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写作(知识点)_第1页
新闻评论写作(知识点)_第2页
新闻评论写作(知识点)_第3页
新闻评论写作(知识点)_第4页
新闻评论写作(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评论写作完整版(精选知识点)

第九章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运用便利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

播、电视中都能够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

*短评的含义

是一种简短而灵便的评论形式,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署名短评以个人

身份发言,形式自由,手法多样。不署名短评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是编辑部评论中比较

短小、灵便的一种体裁。短评在运用时有两种形式:一为针对某一事物或者问题发表的独立

成篇的简短评论;一为配合新闻报道就实务虚、就事论理的短小评论。其中,配发式短评

的运用更为经常与普遍。)

*短评的特点:短小精悍,新鲜独到,生动灵活,重在分析。

#短评各要紧特点的内涵

一、短小精悍

短评应该短小精悍,这首先表达在篇幅的短小上,通常来说,短评的字数多在500

字左右。短评的短小精悍还表达在评析内容的具体、立论角度的集中、结构的简约与文字

的精练上。短评不是社论或者评论员文章的缩写形式,它抓住新闻报道或者所评析事物的某

一点进行议论,力求行文精粹,不蔓不枝。

二、新鲜特殊

短评的“新”,首先表现在选题更新鲜、及时,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或者新

鲜事实做出分析与评价;其次表现在立论角度的新颖与观点的独到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

察事物,做出与众不一致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与结论;此外还表现在引入新的论据,

使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与新的启迪等等。

三、生动灵活

首先,短评的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议论风生,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

生气:其次,短评的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根据不一致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

篇布局;再有,短评的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文章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短而有趣。

#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3)

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好的短评,应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这就要求短评在写作时注意

三个基本要求:]

应用:依托新闻报道配写一篇短评。

第十章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篇幅最为短小、依附性最强的一种体裁。离开了新闻报道,编者按语

就失去了存在的针对性与必要性。]

*编者按语的含义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者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

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者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

议或者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编者按语的功能

1、提示说明;2、评价表态;3、提醒建议;4、补充强调。

*说明性按语的含义

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者文稿所加的说明或者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

份,交待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说明刊载的目的等等。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兴趣,帮助

人们熟悉及懂得新闻或者文稿。

应用:写作一篇说明性按语.

*政论性按语的含义

是编者对新闻或者文稿所加的评价或者议论性文字,用以提纲挈领地点明报道的

中心思想,传达最新的指示精神,划清是非界限与政策界限,或者运用褒贬评议、引申生发

等方式,通过个别启示通常。

应用:写作一篇政论性按语

*文前按语的含义

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之编前话。它在三种按语形式中编

排位置最为显要,通常居于文前或者栏前,片言居要,严肃庄重。在报刊上发表经常用梢体

或者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排出,有的时候还加框或者加线处理,以突出其重要地位。

#文前按语的基本特点

一、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者文稿的内容,只

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与观点。

二、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应用:依托报道配写一篇文前按语

*文中按语的含义

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它新闻报道或者文稿既有配合的关系,

又有渗透的关系,通常直接插入文中,附在报道或者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后面,就报

道或者文稿中的词语、提法、内容等做出评点批注,诠释补充,或者修正错误、提出希望等,

以帮助读者领会文意、加深认识或者避免传播中出现的副作用。

#文中按语的基本特点

一是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能够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

内容与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二是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避

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三是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懂得,适合读者

的认识规律与同意与懂得。

*编后的含义

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之编后话。它附于新闻报道

或者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表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其作用在于

补充与深化报道主题或者文稿的中心思想,在帮助受众懂得报道或者文稿的同时,增加其内

涵的深度、广度与力度。

#编后的基本特点

一是编后在发表形式上与前两种按语不一致,它位于新闻报道或者文稿之后,结

构更为完善,能够有标题,也能够署名。

二是编后在写作要求上与前两种按语是完全不一致的,写法上更接近随感短评,

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能够抒情、联想与借题发挥。

三是编后在功能上与前两种按语的侧重点不一致: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大多起强

调、提示的作用;文中按语穿插于字里行间,大多起注释、点拨的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

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四是编后在运用上比前两种按语灵活多样,不仅能够配合新闻报道或者文稿,图

片、图表、漫画等也能够配写编后。

应用:为新闻报道配写一篇编后。

*按语写作要求(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3)文学

精粹,点到即止:(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

应用:运用按语的写作要求写作不一致形式的编者按语。

第十一章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的含义

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含当今电台、电视

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专栏评论的特点

1、群言型

新闻评论各类的体裁中,如社论、评论论员文章、编者按语、短评等通常都是编

辑部的编辑、评论员执笔撰写的,也都是代表编辑部(社论还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直

接表达编辑部的观点与态度。而专栏评论则是完全不一致的。它通常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

由投稿,由编辑部择优选用。

2、相对的稳固性

专栏评论的栏目相对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也趋于稳固。各

类专栏在评论对象与读者范围上有所侧重,论述方式与语言运用也的持续与连贯的特殊风

格。

3、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专栏评论有什么类型

1、按形式品种来分: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等类型。

2、按作者构成来分:群言专栏、集体专栏与个人专栏等三种类型。

群言专栏:开放型专栏,作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文章个人署名,风格多样。

集体专栏:由几个观点接近的作者或者编辑部部分编者合办,文章比较注重政策

性与思想性。

个人专栏:由专栏作家个人经营,便于写出个人风格,形成个人的权威性。

*专栏小言论的含义

也称新闻小言论。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

强的小型化言论。

#小言论的特性

1、群言型

生动活泼,平易近人,风格多样,富有亲近感。贴近生活的选题,清新与富有生

活气息的题材与语言,精警的一得之见。

2、微型化

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立论的角度比之通常的评论也应小些。

3、新闻性

它的本质特性是政论因素与新闻性事实的相互融合而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新闻性。

4、形象感

#小言论选材、立论的要求与方法

1、善于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大局着眼,就是着眼于客观形势,着眼于党的中心工作与与任务来选题立论与选

材。

小处入手,是指论题切忌过大过空,而分化大为小,大中取小,举重若轻,以小

见大。

2、视角要宽些、深些、新些

要善于在主流之中见支流、洞察矛盾的苗头,多从侧面探求。

应用与操作:自选题目与新闻素材写一篇“今日谈”式的小言论。(字数:不超过

500字)

*论坛评论的含义

属于新闻性、政论性与思想容量较大的一种“开放型”的专栏评论。

#论坛评论的特点

1、不一致于社论、评论员文章,但又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必要补充;

2、不一致于以个人身份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专栏的小言论,但却是小言论的必要

扩展与深化。

三者相互依存,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各显神通。

#论坛评论的优势与写作要求

1、在人称上,跟评论员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三人称的称谓方式不一致,论坛文章能

够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式,将“我”置峰评论之中,以个人身份独自发表见解,这就有助

于克服或者避免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生硬语气,有利于促进作者与读者间的平等交谈与亲近

感。(即使是专业评论员或者领导干部撰稿,但一旦进入论坛园地,也就自然以普通作者或

者读者的身份与众多读者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有助于消除或者弱化“官腔”,改进文风。)

随着作者队伍的日益扩大,自然有利于议题的清新多样,有利于语言表达的多姿

态多彩,这就决定了论坛评论的风格将会日益纷呈异彩。

2、便于输入作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新闻信息与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由头与

论据,以增强言论的新闻性与吸引力。

3、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

作为思想性导向性较强的论坛评论,贵在理论上启迪人们的心扉,升华人们的认

识。比起专栏小言论,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4、便于就不一致的或者偏颇的见解展开探讨与商榷。

在专栏内能够就有关论题发表的言论中的不一致的见解或者者偏颇的、不全面的

见解展开同志式的讨论、商榷与补正,从而形成互补共生的态势,有助于深化认识,启迪思

路,发挥论坛的民主气氛。显然,这是以编辑部名义撰写的评论所难以企及的,也比小言论

有更为广阔的回旋天地。

应用与操作:自选题目与素材写一篇论坛评论(字数千字以内)

*经济漫谈的含义

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与社会经济生活,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

署名经济评论。

#经济漫谈专栏评论日趋重要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宣传包含经济评论日益重视,经济漫谈式的言论

也曾有一度有所活跃。然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经济评论随之受到冷遇而陷入“万

马齐喑”的逆境.

直到70年代后期“四人帮”一伙的垮台,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

党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闻媒

体的经济宣传日益显得重要而日趋繁荣。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新

阶段,处在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刻。在新旧体制的此消彼长中,各类社会问题与经济问

题互相交织,充满了矛盾冲突,现实的需求正是经济评论包含经济漫谈专栏评论兴旺发达

的基础。为此,经济评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诸多新闻媒介的各类经济漫谈专栏纷

纷登台亮相。

#经济漫谈专栏评论的写作要求

1、贴近经济生活

写作经济漫谈要善于观察经济现象,发现经济工作中的矛盾与弊端,探索经济运

行的规律,力求使选题与立论贴近经济生活,加强针对性,强化导向效应。

2、有一点前瞳性见解

当前,处于一个深化改革的变革时代,人们不仅想明白眼下发生的是怎么回事,

还希望明白经济生活将要发生或者必定要发生的一些现象与变化。这就要求经济评论尤其

是漫谈式的专栏言论的选题立论有点新意,有点前瞻性的独到之见。为此,要求作者的视野

更宽一些,视角更新一些,评析更深一些。前胳性指的是在写作时,善于站在时代的高度,

把握全局,通过经济形势的分析,市场的分析,经济进展趋势的预测,从一时一地一事的具

体动态中触摸经济进展的脉搏,提出带有提示性或者预见性的主张与建议,以推动改革与

经济运行的良性进展。为此,才不致使言论成为“拾人牙慧''之作,而产生一种难能可贵的导

向功能。

3、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写作经济评论,经常涉及到经济理论与业务问题、经济术语与名词概念问题、专

业门类的种种专业问题,因此,只是就经济谈经济、就业务谈业务,往往会导致“内行不爱

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我们做到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在经济言论写作中,虚实结合,就是着眼思想、政治、政策、理论、作风来谈经

济业务与经济工作问题。之因此要这样,这是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而政治又反过

来作用于经济。因此,唯有从政治与经济、思想与业务、虚实结合上来论述经济工作与经济

领域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启迪人们的思想与认识,才能具有思想性与说服力。

深入浅出,指的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奥的经济规律,以浅

显、通俗、明了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谓深入,就是要把握经济规律,对情况有透彻的

熟悉,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至于浅出,决非浅薄、粗俗之意,而是指

在对事物有透彻认识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

*赞誉式专栏评论的含义

赞誉式专栏评论是一种运用赞誉方式进行表述与评论的专栏式言论。

*针硬时弊的含义

既能够抓准矛盾,摸清病情,找准“穴位”,敢于切中时弊,又善于针炙诊治,对

症下药,旨在提高思想认识,治病求人,祛邪扶正,把情况办好,针硬式专栏评论就是这样

一种运用针硬方式进行表述与评论的专栏式言论。

*随感式专栏评论的含义

以随感进行表述的专栏言论,旨在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或者困惑,通过提

醒、呼吁、启迪、期待等方式,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愿、感想、预见与建议,以唤起人们

的注意,及早地引导舆论,制止或者预防某些不良行为、不良倾向、不良后果的发生与进展,

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地开拓前进。

#赞誉式专栏评论的任务与要求

任务:通过对正面典型的赞誉评价,扶持正气,鼓舞干劲,表彰先进,倡导新风,

确信新鲜经验,唱响主旋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

1、赞誉的要求

一是明确赞誉的目的性与针对性。那种为赞扬而赞扬的就事论事的做法是不可取

的。

二是对赞誉的对象理应怀有真挚的感情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是多侧面的选择赞誉对象。

2、增强赞誉效能的方式方法

一是通过个别上升到通常,以强化引导效应。

二是注重多角度立论,进行别一具一格的赞扬。

三是在说理议论时,恰当地运用参照手法,以反面衬托正面,形成褒贬参照,有

助于显示事物的实质与意义。

四是善于通过论辩说理,以赞扬先进,借助论辩,从思想上澄清了是非,也正有

效地扶持了正气。

#针硬的指导思想

一、心中有秤,怀揣标尺。(也就是说在选题立论时,务必时时事事以党、国家与

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尺,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要敢于正视矛盾,切中时弊,

又能够积极地对症下药,指点迷津。针硬时弊最忌吞吞吐吐,隔靴搔痒,也最忌冷嘲热讽,

辱骂恐吓,而不考虑效果不讲究策略的鲁莽态度。)

二、批判人或者事要与人为善,注重政治,考虑效果。(写针硬式言论在批判经常

常容易出现简单生硬、片面指责甚至否定一切的情况。因此,在针硬说理时,格外需要设身

处地考虑对方的承受程度,力求做到尖锐而不失分寸,深刻而恰到好处。)

三、明确针硬的宗旨即针硬个别旨在教育一片。(批判“这一个'旨在触动“这一类”。

正因如此,就事论事、消极贬斥均不可取,贵在高屋建令瓦,注重说理,深刻分析,在破与立

的结合上积极引导,以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

#针硬的艺术

1、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2、多侧面寻求新角度

3、以类比、参照、拟人等手法进行生动活泼的针硬

#论辩原则与要求

以诚相见,以理服人。(在开展论辩过程中,常常容易出现盛气凌人、强词夺理、

感情用事的情况,以致使人难以同意,甚至产生反感。为此,在论辩时特别要强调以诚想

见,平等交流,以理服人的原则与态度。以诚相见,与人为善,才能制造一个良好的论辩氛

围;以理服人,实事求是,也方能产生良好地论辩效果。凡事都有个道理。”事昭而理辨,

气盛而辞断”。歪理最怕真理。在论辨时,讲不出道理,就难以说服别人,也难以驳倒歪理,

对方就不可能买你的账。唯有以诚相见,以理服人才有可能表达论辩的意义,发挥论辩的

作用,达到论辩的预期目的。)

#随感式专栏评论的写作要求与方法

一是善于从矛盾与变动的信息中选取由头,萌发灵机与感想。

二是社会责任心与政治上的远见决定随感的价值.

三是真心实意地同读者交流思想与看法。

应用:简析近期《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一篇赞誉式小言论。

第十二章述评

*述评的含义

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者新闻述评。它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与新闻

评论的功能与作用。

#新闻领域中的边缘体裁

述评能够说是一种边缘体裁。它介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

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与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

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述评同新闻综合综述的区别

述评与常见的新闻综述不一致,新闻综述尽管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

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要紧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者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

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通常不进行议论。有的时候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

有关人士的见解与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有

一些说明或者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要紧

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与评价事实,直接说明作者的立场与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

向的作用。

#述评在评论体裁中的地位与优势

述评通常就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述,因此也称之新闻述评。述评大多出自

记者的手笔,往往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对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或者问题,有所感而发,

既有述,又有评,因此也称记者述评。这也正是述评的优势所在。述评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

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进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

质与意义,指明事物的进展趋势,新闻报道贵在客观与真实,要紧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

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与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能够得到必要的信息,又能

够熟悉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分析与探讨。新闻评论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

事实与重要问题发表议论,但新闻评论通常不对事实作全面的介绍。它有的时候配合新闻

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的时候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者

论据,引发议论。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通常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

比较全面的,有的时候是多方面的介绍,包含典型的新闻事实、概括的情况与必要的背景材

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当然,这咱比较只是为说明述评这咱评论体裁的地位

与优势,为了便于掌握与运用这种体裁。

#述评进展的趋势

述评也是一种传统的评论形式。我国报刊在“五四”运动前后已经有了这样的栏目。

新中国成立后,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时有报见,但不很普通。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新闻事业的繁荣与进展与形势的需要,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现

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的述评,通常都有栏目与标题,有作者署名。也有的述

评不加栏目,标题也没有“述评”字样,或者在副题中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评述。有些报

纸上发表的“调查与思考”、"采访札记”、"采访随想''等,在写法上也是有述有评,接近于我

们所说的述评。由于述评这种体裁兼有新闻与评论的优势,评述结合,在通常情况下更符

合人们阅读与视听的需要。因此,它不仅被新闻媒体广泛运用,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特别是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一改过去没有评论或者评论很少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具有电视

新闻特色的述评性栏目。如《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话题》等。

*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边缘体裁

[述评的基本特点: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

而评,以评驭述。]

#下述特点的基本内容: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

以评驭述。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是有机的结合。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的时候述多于评,有的时候评多于述。叙述的方式也有

所不一致,有的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的是对一段时间内的事实的叙述;有的是具

体的描述,也有的是概括的叙述;有的只报道一两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也有的是概述面上

的情况,等等。有的时候在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作者的倾向与分析,只要再

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或

者者说它所讲的道理,要紧是来自对述评所提供的新闻事实的分析。因此,评与述的结合,

能够表达由个别到通常、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懂得。述

就是摆事实,评就是讲道理。述评中的事实不是随意选用的,由于它是评的根据,有些事

实的选用就是有针对性的。评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带

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

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的高度提

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评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述

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要紧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述评所选用的

事实,都是服务于评,

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者说要受观点的统率。在通常的情况下,述评的述多于评,

但并不是说事实越多越好。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记者所掌握的事实都罗列出来,

选择什么新闻事实,什么情况作概括的介绍,什么情况用具体、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都要

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述评的类型: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1、工作述评

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评述的。

2、形势述评

是对国内外形势,包含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与其他领域的形势的述评。

3、事件述评

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者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被评述的事件

有的时候是关系全局,有的时候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一方面工作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4、思想述评

是评述当前思想领域中的事件与问题的,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思

想状况的分析。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的特点

一、工作述评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通常都比较注意点与

面的结合,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样的评述能够避免就事论事,做到虚实结合,具有

普遍意义。

二、形势述评的内容所及,能够是全局的形势,也能够是某个特定地区或者某条

战线在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与转折,着眼于

群众普遍关心或者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与动向,概括全貌,指明进展趋势,帮助人们提

高认识,开阔眼界。形势述评的分析更要注意全面与重点的结合,立足局部,放眼全局,

论断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三、事件述评的特点,要紧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与掌握的材料,分析事件产生的

原因与背景,探索其性质与意义,或者者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思想述评关于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与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与

带有倾向性的不良现象,结合具体事实,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评述,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述评在思想政治领域同样应当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要通过自己

的评述,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

事理交融。J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的具体内容

一、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述评的论题与选材的要求,是新闻性在述评写作中的表达。它的论题即所评述的

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样的述评,立论也才会有

新意,使受众有新鲜感。一篇述评假如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述评所选择的新闻事实首先要充分,就是说要足以说明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过

多的不必要的事实,反而会淹没有了述评所提出的问题与作者的观点。新闻通讯要紧用事

实说话,有的时候要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写得比较全面。述评的事实是为说明问题,揭示

矛盾,通常比较简明扼要,因此选择事实也要有的放矢。其次,述评的事实要典型,也就

是说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述评中的事实能够是点上的具体事实,

也能够是面上的通过概括的情况,这要看述评的内容而定。点面结合的新闻事实更能说明

问题。

二、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述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新闻事实是述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据。述评既不能

堆砌事实,也不能脱离事实而空泛议论。人们总是宁愿相信事实,而厌恶空洞的说教。述

评以评为本,当然要讲道理,但这个道理应当是缘事而发,即事明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

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应当是切合实际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

受众是会思考的,述评的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塞给受众,更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给受众以启迪,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推断。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的评述是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与要求。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与议论,

把具体的事实与抽象的议论,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

这样的表述方法,能够使观点与材料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为群众所

喜闻乐见。这也是议论文的一种传统的表述方法。我国古代的议论文,很多都是用这种方

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思想。

述评的这种表述方法比较灵活。根据内容的需要,能够先述后评,也能够先评后

述,关键是要处理好述与评的关系,评中有述,述中有评,两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有些情况下,述评在叙述事实时就带有倾向性与感情色彩,包含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

这样既节约了议论的笔墨,又使叙述与议论能较好地结合起来。还有的述评在叙述事实的

时候采取纵横比较的方法,通过不一致事物这间的比较,或者同一事物在不一致时期情况的

比较,这样的比较本身,同时也就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与见解。夹叙夹议的述评,还能够叙

与议穿插进行,有述有评,边叙边议,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应用:选择报纸上的一篇述评,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分析其写作特色。

未知数XYZ2006-04-0709:35

第十三章杂文(杂感、随笔)

*杂文的含义

杂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又不一致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

文兼有文学与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与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能够说,杂文是一种

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通常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

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

来议论人或者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杂文的证论因素与文艺因素。

杂文兼有文学与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与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能够说,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通常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

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

来议论人或者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

我国报刊上的杂文,是随着副刊的产生而出现的。我们现在的报刊,不仅在报刊

上经常有杂文发表,设置有杂文专栏,而且有许多专栏评论,也具有杂文的某些特点,不

仅思想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如在报刊上经常能见到的“经济茶座”、“农

村杂谈”、"改革随笔”、“市场随笔”、“人生随笔”等都是这类专栏。)

*杂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的特点

一、文艺性的政论

二、强烈的战斗性

1、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2、爱憎分明的态度。

三、生动泼辣

1、逻辑性与形象性的统一;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四、简洁精粹

1、言之有物,画龙点睛;2、简短而有骨力。

#杂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的具体表现

一、文艺性的政论

“文艺性的论文”,这是对杂文、杂感这种文体的极好的概括。这就是说,杂文既

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意思是一样的。它既要有深

刻的思想内容,要有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与方

法,把逻辑的说服力与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也能够说,杂文、杂感、杂谈、随笔等,

都是新闻评论领域中的一种类型。由于这类文章通常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

的特点,也能够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不管表彰先进,或者是纠正时弊,都

能够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强烈的战斗性

1、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杂文作为一种政论,要紧密联系实际,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跟上时代脉搏的跳动。

它的选题大都来自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感而发,作出敏锐的反应。

“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是对杂文这种文体反应敏锐的特点的极好的概

括。反应要灵敏,攻守要迅速.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进行理想教育,宣扬

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对各类腐朽的思想与行为作斗争,杂文作为舆论监督的轻武器,是有它

特殊作用的。

杂文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务必紧密结合现实斗争进行论述。

2、爱憎分明的态度

杂文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要紧表现在它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与反对什么。

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决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倾向。因此,我们现在的杂文也能够说

是“遵命文学",所谓遵命就是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气,扶正祛邪。

三、生动泼辣

1、逻辑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杂文是匕首、投枪,要锋利而切实。但是正如鲁迅说的,“它也能给人以愉快与休

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与麻痹,它给人的愉快与休息是休养,是劳作与

战斗之前的准备。”他还认为,杂文的战斗作用也在于它能使中国的著作界活跃,由于它贴

近现实生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所谓"移人情”,就是杂文除了生动

泼辣的风格外,还要有切实的、意味深长的内容,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杂文要生动,能引人入胜,就要把逻辑性与形象性结合起来。

杂文作者具有敏锐的思想与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才能做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

维的结合,进行贴切的形象说理。

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杂文应当有尖锐泼辣、生动隽永的风格,既不干巴巴地说教,或者者板着面孔教

训人,也不模棱两可、不痛不痒地说空话。生动泼辣的风格,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

首先要注意内容的充实,言之有物。作为文艺性的政论,杂文、杂谈、随笔首先要有深刻的

思想内容,然后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技巧也要讲究,但不能单纯的语言文字上下

功夫。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许多杂文具有幽默与讽刺的特色,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杂文生动泼辣,富有

杂文味。但是,幽默含蓄不等于卖弄,假如含蓄让人不知所云,那就不成其为杂文了。讽刺

不等于谩骂,也要讲道理。恰当的讽刺有助于说理,而谩骂则相反。

恰当的幽默讽刺,妙趣横生,不仅表现了生动泼辣的风格,而且有助于说理,使

人们在略杂文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四、简洁精粹

1、言之有物,画龙点睛

杂文是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要迅速反映现实,因此通常篇幅都比较短小精悍,

而不能长篇大论。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讲道理,说真话,讲真理,在精而不在

多。

杂文就事论理的多。许多杂文都是针对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在有些情况下,杂

文采取寓理于事的表述方法,作者出面议论则画龙点睛,着墨不多正中问题的实质。在描述

褒贬对象的时候,也要画眼睛,抓要害。

“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所谓画眼睛,就是在分析说理的时候,要抓住最能所映事物本质的特点,要看到

问题的实质,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笔墨。特别是论战性的文章,更不能让论敌牵着鼻子走。

有的杂文议论并不多,但三言两语就能把主题点破,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

深厚的文字修养。有些随笔看起来好像随意下笔,事实上并不随意。作为散文的一种,好的

随笔形散而神不散,行文落笔都会围绕主题的要求,能让读者心领神会。

2、简短而有骨力

杂文的短是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容的精。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应当是

相得益彰的。杂文要言之有物,要把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内容,把作者思想的精华,凝集

在简洁的篇幅里,才能有骨力,才能发挥匕首、投枪的作用。

简洁而有骨力的杂文,首先是在于内容的精粹。当然,在文字上也要力求简洁。

从鲁迅的手稿选集中能够看到,他的文章都是通过精雕细刻、字斟句酌的,表现了他在创作

中一丝不苟的精神。

[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1、在广阔的领域严格选材。深刻挖掘主题,思想要深刻

2、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着眼于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倾向

二、形象说理,巧喻善比

1、借助形象说理。选择典型、鲜明的形象

2、巧喻善比。由实见虚,由此及彼

三、突出重点,全面分析

1、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避免片面性

2、实事求是,辩证分析。既切中时弊,又讲究分寸

四、主题严肃,笔法灵活

1、严肃而深刻的主题,灵活而幽默的论述

2、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

*选材与主题的特点

杂文的触角能够伸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各个角落,选材的范围很广。但

是,它不能随意选择一些材料来就事论事,而要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那些反映实际生活的,

能代表某种思想或者反映某种倾向的典型,通过分析,来说明比较深刻的道理。

#选材的广泛性

选择材料要严格,便于就事论理,同时要通过对主题的提炼,表现出深刻的思想

内容。(鲁迅在1931年写的《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

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主题思想性

*大与小的关系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杂文、随笔通常不去论述重大的问题,常常是通过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

有的时候是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事”,引发议论,阐明一定的道理。这就需要从大处着

眼,小处落笔。这就要求作者对当前的形势与党的政策有全面的熟悉,同时对群众的思想状

况与动向也比较清晰,从而选择恰当的题材与事实,针对当前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倾向发

言。当然,在论述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通过具体的情况讲出深刻

的道理,所言者小,所见者大。

*全面分析与突出重点

1、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避免片面性

杂文短小精悍,通常不去全面地论述某个问题,而是从一个问题的某个侧面或者

某个角度落笔,这样便于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杂文既不能面面俱到,不痛不痒,又不能为

了强调某一个方面而犯片面性的毛病。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立足局部,放眼全局。

#实事求是,辩证分析

杂文的说理既要有所侧重,又不能顾此失彼:既立足局部,又胸怀全局。这是防

止片面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辩辩证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

的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进展变化,不能只从静止状态来观察事物。同时,对一个事物要看

到它不一致的方面,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既看到成绩,也看到不足;既看到今天的

状况,也要看到明天可能发生的变化与面临的问题,等等。这样说,并不是在写作的时候什

么都要写到,而是要对事物有准确的推断,下笔的时候留有余地,掌握分寸,不要把话说

绝。总之,要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

*严肃与风趣的统一

杂文要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主题要严肃而有深刻隽永的意味。但是,它的表现

形式与论述方法却是灵活多样,笔法不拘一格。

#内容严肃与说理风趣的关系

杂文针硬时弊的比较多,大都具有幽默与讽刺的特点。鲁迅的许多杂文就是运用

幽默与讽刺的笔法,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思,使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到启迪。幽默是

一种健康的品格,与低级趣味完全是两回事。有些意见不便直说,采取含蓄婉转的表述方法,

有点幽默感,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联想,巧妙地运用各类修辞手段。

讽刺通常带有幽默的成分,能把话讲得尖锐而有风趣。有些消极、落后以至腐朽

的现象,只要公之于众,就有讽刺意味。鲁迅曾经这样论述讽刺的作用,他说:“‘讽刺’的

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务必是会有的实情。因此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

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者'怪现状它所写的情况是公然

的,也是常见的,平常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只是这情况在那时

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不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

间,谁也不觉得惊奇,现在给他特别一提,就动人。”

应用:选择一篇杂文,分析其写作特点。

第十四章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的概念

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

制作与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

广播评论是通过媒介、面向广大听众阐述关于客观事物见解与看法的一种体裁。

#广播评论是广播按自己的传播方式移植与改造报刊评论体裁的产物

首先,广播评论的特点是便于口说耳听。新闻评论早在广播出现往常,就作为报

刊体裁存在着。广播这种后起的新闻媒介在移植新闻评论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传播特点逐

步改造这种体裁,从而形成了不一致于报刊评论的表达方式。

重视事实论据,语言通俗如话、结构脉络简洁、重点处不辞繁复等等。这一切归

结起来,都是为了更好地习惯广播的传播特点,方便声音表达,争取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的

传播效果。

其次,广播评论具有政论性。所谓政论性,指以说理为要紧手段,着重从思想、

政治、伦理的角度,阐述关于新闻事件与现实问题的见解,藉以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

舆论。正是由于这一属性,即使反映同一新闻事实,广播评论同其他广播体裁也判然有别。

广播评论要紧通过议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实质及其影响,它的说服力在于

中肯地触及问题的症结。广播评论的政论性既是它表达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关键,也是它区

别于其他广播新闻体裁的根本界限。

*广播的传播优势与劣势

广播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符号表达内容。认识广播的传播特点,关键是认识在

电波传送的条件下,声音符号的表现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声音包含有声语言与音响。与文字相比较,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

直接拆诸口说耳听,更为方便、快捷,几乎不受同意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能够拥有更多的

听众。

声音也同样存在不如文字的弱点或者劣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

不易储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

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通过电波传送,声音插上了“电翅膀”,它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电波的速度相当

于光速,能够把表现内容的声音顷刻之间送到覆盖区的任何地方。但与此同时,在电波传

送的条件下,说话人与听话人存在着空间距离,声音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丧失表情、动作

等辅助手段;传、受双方不能进行直接交流,听众容易因被动接收而陷于半收听状态,更

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说话人失去了直接的反馈,也难以随时改进表达方式与方法。从这个

意义上说,广播的声音传播,是自然形态声音的表达优势与劣势的两极化进展,是更加巨

大的传播优势与更加不易克服的劣势的对立统一。

*听众的接收状态

一是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的绝对量大;二是按同意能力划分的层次

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两个受众群体;三是整体的平均同意能力低于报纸

的读者;四是多数听众处于半接收状态;五是在同一时间里通常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读

者那样能够同时翻阅几份报纸。由于听众经常处于半收听状态,因而关于广播评论个性的

进展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新闻评论政论性特点的两重性

政论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之一,以说理为基本表现手段。任何说理都以逻

辑思维为基础的,都务必运用概念、推断与推理等逻辑方法,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

与抽象性。而概括与抽象的结果,一方面能够扩大作品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

面也可能给受众带来懂得的困难。因此,政论性的广播评论中具有容量大、内蕴丰富与浓

缩度高、不易懂得的两重性。

*媒介、听众因素的稳固性与体裁因素的可塑性

广播的传播特点,来自它的传输系统与符号系统;只要声、电的物理性能不变,

其本质特点就将是稳固的,并不因传输技术与设备的进步而改变。受众的状况,作为个体

尽管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作为整体也是相当稳固的。而广播评论作为体裁本来就是为表现内

容服务的,而且本身仍然处于进展与完善的过程之中,无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跃、最具可塑

性的因素。从这三个因素的基本态势看,当然只能体裁服从媒介、受众,习惯媒介的传播特

点,习惯听众的需求与同意能力、同意习惯;假如反过来要求媒介、受众习惯体裁,那就

无异削足适履,也就无所谓广播评论了。

#广播评论个性进展的必定性

1、媒介、受众对体裁的影响。新闻评论的内容,往往需要通过一番思考与琢磨才

能透彻懂得,而广播的声音传播却几乎没有为听众提供想一想的条件。在稍纵即逝的条件下,

听众很难既专注收听又认真思考。

听众状况的影响,也大致如此。假如说听众数量多,是各类广播新闻体裁都能够

享有的优势,那么听众层次多、平均同意能力比较低与经常处于半接收状态,则给广播评

论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难题。如一则评论是不是能满足不一致层次听众的需求,又如何才能满

足这种需求?如何处理才能既让同意能力较低的听众能够懂得,也能引起同意能力较高的

人的兴趣?如何使说理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唤起他们的接收兴趣,

进入专注接收的状态?这些都是广播评论需要经常认真对待、精心处理的问题。

2、优势与劣势的性质。不管来自媒介还是受众的优势,实际上都是潜在的,即它

们只是提供某种条件或者可能性;只有善于恰当利用,才能成为实际的传播优势。而它们

的劣势则是实在的,也就是说,假如不能有效地消除或者克服,它就必定构成某种传播障碍,

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3、媒介、受众、体裁的主从关系。广播的传播特点,来自它的传输系统与符号系

统;只要声、电的物理性能不变,其本质特点就将是稳固的,并不因传输技术与设备的进

步而改变。受众的状况,作为个体尽管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作为整体也是相当稳固的。而广

播评论作为体裁本来就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而且本身仍然处于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之中,

无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因素。从这三个因素的基本态势看,当然只能体裁服

从媒介、受众,习惯媒介的传播特点,习惯听众的需求与同意能力、同意习惯;假如反过

来要求媒介、受众习惯体裁,那就无异削足适履,也就无所谓广播评论了。

#广播评论个性进展的方向

从广播的传播特点与听众状况出发,丰富与完美广播评论个性特点,使它能够在

广播的传播条件下,特别是在稍纵即逝、不易储存、不能微观选择的不利条件下,让平均

同意能力较低的听众易于懂得、乐于同意。假如背离这个方向,那么广播评论在个性进展方

面的任何努力,不仅都可能落空,甚至还可能陷于南其辕而北其辙的境地。

*广播评论的要紧特点

1、短小精悍;2、浅显明快;3、平易近人;4、上口动听。

*"省意”原则

所谓“省意”,就是精练内容,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集中讲非讲不可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体上长话短说,而在关节点上充分展开、过细分析,让听众一听就能

懂得事实上质,明白其因此然。

*操纵论述的抽象程度

“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同意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

内容.假如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与浅薄的

泥坑。

*化解抽象内容听知困难的常用方法

1、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与其他材料证明与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制

造经由具体、形象懂得概括、抽象内容的条件;

2、调动各类表现方法,如解释、举例、比喻等,为简单明白地说理服务;

3、表达简洁明了,包含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论断直截了当。

#广播评论特点的相对性

广播评论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特点。所谓相对性,是

指它们尽管不是广播评论所独有的,但却有特殊的意义或者特殊的要求与处理方法。

1、短小精悍。

广播评论强调短小精悍,要紧是为了习惯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从这个特定目

的出发,短小精悍不仅要求短而有物,而且要求短而易知。要在篇幅短小的前提下,兼顾“有

物”与“易知”,就务必力求“省意”,而不能一味“省文”。“省文”一压缩语言文字,固然能够节

约篇幅,但也可能增加评论内容的听知难度。

2、“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同意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

性内容。假如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与浅

薄的泥坑。浅显明快这一特点所强调的尽管是“浅出”,但却是以深入基础、为表达深刻的内

容服务的。

3、平易近人。“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同意能力,深入浅

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假如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

俗化与浅薄的泥坑。

4、上口动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