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历史】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历史】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历史】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历史】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日伪当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还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类关系,也要为“国家”尽“国民”的义务。日伪的这一统治措施()A.规范了妇女行为举止 B.意在奴化伪满洲国民众C.推动了家庭结构的革新 D.有效地化解了家庭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日伪当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还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类关系,也要为‘国家’尽‘国民’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伪满洲国对妇女的教育强调道德修养,意在奴化民众,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妇女言行因此得到规范,排除A项;材料与家庭结构的革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证明家庭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排除D项。故选B项。2.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地区出现了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共同成立的组织——牺盟会(1936年9月成立)、共同指挥的军队——山西新军(1937年8月成立)以及共同组成的政权——战动总会(1937年9月成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A.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前沿阵地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国共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国共两党的联合,主要是由于此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此时的共同的目标是反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山西的抗战地位,不能得出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前沿阵地,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涉及了准确时间,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联合的过程,不能得出国共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3.1927年7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则“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调整()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C.加强了抗日各阶级之间的联合 D.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1937年2月……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古明确提出消灭地主阶级,但在1937年,则提出减租减息政策,并不强调消灭地主阶级。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为适应这一形势,团结各阶层抗战,中共不再强调消灭地主阶级,D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2月尚未形成,“巩固”说法错误,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材料“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表明这一时期不再强调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并未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排除B项;1937年2月全国抗战尚未开始,且材料仅强调地主和农民,不体现“各阶级之间的联合”,排除C项。故选D项。4.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举动()A.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基础 B.有效地牵制日本军队在华的兵力C.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和精神基础 D.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的游击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工业向后方迁移,高校师生也转移至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这些壮举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C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排除B项;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不属于战争,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1947年9月,中共中央指出:“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外界亦很难找出理由反对此种公平办法,土地政策过渡到平均分配土地的新时期”。这一项政策的推行()A.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 B.壮大了人民解放军队伍C.加速了工作重心转移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可知这一政策得到民众的拥护,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人民群众就会积极参军参战,从而有利于解放军队伍的壮大,B项正确;“完成了”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以后,排除C项;这项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在农村,不能体现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6.1947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从过去这一年的作战成绩来看,是可能的。”如果按照当时的这一预估,解放战争的胜利要在1951年左右来到。“过去这一年”的战绩主要指()A.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反攻获胜C.三大战役拉开了帷幕首战告捷 D.国民党主要力量基本被消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1947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过去这一年的作战成绩”并结合所学可知,过去这一年泛指的是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到1947年7月,结合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可知,战绩主要指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A项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B项;三大战役在1948年才开始,排除C项;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7.1948年6月,新华社社论《爱国运动的新高涨》写道:谁都知道,今天蒋管区学生处境之险恶,远甚于过去的“五四”“五卅”“一二·九”时期,然而他们的奋斗……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符合社论中这一爱国运动的口号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打倒列强,除军阀【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48年(中国)。由材料“今天蒋管区学生处境之险恶……然而他们的奋斗……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以广大青年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其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B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前提出的口号,排除A项;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8.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材料可用于说明()A.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需要提上日程C.计划经济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待遇 D.手工业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可知,1952年,手工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只有将手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A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建立,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手工业“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的原因并非手工业技术落后,而是手工业没有“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排除D项。故选A项。9.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国家对于阶级斗争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阶级斗争不能满足国家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自耕地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自耕地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物质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物质生活不能满足国家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ACD项中的内容都不是中共八大上宣布的国内主要矛盾的内容,排除。故选B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在各地进行土改的同时,还开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活动,纷纷把神仙牌位推倒,代以毛泽东像装饰房间。此外,政府还编撰了内容为“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等《农民速成识字课本》,以推进农村回扫盲运动。人民政府的这些举措()A.落实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增强了人民的国家认同 D.旨在保障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主席和共产党是人民政权的象征和领导力量,在土改和扫直运动中强调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存在,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材料与之无关,排除A项:党在农村开展土改和扫直运动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无关,且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始终是无产阶级,并未变化,排除B项;土改时期我国还未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1.“文革”"时期,工业建设仍得到发展。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2万个: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1万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这些企业的创办()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力 B.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C.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D.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965年至1979年,全国企业总数增长较多,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数量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D项正确;全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但这些企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不会增强地方的整体实力,不会加剧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排除A项;企业规模的扩大,工业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造成国家财政的流失,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工业建设的发展,没有涉及各种工业发展的情况,不能反映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1956一1976年,我国涌现出以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敬业守信,敢于创新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时期,我国涌现出以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敢于创新,敬业守信,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A项正确;“和平民主,反对独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开启于1978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坚持科学,崇尚民主”是现代的价值观,与材料“1956一1976年”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1982年,陆建新前往深圳负责国贸大厦的工程测量工作。在测量时,他把反光镜改成拇指大小的小棱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的团队还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一现象的出现()A.增强了我国科技竞争力 B.加快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C.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D.展现了建设者的奋发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依据材料“在测量时,他把反光镜改成拇指大小的小棱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的团队还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陆建新为代表的建设者以奋发的精神,积极追求创新,不断改革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D项正确;材料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生活节奏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体制的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4.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转发此文。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引发全国范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事件()A.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B.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C.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A项正确;只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能起到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排除B项;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5.“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上述规定体现的发展理念是()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B.树立底线思维 C.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D.突出远景目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题干材料中的措施都涉及人民的福祉,都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体现,A项正确。树立底线思维主要是针对外部发展环境而言的,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措施并不“全面”,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6.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了2.55%,研发经费超过3万亿元,超过了欧盟27国之和,是日本的3.39倍。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A.率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B.引领全球科技新潮流C.重视基础性科学理论研究 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保持增长,这对于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有助推作用,科技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D项正确;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是“率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提供了中国科研经费的提高,无法得出“引领全球科技新潮流”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所提经费不一定是全部或重点用于基础性科学理论研究,还有可能涉及到高新技术研究等,排除C项。故选D项。卷II(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多支抗日游击队。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1936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并以杨靖宇等人名义,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多次“讨伐”。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东北对抗日联军进行持续残酷的军事“讨伐”。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舍身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她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1940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内陷入日军“讨伐”队重围,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1940年冬起,抗日联军相继转移到苏联远东地区进行野营整训,并不时以小部队越境回国,继续给日、伪军以打击。——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和组织抗日的措施。(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背景和作用。【答案】(1)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或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武装斗争);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主动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2)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抗日游击队、抗日义勇军的发展壮大。

作用:领导抗联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领导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在东北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内战爆发后,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措施:根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多支抗日游击队”可得中国共产党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或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武装斗争)和主动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根据材料“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可得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的发展壮大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沉重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在东北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配合关内抗战等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11月15~30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如下: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1949~1956)材料二1955年“平均每社生产11.9万市斤,其中高级社为50.4万市斤,初级社为11.6万市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812市斤,其中高级社为966市斤,初级社为808市斤,……与1955年全国每农业人口平均生产粮食706市斤来比较,初级社平均多产14.4%,高级社多产36.8%”。收入方面,1955年“平均每户收入为424元,……高级社平均每户收入为776元”。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的意义。【答案】(1)措施:解放全国领土;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任答五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2)意义:证明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优越性;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认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一“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和所学可知,可从解放全国领土、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及外交方面的成就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二“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和所学可知,可从证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强化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认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性及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等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2.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摘自1929年《兴国县土地法》材料二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这一土地政策是符合中国共产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积极的、有原则的让步,完全符合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需要。——摘编自页川《简论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材料三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法强调要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把土地“恩赐”给农民。但是,大纲中将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办法,不仅导致许多地区土改出现“左”倾错误,中农的利益也大受侵犯,因此,后来在新区和全国范围内土改时即加以改变。——摘编自韩广富曹希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9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出现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意义。【答案】(1)变化:由强调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到维持土地归地主所有的现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原因:全面抗战的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达成合作。(任答两点即可)(2)历史意义:有利于废除封建性或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促进了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的思想解放;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有利于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后续土地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9年-1937年中国。变化:据材料“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以减租减息作为……基本政策,……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得出由强调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到维持土地归地主所有的现状。原因:据材料“1937年8月”“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得出全面抗战的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历史意义:据材料“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得出有利于废除封建性或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此外还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保障解放战争胜利、为后续土地改革积累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20.《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