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十讲十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精练)(解析版)_第1页
期末专题复习十讲十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精练)(解析版)_第2页
期末专题复习十讲十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精练)(解析版)_第3页
期末专题复习十讲十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精练)(解析版)_第4页
期末专题复习十讲十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精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在古代,我们不乏有趣又有特色的运动项目。活动小组将探究宋人玩蹴鞠,请你参加。甲春晚感事南宋·陆游寒食①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②尚豪华。犊车轣辘③归城晚,争碾平芜入乱花。【注】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②蹴鞠(cùjū):指古人踢球游戏,类似今日的足球。③轣辘(lìlǜ):车轮或轱辘转动的声音。乙今柳三复能蹴鞠。柳三复欲见晋公,无由,会公蹴球后园,偶迸出。柳扶取之,因怀所业,戴球以见公,再拜者三,每拜,球起复于背臂幞头①间。公乃笑而奇之,遂延于门下。(选自《中山诗话》,有删改)【注】①幞(fú)头: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这句话写的是用肩、背、头连续颠球的技巧。丙唐文若,子西先生之子,丧父后年十三不学,一日与群儿蹴鞠于市。院子①见之而泣云:小官人今不读书,后将如何?文若感悟,归谋于母曰:院子为吾言如此今欲读书将自读耶将从学耶?母遣从师。遂笃志向学,弱冠登科,后仕至中书舍人。(选自《密斋笔记》)【注】①院子:仆人。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文言字词积累卡文中字词方法释义公乃笑而奇之语境推断:形容词作动词(1)________遂延于门下查阅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延长,伸长;②蔓延;③引进,邀请。(2)填序号________一日与群儿蹴鞠于市联系课文:百里奚举于市(3)________遂笃志向学勾连成语:博学笃志(4)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院子为吾言如此今欲读书将自读耶将从学耶3.材料甲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凸显蹴鞠“尚豪华”情景,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加点词蕴含的意味。(1)公乃笑而奇之。(2)院子见之而泣云。5.活动小组探究以上三则材料,形成下列结论。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项,结合选文内容加以阐述。(1)蹴鞠运动在宋代已盛行,可娱乐,可交际。(2)蹴鞠是一把双刃剑:有人怡情,有人丧志。【答案】1.

以……为奇

集市,市井

坚定

2.院子为吾言如此/今欲读书/将自读耶/将从学耶

3.诗歌首句点出在寒食节,梁州城有十万家百姓参与蹴鞠的民俗活动,参与人数之多烘托了蹴鞠场面的豪华;最后两句写出牛车晚归场景,一个“晚”字烘托了蹴鞠运动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使人流连忘返;群车争先恐后行驶在平旷原野上,碾压着杂草野花,足可见出游车辆数量多,场面壮观,侧面烘托了参与蹴鞠活动的人数之多以及活动很精彩。

4.(1)“笑”字写出了晋公被柳三复连续在肩、背、头处的颠球技巧逗笑了,并对柳三复的娴熟球技此表示欣赏。(2)“泣”,哭泣之意,仆人对唐文若玩球丧志不学习感到着急、焦虑,哭着劝说唐文若要读书学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

5.【示例1】我选(1),在三则材料中,我们发现在宋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蹴鞠,蹴鞠发挥了娱乐、交际等功能。甲文中叙写了蹴鞠是寒食节的一项民俗运动,百姓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娱乐身心,强身健体。乙文中,柳三复是一介书生,球技娴熟,晋公身份高贵,也深谙球技,蹴鞠作为结交媒介,让柳三复成功拜见了晋公。【示例2】我选(2),在甲文中,百姓们热烈地参加蹴鞠这项民俗活动,蹴鞠丰富了节日活动内容,营造了节日氛围。乙文中,蹴鞠作为交际媒介,让柳三复展示了自我,并结识了达官贵人晋公。这两则材料都体现蹴鞠这项活动可以怡情。而材料丙中,由于唐文若喜爱蹴鞠,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以致耽误了学习,可谓玩物丧志。幸好他听从了仆人的规劝,悔过改错。【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为:丁谓大笑,认为他是奇才。奇: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2)句意为:就把他引进收归门下。延:引进,邀请。故选③。(3)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一日与群儿蹴鞠于市:有一天与一群小孩子在集市踢足球。市:集市,市井。(4)博学笃志: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遂笃志向学:于是他坚定志向一心求学。笃:坚定。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文意分析判断。本句大意为:仆人跟我说了这些话,如果我想要读书,是自学呢,还是去学堂呢?故断句为:院子为吾言如此/今欲读书/将自读耶/将从学耶。3.本题考查诗歌描写手法的赏析。本诗大意为:在寒食节这一天,梁州城有十万家百姓参与蹴鞠的民俗活动,人们荡秋千、踢足球,场面非常豪华壮观。人们赶着牛车很晚才回城,都争先恐后行驶在平旷原野上,碾压着杂草野花。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尚豪华”情景,而是通过写百姓参与人数之多、回城之晚、车辆之多来侧面烘托参与蹴鞠的人数之多的豪华场面,也说明了蹴鞠运动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使人流连忘返。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1)“每拜,球起复于背臂幞头间。公乃笑而奇之”意思是“每拜一次,都看到球在他的头和脊柱间滑动,但球就是掉不下来!丁谓大笑,认为他是奇才”,此处“笑”字写出了晋公被柳三复连续在肩、背、头处的颠球技巧逗笑了,并对柳三复的娴熟球技此表示欣赏。(2)“丧父后年十三不学,一日与群儿蹴鞠于市。院子见之而泣云”意思是“父亲去世后,十三岁了依然不学习,有一天与一群小孩子在集市踢足球。仆人看到后哭着对他说”。“泣”,哭泣之意,仆人对唐文若玩球丧志不学习感到着急、焦虑,哭着劝说唐文若要读书学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5.本题考查文章探究,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认同“蹴鞠运动在宋代已盛行,可娱乐,可交际”这一观点,可重点围绕甲文叙写的蹴鞠,百姓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特点和乙文写的一介书生柳三复,凭借球技娴熟,乙蹴鞠作为结交媒介,成功拜见了晋公的事件分析。如果认同“蹴鞠是一把双刃剑:有人怡情,有人丧志”这一观点,“怡情”方面,重点围绕甲文——百姓们热烈地参加蹴鞠这项民俗活动,蹴鞠丰富了节日活动内容,营造了节日氛围和乙文——蹴鞠作为交际媒介,让柳三复展示了自我,并结识了达官贵人晋公等方面分析;“丧志”方面可围绕唐文若因为热爱踢球,以致耽误了学习,可谓玩物丧志。幸好他听从了仆人的规劝,悔过改错。【点睛】参考译文:【乙】柳三复会踢足球,柳三复想见晋公——宰相丁谓,但找不到合适的时机。碰巧丁宰相在后花园踢足球,有一次,丁宰相踢球飞出墙外,柳三复急忙帮他取回!因为会踢球,家丁带着他见丁宰相。他见到宰相大人就献书礼拜,他拜了三次,每拜一次,都看到球在他的头和脊柱间滑动,但球就是掉不下来!丁谓大笑,认为他是奇才,就把他收归门下。【丙】唐文若,是子西先生的儿子,父亲去世后,十三岁了依然不学习,有一天与一群小孩子在集市踢足球。仆人看到后哭着对他说,小公子现在不读书,以后怎么办呢?文若醒悟,回家后与母亲谋划说:仆人跟我说了这些话,如果我想要读书,是自学呢还是去学堂呢?母亲把他送到了学堂,于是他坚定志向一心求学,刚刚成年就走上仕途,后来做官至中书舍人。(二)(2022·浙江宁波·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炮。”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迟之门,或之曰:‘往之女家,必致必我,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三章》)【乙】颜回不仕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年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住。”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选自《庄子》)6.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请分别选取一句分析它们的作用。9.结合文章分析,乙文中的颜回是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吗?【答案】6.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我吟诵这样的话已经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是我的收获啊。

8.示例一:【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乙文】“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四个“足以”构成排比,强调了颜回的生活条件及人生追求,从而说明不愿为官,表现出他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累的精神。语言富有气势、节奏感强。示例二:【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不能”构成排比,指出大丈夫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表现出孟子的浩然正气。语言富有气势、节奏感强。【乙文】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三个“……者,……”构成排比,写出了孔子认为颜回不为名利所累、安闲自得的、注重内心修养,节奏感和抒情性都较强,充分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

9.我认为颜回是孟子说的大丈夫。颜回家庭贫困处境卑贱,老师孔子都劝他去做官,但是他却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坚持不去做官,充分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同时也与孟子说的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相符。【解析】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回”指颜回,称呼后断开。“家贫居卑”是一个并列短语,形容颜回的处境。“胡”是为什么的意思,在此前断开,因此断句为: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1)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2)诵:吟诵;今:如今,现在;得:收获。8.本题考查对文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排比句。其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意思是(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这句话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的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极具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三个“不能”的连用,语言富有气势、节奏感强,更是直接的指出了大丈夫面对不同人生境遇时应保有的原则和态度,也是孟子思想精华之所在。[乙文]中排比句“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的意思是: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该句连用四个“足以”构成排比,强调了颜回的生活条件及人生追求,进一步解释其不愿为官的原因,生动真实的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淡泊精神。排比句“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的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句中三个“……者,……”构成排比,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写出了孔子对颜回行为的肯定,充分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熟悉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再结合文中对颜回事迹的描述,概括回答。根据甲文,可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便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再读乙文,孔子问颜回不做官的原因,“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能坚守自己理想志趣的人,与孟子观点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相符的。示例:我认为颜回是孟子说的大丈夫。因为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思想不为富贵迷惑,志向不被贫贱改变,意志不被权势屈服,坚守“仁”“礼”“义”,而乙文中的颜回正是做到了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不为功名利禄诱惑。【点睛】参考译文:[甲]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颜回不仕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三)(2022·浙江绍兴·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富贵不能淫》)【材料二】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①之门人。道既通,游事②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③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④。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⑤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子思:孔子之孙,授业于曾子。②事:奉事,为……服务。③果:实现。④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不切合实际。⑤务:致力,从事。⑥是以:因此。如:前往,到……去。10.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积累方法联系内容释义课内迁移既出军门(《周亚夫军细柳》)道既通(1)______字典查阅适:①到……去;②女子出嫁;③适合,适宜;④恰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适粱(2)______(填序号)词类活用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国强兵(3)______1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材料一画横线句做具体分析。12.请用“/”给材料二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3.在“光耀华夏”大丈夫评选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孟子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孟子>三章》,简述孟子当选的理由。【答案】10.

已经

使……富裕

11.这句话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地指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大丈夫迷乱、动摇、屈服。三个“不能”的反复,凸显大丈夫对高洁品性的坚守。

12.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3.我觉得孟子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理由: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倡导国君施行王道、仁政,有忧患意识;在为人方面,孟子倡导大丈夫的本质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材料二孟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向齐宣王、梁惠王推行王道、仁政,推行未果,回到家乡,著书立说,“独行其道”。(写出任意两点)【解析】10.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1)“既出军门”:已经走出军门。既:已经。道既通:已经通晓孔道;既:已经。(2)句意为:到达梁国。适:到达,故选①。(3)动心忍性: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动:使……震撼,词类活用;忍:使……坚韧,词类活用。富国强兵: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富:使……富裕。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讲的是处世原则,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三句话三个“不能”反复使用,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语势强烈,极有说服力,气势磅礴地指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这三句话作为无数仁人志士奉行的准则,激励着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勇往直前。1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要考虑句子的意思,句意为: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故断句为: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写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孟子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材料二孟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大丈夫的所作所为:由“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③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他向齐宣王、梁惠王推行王道、仁政,由“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可知,他推行未果,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充分证明孟子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材料二】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四)(2022·浙江台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试笔自书〔宋〕苏轼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①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②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③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乙】书上元夜游〔宋〕苏轼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④,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⑤杂糅,屠沽⑥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有生:生物。②少焉:一会儿。③方轨:两车并行。④过:拜访。⑤民夷:指汉族和少数民族。⑥沽:卖酒的人。⑦过:苏轼小儿子。14.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需解释的词方法例句或字典义项释义茫然不知所济联系成语济河焚舟(成语)⑴济:________信笔书此纸查阅字典义项:A.诚实,讲信用;B.凭证,凭据;C.信使,使者;D.的确,实在;E.随意。⑵信:________盖自笑也勾连课文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⑶盖:________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⑴几不复与子相见。⑵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1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笑”,请分析“笑”的内涵。【答案】14.

渡河

随意(或:E)

大概是

15.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

16.⑴差点儿不能与你再相见了。⑵家里人闭门熟睡,鼾声已经第二次响起了。

17.【甲】文写苏轼被贬往荒僻落后的海南,一开始茫然自悲,但联想到“蚁附于芥”的寓言而自我解嘲,聊以自慰,此处的“笑”是一种豁然开朗、自我安慰的释怀之笑。【乙】文写苏轼应老书生之邀游城晚归,看着家人鼾声已起,内心有一种忘怀官场得失的轻松之感,此处的“笑”是一种忘怀得失、坦然处世的愉悦之笑。【解析】14.(1)“济河焚舟”意思是:渡过了河,把船烧掉;济:渡河。验证:“茫然不知所济”意思是,迷茫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河;正确。(2)选E。验证:“信笔书此纸”意思是,随笔写下这篇文章;信:随意。(3)“盖竹柏影也”意思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验证:“盖自笑也”意思是,大概是自己笑自己;正确。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见到同类。“少焉水涸”为状语,点明蚂蚁现在面临的状况;“蚁即径去”“见其类”为递进关系,点明蚂蚁的行动;故断为: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复:再、又;子:你;(2)舍中:指家中人;掩关:闭门、关门;再:第二次。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可知,苏轼被贬到落后僻远的海南,开始时很茫然、悲伤;联系后文“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可知,写蚂蚁趴在草叶上不知道如何渡“河”,然而却不知道对于自己(蚂蚁)来说的“河”不过是倒在地上的一盆水罢了,苏轼将自己的处境类比成蚂蚁的处境;“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继而写蚂蚁等水干以后便得以“解脱”,苏轼通过一则寓言故事自嘲,反映了苏轼以宇宙之宏观反观人生艰难之渺小的智慧,结尾的“笑”是豁然解脱的“笑”,是自我安慰的释怀之笑。【乙】文先写苏轼应老书生的邀请夜晚去游城,结果“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时间已晚,家中人已经熟睡,继而“放杖而笑,孰为得失?”“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写苏轼大笑,为了开心夜晚出游结果错过与家人一起酣睡,思考何为得失,写韩愈为了追求“鱼”,去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见得一定钓得到,可见苏轼不再为了贬官而失意,不再刻意追求什么,此时开怀的“笑”有忘却怀官场得失的轻松之感,有忘怀得失、坦然处世的愉悦。【点睛】【甲】参考译文: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神色凄然,为此悲伤,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小海中,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浮在水上,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迷茫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河。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见到同类,哭着说:“差点儿不能与你再相见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和客人喝少许酒微醉,随笔写下这篇文章。【乙】参考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闭门熟睡,鼾声已经第二次响起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五)(2022·浙江宁波·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与宋比玉黄虞龙夜来月色,映空庭如积水,令人至不敢蹈。弟通夕为之不寐,俄而鸡鸣钟动,怅然久之。【丙】书舟中作字苏轼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①,撑者百指②,篙声石声荦然③。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注释】①欹(qī)侧:倾斜。②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③荦(1uó)然:象声词。18.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与”“书”最恰当的义项。(1)与()A.和,跟,同

B.给

C.参与

D.赞许(2)书()A.记录

B.文字

C.书信

D.书籍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俄而鸡鸣钟动,怅然久之。20.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话。小语:面对月色,黄虞龙“怅然”,苏轼却(1)“________”,他们的心境不一样。小文:是的。面对滩险舟危的时候,苏轼和其他人的心境也是不同的。舟中他人是“无人色”,苏轼却(2)“____________”。小语: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呢?小文:根据学了【甲】文后我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再结合【丙】文中苏轼的自答之语,我的理解是这样的:(3)______________【答案】18.

A

A

19.(1)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2)不久鸡鸣声起,晨钟响起,我忧伤了很久。

20.

欣然起行作字不少衰

苏轼一生经历很多的磨难,磨炼了他坚贞、达观、豁达的性格品质,使他能笑对磨难,悠闲洒脱的享受生活。【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题目意:和宋比玉,与:和,同;故选A。(2)题目意:记录书中写字的经历。书:记录;故选A。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1)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句首语气词,原来是。(2)俄而:不久。钟:晨钟。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之:凑足音节,不译。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原文分析。(1)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遭遇贬谪的苏轼面对月色,不但不“怅然”,反而“欣然起行”。(2)根据丙文“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可知面对滩险舟危的时候,舟中他人是“无人色”,苏轼却“作字不少衰”。(3)苏轼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苏轼一生多遭贬谪,但总是豁达乐观的面对世事沉浮。根据丙文“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苏轼认为一生经历很多的磨难。所以能够在滩险舟危难的时候,淡然洒脱的继续写字。所以能让苏轼能拥有这样的心境的原因是一生经历很多的磨难,磨炼了他坚贞、达观、豁达的性格品质,使他能笑对磨难,悠闲洒脱的享受生活。【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乙】夜晚来临时的月色,映照在空旷的庭院中像积满水一样,让人到了跟前也不敢踏足。弟弟整晚都为此不能睡觉,不久鸡鸣声起,晨钟响起,忧伤了很久。【丙】将到曲江时,船在滩上搁浅倾斜,撑船的由十多人。篙声石声荦荦,四面望去都是波涛,舟中士子面无人色,而我写字一点不受影响,为什么呢?我经过的变故多了,即使放下笔来,终究不能做任何一件事,何不只管写字呢?(六)(2022·浙江浙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有删改)【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①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②出涕曰:“国亡不能球③,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④拜而死。(选自《宋史》,有删改)【背景链接】时元军气盛,南宋已至危亡之际,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拥立赵需、赵为王,进行流亡式抗争。忽必烈命张弘范征讨他们。宋军寡不敌众,文天祥于潮州被俘。【注释】①捍:保卫。②泫然:水滴落的样子。③球:同“救”。④乡:同“向”。21.本学期,我们了解了不少文言语法知识,请完成下表。文言文语法知识梳理通假字往之女家:(1)______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2)______一词多义往送之门,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3)______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写

使为书招张世杰:(4)_______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2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24.孟子认为“大丈夫”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你认为文天祥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吗?联系乙文具体分析。【答案】21.

同“汝”你

使……屈服

谨慎

书信

2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3.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忠义,就派人把他护送到了京城。

24.示例:是大丈夫。他具备“富贵不能淫”的品性。文天祥被俘后,弘范“置酒大会”在会上以丞相之位许文天祥,只要他归降元廷,皇上荣宠、富贵唾手可得。然文天祥泪洒当场,宁可以死殉国也不愿叛国。可见富贵不能迷惑其思想,改变其信念。他有“贫贱不能移”的品性。文天祥由南宋丞相成为元廷阶下囚,被辗转关押,临刑仍然神色从容,可见无论是身居相位还是牢中囚犯,不能使他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还有“威武不能屈”的品性。文天祥被俘后,被元军要求参拜弘范,文天祥丝毫不惧,铁骨铮铮;临刑之前,神色从容,不惧生死,强权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正是他大丈夫的体现。【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往之女家: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2)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使用用法,使……屈服;(3)必敬必戒: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4)使为书招张世杰:(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书,书信。2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一般来说,文言句子的主谓之间应读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读有停顿。所以划分朗读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乃”为连词,表转折,应与前面内容断开;“可乎”,表疑问,可能吗?应与前面内容断开;故正确断法为: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2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语:义,仁义;之,代词,指文天祥;遣,派遣;至,到。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及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要求从文中寻找关键句子作答即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就是所谓大丈夫”。结合文中文天祥的表现,从“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可以看出,弘范以丞相之位许文天祥,只要他归降富贵唾手可得。文天祥对于荣华利禄根本不动心,体现了“富贵不能淫”;从“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可知,无论是身居相位还是牢中囚犯,他始终坚守道义,不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不为贫贱而动摇;从“左右命之拜,不拜”“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国亡不能球,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南乡拜而死”等句子体现了文天祥忠君爱国,不被武力所威胁的品质。这些都是“大丈夫”的体现。【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没有管它。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于是张弘范把他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他……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七)(2022·浙江台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六和塔夜玩风潮[明]高濂浙江潮汛人多从八月昼观鲜有知夜观者。余昔焚修①寺中,燃点塔灯。夜午,月色横空,江波静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自是一段奇景。顷焉,风色陡寒,海门潮起,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古云“十万军声半夜潮”,信哉!过眼惊心,因忆当年浪游,身共水天飘泊,随潮逐浪,不知几作泛泛中人。此际沉吟,始觉利名误我不浅。遥见浪中数点浮沤②,是皆南北去来舟楫。悲夫!二字搬弄人间千古,曾无英雄打破,尽为名利之梦,沉酣风波,自不容人唤醒。(选自《四时幽赏录》)【注释】①焚修:焚香修行。②浮沤:水面上的泡沫。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风色陡寒()

(4)势若山岳声腾()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B.相与步于中庭

告之于帝C.因忆当年浪游

因往晓之 D.曾无英雄打破

曾益其所不能27.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浙

者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遥见浪中数点浮沤,是皆南北去来舟楫。29.甲乙两文都写夜游,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25.

考虑,想到

只是

突然

26.C

27.浙江潮汛/人多从八月昼观/鲜有知夜观者

28.(1)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织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远远看见有很多水面上的泡沫,(原来)都是南来北往的船只。

29.示例:甲文借空灵澄澈的月色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和对人生的感慨,含有旷达之意。乙文中作者借潮水的汹涌和舟楫在潮水中浮沉的景象,表达了对争名逐利、不能自拔的世风的悲叹与批判。【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想到没有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3)句意为:突然寒风吹来,海波陡生。陡,突然。(4)句意为:去势像奔腾的群山。若,像。26.A.副词,想要/副词,将要;B.介词,在/介词,向;C.都是连词,于是,就;D.副词,曾经/动词,同“增”增加;故选C。27.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浙江的潮汛,很多人知道八月白天可以观赏,很少有人知道夜间也可以观赏。句子中“浙江潮汛”是主语,后应停顿;“昼观”“夜观”为两种情形,“昼观”后应停顿,故正确的断句为:浙江潮汛/人多从八月昼观/鲜有知夜观者。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1)庭下,庭院中;如积水空明,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交横,交织纵横;盖,大概是。(2)遥见,远远看见;浮沤,水面上的泡沫;皆,都;舟楫,船。29.本题考查理解情感。作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甲文:苏轼于月夜游承天寺,月色很美,此时和友人同游,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职,因此苏轼称自己为“闲人”。对于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苏轼来说,位居闲职,内心应有被贬的无限悲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又包含作者多少人生的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有自嘲,也有自解,表现了他的旷达。乙文:作者夜游,看到汹涌的潮水和舟楫在潮水中浮沉的景象(遥见浪中数点浮沤,是皆南北去来舟楫),他感叹“悲夫!二字搬弄人间千古,曾无英雄打破,尽为名利之梦,沉酣风波,自不容人唤醒”(真是可悲啊!名利二字愚弄了千百年来的人们,还从来没有哪个英雄豪杰看破,全都为了名利沉醉其中,从不让人唤醒),表达了作者对争名逐利、不能自拔的世风的悲叹与批判。【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乙文:浙江的潮汛,很多人知道八月白天可以观赏,很少有人知道夜间也可以观赏。我从前曾经在寺庙里焚香修行,点燃塔灯。午夜的时候,月色洒满了天空,江上静寂无波,只有江水吸收了月光,自成一道奇丽的风景。一会儿,突然寒风吹来,海波陡生,被月光镀上一片银色,像崩雪般势不可挡地向前涌去,又如卷云撞向海岸,海浪翻卷如若雷轰,飞卷起漫天雪花向四面散去,去势像奔腾的群山,让人毛骨悚然。古人说“十万军声半夜潮”,的确是这样!潮汛从眼前经过,让人心惊胆战。于是回忆起当年在外闯荡,身不由己四处飘泊,随波逐流,不知道会成为怎样的平凡之人。现在沉静下来想,才开始觉得名利害我不浅。远远看见水中有几处像泡沫一样的东西,原来都是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潮水中沉浮。真是可悲啊!名利二字愚弄了千百年来的人们,还从来没有哪个英雄豪杰看破,全都为了名利沉醉其中,从不让人唤醒。(八)(2022·浙江金华·八年级期末)古诗文阅读【甲】詹何钓鱼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①,芒②针为钩,荆篠③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④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⑤之言,蒲且子之弋⑥也,弱弓纤缴⑦,乘风振之,连双鸧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⑨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选自《列子·汤问》)【乙】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释】①纶:钓鱼的丝绳。②芒: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③荆篠:楚国产的细竹。④汩流:湍急的河流。⑤先大夫:这里指已经逝去的父亲。⑥弋:射箭。⑦弱弓纤缴: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⑧连双鸧: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⑨放:同“仿”。3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2)五年始尽其道()(3)心无杂虑,唯鱼之念()(4)大王治国诚能若此()3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32.乙诗的标题“江上渔者”看似平常,细细咀嚼,实含深意,请联系整首诗加以分析。33.下面两句话分别写钓鱼与打鱼,它们关注侧重点有什么不同?(1)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34.有人认为:《列子·汤问》里的寓言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认识宇宙万物,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对人们开拓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请结合选文与《愚公移山》加以分析。【答案】30.

考虑,想到

真正,确实

31.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32.这一标题使“江上人”和“渔者”两种人,“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33.第(1)句侧重写钓鱼人的用心专一,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钓鱼。第(2)句意在表现打鱼人风浪里捕鱼的艰险,表达诗人对渔人的同情。

34.示例:赞同。选文讲了詹何学习蒲且子射箭的方法,心无杂念地用简单工具钓到了大鱼,让楚王从中领悟到了治国的道理。这寓言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顺应自然之势,用心地去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并加以运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体现《列子》寓言用了科学方法突破常规,开拓人们的视野的特点。在《愚公移山》中借助愚公不辞辛劳、坚持不懈要移走门前的大山来表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决心和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打破了人力有限,不能移山的常规。印证了“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对人们开拓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绝:断。(2)句意为: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始:才。(3)句意为: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念:考虑,想到。(4)句意为: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诚:真正,确实。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句意: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是三个以“鱼”为主语的主谓句,故断为: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3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二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但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三、四句,描写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写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江上渔者”,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只爱鲈鱼美”的江上人规劝之意。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来往”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出了诗人的意旨所在。33.本题考查理解句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意思是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写詹何用简单的渔具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一条)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鱼,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的原因,“心无杂虑,唯鱼之念”“物莫能乱”侧重写钓鱼人的用心专一,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钓鱼。“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意思是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而渔民们要冒这样的风险的原因,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诗中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3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选文“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讲了詹何学习蒲且子射箭的方法,“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写他心无杂念地用简单工具钓到了大鱼,最后的规劝“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让楚王从中领悟到了治国的道理。“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掌握新的方法,且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之势,用心地去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并加以运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体现《列子》寓言用了科学方法突破常规,开拓人们的视野的特点。同样,《愚公移山》中,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是印证了“《列子·汤问》里的寓言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认识宇宙万物,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对人们开拓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甲】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作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詹何说:“听我已经逝去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说的好。”【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九)(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晋·陶渊明)【材料二】东篱小院,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①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埋五石瓮②,潴③泉为池,植千叶白芙蕖④,又杂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选自宋·陆游《渭南文集》)【注释】①茀:指杂草丛生。②瓮:一种器具,此处引申为酒。③潴:积聚。④芙蕖:莲花。【材料三】《折桂令·叹世其二》马致远(元)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①他应笑我,孟光台②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③江湖,也避风波。【注释】①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②孟光台:隐士之名。③倒大:非常大。【材料四】陶①一日谓马②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注释】①陶生,寄居于马家,善治菊。②马子才,顺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35.自“采菊东篱下”一句后,“东篱”一词后人广为应用。下面句子中的“东篱”是作者自称的一项是(

)A.东篱半世蹉跎 B.名之曰东篱 C.则以东篱为市井36.给下列句子中的“固”字选择恰当的解释。(1)君家固不丰()

(2)人固不可苟求富()(3)其将固可袭而虏()(《周亚夫军细柳》)A.一定

B.本来

C.固然

D.坚决37.根据下面对材料一的评述,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评陶渊明《饮酒》(其五)]38.材料三中反衬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上片以“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池塘”等事物表现景物的①______,反衬出作者②______;下片以③______的形象反衬出作者④______的处境。39.揣摩下面句子的意思,按要求回答问题。(1)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予以回答。)(2)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0.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探究,简要概括你对“东篱”这一经典意象的理解。【答案】35.A

36.

B

C

A

37.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38.

优美、恬静

内心的不平静(苦闷、彷徨、迷茫等)

古代贤者(隐士)

失意落魄的处境(避居江湖、归隐而不得)

39.(1)示例:陆游从官场告假回家后,开辟东篱小院,每天留恋期间,除草灌溉,掇香撷颖,表现了他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示例一:适合责备的语气,马子才认为君子应当安贫乐道,批评陶生提出卖菊,是对菊花君子形象的侮辱。示例二:适合鄙视的语气,马子才一直以为陶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对他竟然提出卖菊花谋生的主意很鄙视。示例三:适合失望的语气,马子才一直以为陶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却提出了卖菊的建议,让马子才感觉非常俗气,因此很失望。

40.超然物外、悠闲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居生活的象征。【解析】3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A.句意:东篱先生我虚度了光阴。东篱:马致远的自称;B.句意:把它命名为东篱。东篱:陆游小院的名称;C.句意:把种菊花的地方作为市场。东篱:种菊花的地方、菊圃;故选A。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1)句意:你家本来就不富裕。固:本来。故选B。(2)句意:一个人固然不能苟且谋求富贵。固:固然。故选C。(3)句意:他的将领一定可以袭击并俘虏到。固:一定。故选A。3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苏轼认为,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见”写出了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及无我合一的意境。“望”则是有意识地看,而不是山无意间映入眼帘,少了悠闲自得的意味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3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上片以“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池塘”等事物表现了景物的优美、恬静,结合“东篱半世蹉跎”,作者当时在政治出世与入世的极度苦闷中挣扎,因此,恬静的田园生活更能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下片中“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写了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和孟光台,这两位古代隐者的形象,“倒大江湖,也避风波”表现出作者不能像严子陵那样归隐,但江湖也能“避风波”,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这表现了一种自我解嘲式的心态,也可见作者失意落魄的处境。39.本题考查理解赏析句子。(1)“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意思是陆游从官场告假回家后,每天都盘桓在东篱中,采摘有香味的植物来闻,采摘嫩芽来把玩,早上给植物灌溉,下午给植物锄草。掇香以嗅,撷颖以玩,朝灌暮锄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原句可以用责备的语气。马子才认为“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但是陶生却提出卖菊“卖菊亦足谋生”,这是对菊花君子形象的侮辱,所以对陶生是责备的。可用鄙视的语气。马子才一直以为陶生“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对他竟然提出卖菊花谋生的主意很看不起。可用失望的语气。马子才一直以为陶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却提出了卖菊的建议,让马子发现他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追求物质的人,因此很失望。40.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材料一中,陶渊明在东篱边采菊,“东篱”叙写了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是作者悠闲自得生活的象征;材料二中,陆游从官场告假回家后,每天都盘桓在东篱中掇香以嗅,撷颖以玩,朝灌暮锄的生活状态,“东篱”表现了他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材料三中,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恬静的田园生活更反衬出内心的苦闷彷徨,表现归隐而不得的心境,“东篱”表现出作者对超然物外,归隐生活的愿望;材料四中,马子才认为“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但是陶生“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表明“东篱”是安贫乐道精神的象征。【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材料二】东篱小院,是陆游我告老还乡后的第三年,将屋舍东面杂草丛生的土地开辟了出来(而成)。这片土地南北方向有七十五尺,东西方向不到十八尺,十三尺有余。我就按照这块地的大小,将竹枝插进去当作篱笆围起来。我在地下埋了五石酒,将泉水聚起来辟为池塘,种下大片叶子环绕的白莲花,又在园中夹杂种植了多种树木与花草,我将这个地方取名为东篱。陆游每天都盘桓在东篱中,采摘有香味的植物来闻,采摘嫩芽来把玩,早上给植物灌溉,下午给植物锄草。

【材料三】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材料四】姓陶的有一天对马子才说:“你家里本来不富裕,我每天吃你的喝你的很连累你,现在我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卖菊花足可以维持生计。”马子才向来清高耿直,听姓陶的这么一说,非常鄙视他,说:“我以为你是个风流高雅的人,一定能安于贫困。现在你说出这样的话太势利了,把种菊花的地方作为市场,侮辱了菊花。”姓陶的笑着说:“自食其力不是贪婪,卖花为业不算庸俗。一个人固然不能苟且谋求富裕,但是也不必一定谋求贫困。”(十)(2022·浙江·宁波市第七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①,剑既在心,维②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③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④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注释】①脰(dòu):颈。②维:语气词,不译。③回:转变,改变。④革:改变。4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1)丈夫之冠也

(2)回吾以利而倍其君42.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崔杼谓晏子曰

此之谓大丈夫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往送之门C.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以顺为正者D.回吾以利而倍其君

一怒而诸侯惧4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4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45.【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答案】41.(1)行冠礼

(2)通“背”背叛,背弃

42.D

43.(1)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威胁不能使他屈服。(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44.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5.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惑;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分析】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男子行加冠礼时。冠:名词动用,行冠礼;(2)句意为: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倍:通“背”背叛,背弃。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对……说/是,叫做;B.结构助词,的/动词,到;C.介词,因为/介词,用;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故选D。4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2)重点词语:劫:威逼。以:用。刃:刀;失:放弃。其:自己的。志:意志。勇:勇敢。4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这句话的意思为: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曲刃钩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直兵摧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45.本题考擦内容理解。根据【乙】文“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婴不革矣”,晏子面对崔杼共同掌管齐国的诱惑,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说过的话,可谓“富贵不能淫”;根据【乙】文“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婴不革矣”,晏子面对崔杼刀刃加颈的威胁,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说过的话,可谓“威武不能屈”;可见晏子是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口,希望你考虑考虑。”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崔杼将要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算是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赦免了晏子。(十一)(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