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13:记叙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1页
必考点13:记叙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2页
必考点13:记叙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3页
必考点13:记叙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4页
必考点13:记叙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考点13记叙文阅读题型一课内阅读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1.牧羊人出门种橡树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仿照示例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说说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3.“我”这一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案:1.挑(选)橡子;泡橡子;拿铁棍2.(1)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倒”“挑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的一丝不苟。(2)通过数字的对比,突出牧羊人植树时间长、人力微薄,栽种成活树苗的艰辛不易,表现牧羊人的坚持不懈、意志坚强。3.①推动情节发展,“我”的好奇使“我”决定多住一天刨根问底,才有了后面情节的展开;②“我”作为见证人,目睹了牧羊人植树的经过,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解析:1.根据“牧羊人拿出一个袋……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可提炼出“挑(选)橡子”;根据“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可提炼出“泡橡子”;根据“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可提炼出“拿铁棍”。2.(1)句由“倒”“挑选”等可知是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牧羊人工作时的心无旁骛,表现了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2)句数字的对比,既反映出牧羊人付出的辛苦劳动,又突出他执着坚定的品质。3.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①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否为线索人物,是否推动情节发展等);②在刻画主要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③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④在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作答时,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题型二课外阅读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江城的光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③“看光!远处的光。”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盛开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⑨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园区里诞生、开花、结果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⑩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⑪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⑫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⑬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⑭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⑯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⑰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⑱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⑲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⑳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20版)1.①站台停车被光吸引;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④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此段话可以删去么?为什么?)3.言为心声。请结合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①“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②“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4.读懂文章很重要。请结合文章,在第⑲段横线处补上画龙点晴的句子。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揣摩下面句子加粗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答案:1.②读书期间静观万家灯火;④抗疫期间,保安黄和义主动担当为居民解难。2.这段话不能删去,因为这段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江城的光”转写“江城的人”,如果删去,上下文衔接不够紧密。3.第①句表现了熊师傅的乐于助人、热心仗义;第②句表现了黄和义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这两句话都体现了熊师傅、黄和义这些普通江城人的豪气与仗义,如光芒一样给人带来温暖。4.示例: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只要能表达此意,语言简洁流畅即可)5.“也想”由“光”及“人”,表明作者感受到光的温暖,由对江城这座英雄城市及江城英雄人民的敬佩之情,上升到也想成为“温暖的一点微光”的强烈意愿。【解题技巧提炼】【考点透视】(1)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意思;(2)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深刻含义;(3)理解词语的指代内容;(4)概括主要内容、事件或主旨;(5)梳理文章的线索;(6)分析标题的含义;(7)分析标题的作用;(8)品味词语或语句;(9)分析人物形象;(10)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1)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12)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13)分析语句或段落的作用;(14)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5)分析写作方法及其作用;(16)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或态度;(17)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18)拓展与创新性表达题。【题型描述】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知识储备】记叙文知识一览表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现代文中的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项目基本知识说明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你、你们)。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一拉二便)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记叙线索(1)核心人物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2)核心事物(3)

时间(4)地点(游踪)(5)作者的情感(6)明暗线索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文章内容(中心)方法: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B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归纳中心三部曲A概括:A.要素归纳法:B.共性提取法:C.捕捉关键词法:D.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任务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人物分析(多方面分析)1、人物肖像神态2、人物语言3、人物心理4、人物行为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共有的思想本质。如爱国主义等。性格特点:对人对事的态度合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共性+个性。如镇定、勇敢、坚强等。归纳模式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运用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写作手法(1)拟人手法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烘托手法(8)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郑人买履》(9)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0)前后照应作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1)设置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12)铺垫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以次衬主。关键是“垫”“衬”。一显一隐;一前一后;一浓墨重彩一点到为止。(13)伏笔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可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与“照应”配合,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14)联想、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关的人或事。想象是是人在头脑里bai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味语文,获取更多语文资料修辞方法

作用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

生动形象类修辞: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二)结构类修辞:排比、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语意相关、仄起平落)排比:很有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一气呵成、说理透彻、抒情淋漓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对偶作用:结构整齐、音韵和谐、(三)语气类修辞:设问、反问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四)突出强调类修辞:对比、反复、夸张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味语文,获取更多语文资料文章结构、思路开头、结尾开头的作用:

A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其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结尾作用: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中心)过渡、照应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间发生变化、由倒叙转入顺叙、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均需要过渡。照应: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伏笔照应。层次、段落(一)理清层次结构:A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记叙的顺序,二是记叙的线索。B善于捕捉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重要语句。C自然段组成:领起句(中心句)——扩展句(可能不止一层)——收束句。(二)归纳段意:.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文章标题记叙文题目作用:1)新颖,吸引读者;2)点明中心;3)具有象征意义;4)作为线索;5)语意双关;6)概括文章内容;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记叙文结构、思路

一、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十三岁的机遇》二、横式结构: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幼时记趣》《故乡》三、纵横交错式:时空交互式《老山界》全文或文章主体: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句子理解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二)句子含义的解答: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A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行文线索、照应前文。

B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引出人物(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后有照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话题、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接上文;为后文埋下伏笔。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突出。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中往往有一词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词语理解(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三)解释句中的词的意义。熟记书中重要注释即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记叙文中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一)人物描写:A(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细节描写。B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C工笔细描、粗笔勾勒(白描)(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性格。(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三)场面描写:《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题型一课内阅读十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时,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1.父亲见到“我”之后有没有责备“我”?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安慰”一词?2.认真阅读选文第六段,说说这时候的父亲是用怎样的口气和儿子说话的,他又是怎样帮助儿子走下悬岸的。3.文中加点词语“最后一步”有何特殊意义?“扑”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最后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由这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那么,这个故事又能给你什么启发呢?答案:1.父亲没有责备“我”的贪玩,而是“安慰”,可见父亲的关爱之情。这“安慰”的口吻也是父亲怕“我”一时心慌而摔下来,是父亲劝“我”下来的一种策略。2.父亲的口吻是轻缓的、鼓励性的。他用他的话教“我”如何一步一步走下悬岸,克服困难。父亲没有直接接“我”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走下来,其实正体现了父亲教育儿子克服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困难的方法和良苦用心。“一小步”,就是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而后最终战胜大困难的正确方法——化整为零的方法。3.“最后一步”是“我”成功的重要一步,也是“我”战胜困难的一步。“扑”一词体现了“我”对父亲的信任,是父亲给了“我”勇气和信心。4.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之笔,点明文章主旨。人生感悟: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了小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提示:启发因人而异,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题型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搬家记华明玥①电话预约时,听到薛师傅的声气之壮,就定了由他来替我们搬家,见了真人,才知听声音辨人的高矮强弱是不科学的:预想中有1.8米的薛师傅只有1.65米左右,长得精瘦。他的搬家公司只有四个人:他,他老婆,他的高个子雇工,还有一位被晒得脸上有白框印的眼镜小子。薛师傅吩咐说,过重的东西别往眼镜小子背上招呼:“他是我儿子,过了这个暑假升大二,这是他第一回给我帮工。”②我就笑,说最重最高大的柜子,当然给他的高个子雇工。薛师傅忙说:“最高的衣柜要往我和我老婆背上招呼,大个子不如我们小个子底盘扎实。还有,你们这种老楼,楼层高度紧卡着2.6米,高个子背大柜,半道上会被上面的楼梯面卡着,切记!”③他本人一看就是干熟了这一行的,片刻不离手的是一条又长又宽的布带子和一卷宽胶带。他一进来就撕胶带,把衣柜的门上下固定住。37摄氏度的天,汗马上涌了出来,但背着柜子的人绝不能腾出手来拭汗,因为那么沉重高大的实木衣柜,好不容易与身体贴合到位,抬手一擦汗,重心一错位,就可能出岔子。因此,薛师傅事先跟儿子叮嘱道:“干咱这一行,讲究的是一鼓作气,再重再难,都不能半途撂下来歇气。这是保证家什的安全,也是保证自己的安全。”④下一趟就是薛师傅驮着实木书柜下楼,儿子背着书桌迟一步下楼。当父亲的一面留神脚下,一面抬眼看儿子的一举一动,还能开腔指点:“马上就要转弯了,再弯点腰,记着手要在腰眼上抵一把;转过弯来,千万别把重量放在脖子上,要往下一点,放在脖子和肩膀连着的那条筋肉上,对了对了,这下出气匀了吧。”⑤等到了楼下,卸下重家什,我才敢笑他:“薛师傅,你竟然让大学生来干这个,你老婆也舍得?”薛师傅一弹眉毛:“怎么舍不得?他又要换手机,我说你来尝尝一滴汗摔八瓣的滋味,跟我干一天,跟大个子一样领一天工资。干了三天,这小子浑身上下贴满了膏药,躺下去没有空调也能睡得死沉;干了两个礼拜,也不喊苦喊累了,学会任何分量上肩都咬牙撑着。他原来有点虚胖,现在也长出了腱子肉。这才是男人,要不吃这个苦,再过5年也没这顶天立地的一股劲儿。”⑥家具都搬完了,最后抬钢琴。薛师傅招呼四个人一起动手,两个人在下,两人在上。薛师傅用宽布带挎在肩上兜住钢琴的踏板,同时用手抓住琴背的把手和键盘底下,让钢琴的背面朝墙壁,键盘朝楼梯的扶手,一鼓作气往下抬。薛师傅的儿子不停地招呼大家抬高点,说是踏板千万不能磕碰楼梯。等上了车,小伙子还很细心地拿出一床旧棉胎,抖开,包妤钢琴,并且说,开车也要稳而慢,不能急刹车,不然钢琴前后一摇晃,内部的机件容易损伤,音准也会受到影响。⑦薛师傅笑道:“有我儿子,你放心吧。文化人就是对钢琴这样的家什最上心,我们的技术,你掀开琴盖一弹就知道了——都不用请校音师。”⑧我也会心地笑了,薛师傅让读大学的儿子一起参加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是多么另类呀!目送着薛师傅他们远去,我不禁陷入了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意林》(原创版)2019第11期,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例:薛师傅吩咐说,过重的东西别往眼镜小子背上招呼。招呼:放、分配(1)薛师傅招呼四个人一起动手,两个人在下,两个人在上。招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薛师傅的儿子不停地招呼大家抬高点,说是踏板千万不能磕碰楼梯。招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体现了薛师傅怎样的心理?薛师傅笑道:“有我儿子,你放心吧。文化人就是对钢琴这样的家什最上心,我们的技术,你掀开琴盖一弹就知道了——都不用请校音师。”3.联系全文,概括薛师傅的特点。薛师傅为人①____________,做事②____________,对搬家这一行,技术上非常③____________。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没有溺爱儿子,是一个④____________的父亲。4.根据语境,以小说中“我”的口吻,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30字左右)答案:1.(1)召集、安排(2)提醒2.运用语言描写,体现了薛师傅对自己搬家技术的自信,为有一个大学生儿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3.①淳朴善良(忠厚老实、乐观)②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耐心细致、吃苦耐劳)③娴熟(熟练)④教子有方(尽责、称职)4.(示例1)舍得让孩子吃苦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太差,目前我们缺失的不正是这种吃苦的教育吗?(示例2)薛师傅让儿子帮工体验生活的艰辛,有助于强健儿子的体魄,磨炼儿子的意志。(示例3)我们做父母的,要像薛师傅那样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培养孩子的品质与能力,这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呀!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其语境义。(1)细读语句可知,薛师傅四个人准备开始抬钢琴,需要的是齐心协力,故“招呼”在句中的含义是“召集、安排”。(2)结合语境,这里写的是往楼下抬钢琴的过程,需要大家小心,故“招呼”在句中的含义是“提醒”。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首先眀确描写方法,根据“薛师傅笑道:‘有我儿子,你放心吧。文化人就是对钢琴这样的家什最上心……’”可知,此处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再由“我们的技术……都不用请校音师”“有我儿子,你放心吧”等表述及上下文内容,可分析出薛师傅的自信及其为有一个大学生儿子前感到自家和骄傲的心理。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从文中“我”与薛师傅的对话和薛师傅在搬家过程中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薛师傅的淳朴善良、认真负责;从第③段“他本人一看就是干熟了这一行的,片刻不离手的是一条又长又宽的布带子和一卷宽胶带。他一进来就撕胶带,把衣柜的门上下固定住”和第④段“当父亲的一面留神脚下,一面抬眼看儿子的一举一动,还能开腔指点:‘马上就要转弯了……这下出气匀了吧。’”可以看出薛师傅技术娴熟;从第⑤段“怎么舍不得?他又要换手机,我说你来尝尝一滴汗摔八瓣的滋味……要不吃这个苦,再过五年也没这顶天立地的一股劲儿”可以看出薛师傅教子有方。4.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状态。语言表述时要明确文章的主旨,即围绕“吃苦、劳动、体验、挫折、理想、磨难”等方面进行补写。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我的语文老师①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②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的寻找,但是再也没有找到像她这样的一位女性。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的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着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什么叫语文?”④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头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⑤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⑥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⑦我至今还记得,所有的同学把头转向的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片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⑧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走上讲台,那一天是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⑨对我来说,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我不是轻轻的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就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说:“你进来坐一会儿。”⑪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我的六个作文本。她把这六个作文本一本一本的摆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单说你的这些作文里的字,就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个作文本,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⑫她又说:“在这六个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第一本里你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进行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⑬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⑭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的漫长的人生之路。⑮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有删改)1.作者回忆了与语文老师有关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1)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的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2)夜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4.本文蕴含了作者对语文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第一次语文课上,她给我们解释什么叫“语文”,并告诉我们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雨是不一样的。(2)对“我”的作文提出批评,并耐心地指出“我”作文中的问题。(意思对即可)2.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易于学生接受;认真负责,关爱学生,默默的关注“我”的写作;及时地指出我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见地深刻;温和友善,面对“我”发脾气依然微笑着对“我”进行教育。(答出两点并简析即可)3.(1)这里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如“砸”、“骂”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被语文老师批评后的不满和愤恨情绪,从而与后面老师对“我”巧妙引导、耐心指导后“我”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对语文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明亮,表达了“我”得到语文老师的教导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意思对即可)4.敬佩、感激、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芬芳的蜡梅花秦湄毳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得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了。【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我”自称患有咽炎,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______。2.按要求回答问题。(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2)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1)【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2)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答案:1.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2)“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们情感的加深。3.(1)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5)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4.(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敲、笑”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狡猾的眼光”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2)【甲】段: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段:“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解析:1.“我”自称患有咽炎在文章的第③段,学生寻梅在第⑥⑦段,那么第一空对应的内容就是④⑤段,“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第二空也是“我”与学生们最后一次交往,从文中不难找到,那就是“放学后踏雪访梅”。据此概括作答。2.(1)由“孩子是花”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孩子们的可爱,也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2)分析重音朗读“彼此”的理由,其实就是理解“彼此”一词在句中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首先分析“彼此”所指代的对象,即“我”和孩子们;其次分析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阐明用“彼此”的作用,即突出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3.标题中的蜡梅花贯穿全文,开头看到蜡梅花引起回忆,文中蜡梅花能治咽炎,学生找蜡梅花,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文末师生一起踏雪访梅。可见蜡梅花是全文的线索。“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蜡梅花的芬芳正是孩子们美好心灵的写照,经历了爱的熏陶,孩子们在感受温暖与信任的同时,内心发生转变,蜡梅花成了师生感情的纽带。文章标题“芬芳的蜡梅花”,自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蜡梅花为何芬芳,让读者猜想,形成悬念。蜡梅花能治咽炎,所以学生们会去帮老师找,因此蜡梅花也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温暖的师生情。4.(1)由【甲】段中的“抹、贴、按、写”和【乙】段中的“迎、敲、笑”等动词可以看出,这两段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另外,由【甲】段中小胖“仔细”抹字的神态和【乙】段中的“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可以看出,这两段都运用了神态描写。(2)要理解人物的行为,就要从人物的所处的年龄和环境去分析。【甲】段中的小胖是一个“恨错了”的捣蛋鬼,能把恨变成爱,说明他内心思想已转变,原因是接受了“我”,师生感情加深;【乙】段中的“我”用石板迎,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可见“我”很调皮,知道老师不会存心打,亦见对老师的理解。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故乡的冬天王继怀①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的哥哥发来了一个画面中飘着雪花的视频,也许是久离故乡的缘故,也许是在南方沿海工作,多年见不到下雪的缘故,这段视频我看了好几遍,使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老家生活的情景,想起故乡的冬天。②我的老家在一座大山的深处,记忆中大山里故乡的冬天既不像北国冬天那样到处冰天雪地,也不像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冬天依然繁花满树,温暖如春。故乡的冬天别具一番风味,有它独特的韵味。③故乡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夏常青的松树、杉树、柏树、竹子穿上了黛绿装,落叶乔木枣树、梨树、梓树被寒风吹成了“光胳膊”,房前屋后菜园子里的白菜、萝卜、菠菜、大蒜、葱等冬菜一片绿油油,错落有致、生机勃勃,小溪也不结冰,依然“哗啦啦”地哼着歌,欢愉地从村子里流过……要是下雪,那银装素裹的故乡更是一幅美丽的山村淡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五彩,却格外好看,让儿时的我们很是心醉。④儿时的故乡,冬天特别冷,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家家户户都用火炉来取暖。记得我在村小上学时,教室窗户没有玻璃,教室里也从不生火,我们坐在里面,如入冰窖,常常冻得手脚都生满冻疮,手握不了笔,脚走不了路。放学回来,我们兄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茶屋里的火炉边把生着冻疮的小手伸到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烤得热乎发痒,感觉格外舒服。大山的冬天,夜来得早,也特别长,我们常常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父母在忙各自的事情,我们则写作业或看借来小人书,大家的事忙完后,我们也会在火炉上煨红薯、烤糍粑,或在火炉边拉着家常,听父母讲家族的故事和励志的故事,有时父亲还会从地窖里拿出收藏的用来招待客人的物什分给我们吃,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温馨的场景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⑤因为天气冷,乡亲们对冬日的阳光格外珍重。要是碰上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对乡亲们来说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也是一大乐事和美事,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聚在晒谷坪里沐浴着温暖灿烂的阳光,有时甚至会像夏天吃晚饭一样,把午饭也放到屋外的太阳底下来吃。还有不少乡亲会把被子什么的拿出来晒晒,去去湿,让晚上睡觉时更暖和……⑥记忆中,故乡的冬天每年都会下几场大雪。一场大雪把村子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下雪时往往是晩上先下冰粒子,然后再是鹅毛般的大雪,大山里的冬夜万籁俱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下冰粒子时那细细碎碎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有趣,让儿时的我们常常兴奋得很难入睡。第二天一早,父亲高兴地喊道:“孩子们,快起床,下雪了。”听到喊声,我一个鹞子翻身,迅速起床,打开门一看,下了一夜的雪使村子完全变样了,山上山下全白了,房顶、树枝、小路、田地,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行人在厚厚的雪上行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还留下了一串串脚印,不远处偶有树丫被雪压断,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开心的,是我和小伙伴们在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梨树下堆雪人、掷雪球、打雪仗,雪球乱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叫喊声把老梨树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⑦儿时的我喜欢冬天,还缘于冬天有春节。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孩提时的老家,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孩子们平时很难穿到新衣服,吃到好东西,因此孩子们特别渴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很难一齐上桌的鸡鸭鱼肉,能穿上一年难得穿到的新衣服,过年这几天大人大多也不批评小孩,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还有压岁钱……⑧我已有十余年未看到雪了,静夜回想,儿时的点滴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真想回到久别的家乡……(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1月19日,有删改)1.选文写了“我”儿时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2.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请对选文第③段中加框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4.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听到喊声,我一个鹞子翻身,迅速起床。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冬天放学回来,在火炉边烤火;②冬天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忙着各自的事情,忙完后共享天伦之乐;③下雪后,兴奋地早起看雪景,在雪地中游戏等。2.将记忆中故乡的冬天与北国冬天、现在生活城市的冬天对比,突出故乡的冬天有独特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冬天的喜爱与赞美。(意思答对即可)3.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溪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冬天的小溪不结冰,从村子里流过的情形,表现出家乡冬天景色的美丽。4.“鹞子翻身”意思是“身体悬空翻转,轻捷如鹞之旋飞”,表明“我”起床时动作的快速轻捷,体现出“我”看雪心情的急切。(意思答对即可)5.对故乡冬天的喜爱和赞美;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永远的槐花蜜赵学儒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钩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6月2日15版)1.本文主要的记叙顺序是什么?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下文有句话跟它照应,你能找到吗?3.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4.细读全文,你怎么理解标题中“永远”的意思?答案:1.插叙。2.作用:体现母亲采摘槐花的辛苦和不易,也说明槐花蜜来得艰辛。照应句: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3.句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作用:交代槐花的生长环境,写出它的多与美,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槐花蜜蕴含亲情、故乡情,而这些情感一直深藏在作者心中,所以是“永远”的。五、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的优点。”“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文中“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一句中“天真”的本义是什么?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4.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选文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人。5.结合课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1)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2)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答案:1.皇帝穿上新衣开始游行,小孩一语道破真相,皇帝依旧游行到底。2.这句话揭示了当时人们虚伪、不敢说真话的社会现实。3.“天真”的原义是“心地单纯,性格直率”。文中表示小孩爸爸对小孩不懂事的掩饰。4.选文中的皇帝是一个虚伪愚蠢、自欺欺人、昏庸无能的人。心理描写:“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神态描写:“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5.(1)“发抖”表明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所以他“发抖”。“似乎”写出了皇帝虽意识到上了当,但仍没有觉悟。(2)这是皇帝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而故意做出来的。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着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澈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如果不是为了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追捕,红鲤也许就在白洋淀里平静地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他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淋淋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下去了。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他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苏醒了。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回。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鸟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钓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昡,就失去了知觉。红鲤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有删改)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以此为题能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生长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以此为题能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2.不能。理由:①此情节能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非旁逸斜出。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与人类捕杀行径进行对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及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①以生物生长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其目的是借此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鲢”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思想和性格等,人格化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如“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淋淋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进了暴风雨”“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⑤环境描写,含意丰富。文章描绘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红鲤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温馨和平的氛围,而且反衬出红鲤背井离乡、被摧残捕杀以至不得不行走在岸上的命运的悲惨,从而深刻揭露人类破坏环境、滥捕滥杀的现实。4.①视角独特。作者借助生活在水中的一条鱼坎坷曲折的人生遭遇,反映动物生活处境艰难、生存环境恶劣的现实,展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这种独特视角也将读者带进危机四伏的动物世界中,从而使其获得真切体验、强烈感受和深刻感悟。②情节设置独特。小说情节安排张弛起伏。红鲤幸福的家乡生活、脱离老黑魔爪、与白鲢邂逅相依是“弛”“伏”,红鲤被黑鱼猎获、白鲢被杀害、红鲤跨越白洋淀是“张”“起”。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③结构形式独特。采用倒叙结构,开篇呈现故事结局,描述红鲤倔强执着地行走在岸上,顺势展开对红鲤遭遇的追溯。这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成为巨大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解析:1.解答时,需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来具体分析。从题目本身来看,鱼不可能行走在岸上,只能游行于水中,所以题目本身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全文内容来看,这个题目也是文中故事的结局,反映了鱼类生存空间遭到破坏的现实。联系文章主旨来看,“行走在岸上”这一有悖常理的行为,也表现了这条鱼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2.细读全文可知,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有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使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曲折。其次老黑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形成了对比,红鲤可以从老黑手里逃生,却被人类所逼行走在岸上,可见人类的残暴。同时,这一情节也为下文红鲤遇到白鲢和不得不行走在岸上埋下了伏笔。3.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以生物的生长习性为基础,虚构了一个新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又与现实紧密联系,讽刺了人类的行径。二、夸张手法的运用,比如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等。三、运用拟人手法,文中“红鲤”“老黑”“白鲢”等均具备人类的语言、思想等,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四、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五、环境描写,含意丰富。从以上五点中任选一点进行赏析即可。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本题时,可从视角独特、情节奇特、叙述形式独特三个角度中选择其一来表述。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1.下面是三位同学对这首诗歌提出的朗读建议,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填序号)A.画线句的朗读重音可标注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B.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要用较快的语速读出热切的期盼。C.本诗既要读出作者的坚定,又要用雄浑、豪迈的语气读出天空的辽阔。2.请发挥想象,仿写诗歌第二小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然是____________。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取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借助作者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再创造。B.诗的第一节描绘了迷人的夜景,也为后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好了铺垫。C.诗中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画面,真实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面貌。D.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使读者能体会到诗人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强烈,信念之坚定。4.作者为何向往天上的街市?答案:1.A2.神秘的花园花园里绽放的五彩花朵世上没有的瑰宝3.C4.诗人对黑暗的现实感到不满,感到悲哀,却不知道如何改造现实,因而向往美好的天上世界。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诗歌的能力。A正确。B、C的朗读建议均有误。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调应是轻轻的(读出夜的寂静与柔美,略带神秘),深情的(读出街市的美与奇特,略带虚幻),舒缓的(读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略带羨慕),末句要轻缓柔美。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定然有+(形容词)+(名词)。……,定然是世上没有的+(名词)”仿写即可。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C项,应该是作者借想象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画面,揭露了作者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诗人对黑暗的现实感到不满,感到悲哀,却不知道如何改造现实,因而向往美好的天上世界。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选自郑振铎《猫》)(二)当我还是个学生时,我和父母一起住在维也纳的一处公寓。我在家里养了一只雌性僧帽猴,她的名字叫格洛丽亚。她住在我书房中一个宽敞的大笼子里。我在家且能够照看她时,就会让她在房间里面自由活动。当我出去的时候,就只好把她锁在笼子里。她一进笼子就百无聊赖,想方设法地尽快逃出来。有天晚上,我出去的时间比较长,到家后就去开灯,但房间仍然一片漆黑。可是格洛丽亚咯咯笑了起来,笑声不是从笼子那边传过来的,而是来自窗帘的方向。毫无疑问,肯定是她干的好事。我去找了一支蜡烛,点上后回到房间,却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格洛丽亚把笨重的青铜床头灯从底座上插着,没有拽掉,又把床头灯举到了鱼缸的最高处,并将其当作破城槌,砸开了鱼缸的玻璃盖,床头灯也沉到了水里。电流就这样短路了!下一步,或是早一步,格洛丽亚弄开我书橱的锁(她使用如此细小的钥匙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把施特吕姆佩尔医学教科书的第二卷和第四卷取了出来,拿到鱼缸边上,然后把书撕成碎片后丟到了鱼缸里。书的封面被丢在地板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