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_第1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_第2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_第3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_第4页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3神经调节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神经调节考点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1.(2023山东,9,2分)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答案A因为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所以脑干呼吸中枢需要通过脊髓控制呼吸肌,来进行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错误,C正确;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控制呼吸肌,有意识地加快呼吸或屏住呼吸,B正确;CO2作为信号分子可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D正确。2.(2023全国甲,3,6分)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答案D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B正确;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需要大脑支配,即使脑部受到损伤,只要反射弧完整就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3.(2023北京,7,2分)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答案B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B符合题意;A、D表示的都是先天就具有的非条件反射,A、D不符合题意;打篮球属于条件反射,运动员大汗淋漓不属于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4.(2023辽宁,15,2分)尾悬吊(后肢悬空)的大鼠常被用作骨骼肌萎缩研究的实验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甲组不悬吊;乙组悬吊;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4周后结果显示:与甲组相比,乙组大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等肌萎缩症状;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B.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C.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经反射弧调控骨骼肌收缩D.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答案C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尾悬吊(后肢悬空)和尾悬吊+电刺激对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自变量为悬吊处理、电刺激处理。因变量为骨骼肌萎缩的情况(由骨骼肌重量变化等体现)。甲组为对照组(不悬吊);乙组为模型组(悬吊);丙组为实验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实验结果为与甲组相比,乙组大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肌萎缩症状;与乙组相比,丙组大鼠的肌萎缩现象得到缓解。由该实验结果推知尾悬吊会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量减少,即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A正确。与乙组相比,丙组大鼠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处理后,肌萎缩现象得到缓解,这说明乙组尾悬吊后大鼠后肢骨骼肌的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根据该原理,长期卧床病人可以通过适当的电刺激缓解骨骼肌萎缩现象,B、D正确。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对丙组大鼠用电针插入骨骼肌进行的刺激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5.(2022重庆,13,2分)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B.动脉血压的波动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正常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D.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答案C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功能不受影响,仍可接受适宜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由题图可知,动脉血压的升高和下降均可通过神经调节恢复正常,神经调节的特点之一为快速,B正确;“衣领综合征”是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过高过紧的衣领的直接刺激而兴奋,通过反射活动使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题图中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6.(2021山东,7,2分)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答案C兴奋在神经中枢中的传导速率主要和神经中枢中神经元的数量有关,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所含的神经元的数目比缩手反射神经中枢所含的神经元的数目少,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高级神经中枢能抑制膝跳反射的发生,结合题意分析可知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利于水分的排出,因此不能减轻组织水肿,C错误;该疾病主要和氨基酸的代谢发生障碍有关,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的摄入以防止机体内有过多的氨基酸,D正确。7.(2017海南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答案D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下丘脑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通过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8.(2022浙江1月选考,11,2分)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B.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反射答案D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分解,会导致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会抑制膝反射,D错误。9.(2021浙江1月选考,23,2分)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图,“+”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B.+、+、+、+C.-、+、-、+D.+、-、+、-答案A根据上述信息,对题图进行分析如图:10.(2019海南单科,15,2分)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答案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反应,D错误。11.(2018浙江4月选考,20,2分)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跳)反射答案B本题通过人体膝跳反射,考查了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结构与功能观和科学思维素养中的模型与建模、演绎与推理要素。若脊髓受损即反射(神经)中枢受损,会导致反射弧不完整,由于刺激的是传出神经,兴奋能够传递到效应器,伸肌会发生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据题图可知,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皮肤的破损并不会破坏膝跳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刺激肌梭后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12.(2014海南单科,15,2分)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C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冲动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13.(2018天津理综,1,6分)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C.不存在信息传递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答案A本题以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信息载体,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对生物问题进行解释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分析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表述,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归纳与概括要素的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神经调节可受激素影响,如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错误;神经元之间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C错误;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的系统是免疫系统,D错误。14.(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由题干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以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故与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错误。15.(2022山东,23,10分)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分组处理TNF-α浓度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乙腹腔注射LPS++++丙腹腔注射LPS+A处理++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答案(1)副交感神经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2)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pH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促胰液素分泌增加(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3)抑制TNF-α合成抑制TNF-α释放增加N受体数量(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解析(1)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加强,故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消化液中的盐酸可以促进淀粉的分解,可以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又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还能作为信号分子进入小肠,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等。(3)注射LPS可使TNF-α浓度增加,大鼠出现炎症,而A处理可有效降低TNF-α浓度。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结合题图可以从N受体、TNF-α的合成、TNF-α的释放等角度入手,如增加N受体的数量、增强N受体结合乙酰胆碱的能力、抑制TNF-α的合成、抑制TNF-α的释放、抑制囊泡运输等。 16.(2022湖北,23,15分)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已知胃液中的H+浓度大约为150mmol/L,远高于胃壁细胞中H+浓度,胃液中的Cl-浓度是胃壁细胞中的10倍。回答下列问题:(1)胃壁细胞分泌Cl-的方式是。食用较多陈醋后,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将。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

图1图2(3)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瘘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假饲动物进食后,用与胃瘘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2所示。科学家观察到假饲动物进食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的胃液,且在愉悦环境下给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根据该实验结果,能够推测出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为。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预期实验现象是。

答案(1)主动运输减少(2)降低(3)神经调节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解析(1)胃壁细胞逆浓度梯度分泌Cl-,说明该过程为主动运输。正常情况下,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当食用较多陈醋后,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应减少,以维持胃的正常功能。(2)分析图1可知,在最适pH条件下,胃蛋白酶的活力最高,超过最适pH,其活力下降,结合“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推断此时胃壁细胞分泌的胃液减少,胃液中H+浓度降低,pH升高,因此胃蛋白酶的活力将降低。(3)根据图2及题中信息分析,“假饲动物进食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的胃液”,说明胃壁细胞分泌胃液并非是食物直接刺激的结果,而是由食物刺激口腔的某些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引起的,由此能够推测出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再让动物如图2所示进食,预期实验现象应是无胃液分泌。17.(2022河北,21,10分)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机体在产生痒觉的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有效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答案(1)大脑皮层不属于电信号(神经冲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兴奋抑制(3)减弱促进痒觉的产生解析(1)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由题意知,抓挠可引起痒觉减弱,推测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会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3)据题图可知,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显著增加,由此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据图可知,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PTEN基因敲除小鼠相比,前者30分钟内抓挠次数明显降低,故推测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18.(2021广东,18,10分)(10分)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的。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图7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图7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

,

使屈肌舒张。(3)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降低血糖浓度。

(4)有研究报道,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其血清中TSH、甲状腺激素等的浓度升高,因而认为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填分泌该激素的腺体名称)功能的指标之一。

答案(1)伸肌和屈肌内正外负(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3)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4)垂体解析(1)图示有两个反射弧,效应器分别为伸肌及其运动神经末梢、屈肌及其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因Na+内流而兴奋,此时a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使屈肌舒张。(3)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4)TSH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含量可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19.(2014四川理综,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直接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答案(1)传入神经内正外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0.(2014浙江理综,31,12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答案(12分)(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思路预测结果结果的原因分析①是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②否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③是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④否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解析(1)①屈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蛙屈反射的反射弧完整,可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②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该蛙左后肢趾端受刺激在先,屈腿反应在后。③腓肠肌肌细胞接受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④神经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结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肌细胞逆向传递到坐骨神经。(2)可破坏该蛙脊髓,刺激右后肢趾端,观察屈反射是否发生来验证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因步骤③已破坏了左后肢,故步骤⑤需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21.(2013安徽理综,30,20分)Ⅰ.(8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②。

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答案Ⅰ.(8分)(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Ⅱ.(12分)(1)(2)竞争(3)B-C增加(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解析Ⅰ.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图示反射弧为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1)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需在同一神经元中完成,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从该点两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刺激点右侧的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只能在反射弧中进行单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Ⅱ.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1)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先要明确生产者:水草和绿藻,再确定以水草为食的草鱼,及以绿藻为食的轮虫和水溞为初级消费者,鳙鱼捕食轮虫和水溞,鳜鱼捕食草鱼和鳙鱼,以此为依据绘制完整的食物网。(2)轮虫和水溞都以绿藻为食,二者之间属于竞争关系。(3)由题干信息可知,白瓶透明,瓶中生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瓶中溶氧量的变化由光合作用产生量和呼吸作用消耗量差值决定。黑瓶不透光,瓶中的溶氧量的变化由呼吸作用消耗引起。由题意知初始溶氧量为A,由黑瓶可知呼吸作用耗氧量为:A-C;由白瓶知,光合作用净产氧量为:B-A,总光合速率为:(A-C)+(B-A)=B-C。池塘底部光很弱或无光,短时间内光反应生成的[H]和ATP减少,C3还原减少或停止,叶绿体中C3含量增加。(4)从群落结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能够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考点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2023海南,9,3分)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答案C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可使特定的离子通道打开,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正确;药物W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实现的,与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过程无关,C错误;药物W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故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2.(2023浙江6月选考,20,2分)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答案B据图分析,刺激后,突触a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后膜电位增大,为兴奋性递质,突触b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后膜电位下降,为抑制性递质,PSP1是突触a处的后膜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是突触b处的后膜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两者后膜的通透性都增大,PSP1和PSP2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A、C错误,B正确;PSP1和PSP2的幅值是由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决定的,不会随神经递质的增多而增大或减小,D错误。3.(2023辽宁,3,2分)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错误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需要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图示Na+流动方向为外流,与实际不符,C错误。4.(2022广东,15,4分)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答案B由图可知,甲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乙(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使乙的膜电位改变,乙(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作用于丙,使丙的膜电位改变,A、C正确;乙释放的多巴胺只能作用于丙,在乙、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由题意可知,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若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影响甲、乙之间传递信息,从而影响乙释放多巴胺,D正确。5.(2022浙江6月选考,24,2分)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答案A①处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播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即波幅一直稳定不变,B正确;在机体内发生的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开始沿反射弧单向传播,在一个神经元内由树突(或胞体)向轴突末梢传播,即只能向右侧传播,C正确;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兴奋接下来会传至④处,两电极出现电位差,指针发生偏转,D正确。6.(2022山东,9,2分)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答案B根据题图信息可以看出,突触前膜释放的NE的去向: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结合、被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前神经元内、在突触间隙被灭活。药物甲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灭活NE,导致突触间隙中NE的量增多,A正确。药物丙抑制了突触前膜上NE转运蛋白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受到抑制,从而使突触间隙中NE的量增多,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甲、丙的作用可使突触间隙中NE的量增多,由题干信息“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可知,药物乙抑制α受体的作用后也应使突触间隙中NE的量增加,分析题图可知,NE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后,应能抑制NE的释放,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NE与突触后膜上的β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7.(2022全国乙,3,6分)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答案BA、C、D选项的治疗方法均会促进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加重肌肉痉挛,故A、C、D错误;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减少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治疗人体肌肉痉挛,B正确。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之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审读题目可知,阻止兴奋传递,可避免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达到治疗肌肉痉挛的目的。8.(2022北京,8,2分)神经组织局部电镜照片如图。下列有关突触的结构及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1与突触前膜融合B.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2所示的细胞器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D.2所在的神经元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答案D图中1为突触小泡,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A、B正确;2为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的线粒体,可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提供能量,C正确;据图可知,2所在的神经元可与周围的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因此其不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D错误。9.(2021浙江6月选考,12,2分)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答案D大多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双极神经元含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A错误。髓鞘是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面的膜结构,树突外无髓鞘包裹,B错误。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它在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中起重要作用,其细胞膜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同一个神经元的不同部位分布的膜蛋白不一定相同,所以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一定相同,C错误。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其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10.(2021辽宁,16,3分)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答案AC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应该是①→②→③→②,A错误;M处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导致M处产生动作电位,电位是外负内正,此时膜外钠离子浓度仍然高于膜内,B正确;M点兴奋,兴奋传至N处,N处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促进神经元③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从而延长神经元活动,C错误;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道打开,离子内流,其发挥作用以后会被灭活或回收,不会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11.(2021湖北,17,2分)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答案D当培养液中K+浓度为4mmol·L-1时,细胞能正常兴奋,A错误;当培养液中K+浓度为150mmol·L-1时,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约为0,K+外流减少,B错误;培养液中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降低,K+外流减少,若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阈值时,可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12.(2021天津,2,4分)突触小泡可从细胞质基质摄取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下图中不能检测出神经递质的部位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由题干“突触小泡可从细胞质基质摄取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可判断①②③中可检测出神经递质,A、B、C不符合题意;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会进入后突触神经元,因此④处无神经递质,D符合题意。13.(2021全国乙,4,6分)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答案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属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传导过程中兴奋传导到的部位会发生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B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经突触前膜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C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外的Na+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D正确。14.(2021湖南,11,2分)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a图b图c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答案A对比图a和图c可知,TEA处理阻断钾通道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对比图a和图b可知,TTX处理阻断钠通道后,只有外向电流存在,再结合图c,可推断外向电流由K+通道所介导,而内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B、C错误;内向电流(Na+内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D错误。15.(2021河北,11,2分)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答案C大脑皮层言语区有H区(听)、S区(说)、V区(看)、W区(写),若H区神经细胞受损,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神经细胞一般是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这种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是由Na+-K+泵通过主动运输维持的,是膜电位形成的基础,如由于膜内K+浓度高,K+外流,因此形成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B正确;若内环境K+浓度升高,则神经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故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神经递质种类很多,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16.(2020山东,7,2分)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A根据题干信息“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推测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K+内流而产生兴奋”,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由于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而听觉形成的过程中不涉及大脑皮层传出兴奋和效应器的反应,因而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D正确。17.(2020江苏单科,13,2分)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答案A兴奋的产生需要受到刺激且达到一定的阈值,①②④均位于神经纤维上,要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A正确;若神经元a产生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②处,再经过突触传递到下一神经元④处,但两神经元的细胞膜对Na+、K+的通透能力不一定相同,故②处和④处的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结构③为突触,在突触处,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而不能从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C错误;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因而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18.(2020江苏单科,14,2分)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答案A构成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天冬氨酸是其中的一种,除了氨基、羧基、—H连在天冬氨酸的中心碳原子上,还有R基(—CH2COOH)连在天冬氨酸的中心碳原子上,所以天冬氨酸不含S元素,A错误,B正确;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位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可引起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天冬氨酸,天冬氨酸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D正确。19.(2020浙江7月选考,20,2分)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B乙酰胆碱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兴奋,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两者的结合概率,从而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分解的催化作用,乙酰胆碱会一直与受体结合,使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持续兴奋,B错误;根据题意,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可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C正确;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胆碱能敏感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而失去调节功能,D正确。20.(2018江苏单科,11,2分)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本题以膜电位变化的数学模型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运用能力;试题通过对神经元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转换过程的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模型与建模要素的考查。K+的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c段Na+大量内流,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需要达到阈值的刺激,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时,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D错误。思维点拨本题以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兴奋传导知识的掌握和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涉及静息电位的产生、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动作电位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关系。21.(2017海南单科,13,2分)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答案A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方式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缺氧会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说明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从而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完成兴奋的传递,D正确。22.(2017江苏单科,8,2分)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答案D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由突触结构示意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为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结构①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提供能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的转运,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其对K+、Na+等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23.(2016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产生ATP,A正确;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的方式在突触间隙中移动,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中有K+外流和排钠吸钾(钠钾泵)过程,其中后者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ATP,D正确。易错警示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Na+内流(顺浓度梯度)有关;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外流(顺浓度梯度)有关;神经细胞为了维持膜外钠离子浓度高和膜内钾离子浓度高的浓度差,需要依靠钠钾泵进行排钠吸钾过程(逆浓度梯度)。24.(2015江苏单科,18,2分)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机理的相关内容。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根据题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知识拓展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被动运输中的离子通路称为离子通道,主动运输中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25.(2013大纲全国,1,6分)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传至未兴奋部位即由兴奋部位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兴奋在神经元间是以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形式单向传递的。26.(2023北京,14,2分)研究者检测了长期注射吗啡的小鼠和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如图。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吗啡减缓伤口愈合B.阿片受体促进伤口愈合C.生理条件下体内也有吗啡产生D.阿片受体与吗啡成瘾有关答案A相比于注射生理盐水的野生型鼠,注射吗啡的野生型鼠创伤面积减小得更慢,说明吗啡能减缓伤口愈合,A的结论可以得出;阿片受体缺失鼠无论注射生理盐水还是吗啡,都与注射生理盐水的野生型鼠的创伤面积减小速度相近,说明吗啡可能通过作用于阿片受体减缓伤口愈合,但是不能证明阿片受体能促进伤口愈合,也不能证明其与吗啡成瘾有关,同样不能证明生理条件下体内有吗啡产生,B、C、D的结论不能得出。27.(2023山东,16,3分)(不定项)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答案A静息电位状态时,膜两侧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K+带正电荷,外流会受到膜内外电位梯度的阻力,A正确;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Cl-内流使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增大,但其他离子也会影响膜内外电位差,B错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逆转为内正外负,Na+的内流变成逆电位差的转运,电位差会阻止Na+的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膜两侧电位差由内负外正逆转为内正外负又逆转回内负外正,该过程中必然存在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时刻,D错误。28.(2023北京,17,12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密切相关。科学家以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膜的基本支架是。

(2)假设初始状态下,膜两侧正负电荷均相等,且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K+静电场强度只能通过公式“K+静电场强度(mV)=60×lgQUOTE胞外K+浓度胞内K+(3)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实验测得膜的静息电位为-90mV,膜内、外K+浓度依次为155mmol/L和4mmol/L(lgQUOTE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②为证明①中的推测,研究者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并测量静息电位。如果所测静息电位的值,则可验证此假设。

答案(1)脂质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2)外正内负(3)①-95.4②变小解析(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2)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3)K+静电场强度(mV)=60×lgQUOTE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60×lgQUOTE29.(2023浙江1月选考,21,9分)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答案(1)组织液神经(2)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电内流(3)小受抑制(4)大脑皮层脑干解析(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化学感受器能接受O2、CO2、H+浓度等化学信号的刺激,并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到刺激后,该部位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提高,Na+内流而转变为兴奋状态。(3)动脉血中CO2含量增大会导致pH降低。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导致血液中氧和CO2的比例异常,无法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被抑制,无法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4)根据题中的信息“大脑皮层受损……的自主呼吸运动”可推断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根据题中信息“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可推断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30.(2023湖北,21,16分)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某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抗体浓度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

(2)据图判断,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免疫反应,理由是。

(3)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

(4)若排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对该动物骨骼肌的直接侵染作用,确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图中部位①)。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

答案(1)抗原物质(2)体液儿童服用糖丸后,其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增加,而抗体是体液免疫调节产生的主要物质(3)将正常的实验动物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另一组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作为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在相同条件下,取出两组的骨骼肌细胞,电刺激骨骼肌细胞,观察其收缩情况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骨骼肌均发生收缩,且情况一致,则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直接损伤骨骼肌的功能;若对照组骨骼肌正常收缩,而实验组骨骼肌无法正常收缩,则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损伤了骨骼肌的功能(4)无电信号的传导无“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解析(1)该疫苗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后的生物制品,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物质,能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2)据图判断,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增加,而抗体是体液免疫调节产生的主要物质,说明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体液免疫。(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以自变量是动物是否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因变量是骨骼肌功能是否损伤,检测指标是电刺激后骨骼肌的收缩情况。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和结论详见答案。(4)脊髓灰质炎病毒损伤了图中部位①处,则刺激感受器,兴奋将无法从①处向下传递,所以神经纤维②(传出神经)上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③处(神经—肌肉接头)无“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1.(2023江苏,21,12分)糖尿病显著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研究团队发现在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囊泡(AT-EV)中有高含量的miR-9-3p(一种miRNA),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图1示IR鼠脂肪组织与大脑信息交流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神经冲动传导至①时,轴突末梢内的移至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打开,突触后膜电位升高。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则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

(2)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浓度,IR状态下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降血糖作用被削弱。图1中由②释放的③经体液运输至脑部,miR-9-3p进入神经细胞,抑制细胞内。

(3)为研究miR-9-3p对突触的影响,采集正常鼠和IR鼠的AT-EV置于缓冲液中,分别注入b、c组实验鼠,a组的处理是。2周后检测实验鼠海马突触数量,结果如图2。分析图中数据并给出结论:。

(4)为研究抑制miR-9-3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运用腺病毒载体将miR-9-3p抑制剂导入实验鼠。导入该抑制剂后,需测定对照和实验组miR-9-3p含量,还需通过实验检测。

答案(1)突触小泡钠离子通道减小(2)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与认知相关蛋白质的合成(3)注射(不含AT-EV)等量的缓冲液与a组相比,b组鼠突触数量基本不变,与b组相比,注射IR鼠AT-EV的c组鼠突触数量较少,说明AT-EVmiR-9-3p增多会抑制突触的形成(4)突触的相对数量、病鼠的认知状况解析(1)在突触处,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升高而形成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K+外流减少,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将减小。(2)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需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发挥调节作用,IR状态下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降血糖作用会被削弱。由题干可知,miR-9-3p是一种miRNA,其进入神经细胞后能够与mRNA结合导致mRNA不能作为模板进行翻译,从而抑制与认知相关蛋白质的合成。(3)若实验研究miR-9-3p对突触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miR-9-3p的含量,空白对照组(a组)的处理应该是注射等量的不含AT-EV的缓冲液。由实验结果可知,a、b组突触相对数量基本相同,而c组(注射IR鼠AT-EV组,其中有高含量的miR-9-3p)突触相对数量较少,说明AT-EVmiR-9-3p增多会抑制突触的形成。(4)结合(3)可知,研究抑制miR-9-3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需要检测对照和实验组的miR-9-3p含量、突触的相对数量、病鼠的认知状况等。32.(2023湖南,18,12分)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下图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以上机制示意图,LTP的发生属于(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2)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据图推断,该电现象与内流有关。

(3)为了探讨L蛋白的自身磷酸化位点(图中α位和β位)对L蛋白自我激活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四种突变小鼠甲、乙、丙和丁,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结果项目

正常小鼠甲乙丙丁α位突变为缬氨酸,该位点不发生自身磷酸化α位突变为天冬氨酸,阻断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β位突变为丙氨酸,该位点不发生自身磷酸化L蛋白编码基因缺失L蛋白活性++++++++++-高频刺激有LTP有LTP?无LTP无LTP注:“+”多少表示活性强弱,“-”表示无活性据此分析:①小鼠乙在高频刺激后(填“有”或“无”)LTP现象,原因是。

②α位的自身磷酸化可能对L蛋白活性具有作用。

③在甲、乙和丁实验组中,无L蛋白β位自身磷酸化的组是。

答案(1)正(2)Na+(3)①无小鼠丙与正常小鼠的L蛋白活性相同,但无LTP发生,说明β位的自身磷酸化是LTP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乙组α位的突变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的结合,使α位和β位均不能发生自身磷酸化,故LTP不能发生②抑制③乙、丁解析(1)由题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和AMPA受体,分别促进突触后膜Ca2+和Na+内流,Ca2+进入突触后膜后可与钙调蛋白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一方面可促进未激活的L蛋白变构为激活的L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