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MBA实战教程全集之管理学学习课件_第1页
某高校MBA实战教程全集之管理学学习课件_第2页
某高校MBA实战教程全集之管理学学习课件_第3页
某高校MBA实战教程全集之管理学学习课件_第4页
某高校MBA实战教程全集之管理学学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第1章管理管控概述

1.组织:所谓组织是指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为完成组织的使命及目标,组织需开展两项工作1)开展业务活动(作业活动);2)管理管控。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信息资源。

2管理管控和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

管理管控的含义:管理管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相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四层含义:1)管理管控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地过程;2)由1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相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管控的基本职能);3)通过综合运用资源来实现;要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正确地做正确的事";4)管理管控在1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受其影响。环境既提供机会,也构成威胁。

3.管理管控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1.并存于组织中;2.管理管控者也要做1些作业工作,有利于促进与下属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管理管控者要对下属工作好坏负最终责任。

区别:管理管控工作通过他人,并同他人1道实现组织目标;作业工作是基本作业的工作,是针对具体活动的。

4.管理管控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管控是1门科学,但只是1门不精确的科学,它要求管理管控者以管理管控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管理管控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和合适的内容多少存在1些差异,因而管理管控的具体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6.古典管理管控思想:代表人物:泰罗(科学管理管控)、法约尔(组织1般管理管控)和韦伯(行政组织理论)

6.1.科学管理管控理论

1)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的每1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定额,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2)限制挑选工人,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

3)真诚与工人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实行"差别工资制"

4)明确管理管控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管控工作和操作工作的分工,并进而对管理管控工作业按具体的职能进行细分,实行职能制组织设计,并贯彻例外管理管控原则。

6.2.1般管理管控理论

1)劳动分工:劳动的专门化可以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2)权责对等:管理管控者必须拥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这种权力必须与责任相匹配,不能责大于权或权大于责

3)纪律严明:雇员必须服从何尊重组织的规定,领导者以身作则,使管理管控者和员工都对组织规章有明确定理解并实行公正的奖惩

4)统1指挥:组织中每1个人应当只接受1个上级的指挥

5)统1领导:每1项具有共同目标的活动,都应当在1位管理管控者和1个相关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任何雇员个人或雇员集体的利益,不能够超越组织整体的利益

7)报酬:对雇员的劳动必须付以公平合理的报酬

8)集权:集权反映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制定权集中于管理管控当局还是分散给下属,这只是1个适度的问题,管理管控当局的人物找到在每1种情况下最合适的集权程度。

9)等级链:从组织的基层导高层,应建立1个关系明确定等级链系统,使信息的传递按等级链进行;如果遵循等级链会导致信息传递到延迟,应允许越级报告和横向交流

10)秩序:物品和人员,都应该在恰当地时候处于恰当地位置

11)公平:管理管控者应当友善和公平地对待下属

12)人员稳定:雇员的高流动率是低效率的,管理管控者应当制定出规范的人事相关计划,以保证组织所需人员的供应

13)首创性: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主动地开展工作

14)团结精神:鼓励团队精神将会促进组织内部队和谐与统1.

6.3.行政组织理论:认为理想到行政性组织应当以合理-合法权力作为组织的基础,即1种按照职位等级合理分配,经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并有能胜任其职责的人,依靠合法手段而行使得权力。认为1个组织越是能完全地消除个人的、非理性的、不易预见的感情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它的行政组织也就发展得越完善。

7.行为管理管控思想

7.1.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电话机厂进行

1)员工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特点:管理管控当局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人的行为遵循效率的逻辑;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人们在自然接触过程中自发形成,人的行为遵循感情的逻辑。

3)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达目的。

7.2.人性假设理论:X-Y理论

1)X理论:①1般人天生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②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③1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④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持X理论观点管理管控者必然会在管理管控工作中对员工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来迫使他们工作。

2)Y理论:①1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工作中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1样自然,人们对工作的喜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理解②外来的控制与惩罚不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唯1方法,甚至可以说她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③在适当条件下,1般人士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不原负责、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④大多数人都具有1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⑤在现代社会,人的智慧和潜能只部分得到了发挥。持Y理论观点管理管控者会主张在管理管控行为上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的管理管控方式。

8.定量管理管控思想: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把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管控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其特点是,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1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决策工作的科学化;各种可行合适的方案均以效益高低作为评判的依据,有利于实现决策合适的方案的最优化;广泛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决策的手段,使复杂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合适的方案

9.系统和权变管理管控思想:共同特点是强调管理管控者要把其所在环境看作1个开放的系统

9.1.系统管理管控思想:系统的四个基本方面: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这个系统所需要的资源②通过技术和管理管控等过程促进输入物的转化③向环境提供其转换处理后的产品和劳务④环境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做出反馈。该思想认为,组织是1个系统,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管理管控人员的工作就是确保组织中各部分能得到相互的协调和有机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该思想还认为,组织是1个开放的系统。系统有两种类型:封闭型和开放型,现代管理管控者必须把组织视为1个开放的系统,也即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1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其管理管控者能否及时察觉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9.2.权变管理管控思想:"权变"是相机而变、随机制宜、随机而变的意思。要求管理管控者在采取管理管控行动时,需要根据具体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不同的管理管控方式。

10.管理管控人员的分类

10.1.按层次分:高层管理管控人员(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管控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中层管理管控人员(贯彻执行高层管理管控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管控人员的工作)、基层管理管控人员(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

10.2.按领域分:综合管理管控人员(负责管理管控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的全部活动)和专业管理管控人员(负责管理管控组织中某1类活动或职能)

11.对管理管控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什么?

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1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管理管控人员需要了解并初步掌握它。对基层管理管控人员较重要

2)人际技能: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此能力对高、中、低层管理管控人员都重要。

3)概念技能: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作某事,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的能力。管理管控者所处层次越高越需要。

12.管理管控基本职能的合适的内容:

12.1.相关计划:对组织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包括:

1)研究活动条件

A.内部资源能力研究;

B.外部环境研究;

2)制定经营决策:是在活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揭示的环境机会和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和合适的方案。

3)编制行动相关计划。

12.2.组织:

1)设计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指界定组织中所进行活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的1种结构或框架

2)配备人员:将适当人员安置在组织适当的岗位上;

3)运行组织:向配备在各岗位的人员发布工作指令,提供必要物质和信息条件,使组织运行;

4)变革组织:根据组织活动开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研究和推行必要的组织变革。

12.3.领导: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拥有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具有很强艺术性的管理管控活动过程。

12.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1项管理管控工作活动

12.5.管理管控职能间的关系:管理管控过程是各职能活动相互交叉、周而复始的不断反馈和循环的过程。

1)不同的业务领域在管理管控职能合适的内容上有所差别。低层次的管理管控工作与作业工作联系较为紧密,而高层次的管理管控工作与作业工作联系就相对少些

2)不同组织层次在管理管控职能重点上存在差别。不同层次花在管理管控工作上的时间比重不1样。就同1管理管控职能来说,不同层次管理管控者所从事具体管理管控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3)对管理管控职能的不断深化。两个新的职能是决策和创新。①决策职能从5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管理管控实际上是由1系列决策连贯起来组成的,在相当程度上说"管理管控就是决策"②对创新的重视始于60年代,创新是使组织的作业和管理管控工作都不断有所革新,有所变化。

4)协调是管理管控的核心。管理管控工作就是设计和保持1种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从而能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有了协调,组织可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良好效果,即"1+1>2"的协同效果。

第二章相关计划与决策

组织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组织环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也对组织环境起着制约的作用。①企业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都需要从属于外部环境的原料市场、能源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去获取。离开外部环境中的这些市场,企业经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外部环境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必然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③环境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其对组织的影响:1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另1是对组织生存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组织要谋求发展,必须积极利用环境变化提供的有利机会,同时有效避开、化解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威胁。

1.1.组织的1般环境都有那些?

1)政治、法律环境;

2)社会、文化环境;

3)经济环境;

i)宏观经济环境: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ii)微观经济环境: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便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4)技术环境:i)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产品和过程技术的发展变化ii)国家投资及支持重点;iii)技术手段发展动态;iv)技术转移及商品化速度;v)专利及其保护情况。

5)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

1.2.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组织的任务环境)研究的合适的内容有那些?

1)供应商2)顾客3)竞争对手4)政府机构及特殊利益团体

1.2.1.组织环境的特点分析:

1)环境的不确定性:i)低不确定性:简单和稳定的环境ii)较低不确定性:复杂和稳定的环境iii)较高不确定性:简单和动态的环境iv)高不确定性: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2)所在行业的成长性:产品寿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寿命曲线)

1.2.2.环境的竞争性:行业内现有企业、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制造商、供应者和顾客。

1.2.3.现有竞争对手:1)行业内竞争的基本情况

2)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

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指标只有与行业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才有意义)、市场占有率(直接反映1个企业的竞争实力状况)、产品获利能力(用销售利润率来表示);

3)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包括产品开发动向与市场拓展或转移动向。应注意分析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即退出壁垒高低)。妨碍退出的因素:①资产的专用性;②退出成本的高低;③心理因素的影响;④政府和社会的限制。

1.2.4.潜在竞争对手的研究:新厂家进入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行业特点决定的难易程度。影响因素:

1)规模经济:A、保本产量;B、经济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2)产品差别:客观、主观因素造成的品牌效应

3)在位优势:专利优势、劳动成本优势、进货优势、销售优势

1.2.5.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具有相同功能或使用价值得不同种类的产品,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同种需要,所以被称为"替代品",其分析包括:1)确定可替代本企业产品的产品;2)判断哪些类型的替代品可能对本行业产品造成威胁。

1.2.6.顾客:两方面的影响:A用户总需求决定着行业市场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发展边界;B不同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

1.2.6.1.需求潜力研究:①总需求研究;(市场容量、需求及潜在需求);②需求结构研究;(需求类别和构成);③用户购买力研究;

1.2.6.2.用户讨价能力研究:①购买量大小:购买量大,则价格谈判能力强;②企业产品的性质:企业产品无差异,则用户价格谈判能力强;③用户后向1体化的可能性:指沿产业链上游的纵向1体化,亦即制造业企业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或商业企业进入到产品制造的领域;④企业产品在用户产品形成中的重要性:大,则弱。

1.2.7.供应商研究:影响:A能否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生产要素,2影响着企业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B供货时要求的价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研究两方面合适的内容:A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或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B供应商的讨价能力。需要分析因素:①是否存在其他供货渠道;②供应商所处行业的集中程度;③寻找替代品的可能性;④企业前向1体化的可能性。"前向1体化"是沿产业链下游的纵向1体化。

1.2.8.环境的合作性:组织在识别和分析竞争者的同时,也要对同盟者进行分析。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可以将同盟者区分为全面合作的同盟者和某事、某方面合作的同盟者、战略同盟者与1般同盟者、长期与短期同盟者、现实同盟者与潜在同盟者等。联盟成功的重要条件:同盟者与本企业应有利害相关性和优劣势互补的特性。

2.决策的含义:决策是管理管控的核心。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1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合适的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1)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个人;2)要解决问题:活动的选择,也可是这种活动的调整;3)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方向、合适的内容和方式、方法;4)时限:可为未来较长时期,也可仅涉及某个较短时段。

3.决策分类:从决策主体看: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从决策需解决的问题性质看:初始决策与最终决策;从决策调整的对象和涉及的时限看: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从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既定的程序可循: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3.1.与初始决策相比,追踪决策有什么特征?

1)回溯分析: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列出须改变决策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

2)非零起点: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已经不处于初始状态,而是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受到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①组织与外部协作单位已经建立了1定的关系;②组织内部队有关部门和人员已经开展了相应活动。

3)双重优化:追踪决策所选择的合适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的各种可行合适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合适的方案

3.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区别是什么?

1)从调整对象上看:战略决策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合适的内容,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根本性决策;战术决策调整在既定方向和合适的内容下的活动方式,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是执行性决策;

2)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战略决策面对组织整体未来较长1段时期内的活动,而战术决策则是具体部门在未来各个较短时间内的行动合适的方案。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依据,战术决策是在其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决策的落实。

3)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战术决策的实施效果则主要影响组织的效率与生存。

3.3.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按预先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管控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则为解决不经常出现代、非例行的新问题(1次性决策、非定型化决策或非常规决策)

3.4.个体与群体决策:个体决策又称个人决策,决策者是单个人。群体决策的1个主要优点是,群体通常能够比个体做出质量更高的决策。但是组织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时,必须考虑其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的提高是否足以抵消决策效率方面的损失。

4.组织决策的特点是什么?

1)目标性: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完成任务的标志;

2)可行性:不仅考虑采取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3)选择性: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种合适的方案,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4)满意性:选择合适的方案的原则:满意化原则,而非最优化原则;

5)过程性:①组织决策不是1项决策,而是1系列决策的综合;②这1系列决策中的每1项决策,其本身就是1个包含了许多工作、由众多人员参与的过程。

6)动态性:是1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5.为什么说决策合适的方案的原则选择只能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最优决策的要求条件:1)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2)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制定毫无疏漏的合适的方案;3)能准确计算每个合适的方案在未来的行动结果。4)决策者对组织在某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结果具有1致而明确的认识。这些条件难以具备的原因:1)广义上说,外部环境对组织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组织不可能收集所有信息;2)对于有限的信息,决策者利用能力也是有限,这决定了企业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合适的方案;3)任何合适的方案都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的。4)即便决策合适的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原来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也不1定就是组织实现其最终的目标所需要的。所以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是满意选择。

6.简述决策过程

答: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合适的方案;4)比较和选择合适的方案;5)执行合适的方案;6)检查处理;

7.明确组织目标的作用有哪些?

1)保证组织内部各种目标的1致性2)为动员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依据3)为分配资源提供依据4)形成1种普遍的思想状态或组织气氛,如促成1种井井有条的工作秩序5)为那些能够和组织目标保持1致的人形成1个工作核心,同时为阻止那些不能与之保持1致的人进1步参与组织活动提供1种解释6)促成把组织总目标和不同阶段目标转化为1种分工结构,包括在组织内部把任务分配到各个责任点上7)用1种能够对组织各项活动的成本、时间和成效等参数加以确定和控制的方式,提供1份关于组织目的和把这种目的转化为分阶段目标的详细说明。

8.明确组织目标应注意的要求?

1)提出目标的最低和理想水平;2)明确多元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主要目标与非主要目标的关系;3)限定目标的正负面效果:4)保持目标的可操作性。

9.目标应当具备哪三个特征?

1)可以计量或衡量;2)可以规定其期限;3)可确定其责任者。

10.合适的方案选择前的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合适的内容有哪些?

1)实施条件能否已经具备,组织要为其付出何种成本;2)合适的方案实施能给组织带来何种长期和短期利益;3)合适的方案实施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11.合适的方案比较和选择中应处理好哪些问题?

要统筹兼顾;2)要注意反对意见;3)要有决断的魄力,需及时决断。

12.执行合适的方案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①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合适的方案的正确执行;②确保有关决策合适的方案各项合适的内容为所有的人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③运用目标管理管控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1个执行单位和个人;④建立重要工作报告制度,以便随时了解合适的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行动。

13.组织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环境:环境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决策的频率和合适的内容;其次,环境中的其他行动者及其决策也会对组织决策产生影响。

2)组织文化:①组织文化制约着包括决策者在内的所有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组织文化通常是由组织创办者所建立并在组织多年运行中逐步成型和巩固下来的。②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而对决策起影响和限制作用。组织文化是构成组织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对待组织文化,应该同对待组织的外部环境1样,既注意到它们对组织决策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1面,同时也认识到它们还有需要组织进行管理管控和变革的另1面。决策者对组织文化和组织外部环境,不应该只是被动地适应,还应该主动谋求影响和改变。

3)过去决策:组织过去的决策是目前决策过程的起点。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制约程度,主要受它们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的影响。

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风险是伴随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组织及其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对决策合适的方案的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作出反应以前就已采取进攻性的行动;而不愿意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只对环境作出被动的反应。

5)决策的时间紧迫性:有人把决策划分为时间敏感型和知识敏感型。时间敏感型是指那些必须迅速而尽量准确做出的决策。知识敏感型对时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这类决策的效果怎样主要取决于决策质量,而非决策的速度。战略决策基本上属于知识敏感型。

14.企业经营决策的合适的内容和过程

1)组织的宗旨:①经营理念;②使命或经营范围;

2)组织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合适的方案

3)组织的具体目标和战术合适的方案

15.企业经营决策的几种常见方法

15.1.确定活动方向和合适的内容方法

15.1.1.SWOT分析法:帮助决策者在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动态结合分析中,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的1种决策分析方法。第Ⅰ类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外部机会及有利的内部条件,可以采用增长型战略,第Ⅱ类型企业虽有良好的外部机会,却受内部劣势的限制,可采取扭转型战略;第Ⅲ类型企业,内部存在劣势,外部面临巨大威胁,可以采取防御型战略;第Ⅳ类型企业,具有强大的内部实力,但外部环境存在威胁,宜采用多种经营战略。

15.1.2.经营业务组合分析法

在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发展方向时,应综合考虑到该项经营业务的市场增长情况以及企业在该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相对竞争地位通过相对市场份额来表示,它决定了企业在该项业务经营中获得现金回笼的能力及速度;该项业务的市场增长情况通过整个行业最近两年平均的市场销售增长率来表示。(>10%为高增长,<10%为低增长)

1)"金牛"业务:特点是企业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相对竞争地位强,能从经营中获得高额利润和高额现金回笼。应该将当前市场份额的维护和增加作为经营的主要方向,其目的是使该类业务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明星"业务: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相对竞争地位都较高,能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

3)"幼童"业务:市场增长率较高,但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企业需要将由其他渠道获得的大量现金投入该项业务,使"幼童"尽快转变成"明星",如果认为不可能转化,则应及时放弃。

4)"瘦狗"业务:市场销售增长率较低,市场相对竞争地位也较低,应采取缩小规模和清算、放弃策略。

比较理想的经营业务组合情况:企业有较多的"明星"和"金牛"类业务,同时有1定数量的"幼童"类和极少量的"瘦狗"类业务。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把"金牛"类业务作为企业近期利润和资金的主要来源来加以保护,但不作为重点投资的对象;本着有选择和集中运用企业有限资源的原则,将资金重点投放到进来有希望的"明星"或"幼童"类上,并根据情况,有选择地抛弃"瘦狗"类和无转化希望的"幼童"类业务。

15.1.3.目标管理管控法

1)传统的目标设定方法:又上级给下级单方面分派目标,不免要出现目标扭曲问题。

2)"目标管理管控"MBO方法:实质是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实行自我管理管控和自我控制。企业制定总目标,各部门和全体员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及各部门相互配合方式来协商确定各自分目标,形成以企业总目标为中心的,紧密衔接和协调1致的目标体系;在目标执行中实行逐级充分授权,使执行者权责1致,自我管理管控;员工自检、互检与上级成果检查相结合,实行基于工作成果评价的管理管控控制。

3)目标管理管控的实施,要求企业有相应组织文化的支持,同时企业面临的环境相对稳定。

图例:企业经营单位分类组合图

15.2.有关行动合适的方案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

15.3.确定性决策的合适的方案选择法:量本利分析、投资回报率评价法、现金流量分析法

15.3.1.量本利分析(教材P43-45)

量本利分析也称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销售量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临界点(即保本点),从而定出能产生最大利润的经营合适的方案。

15.4.风险型决策的合适的方案选择法:决策树和决策表法

决策树由决策点、合适的方案枝、自然状态点和概率(状态)分枝构成。

利用决策树方法的步骤:

1)根据决策备选合适的方案数目和对未来环境状态的了解,绘出决策树图形。

2)计算各合适的方案的期望值,包括:a.各概率枝的期望值=各自然状态损益值X该自然状态的概率;b.将各概率枝的期望收益值相加,结果写在相应的自然状态点上。

3)将每个合适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减去该合适的方案实施所需投资额,比较余值后选出经济效果最佳的合适的方案。

4)剪除期望收益值较小的合适的方案分枝,保留下来的合适的方案作为备选实施的合适的方案。

15.5.非确定型决策的合适的方案选择法

1)乐观原则(最大收益值原则):"大中取大"或"好中求好"法。找出各合适的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进行比较,找出在最有利自然状态下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合适的方案作为决策实施合适的方案

2)悲观原则(小中取大原则或最大最小收益值原则):"小中取大"或"坏中求好"法。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仍带来"最大收益"(最小损失)的合适的方案。

3)折衷原则:根据决策者的估计,给最好的自然状态定1个乐观系数α,给最差的自然状态定1个悲观系数β(α+β=1),求加权期望值,从中选出期望值最大的合适的方案。

4)"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原则:力求使每1种合适的方案选择的最大后悔值达到尽量小的决策方法,先计算各合适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用某自然状态下各合适的方案的最大收益值-该自然状态下各合适的方案收益值),从每个合适的方案在各状态的后悔值中找出最大后悔值,选择最大后悔值最小的合适的方案。

6.相关计划的含义和作用:相关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1段时间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任何相关计划的制定都离不开做出决策,决策是相关计划的先期工作,相关计划则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相关计划的作用:1)为落实和协调组织活动提供保证2)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2)为组织资源筹措和整合提供依据3)为检查与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17.相关计划的种类

17.1.战略相关计划和战术相关计划:根据相关计划对企业经营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战略相关计划是关于企业活动总体目标和战略合适的方案的相关计划。其基本特点是:相关计划所包含的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相关计划合适的内容抽象、概括,不要求直接的可操作性;不具有既定的目标框架作为相关计划的着眼点和依据;合适的方案往往是1次性的,很少能在进来得到再次或重复的使用;相关计划的前提多是不确定的,相关计划结果也往往带有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战术相关计划是有关组织活动具体如何运作的相关计划,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作业相关计划。战术相关计划的主要特点是:相关计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短,覆盖范围也较窄;相关计划合适的内容具体、明确,并通常要求具有可操作性;相关计划的任务主要是规定如何在已知条件下实现根据企业总体目标分解而提出的具体行动目标;战术相关计划的风险程度较低。

17.2.长期相关计划和短期相关计划:根据相关计划跨越的时间间隔长短来划分。长期相关计划(三年或五年以上),短期相关计划(1年、半年甚至更短时间)

17.3.综合性相关计划和专业性相关计划:从空间上划分,综合性相关计划是对业务经营过程各方面所做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专业性相关计划是对某1专业领域职能工作所做的相关计划,它通常是对综合性相关计划某1方面合适的内容的分解和落实。

17.4.指向性相关计划和具体相关计划:从相关计划合适的内容的详尽程度来划分。与具体相关计划不同,指向性相关计划只规定1些1般性的方针,它指出行动的重点但并不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

18.决定不同类型相关计划有效性的因素:

1)组织的规模和管理管控层次:基层管理管控者:具体作业相关计划;高层管理管控者:主要是指向性战略相关计划

2)所经营业务的产品寿命周期:投入期:指向性相关计划;成长期:明确的短期相关计划;成熟期:长期的具体相关计划;衰退期:指向性相关计划

3)环境的不确定性。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相关计划应当是指向性的,期限也应尽量短。

19.相关计划工作的程序

1)收集资料,确定相关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①外部和内部的前提条件②定量和定性的前提条件③可控和不可控的前提条件。要注意:①合理选择关键性的前提条件②提供多套备选的相关计划前提条件③保证相关计划前提条件的协调1致2)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相关计划,实质就是决策,①根据前述对相关计划基本前提条件的认识,估量组织发展的机会,确定组织的目标。②进1步调查研究,明确相关计划的具体前提条件③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合适的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优或最满意合适的方案。3)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4)综合平衡;5)编制并下达执行相关计划。执行相关计划可分为单1用途相关计划和常用相关计划。单1用途相关计划包括工作相关计划(Program)、相关项目相关计划(Project)和预算(Budget);常用相关计划由政策(组织对成员做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1般规定)、程序(规定1个具体问题应该按照怎样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处理)、规则(是执行程序中的每1步骤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章)等构成。第三章组织

1."组织"的含义:1)作为组织工作对象的"组织"(Organizations);2)作为组织工作或组织职能的"组织"(Organazing);3)作为组织工作成果的"组织"(Organization)

2.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就是对企业(或其他组织)开展工作、实现目标所必须的各种资源进行安排,以便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把工作所需的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合到1起的1项管理管控活动过程。有三项具体任务:1)职务分析与设计:是组织设计的最基础的工作2)部门划分与层次设计:根据各个职务工作性质、合适的内容及职务间的相互联系,依照1定的原则,将各职务组合成"部门",进而形成组织的层次;3)结构形成:通过职责权限的分配和各种联系手段的设置,使组织的各构成部分联结成1个有机的整体,使各方面行动协调。通过组织设计工作,形成两份书面文件:①组织机构系统图(组织图或组织结构图),②职务说明书:a)工作合适的内容、职责和权力;b)与其他部门和职务的关系;c)担任该项职务者必备的条件

3.组织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

2)管理管控幅度原则

3)统1指挥原则

4)权责对等原则

5)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4.管理管控幅度与管理管控层次

4.1.1个组织由最高层到基层作业人员间的管理管控层次越多,越倾向于高耸,管理管控层次较少的组织相对是扁平型的。扁平型组织配备的管理管控人员少于高耸型

4.2.管理管控层次的影响因素:组织规模和管理管控幅度。在管理管控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管控层次与组织规模大小成正比;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管控层次与管理管控幅度成反比。

4.3.有效管理管控幅度的影响因素:

1)工作能力:主管工作能力强,可缩短与下属接触占用时间;下属工作能力强,可减少占用上司时间的频率。管理管控幅度可以适当宽些。

2)工作合适的内容和性质:1)主管所处的管理管控层次,越是接近组织高层的主管人员,其决策功能越重要,管理管控幅度较中层和基层管理管控人员就越小;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相关计划的完善程度;4)非管理管控性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4)工作环境:环境越不稳定,各层次主管人员的管理管控幅度就要减小。

5.集权与分权

5.1.集权与分权用来描述组织中职权分布。"职权"指组织设计中给某1管理管控职位所赋予的做出决策、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权力。职权与组织中的1定职位有关,而与占据这个职位的人无关。职权的分散化,称为"分权",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管控层次的职位上;职权的集中化即"集权",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管控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过程。既不存在绝对的分权,也不存在绝对的集权。

5.2.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

1)经营环境条件和业务活动性质:环境不确定,分权;环境稳定,集权

2)组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广度:规模小,集权;规模大,分布广,分权

3)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管控者的素质:重要决策宜集权;不重要决策,管理管控者素质普遍较高时,分权。

4)对方针政策1致性的要求和现代控制手段的使用情况:方针政策的1致性要求集权;现代控制手段对重大决策更加集权,次要决策更加分权。

5)组织的历史和领导者个性:个性较强和自信、独裁的领导者,集权

5.3.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3)致使高层管理管控者陷入日常管理管控事务中;4)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5.4.分权的标志:最根本的标志是要看该组织中各项决策权限的分配是集中还是分散。

1)判断组织集权或分权程度标志:①所涉及决策的数目和类型;②整个决策过程集中程度;③下属决策受控制的程度。

5.5.分权的实现途径:1)改变组织设计中对管理管控权限的制度分配;2)促成主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授权。

5.6.何为授权?如何进行授权?

授权指上级管理管控者随着职责的委派而将部分职权委让给对其直接报告工作的部属的行为。其本质含义是:管理管控者不要去做别人能做的事,而只做那些必须由自己做的事。科学、合理的授权过程的环节:1)任务的分派;2)职权的授予,必须使受权者十分明确所授予他们权限的范围;3)职责的明确;4)监控权的确认,授权者应该明白自己对授予下属完成的任务执行情况负有最终责任,要对受权者的工作情况和权力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6.1.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组织中的某些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1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基本1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由于性格、业余爱好和感情比较相投,在平时相处中会形成1些被小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任何组织,不论规模多大,都可能有非正式组织存在。

6.2.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正规性;3)稳定性;非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自发性、内聚性和不稳定性。

6.3.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积极作用:1)心理满足,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2)提高员工合作精神;3)最终改变正式组织工作情况。

消极作用:1)其目标若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极为不利;2)可能会束缚其成员个人发展;3)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进程,造成组织创新的惰性。

6.4.对待非正式组织的策略:管理管控者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或取缔态度,应该对它加以妥善管理管控。1方面,必须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另1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以影响与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

7.直线与参谋

7.1.直线关系本质上是指挥和命令的关系,直线人员拥有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是1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只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称为直线机构,而把那些协助直线人员工作而设置的辅助于组织基本目标实现的部门称为参谋机构。

7.2.参谋职权的类别:1)建议权;2)强制协商权;3)共同决定权,常在企业必须确保某项决策得到专家判定的情况下采用;4)职能职权:通常在参谋人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开展某项工作的重要条件的情况下采用。

7.3.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造成组织运行缺乏效率的重要原因之1。要么保持了命令的统1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要么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1指挥的原则。

7.4.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1)要求明确直线与参谋的关系,分清双方的职权关系与存在价值,从而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基础;2)必要时授予参谋机构在1定专业领域内的职能职权,以提高参谋人员的积极性;3)直线经理要为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条件,以便从参谋人员处获得有价值的支持。

8.几种常见的组织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形式、企业集团组织形式

8.1.直线制:突出特点是,企业的1切生产经营活动,均由企业的各级主管人员来直接指挥和管理管控,不设专门的参谋人员和机构,至多有几名助理。优点:管理管控结构简单,管理管控费用低,指挥命令关系明晰、统1,决策迅速,责任明确,反应灵活,纪律和秩序的维护较为容易。缺点:管理管控工作比较简单和粗放;成员之间和组织之间横向联系差;受原有胜任管理管控者的制约。缺点源于对管理管控工作没有进行专业化分工。

9.职能制:特点:采用专业分工的职能管理管控者,代替直线制的全能管理管控者。优点:每个管理管控者只负责1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对下级工作指导比较具体;职能结构作用发挥得当,可以弥补各级行政领导人员管理管控能力的不足。缺点:容易造成多头领导,削弱统1指挥。

11.1.直线职能制: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形式。特点:只有各级行政负责人才有对下级进行指挥和下达命令的权力,职能结构只作为参谋发挥作用,对下级只起业务指导作用。优点:既有利于保证集中统1的指挥,又可发挥各类专家的专业管理管控作用。缺点: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不重视横向沟通,狭窄的隧道视野和注重局部利益;职能部门权力过大时,干扰直线指挥系统;按职能分工的组织弹性不足,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不利于培养综合型管理管控人才。

11.2.矩阵制:在直线职能制垂直指挥链系统基础上,增设横向指挥链系统。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资源利用率高,组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强;易于培养专业人员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有利于创新。缺点:成员工作位置不固定,容易产生临时观念;组织中存在双重职权关系。

11.3.事业部制:是在多个领域或地域从事多种经营的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1种典型组织形式。事业部制是在1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并拥有独立利益和责任的部门实行分权化管理管控的1种组织结构形式。总公司成为投资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下属的生产单位是是成本中心,实行"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事业部在不违背公司总目标、总方针和总相关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管控其日常的生产活动。

11.4.事业部制组织的优缺点:优点:多种经营的专业化管理管控和公司总部的集中统1领导相结合,总公司和事业部之间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事业部制以利润责任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的稳定收益,有利于调动中层经营管理管控人员地积极性;各事业部相对自主、独立地开展经营活动,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主要缺点:对事业部经理素质要求高,需要许多素质较高的全能型管理管控人才来运作和领导事业部;各事业部都设立类似生产管理管控结构,职能重复,管理管控费用上升;各事业部拥有独立经济利益,易产生不良竞争,引发内耗,加重总公司协调任务;总公司和事业部之间集分权关系处理难度较大。

11.5.实行事业部制,需具备那几个条件?

1)具备按经营的领域和地域独立划分事业部的条件,能确保各事业部的充分自主性,以便担负盈利责任;

2)各事业部间应当相互依存,不能硬性拼凑;

3)公司能有效保持和控制事业部之间适度竞争;

4)公司要能利用内部市场和相关的经济机制来管理管控各事业部门,尽量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

6)公司经营面临较为有利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11.6.集团控股型组织结构:是在非相关领域开展多种经营的企业常用的1种组织结构形式。股权可以是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1般参股。子公司、关联公司和母公司1道构成以母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或母公司与它所持股的企业单位之间不是上下级之间的行政管理管控关系,而是出资人对被持股企业的产权管理管控关系。母公司作为大股东,对持股单位进行产权管理管控的主要手段是:母公司凭借所掌握的股权向子公司派遣产权代表和董事、监事,通过这些人员在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中发挥作用来影响子公司的经营决策。

11.7.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基于契约关系的新型组织结构形式。是1种只有很精干的中心结构,以契约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为基础,依靠外部机构进行制造、销售或其他重要业务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小型组织的1种可行的选择,也是大型企业在联结集团松散层单位时通常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由于其大部分活动都是外包、外协的,公司管理管控机构就只是1个精干的经理班子,负责监管公司内部开展的活动,同时协调和控制与外部协作机构之间的关系。

12.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12.1.任务:人员配备的主要合适的内容和任务是:通过分析人与事的特点,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实现人与事的不断发展。从组织需要角度看,必须保证组织机构的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注意组织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起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从成员个人角度看,应力求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在工作中得到不断提高。

12.2.工作合适的内容和程序:1)确定人员需要量: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质和量两方面);2)选配人员,对组织内外候选人进行筛选,做出最恰当的选择;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养相关计划。

12.3.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因材使用、动态平衡

1)因事择人原则:根据岗位要求,选择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

2)因材使用原则: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安排工作,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人事动态平衡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的配合关系,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13.管理管控人员的选聘

1)管理管控人员需要量的确定:考虑组织现有的规模、机构和岗位设置情况,分析企业管理管控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流动率

2)管理管控人员的来源:外部选聘和内部提拔

外部选聘指从组织外部选聘。优点:有助于利用外来优势,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的紧张关系,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①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内部情况,缺乏人事基础;②组织对应聘者无法深入了解;③内部员工积极性受打击;

内部培养和提升的优点: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对选聘对象有全面了解,保证选聘正确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缺点:激化同事间矛盾;造成"近亲繁殖";在企业急需短缺人才时难以及时满足需要。

14.管理管控人员选聘标准:具有强烈的管理管控欲望、正直的品质、冒险的精神、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实现有效沟通的技能。

15.管理管控人员选聘的程序及办法:1)公开招聘:公布信息;2)粗选:据背景初步筛选;3)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4)民意测验:判断组织对其接受程度;5)选定合格者

16.对管理管控人员进行考评的目的:1)列出人力资源清单,了解管理管控队伍基本状况;2)为确定管理管控人员工作报酬提供基础;3)为组织人事调整提供依据;4)为开展管理管控人员培训提供指导。

16.1.管理管控人员考评的合适的内容:1)管理管控人员的贡献考评:注意个人努力与部门成就区别开来;2)管理管控人员的能力考评,考察在1定时间内该管理管控者的管理管控工作水平;

15.管理管控人员考评的程序和方法:1)确定考评合适的内容;2)选择考评者;3)分析考评结果,辨识误差;4)根据考评结果,建立企业人才档案;

16.管理管控人员培训的具体目标1)发展能力:提高管理管控能力;2)更新知识:对知识及时补充更新;3)改变态度:使按组织认同的行动准则工作;4)传递信息:熟悉公司经营业务。

17.对管理管控人员培训的方法:1)工作轮换:好处:a)丰富技术知识和管理管控能力,掌握业务全貌;b)培养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2)设置助理职务:好处:a)减轻主要负责人的负担;b)培训待提拔人员;3)临时职务代理:好处:帮助受培训者体验高层工作,展示管理管控才能,弥补能力不足。

18.组织变革

18.1.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

组织变革是为了更好适应组织内外条件的变化。诱发组织变革的需要并决定组织变革目标方向和合适的内容的主要因素有:1)战略:在两个层次上影响组织结构,1是不同的战略要求开展不同的业务和管理管控活动,由此影响到管理管控职务和部门设计;二是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业务活动重心的转移和核心职能的改变,从而要求组织变革;2)环境:是导致组织结构变革的1个主要影响力量。因为任何组织都或多或少是个开放的系统,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要求,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管控者开始朝着弹性化或有机化的方向改组其组织;3)技术: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对组织的职务设置与部门划分、部门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总体特征有相当程度的影响。4)组织规模和成长阶段:伴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活动的合适的内容会日趋复杂,人数会逐渐增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会越来越大,组织的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以适应成长后组织的新情况。组织变革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各个时期,成长早期,组织结构简单、灵活而集权;随着发展,由松散转变为正规、集权(职能型结构);多元产品和跨地区市场时期,应采用分权的事业部结构;进1步发展到集约经营阶段,应采用强化协作为主旨的创新型组织结构

18.2.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动力是发动、赞成和支持变革并努力去实施变革的驱动力,来源于人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及变革所能带来的好处的认识。阻力则是指人们反对、阻挠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

18.3.组织变革阻力的主要来源:1)个体和群体方面的阻力:个体,因为其固有的工作和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就业安全需要、经济收入变化、对未知状态的恐惧以及对变革的认识存在偏差。群体:群体规范的束缚,原有关系的破坏,组织相关利益群体对变革可能不符合组织或该团体自身最佳利益的顾虑。2)组织的阻力:包括现行组织结构的束缚、组织运行的惯性、变革对现有责权利关系和资源分配格局所造成的破坏,以及追求稳定安逸和稳定性甚于革新和变化的保守型组织文化。3)外部环境的阻力。

18.4.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管控对策:1)增强或增加驱动力;2)减少或减弱阻力;3)同时增加动力和减少阻力。在增加驱动力同时采取措施消除阻力,更有利于加快变革进程。

18.5.组织变革的过程:成功而有效的组织变革,需要经历解冻、改革、冻结三个有机结合的过程。1)解冻:是实施变革的前奏。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发现组织变革的动力,营造危机感,塑造出改革乃是大势所趋的气氛,并在采取措施克服变革阻力的同时具体描绘组织变革的蓝图,明确组织变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形成待实施的比较完善的组织变革合适的方案。2)改革:任务是按照所拟定的变革合适的方案的要求开展具体组织变革运动或行动,使组织从现有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变。分为试验和推广两个步骤。3)冻结:采取措施保证新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态能够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这就是冻结或重新冻结阶段,缺乏这1阶段,变革的成果有可能退化消失。第四章领导

1.领导的含义:作为名词,领导(Leaders)指人,即领导者,有两种类型:居于领导职位的人和并不居于领导地位但对他人产生了影响力的人。作为动词,领导(Leadership)指的是指引、引导和动员他人行为与思想的过程。并非所有的管理管控者都能成为领导者。

*如何正确领导组织成员,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效实现领导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是管理管控的核心问题。*组织的绩效是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个组织的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决定着这个组织的绩效。

*组织活动的绩效是衡量领导者是否称职和才能大小的标志。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素质和个人才能,而是将个人的领导素质和领导才能转化成组织绩效的能力。

*领导就是管理管控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领导更注重与研究在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影响1个组织和群体的成员去实现目标的过程。领导主要表现在与人相联系的方面的特征上。

*领导作风和组织气氛的营造:有效的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1个能够有助于下属取得工作业绩的工作环境。

2.领导的定义及其本质:领导职能是与人的因素密切关联,领导职能是指指导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而做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它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领导1定要与所领导的群体或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2)权力在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中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3)领导者能对被领导者产生各种影响。

4)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作出努力和贡献,而不是为了体现领导者个人权威。

领导的本质就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原因: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愿望和要求,能将组织成员的愿望与需求统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3.领导者与管理管控者的区别是什么?

1)范围:从1般的意义上说,管理管控的范围要大1些,而领导的范围相对要小1些。

2)作用:管理管控是为组织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等活动,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表现在为组织活动指出方向、设置目标,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等方面。

3)从层次上来说,领导具有战略性、较强的综合性,贯穿在管理管控的各个阶段。从整个管理管控过程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管控过程划分为相关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导活动处在不同阶段之中,集中起来就表现为独立的职能,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相关计划得以实施,使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够有效运转,组织和配备人员,并对各个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4)功能:管理管控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运行的效率,而领导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活动的效果。效率涉及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

4.领导的合适的内容和作用:领导工作包含与人的因素相关的活动合适的内容,如激励、沟通、营造组织气氛和建设组织文化等合适的内容。领导的作用:

1)协调作用:思想认识上分歧、行动偏离目标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需领导者协调人们的关系和活动;

2)指挥作用:领导者应通过引导、指挥、指导或先导活动,帮助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实现组织目标;

3)激励作用: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完全1致,领导活动的目的在于将其结合起来,调动组织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5.领导权力的构成:权力是指1个人籍以影响另1个人的能力。从权力的来源看,权力就是对资源拥有者的依赖性。资源的重要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三者共同决定了权力与依赖关系的性质和强度。权力可以分为五种:

1)合法权力:指组织内各管理管控职位所固有的法定的、正式的权力。

2)奖赏权力:通称奖励权,指提供奖金、提薪、表扬和其他任何令人愉悦东西的权力。

3)强制权力:亦称惩罚权或处罚权,指施加扣发工资或奖金、批评、降职乃至开除等惩罚性措施的权力

4)专家权力:专长权,指由个人的特殊技能或某些专业知识而产生的权力。

5)感召权力:个人影响权,是与个人品质、魅力、经历、背景等相关的权力。

可归纳为两类:1类是制度权,即与职位有关的权力,不依任职者的变动而变动。另1类是于领导者个人有关的权力,通常是在组织成员自愿接受的情况下产生的影响力。

6.权力的正当使用:三条原则:1)慎重用权:绝不可滥用权力;确实需要使用权力时,应当机立断;2)公正用权(最重要原则);3)例外处理:领导者必须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为了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进行例外处理,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理由,必须光明正大,并强化职工的"期望行为"

7.领导者素质

7.1.政治素质: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现代化的管理管控思想;3)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正直的品质及民主的作风;4)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7.2.业务素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基本理论;2)组织管理管控的基本原理、方法、程序和各项专业管理管控的基本知识;3)思想工作、心理学、人才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工业关系学等方面知识;

7.3.业务技能:1)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2)决策能力;3)组织、指挥和控制能力;4)沟通、协调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5)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6)知人善任的能力;

7.4.身体素质:领导者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8.关于人性的四种基本假设

8.1.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以1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管理管控者激励下属的主要手段是"胡萝卜加大棒"

8.2.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受社会需要所激励的,集体伙伴的社会力量比上级主管的控制力量更加重要。领导者应该关心体贴下属,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归属感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8.3.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人们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期望获取个人的成功。企业应当把人当作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来使人的个性不断成熟并体验到工作的内在激励。

8.4.复杂人假设:是体现权变思想的人性观。认为,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以及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基于这种权变认识,管理管控者对人激励的措施和领导方式也应该力图灵活多样,因人、因问题、因环境而异。

9.领导效能的影响因素: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工作的情境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领导者:是领导工作的主体,是影响领导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2)被领导者:是领导工作的客体;3)领导工作的情境:领导工作是在1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特定情境相适应的领导方式才是有效的。

10.领导理论的演进历程:1)领导特质理论:侧重领导者本身特质的研究,认为领导工作效能的高低与领导者的素质、品质或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其前提假设是,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是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2)领导行为理论:试图用领导者做什么来解释领导现象和领导效能,并主张通过其领导行为而不是内在素质来评判领导者。3)权变领导理论:60年代后期出现,认为不同的领导方式会适合不同的工作环境,反之亦然。

11.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11.1.基于权力运用的领导风格分类:

11.1.1.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1)专制式(专权式或独裁式):特点①个人独断专行,组织决策完全由领导者做出②领导者预先安排1切工作合适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下级只能服从③除工作命令外,从不把更多消息告诉下级,下级没有任何参加决策的机会④主要靠行政命令、纪律约束等来维护领导者权威⑤领导者与下级保持相当的心理距离。2)民主式:特点①领导者在决策前同下属磋商②分配工作时,尽量照顾到组织每个成员的能力、兴趣和爱好③下属有相当大的自由度④主要运用个人的权力和威信使人服从⑤领导者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与下属无心理距离。3)放任式:特点是极少运用权力影响下属,给下属以高度独立性,以至放任自流。

优缺点:放任式效率最低;专制式能得到组织目标,但组织成员无责任感,士气低落;民主式效率最高,且组织成员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

11.1.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1)专制-权威式:领导者专制,惩罚方法激励,沟通自上而下;2)开明-权威式:领导者对下属有1定的信任何信心,赏罚并用的激励,1定程度的自下而上沟通,下属有1定决策权;3)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相当但不完全信任,奖赏方式激励,上下双向沟通,允许下属对具体问题决策;4)群体参与式:领导者对下属充分信任,积极采纳下属意见,上下级及同级间沟通,鼓励下属决策。第四种方式采取从内在激励员工的办法。

11.2.基于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领导风格分类:

11.2.1."双中心"论:1)任务中心(关心任务)的领导风格:领导者把工作任务放在首位,不关心人际关系。领导行为为专制式,工作效率高,组织成员满意度低。2)人员中心(关心人员)的领导风格:领导者关注员工的感情和个人成长,组织成员满意度高,但工作效率未必高。

11.2.2."管理管控方格"论,P.90

美国管理管控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1964年提出"管理管控方格"理论。"管理管控方格图"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81个方格,分别代表81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1-1贫乏型:领导者对员工漠不关心,领导者本人也仅以最低限度的努力来完成必须做的工作

9-1任务型:领导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效率,但不关心人的因素,对员工的士气和能力发展很少注意

1-9俱乐部型:领导者集中注意对职工的支持与体谅,但对任务效率和规章制度、指挥监督等很少注意

5-5中间型:领导者对人的关心度和对生产的关心度能够保持平衡,追求正常的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

9-9战斗集体型(TEAM)对职工、生产都极为关心,努力使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最有效地结合。(最有效)

9-9型的领导方式最为有效。

12.领导风格对情境的适应性:依照权变领导理论的观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单纯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行为。某种领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情景和场合。没有最好的领导模式,只有最合适的领导模式,这是权变管理管控原则在领导工作中的体现。

12.1.领导行为连续统1体模型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的变化应是1种连续的变化过程,领导行为连续统1体理论描述了主要以领导为中心到主要以职工为中心的1系列领导方式的转化过程,这些方式因应领导者授予下属权力大小的差异发生连续变化。有7种有代表性的领导风格:1)经理做出并宣布决策;2)经理做出并推销决策;3)经理做出决策,但允许下属提出疑问,并予以解释和回答;4)经理做出初步的决策,交下属讨论修改;5)经理提出待决策的问题,征求意见,然后做出决策;6)经理规定决策的界限,让团体做决策;7)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决策权。

12.2.最难共事者模型:菲德勒提出,LPC(Least-PreferredCo-worker)是指从工作绩效角度考虑,领导者最不愿意挑选其来1起工作的属员。做出"低LPC分"型评价的领导者是趋向于任务领导型的领导方式,"高LPC分"的趋向于关系导向型。菲德勒把领导工作所面临的环境状况具体分解为三方面情境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双方信任、尊重、支持、密切合作,则关系好;反之,关系差;2)工作任务的结构:工作任务是例行的、常规化的、有章可循,则结构明确;反之,则不明确;3)领导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领导者职位越高,所拥有的职权越大。菲德勒归纳出8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条件,当情境处于有利(1、2、3类)和最为不利(第8类)状态时,采用"任务导向型";处于中间状态(4、5、6、7类)时,适宜采用"关系导向型"。组织可以采取两条途径来改善领导工作的有效性:1是替换领导者以适应领导工作特定环境的要求;二是改变领导工作情境以适应现有的领导者风格。

12.3.领导方式寿命周期理论(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赫西和布兰查德发展)

有效的领导者的风格应当适应其下属的成熟度。"成熟度"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前者指1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后者指1个人做事的意愿和动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曲线中的四个象限代表四种领导方式:

命令式(高工作低关系),适用于下属低成熟度的情况,领导者采用单向沟通,责令下属执行工作任务;

说服式(高工作高关系),适用于下属较不成熟的情况,领导者以双向沟通方式说服下属接受工作任务;

参与式(高关系低工作),适用于下属比较成熟的情况,领导者通过双向沟通和悉心倾听与下属充分交流;

授权型(低关系低工作),适用于下属高度成熟的情况,领导者赋予下属自主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13.激励工作的含义和原理:管理管控者激励下属,就是要激发和鼓励下属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需要是使某种结果变得有吸引力的1种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行为动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1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愿望;二是外部诱导和刺激。

12.合适的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2.1.需要层次理论

1)人的需要分为5种: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人在食物、水、住所、性满足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和欲望;安全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求和欲望;社交需要是人在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求和欲望;尊重需要指在受人尊重和自我尊重方面的需求和欲望;自我实现需要是人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和实现理想抱负方面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需要。

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

人的需要由于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不同,可以形成1定的层次性。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1个层次的需要。

4)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12.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是同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的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的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言因素叫做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合适的内容: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悦,2)工作上的成就感,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5)职务上的责任感。

13.过程型激励理论

1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