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学生版+解析)_第1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学生版+解析)_第2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学生版+解析)_第3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学生版+解析)_第4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名词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二)动词的词类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常考词类活用现象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非淡泊无以明志:“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广”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增长。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课堂练习】文言文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

(2)一日曝书画:

(3)书戴嵩画牛: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文言文阅读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所以求益耳:

(2)凌忽长者:(3)人疾之如仇敌:

(4)恶之如鸱枭: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的“此”指代的内容。4.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小古文阅读。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餍(yàn),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shàn)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注释]①辄(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侵晨而起侵:渐近。B.聚敛无餍

餍:满足。C.闭目以授乞者

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D.我倾家赡君

赡:赡养。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的正(√)误(×)。(1)“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蔬菜为食物。()(2)“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3)“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准备送给乞者的钱)随着脚步减少。

()(4)“田宅没官”——房屋土地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加点的汉字。志:

若:巍巍:

汤汤:2.翻译下面的句子。(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4.从“伯牙绝弦”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外阅读。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卒去⑤。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1.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②虎亦寻卒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心惊胆战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友期行相委而去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君:尊君:家君: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文言文阅读。徐孺子妙答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②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子:瞳仁。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尝月下戏:(2)人语之曰:(3)当极明邪:(4)不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注释】①逐走:追赶,赛跑。②入曰: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③饮:喝。④河、渭:黄河与渭河。⑤邓林:桃林。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①与日逐走②河、渭不足③北饮大泽④弃其杖2.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泽:大湖B.道:路上C.足:脚D.化:化成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正确解释是()A.他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一片桃林。B.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大地化成一片桃林。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4.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神话讲的是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着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不自量力。阅读应用自知之明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迁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选自《荀子·荣辱》)[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1.解释。(1)知:

(2)岂:

(3)道:

(4)怪:2.翻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阅读理解。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先主,吾心独无主乎?”1.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尝()

渴甚()吾()

或()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许衡是个怎样的人。阅读短文。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②子已,哀鸣数声,乃拔剪堕地而死。射者折矢③弃弓,誓不复射。(选自《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②付:交给

③矢:箭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付子已2.翻译下面的句子。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请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到)鬻(yù卖)金(金子)者之所(地方),因攫(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①衣冠②之所③因④因攫(抢)其金而去⑤取金之时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什么样的人?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3.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名词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二)动词的词类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常考词类活用现象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非淡泊无以明志:“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广”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增长。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课堂练习】文言文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

(2)一日曝书画:

(3)书戴嵩画牛: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绘画书法书写2.这幅画上画的是斗牛。斗牛的力气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中间,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3.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臆想,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解析】1.此题考查字义理解。(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意思是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这里的“画”,指的是绘画。(2)一日曝书画,意思是: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这里的“书”,指的是书法、书法作品(名词)。(3)书戴嵩画牛,意思是将戴嵩画牛的事情写下来。这里的“书”,指的是书写(动词)。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句话是牧童说的,意思是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3.此题考查文章主旨。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点睛】参考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文言文阅读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所以求益耳:

(2)凌忽长者:(3)人疾之如仇敌:

(4)恶之如鸱枭: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的“此”指代的内容。4.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是为了。轻视、不尊重。痛恨。厌恶、讨厌。2.像这样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解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再理解词语的意思。(1)“所以求益耳”的意思是:是为了从中获益。所以:是为了。(2)“凌忽长者”的意思是:怠慢长辈。忽:轻视、不尊敬。(3)“人疾之如仇敌”的意思是:人们都象痛恨敌人一样。疾:痛恨。(4)“恶之如鸱枭”的意思是:像讨厌猛禽恶鸟一样。恶:讨厌、厌恶。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先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学自损:用学习来损害自己。句子的意思是:像这样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可知,“如此”是指“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4.本题考查短文主旨的概括。通过阅读可知,本文通过一些青年人读了一些书,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说明了这样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由此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点睛】参考译文:学习,是为了从中获益。(我)曾见过有人读十本书就自大了,怠慢长辈,轻视同辈,人们都象讨厌敌人和猛禽恶鸟一样讨厌他,象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不如不学。小古文阅读。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餍(yàn),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shàn)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注释]①辄(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侵晨而起侵:渐近。B.聚敛无餍

餍:满足。C.闭目以授乞者

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D.我倾家赡君

赡:赡养。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的正(√)误(×)。(1)“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蔬菜为食物。()(2)“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3)“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准备送给乞者的钱)随着脚步减少。

()(4)“田宅没官”——房屋土地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答案】1.D2.×√√×3.五个铜钱4.表现了老人既吝啬,又虚伪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A、B、C选项正确;D.有误,“我倾家赡君”意思是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赡,周济,帮助。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恶衣蔬食”意思是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故错误。(2)“或人从之求丐”意思是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故正确。(3)“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意思是从堂屋走出,(准备送给乞者的钱)随着脚步减少。故正确(4)“田宅没官”意思是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故错误。3.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结合文中“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可知,老人给了乞者五个铜钱。.4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是因为心疼给乞丐的那五个铜钱,说明了老人非常吝啬。“我倾家赡君”意思是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通过阅读可知,老人的家里非常有钱,他在欺骗乞丐。说明了老人的虚伪。【点睛】参考译文:汉代的时候有个人,年纪大了却没有孩子。家里非常有钱,但他生性吝啬。衣食粗劣,(平时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不舍得花钱。有的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从厅堂往外面走,边走边往下扣减。等到走出门后,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一会又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人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财充入国库。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加点的汉字。志:

若:巍巍:

汤汤:2.翻译下面的句子。(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4.从“伯牙绝弦”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心志,情志像……一样高水流大而急的样子2.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好朋友,知音4。.知己难寻、知音难觅。【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方法:一、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解释的方法:(1)借助前后语境比如:“解素衣,衣缁衣而返”中的“素、缁”依据下文可以判断是黑白的意思。(2)借助对称结构比如:要知晓“追亡逐北”中的“北”的意思,就要要结合“追、逐”字,它们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所以“亡、北”也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那么它们的语义相同或相近,因此断定“北”是名词,意为“败北的人”。(3)借助相邻字词比如:“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中的“秩”字,可根据相邻的“俸”字推断是“官吏的俸禄”的意思。(4)借助现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的“期行”一词,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不期而遇”,可以推断“期”是“约定日期”的意思,“期行”就是“相约出行”的意思。(5)借助汉字字形等比如:“齐师伐我”中的“伐”,可以分解成“人、戈”,人拿着兵器当然就是“攻打”的意思。二、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也有很多,而且用法也不一而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比如: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七)表示因果关系。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助词(一)相当于“以”,表范围。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二)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志:心志,情志。若:像……一样。巍巍:高。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翻译: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翻译: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伯牙和子期是好朋友、知己、知音。4..本题考查内容主旨。文章写了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的不再弹琴了。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千金易得,知音难寻,真正的朋友之间是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课外阅读。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卒去⑤。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1.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②虎亦寻卒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心惊胆战【答案】1.仔细最终2.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3.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4.置二小儿沙上5.C【分析】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老虎最终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翻译,注意结合句子理解。虎熟视久之: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故“熟”的意思是仔细。虎亦寻卒去:老虎最终离开了。故“卒”的意思是最终。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学生要注意结合重点词理解。①昼:白天。置:安放、安置。浣衣于水:倒装句,应是“于水浣衣”,意思是去河边洗衣服。故句子的意思是: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②自:从。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避:躲避。故句子的意思是: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结合“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而儿痴,竟不知”可知,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4.本题考查句式,注意认真分析例句。“浣衣于水”结构为:动词+名词+方位词。所以句式相同的是“置二小儿沙上”。5.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分析。A项,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B项,虎视眈眈: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C项,无知者无畏: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D项,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孩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的故事,可知,选C。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友期行相委而去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君:尊君:家君: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约定离开2.您你的父亲我的父亲3.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聪慧的孩子5.做人要守信,要知错就改。【分析】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与友期行: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委而去: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2.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尊君:你的父亲。待君久不至: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君:您。君与家君待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家君:我的父亲。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写了友人自己迟到,却责怪陈太丘不守信用,还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元方对友人说了一番话,使得友人感到非常的惭愧。在文中形容“友人惭”原因的句子为: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由此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5.本题考查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该文章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文言文阅读。徐孺子妙答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②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子:瞳仁。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尝月下戏:(2)人语之曰:(3)当极明邪:(4)不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答案】1.玩耍,嬉戏。对……说。明亮。是这样。2.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一定看不见。3.他没有从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由月亮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中的瞳仁,机智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分析】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尝月下戏”的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戏:玩耍,玩乐。(2)“人语之曰”的意思是有人对他说。语:对……说。(3)“当极明邪”的意思是会更加明亮吧。明:亮。(4)“不然”的意思为不是这样。然:是这样。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瞳子”,瞳仁。句意为: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眼睛就一定不亮了。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从他回答的话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可以看出他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十分机智巧妙。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注释】①逐走:追赶,赛跑。②入曰: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③饮:喝。④河、渭:黄河与渭河。⑤邓林:桃林。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①与日逐走②河、渭不足③北饮大泽④弃其杖2.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泽:大湖B.道:路上C.足:脚D.化:化成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正确解释是()A.他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一片桃林。B.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大地化成一片桃林。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4.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神话讲的是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着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不自量力。【答案】1.跑黄河向北他的2.C3.A4.D【分析】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划线词语的特点和整句话的内容进行辨析理解。①“与日逐走”意思是与太阳竞跑,所以“逐”的意思是跑。②“河、渭不足”意思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所以“河”的意思是指黄河。③“北饮大泽”意思是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所以“北”的意思是向北。④“弃其杖”意思是夸父丢弃他的手杖,所以“其”的意思是他的。2.本题考查的是对加点字词的解释,结合原句的内容进行识记和理解。本题中解释有误的是C项,“足”的意思是“够”3.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翻译,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的含义是他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一片桃林。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阅读应用自知之明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迁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选自《荀子·荣辱》)[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1.解释。(1)知:

(2)岂:

(3)道:

(4)怪:2.翻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答案】1.认识难道遵循异端2.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3.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解析】译文: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而小人则遵循异端。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自知之明”的解释为: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知”的解释为:认识。“岂不迁乎哉?”的解释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岂”的解释为:难道。“故君子道其常”的解释为: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道”的解释为:遵循。“而小人道其怪”的解释为:而小人则遵循异端。“怪”的解释为:异端。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的解释为: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3.本题考查文言文所表达的观点。荀子在本文中写到“自知之明”的人为君子,犯了错误不会抱怨别人,不会埋怨上天,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而爱“抱怨”的人为小人,犯了错,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责怪别人,抱怨老天,所以小人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人要有自知之明。阅读理解。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先主,吾心独无主乎?”1.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尝()

渴甚()吾()

或()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