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9.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30.《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31.下列关于两汉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B.东汉民间流行的五言诗统称为乐府诗C.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纸D.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2.如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3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A.采用汉制 B.推广农耕 C.通婚汉族 D.迁都洛阳34.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先进于汉民族 D.北方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交融35.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分别是(

)A.西晋、十六国、北周 B.西晋、五代、北周C.东汉、西晋、北周 D.东汉、十六国、南齐36.“(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37.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权臣势力强大有谋反之心C.士族当权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38.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39.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B.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40.从公元2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

)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4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答案〗〖解析〗1.C〖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2.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3.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图片信息可知,红山文化遗址、凌家滩遗址以及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龙在形状上有差异,但是都以圆为核心,这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图中没有时间的比较,排除A项;分布广泛是材料中信息之一,但没有全面概括图中的主要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中华文明后世延续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D〖解析〗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5.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可知,这一制度是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内为内服,以时王同姓及异姓亲族为主;王畿外为外服,以与王血缘宗族关系较疏远的异姓诸邦方为主,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排除B项;宗法制是区分家族内部成员亲疏关系以确立家族财产和地位继承权的制度,排除C项;这一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巩固;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项;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商代中国。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①错误。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②正确。除了甲骨文,后人还可以从商代文化遗址、史书记载中了解商朝历史,③错误。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8.A〖解析〗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考古资料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述,C说法错误;D说法偏颇。9.B〖解析〗材料中家谱和宗族可知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B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表现,A错误;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不符合材料中家谱等信息,C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让制度,D错误。10.A〖解析〗结合材料中“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可知武王仍通过占卜来理解天命,①符合;材料“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最终伐纣决战,表明武王是伐纣的最高决策者,但这不能说明他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了,②排除,③符合;“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史实也不符,④排除。A正确,排除B、C、D。11.B〖解析〗根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排除C;完备的说法错误,排除D。12.B〖解析〗楚庄王问鼎中原体现的是当时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的现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3.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可知,商鞅变法后,社会治安良好,反映出商鞅变法注重法治,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县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治安的良好,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A〖解析〗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得以流传,〖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15.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家统一准备的条件有,民族交流增加,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产生,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经济联系加强等,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北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不是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基本条件,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6.D〖解析〗从图片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而属于这一时期的内容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D项正确;AB项时期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与图片无关,排除C。17.C〖解析〗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18.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品在集市上进行叫卖,供顾客选择,表明当时私营工商业兴起,〖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市场管理,A错误。重农抑商并不表示不允许工商业存在,C错误。官营工商业失去主导要到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1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法家,如在法家的指导下,秦孝公进行了商鞅变法,A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思想发源于鲁国,B选项排除;道家代表如庄子的思想兴起于楚国,C选项排除;墨子晚年曾到齐国推行过自己的主张,D选项排除。20.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1.D〖解析〗材料“奖励军功”“举贤人”“食有劳而禄有功”体现的是当时各国变法均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吴起变法中并未有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伦理的重建,排除B项;材料与变革社会性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割开、分割之意,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也即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本意为御史大夫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与“强化思想控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御史大夫分割而非扩大丞相权力,排除C项;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而非担任侍从顾问,排除D项。故选A项。23.C〖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项。24.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官方统一的文字是小篆,A项字体为小篆,A项正确;B项不是小篆,排除B项;C项不是小篆,排除C项;D项不是小篆,排除D项。故选A项。25.D〖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6.B〖解析〗汉代把地方铸币权收到中央,并统一货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规范了国家金融,增加了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负担,排除A项;地方经济发展,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排除C项;统一货币有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27.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据材料“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可以推断是研究民族问题,B项正确。本题与江南开发无关,江南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两汉时期政权是统一的,排除C项;南北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8.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29.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项。3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3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排除A;汉乐府并不仅仅限于五言,排除B;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32.B〖解析〗图片中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弘”,故选B;《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排除A;C项是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排除;D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33.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改革,而其采取的一个措施便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从而使鲜卑族更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迁都洛阳,ABC项虽然也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34.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五胡带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据材料“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改变不是地域分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的经济文化相对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35.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①是西晋,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②是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③是北周,西魏的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史称北周,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6.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对儒家、道家等文化非常重视,据所学这些文化是汉族创造的,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孝文帝喜好汉族文化,没有体现出他学以致用,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虽涉及孝文帝的文学创作,但是没有突出他对文学创作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37.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士族位高权重,掌握国家政治、军事大权,这说明这一时期士族当权影响巨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谋反之心”,排除B项;材料与“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8.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情况的出现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不论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还是“农牧工商经济结构”材料都未体现,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学的传播只是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但材料未反映儒学传播的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39.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长江中游民众通过改了耕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说明当地的开发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的是技术革新,排除A项;C项错在夸大北民南迁的作用,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B项。40.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大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匈奴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走向交融,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经济尚未出现转型的轨迹和趋势,排除B项;长期动荡和冲突削弱而非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排除C项;据所学,材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流行及其对儒学官方正统地位冲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1.(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3)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析〗(1)创新:据材料一“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根据材料二“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可知,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根据材料“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可知,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根据材料“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可分析得出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3)后果:结合西汉初期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可知,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3.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图1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图2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玉龙图3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龙环形玉佩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分布广泛 D.延绵不断4.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5.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7.围绕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④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8.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9.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10.史载:“(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周武王①通过占卜来理解天命

②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③是伐纣的最高决策者

④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1.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12.《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B.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C.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D.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稿件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废除井田制,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源自A.《老子》B.《论语》C.《墨子》D.《韩非子》15.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田氏代齐,三家分晋”17.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18.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如“挂牛头卖马肉”“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国对市场缺乏管理B.私营工商业已经兴起C.抑商政策走向了失败D.官营工商业失去主导19.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学派与图中地域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20.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1.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22.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割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2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免24.“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能够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A. B. C. D.25.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26.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货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D.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27.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人食用烧烤食品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28.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9.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30.《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31.下列关于两汉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B.东汉民间流行的五言诗统称为乐府诗C.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纸D.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2.如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3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A.采用汉制 B.推广农耕 C.通婚汉族 D.迁都洛阳34.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先进于汉民族 D.北方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交融35.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分别是(

)A.西晋、十六国、北周 B.西晋、五代、北周C.东汉、西晋、北周 D.东汉、十六国、南齐36.“(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37.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权臣势力强大有谋反之心C.士族当权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38.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39.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B.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40.从公元2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

)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4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答案〗〖解析〗1.C〖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2.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3.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图片信息可知,红山文化遗址、凌家滩遗址以及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龙在形状上有差异,但是都以圆为核心,这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图中没有时间的比较,排除A项;分布广泛是材料中信息之一,但没有全面概括图中的主要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中华文明后世延续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D〖解析〗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5.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可知,这一制度是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内为内服,以时王同姓及异姓亲族为主;王畿外为外服,以与王血缘宗族关系较疏远的异姓诸邦方为主,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排除B项;宗法制是区分家族内部成员亲疏关系以确立家族财产和地位继承权的制度,排除C项;这一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巩固;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项;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商代中国。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①错误。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②正确。除了甲骨文,后人还可以从商代文化遗址、史书记载中了解商朝历史,③错误。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8.A〖解析〗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考古资料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述,C说法错误;D说法偏颇。9.B〖解析〗材料中家谱和宗族可知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B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表现,A错误;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不符合材料中家谱等信息,C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让制度,D错误。10.A〖解析〗结合材料中“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可知武王仍通过占卜来理解天命,①符合;材料“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最终伐纣决战,表明武王是伐纣的最高决策者,但这不能说明他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了,②排除,③符合;“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史实也不符,④排除。A正确,排除B、C、D。11.B〖解析〗根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排除C;完备的说法错误,排除D。12.B〖解析〗楚庄王问鼎中原体现的是当时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的现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3.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可知,商鞅变法后,社会治安良好,反映出商鞅变法注重法治,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县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治安的良好,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A〖解析〗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得以流传,〖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15.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家统一准备的条件有,民族交流增加,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产生,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经济联系加强等,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北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不是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基本条件,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6.D〖解析〗从图片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而属于这一时期的内容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D项正确;AB项时期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与图片无关,排除C。17.C〖解析〗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18.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品在集市上进行叫卖,供顾客选择,表明当时私营工商业兴起,〖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市场管理,A错误。重农抑商并不表示不允许工商业存在,C错误。官营工商业失去主导要到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1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法家,如在法家的指导下,秦孝公进行了商鞅变法,A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思想发源于鲁国,B选项排除;道家代表如庄子的思想兴起于楚国,C选项排除;墨子晚年曾到齐国推行过自己的主张,D选项排除。20.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1.D〖解析〗材料“奖励军功”“举贤人”“食有劳而禄有功”体现的是当时各国变法均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吴起变法中并未有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伦理的重建,排除B项;材料与变革社会性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割开、分割之意,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也即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本意为御史大夫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与“强化思想控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御史大夫分割而非扩大丞相权力,排除C项;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而非担任侍从顾问,排除D项。故选A项。23.C〖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项。24.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官方统一的文字是小篆,A项字体为小篆,A项正确;B项不是小篆,排除B项;C项不是小篆,排除C项;D项不是小篆,排除D项。故选A项。25.D〖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6.B〖解析〗汉代把地方铸币权收到中央,并统一货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规范了国家金融,增加了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负担,排除A项;地方经济发展,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排除C项;统一货币有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27.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据材料“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可以推断是研究民族问题,B项正确。本题与江南开发无关,江南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两汉时期政权是统一的,排除C项;南北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8.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