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1页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2页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3页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4页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范围为规范江苏省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制作、施工、验收与维护,减轻地震后的结构破坏和经济损失,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制作、施工、验收与维护。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63汽车用制动器衬片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T2040铜及铜合金板材GB/T4171耐候结构钢GB/T512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388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1437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28905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GB/T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448水泥基灌浆料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502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JGJ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3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80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14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224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35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T209建筑消能阻尼器JG/T398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408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J/T221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T/CECS860低屈服点钢应用技术规程DGJ32/J184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precastself-centeringreinforcedconcreteframestructures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通过无粘结预应力筋连接成整体,并和节点耗能装置组成的框架结构。其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提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复位能力,而节点耗能装置则用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本规程以下简称“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

耗能装置energydissipationdevice设置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区的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可利用梁-柱接触面的张开、闭合变形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本规程包括的耗能装置类型有:摩擦型耗能装置、屈服型耗能装置。

摩擦型耗能装置frictionenergydissipationdevice利用摩擦片之间的滑动摩擦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

屈服型耗能装置yieldingenergydissipationdevice利用金属塑性滞回变形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

对偶材料opposingmaterial与摩擦材料构成摩擦副的配偶材料。

阻尼比dampingratio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的比值。

节点耗能系数energydissipationratioofconnection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中的耗能装置提供的抗弯承载力和节点抗弯承载力的比值。

残余层间位移角residualinter-storydrift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卸载至初始状态后不能恢复的层间位移角。材料混凝土、普通钢筋和钢材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预制梁、柱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板及其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依据设计假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预制梁、柱内部的钢筋网片不宜低于HPB300钢筋。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钢板应符合下列规定:焊接起承重作用的钢板,宜采用Q235、Q355、Q390、Q420和Q460钢。处于外露环境,且对耐腐蚀有特殊要求或处于侵蚀性介质环境中的钢板,宜采用Q355NH和Q415NH牌号的耐候结构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耐候结构钢》GB/T4171的规定预应力筋和锚具预应力筋宜采用钢绞线,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预应力筋所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形式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应保证在50个荷载循环下锚具夹持区域内的预应力筋不发生破断。其中,荷载循环的加荷速度宜为100MPa/min~200MPa/min;荷载循环中的荷载幅值应控制为预应力筋抗拉强度的40%~80%。耗能材料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摩擦耗能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摩擦耗能材料可选择钢材、黄铜、铝等金属材料及非石棉纤维等非金属材料等。摩擦材料应具有稳定的摩擦系数,并应满足摩擦型耗能装置预压力作用下的强度要求。钢材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第11.4.2条确定;其它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可根据摩擦材料和对偶材料的组合试验数据得到。黄铜的牌号宜采用H59及以上,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的要求。铝的牌号宜采用1050及以上,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3880的要求。非石棉纤维宜采用无石棉有机物型材料,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用制动器衬片》GB5763的要求。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屈服耗能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屈服耗能材料宜采用LY100钢、LY160钢、LY225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GB/T28905的规定;其强度和物理性能指标可根据现行协会标准《低屈服点钢应用技术规程》T/CECS860采用。屈服耗能材料应提供产品质量保证书并做材料复检,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的要求。连接材料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规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固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等的规定。结构设计一般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向上均匀变化、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发生突变。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作用和作用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相关规定。按本规程进行抗震设计的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房屋最大高度不应超过表1所规定的限值。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设防烈度678(0.2g)最大高度/m221815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2确定;甲、乙、丁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并按表2确定抗震等级;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建筑,除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高度/m抗震设防烈度678(0.2g)柱梁柱梁柱梁≤12三三二三一三>12二三一三一三按本规程进行抗震设计的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除有特殊要求外,其基本的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损坏很小,无需修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固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等的规定。结构分析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γ0S≤R (AUTONUM)地震设计状况 S≤R/γRE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S——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γ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建立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分析模型,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进行计算。对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符合下列规定:框架梁可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框架柱可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或塑性铰模型;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时,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基本参数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采用塑性铰模型时应根据试验确定塑性铰参数;梁柱接触面的张开/闭合可采用抗压不抗拉的接触单元模拟,接触单元的刚度可根据试验研究确定;预应力筋计算模型可采用索单元,或转化为具有同等效果的等效荷载作用;节点耗能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应符合其力学特性,模型参数宜经试验验证;摩擦型耗能装置可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屈服型耗能装置可采用双线性模型或Wen模型;墙、板构件可简化为二维单元,宜采用膜单元、板单元或壳单元。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可采用0.0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确定,并根据阻尼比进行调整。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楼层内最大层间位移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当需要采用残余变形确定结构的震后性能时,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应分别不超过2‰和5‰。梁、柱构件设计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应按施工、使用两个阶段分别计算,并应取其最不利工况。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构件的承载力应按照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中梁、柱在永久荷载、可变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下最不利的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计算。并分别考虑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两种情况,取较大值进行配筋。预制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截面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不应大于4。预制柱宜采用矩形截面,截面边长不宜小于400mm。一次成型的预制柱不宜超过14m和4层层高的较小值。预制梁的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对于梁横截面变化的每个位置,应验算抗剪能力。缺口梁的设计应符合《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的有关规定。预制柱的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预制梁、柱在使用阶段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用作框架梁的预制梁的计算跨度应取柱中心到中心的距离。用作框架柱的预制柱的计算长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的挠度验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梁柱节点设计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预制梁在梁柱接触面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应按下式计算: M=MPT+MED 式中:MPT——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ED——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当采用摩擦Ⅰ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1) MPT=T0ℎb2 MED=Ffd=2μNf式中:T0——预应力筋的初始总拉力;hb——预制梁的截面高度;APT——通过梁柱接触面的预应力筋总面积;σPTi——预应力筋扣除预应力损失的初始有效应力,按设计确定且不应小于0.5fpy,fpy为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预应力损失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第5.1节进行计算;Ff——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μ——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可根据摩擦材料和对偶材料的组合试验数据得到;Nf——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面上的正压力;d——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a)节点构造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1—梁;2—柱;3—预应力筋;4—摩擦槽钢;5—梁端钢套;6—高强度螺栓;7—柱端钢板;8—预应力孔道;9—螺栓孔道;10—摩擦片;11—连接板图1摩擦Ⅰ型节点当采用摩擦Ⅱ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2),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公式(4)计算,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MED=Ffd1+式中:d1——上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d2——下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a)节点构造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1—梁;2—柱;3—预应力筋;4—外摩擦装置;5—内摩擦装置;6—高强度螺栓;7—摩擦片图2摩擦Ⅱ型节点当采用屈服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3),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公式(4)计算,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a)节点构造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1—梁;2—柱;3—预应力筋;4—耗能杆;5—砂浆层;6—预埋角钢图3屈服型节点 MED=fybAbar(式中:fyb——耗能杆所用金属材料的强度设计值;Abar——单侧耗能杆的截面总面积;hbar——耗能杆轴线与梁表面距离。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接触面应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剪承载力验算,保证梁柱接触面在梁端剪力设计值作用下不发生剪切滑移。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依靠预应力在梁柱接触面产生的压力摩擦作用来承担梁端剪力。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Vss=μsAPTσ地震设计状况 Vsd=μs(A式中:μs——梁柱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可取0.6;EPT——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εPT——梁柱接触面张开引起的预应力筋的附加应变,按本标准第5.4.5条计算,计算时取梁柱接触面的转动角度θgap为0.03rad。对于跨度不小于18m的大跨度结构,可在柱上额外设置牛腿,牛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应具有震后复位能力,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PT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ED应满足下列要求: MPTMED≥1.15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耗能装置应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节点耗能系数βE应满足下列要求: βE=MEDMPT+M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应出现屈服,预应力筋初始应力σPTi应满足下列要求: σPTi≤0.9fpy−EPT εPT=nθgapℎb式中:fpy——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n——预应力筋长度范围内梁柱接触面的数量;θgap——梁柱接触面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张开角度,可取0.03rad;LPT——预应力筋长度。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节点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规定。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 Vj=APT(σPTi+ Mb,m=APT(σPTi+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 Vj=APT(σPTi+ Mb,m=APT(σPTi+ Vcol,m=Mb,mlc1−式中:Vj——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Vcol,m——框架柱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剪力值;Mb,m——框架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值;ΣMb,m——罕遇地震作用下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值之和;fb,m——罕遇地震作用下受拉耗能杆的应力,可根据试验应力-应变关系及应变ɛb,m=θgap(hb+hbar)/lbar确定,θgap=0.03rad为梁柱接触面的转动角度,lbar为耗能杆长度;lc——节点上柱和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hc——框架柱的截面高度;Lb——框架梁的净跨。楼盖设计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楼盖。预制楼盖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设计,预制楼盖宜采用普通预制楼板、空心板、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等,楼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当跨度较大时,预制楼盖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板厚大于180mm的预制楼盖,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构造措施一般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柱和预制梁的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关规定。预制梁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宜设置在梁的中心位置,单束预应力筋孔道应穿过梁的中轴线,双束预应力筋孔道应靠近并对称于梁的中轴线。预制混凝土梁中预留预应力筋孔道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50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4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50%。预应力筋锚固区的承载力、构造及锚具防护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相关规定。若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处未设置牛腿,在预制梁安装时,梁柱接触面处宜设置临时角钢托架作为支撑,角钢托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1.2作为等效荷载标准值。梁柱节点构造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接触部位应设置预埋钢板或角钢(图1~图3),并在梁端不小于1.5hb(hb为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内布置不小于2%体积配箍率的钢筋焊接网片,钢筋焊接网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的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若在梁柱接触面处灌注砂浆,应采用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的相关规定。梁柱接触面砂浆宜掺加0.1%体积率的聚丙烯纤维,砂浆厚度不得超过30mm,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相关规定。梁柱接触面砂浆的抗压强度应大于接触面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砂浆抗压强度标准试件尺寸应采用100mm×100mm×100mm。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处如需设置牛腿,其构造要求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预制柱连接构造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受力特点、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套筒灌浆连接、机械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等连接形式。预制柱-柱的连接形式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图4)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500mm之和;套筒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50mm;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预制柱水平接缝宜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28d龄期强度不宜低于60MPa,且不应低于预制柱混凝土强度。1—上柱;2—下柱;3—箍筋加密区;4—加密区箍筋;5—套筒灌浆连接接头;6—坐浆层图4预制柱-柱套筒灌浆连接节点区域构造示意预制柱-柱的连接形式采用机械连接(图5)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制柱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后浇段内连接,后浇段高度不宜小于400mm,且应满足纵向钢筋机械连接的操作要求;纵筋机械连接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Ⅰ级接头的性能要求;纵筋机械连接接头净距不应小于25mm;套筒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20mm,柱底部第一道箍筋距柱底面不应大于5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75mm。1—上柱;2—下柱;3—后浇段;4—后浇段箍筋;5—机械连接接头图5预制柱-柱机械连接节点区域构造示意预制柱-柱的连接形式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的纵向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预制柱-基础的连接形式(图6)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制柱与基础的拼接位置与基础顶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5hc(hc为柱截面高度);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本规程第6.3.2条的规定;当采用机械连接时,应符合本规程第6.3.3条的规定。a)套筒灌浆连接b)机械连接1—预制柱;2—基础;3—箍筋加密区;4—加密区箍筋;5—套筒灌浆连接接头;6—坐浆层;7—后浇段;8—后浇段箍筋;9—机械连接接头图6预制柱-基础连接构造示意楼盖连接构造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采用预制楼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制板和预制梁应通过锚固螺栓连接(图7),连接螺栓的锚固长度和受剪承载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的有关规定。螺栓孔应设置成长槽形,槽孔长方向应垂直于梁长度方向,槽孔长度可按下式确定: lb=2θpℎb+式中:lb——长槽形螺栓孔的长度;[θp]——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hb——预制梁的截面高度;db——锚固螺栓的直径。预制板搭在预制梁上的楼板长度不宜小于公式(20)的计算值,同时应在垂直于预应力方向预制梁上部预留间隙,且预留间隙不宜小于公式(21)的计算值。 ∆l=b/3 ( ∆g=θpℎf式中:[Δl]——楼盖在预制梁上的最小搁置长度;b——预制梁的截面宽度;[Δg]——预制梁上楼板之间的最小预留间隙;hf——预制板厚度。a)梁板搭接横截面示意图b)梁板搭接三维示意图1—预制梁;2—预制板;3—预制柱;4—长螺栓孔图7预制楼板连接示意图预制构件制作一般规定预制构件制作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设施、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预制构件用钢筋、混凝土原材料、预埋件等材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的相关规定。预制构件用钢筋的加工、连接与安装和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的相关规定。预制构件制作前应对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并编制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生产工艺、模具方案、生产计划、加工方案、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堆放及运输方案等内容。构件的生产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满足相关规定。预制构件模具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其设计及制造应符合相关规定。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构件的规格形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混凝土浇筑成型宜采用机械振捣密实。预制构件养护可采用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等养护方式,具体可根据气温、生产进度、构件类型等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养护方式。预制构件加热养护制度应分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四个阶段,养护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静停时间为混凝土全部浇捣完成后到进入养护室前的时间,常温下静停时间宜为2h~6h。升温速度不得大于20℃/h。恒温时养护最高温度不宜超过70℃,恒温时间不宜少于3h。降温速度不宜大于20℃/h。加热养护完成后,预制混凝土构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度差不高于25℃时,方可运出养护室进行脱模工作。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15MPa;进行吊装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1.5作为等效荷载标准值。预制构件起吊的吊点设置,除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平稳起吊的要求,平吊吊运宜不少于4个且不多于6个吊点,侧吊吊运宜不少于2个不多于4个吊点,且吊点宜对称布置。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制作时应按设计要求制成粗糙面和键槽,粗糙面可采用拉毛或凿毛处理方法,也可采用化学或其他物理处理方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前应制定预应力施工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的相关规定。构件的堆放堆放构件的场地应做硬化处理,并应有排水措施,堆放构件时应使构件与地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预制构件应根据其刚度及受力情况,选择平放或立放,并应保持其稳定。立放时,宜采取对称立放,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平放时,吊环应向上,标志应向外,搁置点一般可选择在构件起吊点位置或经验算确定的弯矩最小部位,各层垫块应处于同一垂直线上,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自身、地基、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且不宜多于6层。预应力构件的堆放应根据预制构件起拱值的大小和堆放时间采取相应措施。构件的运输构件运输前应制订全面的吊装运输方案,明确运输车辆,并进行运输路线探查。构件运输的总高度不宜超过4.5m,总宽度不宜超过运输车辆的车宽。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内起吊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专门要求时,对非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50%,对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且不应小于30MPa。预制构件的装卸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装卸构件时,应采取保证车体平衡的措施;构件支承的位置和方法,应根据其受力情况确定,但不应使构件出现承载力破坏或引起构件损伤;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倾倒、变形等的固定措施;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损坏的措施,对构件边部或与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应采用衬垫加以保护。结构施工一般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的规定;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后浇混凝土部位在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预制构件、安装用材料及配件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有关规定。吊装用吊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钢筋套筒灌浆前,应在现场模拟构件连接接头的灌浆方式,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3个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进行灌注质量以及接头抗拉强度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成品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的有关规定。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进行切割、开洞。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安全措施,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等的有关规定。施工安装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施工安装流程为:在工厂完成预制构件的加工;完成建筑基础的施工;预制柱吊装就位,并与基础或下层柱进行有效连接;预制梁吊装就位,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将梁柱拼接在一起;安装节点耗能装置;预制板吊装就位,预制板的两端应搁置在预制梁上;填充墙等就位。预制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的垫块;当预制柱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时,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封堵措施应符合结合面承载力设计要求,灌浆作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当预制柱采用机械连接时,钢筋机械连接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的有关规定。预制梁的就位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对于未设置临时角钢的梁,吊装前应按施工方案搭设临时支架,并应校正支架的标高。梁应放置在临时角钢与支架上,调整标高并应进行临时固定。每根柱周围的梁就位后,应采取固定措施。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和形状进行铺放,并符合下列规定: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前应通过计算确定位置,其垂直高度宜采用支撑钢筋控制,定位支撑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1.0m。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设计位置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设计位置允许偏差截面高度h/mmh≤300300<h≤1500h>1500允许偏差/mm±5±10±15当采取集束配置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各根预应力筋应保持平行走向,防止相互扭绞。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张拉前,应及时检查其规格尺寸、数量和位置,并确认其端部组装配件可靠无误。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预应力筋必须予以更换。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保证同一构件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值的相对允许偏差应为±5%。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释放张拉力时,应采用专用的卸载工具并制定施工方案和安全保护措施。预应力筋张拉后的锚具,应及时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2节的相关规定进行防护处理。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制定施工方案;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安装特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施工安全措施。节点耗能装置的部件尺寸、连接件位置及角度、螺栓孔位置及直径、高强度螺栓、焊接质量、表面防锈漆等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节点耗能装置的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成品保护。验收与维护一般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GJ32/J184的有关规定。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的分项工程,应按楼层结构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检验批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要求外,一般项目的合格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应具有完整的质量验收记录。对验收合格的检验批,应作出合格标志。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规定。节点耗能装置进场验收时,应提供下列资料:产品合格证;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对节点耗能装置检验的确认单。节点耗能装置的部件尺寸、变形、连接件位置及角度、螺栓孔位置及直径、焊接质量、表面防锈漆等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质量验收Ⅰ主控项目专业企业生产的预制构件,进场时应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检查数量:全部检查。检查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或质量验收记录。专业企业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进场时,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梁板类简支受弯预制构件进场时应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及设计要求,检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附录B的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和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检验,不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承载力、挠度和抗裂检验;对大型构件及有可靠应用经验的构件,可只进行裂缝宽度、抗裂和挠度检验;对使用数量较少的构件,当能提供可靠依据时,可不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对其他预制构件,除设计有专门要求外,进场时可不做结构性能检验。对进场时不做结构性能检验的预制构件,应采取下列措施: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应驻厂监督制作过程;当无驻厂监督时,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预制构件主要受力钢筋数量、规格、间距及混凝土强度等进行实体检验。检查数量:每批进场不超过1000个同类型预制构件为一批,在每批中应随机抽取1个构件进行检验。检查方法:检查结构性能检验报告或实体检验报告。注:“同类型”是指同一钢种、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同一生产工艺和同一结构形式。抽取预制构件时,宜从设计荷载最大、受力最不利或生产数量最多的预制构件中抽取。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锚固钢筋用的灌浆料质量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料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和《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测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28d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验强度的试件应在灌浆时现场制作。检查数量:以每层为一个检验批,每工作班应制作1组且每层不应少于3组尺寸为40mm×40mm×160mm的长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方法:检查灌浆施工记录、强度试验报告及评定记录。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灌浆应密实饱满,所有出浆口均应出浆。同时模拟构件连接接头的灌浆方式,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3套筒灌浆接头试件。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灌浆施工记录、接头检验报告。后浇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分批检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工作班且建筑面积不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