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风险管理》 课件 第一章 灾害与风险_第1页
《灾害风险管理》 课件 第一章 灾害与风险_第2页
《灾害风险管理》 课件 第一章 灾害与风险_第3页
《灾害风险管理》 课件 第一章 灾害与风险_第4页
《灾害风险管理》 课件 第一章 灾害与风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灾害与风险本章重点内容: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灾害成因、损失与影响扩散,风险的理解和基本度量;灾害风险的概念、属性特征及灾害风险的分类。本章培养目标:掌握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了解灾害的成因;熟悉风险的理解,掌握风险与不确定的区别、风险的度量;掌握灾害风险的概念、灾害风险的属性特征,熟悉灾害风险的分类。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面对风险的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面对灾害良好的心理素质。灾害基础知识从席卷东南亚的印度洋海啸、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日本大地震、到福岛核泄漏事件等,灾害不仅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阻碍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因此,有必要客观、系统、科学地认识这些灾害的产生、发展及其引发的社会风险,最大程度降低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对灾害的风险演化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有利于了解灾害社会风险,把握灾害社会风险的演化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精准预测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阻止社会风险转化为社会危机,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利于巩固社会发展的稳定性。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表象,是相对人类生存而定义的。有了人类,才产生灾害的定义,即灾害是指人类面对的灾害。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对灾害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差异。第一节灾害基础知识灾害基础知识首先对于灾害来说,相关学者对灾害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灾害社会学者认为灾害是一种社会性事件;自然科学家认为灾害是自然要素在其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灾害学者认为灾害是自然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妨碍人生存与发展的灾难;灾害保障学者认为灾害是各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人为灾害学者认为灾害是人失去控制违背灾害规律而造成的祸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灾害的解释为: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人和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如旱、涝、虫、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战争、瘟疫等。一、灾害与自然灾害:灾害基础知识研究表明,灾害的词义源自灾。灾,一是灾害,起因于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是一种祸害,指祸事和灾难;二是个人遭遇的不幸,是传统意义上灾的概念。灾的含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逐渐包含新的内容。灾害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属性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由此,灾害是指相对人类而危及人类生存,由人为和自然原因生成的多类型高危趋势的一种人与自然极端的对立冲突。灾害定义的内涵:(1)是针对人类而设立的概念,如果没有人类则无从谈及灾害,是灾害定义的前提。灾害生成起因是自然界自然变故所致,或者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非规则行为所致,或者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所致,这是从内在联系上进行界定。灾害的危害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毁灭资源财富,危及人的生存环境及生命,这是灾害的内在本质。灾害基础知识(2)灾害是一个动态概念,类型繁多,人类面对的灾害是多重的,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还有人作用于自然而引发的人为自然混合型灾害。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灾害的破坏威力渐趋上升,人为引发的灾害随之增加。(3)灾害的引发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上,人和自然作为两种客观实在,当人与自然表现出极端的不和谐时,终会暴发灾害,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4)灾害本身是一种客观实在,它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不断向前推进。灾害的活动表现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呈现出内在的一般规律性,而人类具有掌握灾害规律特点的能力,由此可言,灾害是可以被认识的,是能够被人类掌握并加以预防和有效“处置”的。灾害基础知识其次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自然事件或力量”指明了原因,“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指明了后果。即自然灾害并不是自然事件或力量本身,而是由其造成的后果。因此,地震、洪水本身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自然现象,只有由它们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才是自然灾害。煤矿中的瓦斯大爆炸造成的灾难,其主因是生产安全管理不到位,因此这种灾难不是自然灾害。战争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与自然事件和力量均无关,战争灾难不是自然灾害。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主因是自然事件“雷电”,而森林被视为人类社会财产的一部分,所以这类火灾是自然灾害。根据自然灾害的内涵可以推知,不论其成因和机制存在多大的差异,自然灾害都有下述三大共性:灾害基础知识共性一:自然灾害均发生在地球表层。由于地球表层的物质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只有发生在地球表层,诸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自然事件或力量才可能造成自然灾害。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才能对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有正确的认识。共性二:一种自然灾害常诱发或伴生其他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在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组合成的高度复杂系统中发生的现象,所以,一种自然事件或力量常常会导致另一种自然事件或力量的出现,一些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会导致另一些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例如,地震会诱发崩塌、滑坡、海啸等其他自然灾害。一个地区的水灾往往伴生另一地区的旱灾,旱灾又容易诱发虫灾等。地震中大量人员的伤亡可以诱发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地震一旦使燃气管道发生泄漏并同时使地下电缆外壳损坏,就有可能引发重大火灾和爆炸事故。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研究灾害链,才能对复杂的自然灾害获得更好的理解和控制。灾害基础知识共性三:自然灾害的强度与发生频率呈反比。由于巨大自然力量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人类具有躲避自然灾害的本能,所以,任何种类的自然灾害,大型灾害发生的频率都很低,而轻微灾害却可能频繁发生。例如,在任何地震区内超过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的频率都很低,而中小地震却频繁发生。

因此,必须认真研究灾害强度与发生频率的关系,才能合理使用有限的防灾减灾资源。自然灾害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不均匀性、多样性、差异性、随机性、突发性、迟缓性、重现性及无序性等。但它们并不是自然灾害的共性。例如,很多自然灾害的不均匀性只能放在一个大的地理空间里才能显现出来。从保险理赔的角度看,很难说遭受水灾的一片鱼池中有什么不均匀性。又如,旱灾的发生一般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根本没有突发性。事实上,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自然力量的积累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地震、洪水、台风、冰雹等,这类灾害才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而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完全就是缓发性自然灾害。

虽然不同研究领域、管理部门或行业对自然灾害的理解不同,但这并不影响自然灾害的本质属性,所以本书给出的自然灾害基本定义,不限于某一范畴。灾害基础知识二、灾害分类:自然界永恒的运动变化,一方面为人类生存繁衍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异常变异破坏了人类生存的适宜环境,这种破坏就是灾害。灾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了繁杂的灾害系统与类别,每类灾害中的每种灾害都以不同破坏方式对人类构成威胁。灾害学者把灾害划分为若干不同种类,其划分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从灾害生成的原因基本上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人为自然灾害三大类,具体如图1-1所示。图1-1从灾害生成的原因区分灾害类别灾害基础知识图1-1中,第一大类是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而引发的对人类生存造成破坏的灾害。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确立,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灾害七类。第二大类是人为灾害,是指人为社会原因造成的灾害,包括自然人为灾害和社会人为灾害两类灾害。自然人为灾害指当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失去控制所引起的灾害,主要分为火灾、事故灾害、卫生灾害、科技灾害四种灾害。社会人为灾害指完全由人类自行引起的灾害或灾难,主要包括政治灾害和社会灾害两种。第三大类是人为自然灾害,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人类非正确的社会活动而引起的灾害。这类灾害分为环境灾害、资源灾害、生态灾害、工程灾害和矿山灾害五类。灾害基础知识灾害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形成条件包括自然力的作用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灾害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其成因也就有自然和人类社会两方面。1.自然成因: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自身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并具有一个相对的量值。物质与能量的变动通常在对应值域范围内,一旦超过此值域范围,有可能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失稳甚至全球性改变,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并发挥功能而发生灾害。例如,地应力的聚集超过岩层构造承受力发生地震灾害;降水过度聚集超过江河湖泊行洪能力,造成水灾。物质和能量的聚散通常需要一定诱发因素使能量释放或转化形成灾害。如火山聚集巨大能量但需要突破火山口或地震诱发能量快速释放才形成火山喷发并造成灾害。物质和能量异常聚散和释放转化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不均匀分布,包括空间和时间的不均匀分布。三、灾害成因:灾害基础知识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必然有自然成因,这是由灾害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协同性、自组织性、混沌性等特点,自然成因的灾害总体上在自然规律支配下自发产生,表现出一定必然性。纯粹的自然灾害很少,人类几乎不可能干预此类灾害。总而言之,灾害的自然成因主要包括天体运动、圈层活动及地理因素,这些成因先于人类出现并延续至今,未来仍将继续存在。灾害基础知识2.人为成因:自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于自然界,开发自然,从自然获得资源。在工业革命以前,灾害成因以自然成因为主。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得到提高。除了地震、火灾、海啸等几乎不受人类影响的灾害,绝大多数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人为自然灾害都不同程度地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有关。但自然界有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律,人类的活动既有符合规律的建设性,也有违背自然规律的破坏性,由于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全面导致是对自然破坏大于建设,对其影响呈现负面效应。人类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导致一系列灾害发生,产生新的灾害类型并呈灾害链式、群式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比如全球气候变化逐渐影响和改变全球面貌,世界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带,极端天气逐渐改变生物分布和土地覆盖状况等。灾害基础知识人类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用了自然界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被加以利用,转化成了各种不同的产品。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物,会增加地球的废物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的对人体和自然有害,进入了生态循环,改变了原有的循环平衡状态的。灾害基础知识3.综合成因:灾害综合成因与人为成因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为成因与自然成因在成灾原因中所占比例,人为成因比例大于自然成因的灾害归类为人为灾害,相反归为自然灾害,若两者比例相近,归为人为自然灾害。这只是技术上的分类,灾害是相对人而言的,故灾害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类要么是致灾因子要么是承灾体。在分析灾害的成因时,尽量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成因,做到科学合理。灾害基础知识灾害损失是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的破坏与为修复被破坏的灾区所进行的投入。灾害损失可以用损失大小和损失程度两个指标来描述。前者反映的是灾害损失的绝对量,而后者反映的是灾害损失的相对量。(一)灾害损失分类灾害损失通常可分为经济损失、社会损失和环境影响四、灾害损失与影响扩散:灾害基础知识1.经济损失:经济损失是指灾害对经济活动造成的破坏情况与损失程度,一般用货币形式表示。经济损失通常分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宏观经济影响三类。(1)直接经济损失有时简称直接损失,为各种致灾事件对物质资产存量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损失,包括建筑、机器设备、各种交通工具、成品或半成品和准备收获的农作物等,如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厂房或基础设施破坏等。直接损失往往是在致灾事件发生过程中产生的。(2)间接经济损失直接损失的后果为商品和服务的流量损失。间接损失来源于灾害对生产能力的直接破坏或者基础设施的损毁,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从而造成产量下降或停产。间接损失还包括由公共设施供给成本或费用的提高而导致的成本上升。例如,由洪水或持续干旱引起的未来收成的损失,由工厂损毁、原材料不足造成的产量下降,由运输路线、运输方式改变导致的成本提高。间接损失是在灾害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的。灾害基础知识(3)宏观经济影响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价格水平、财政、失业率、国际收支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它反映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宏观效应,可以预测不发生灾害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变量的数值来判断灾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应该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以及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灾后的恢复重建等。研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是对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评估的补充,两者角度不同,不能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相加,实际上也无法相加。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经常以一个国家为单位,在更小的区域范围内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分析。灾害基础知识2.社会损失:社会损失指人员生理心理损伤和对人类正常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等。灾害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许多人无家可归,而且在灾害期间个人健康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在灾害发生过程中,老人、妇女和儿童等脆弱性人群对灾害的反应更为明显,会普遍出现身体的健康状况下降甚至死亡;大灾之后往往形成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灾害还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影响人的行为和精神健康。由于灾害破坏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痛失亲人和家园被毁,人们的心理往往出现消极、悲观和扭曲现象。灾害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包括灾害所带来的苦难、失去亲人的悲伤、不安全感和对当局应对不力的愤怒情绪等。灾害基础知识3.环境影响:一场大的灾害往往会对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构成巨大破坏。灾害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有些可以恢复,有些则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受灾被污染后,恢复过程非常缓慢;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且不会再生;土地资源虽属可再生资源,但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灾害不仅破坏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条件。灾害基础知识(二)灾害影响扩散: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并不局限在灾害发生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某一灾害事件对区域系统的扰动或破坏,其间接损失和宏观影响将通过社会、经济与技术网络系统传递、扩散,该过程是非线性的,导致灾难的影响具有放大与连锁效应,称为灾害影响的涟漪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灾难不仅在空间和时间上传播,而且影响着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它也可能引发另一种灾难。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停电、火灾、山体滑坡、洪水或供水短缺,雷暴可能导致停电、火灾、山体滑坡或洪水,洪水可能导致饮用水短缺、停电、山体滑坡或流行病(如图1-2)。灾害基础知识灾害通常从一个大扰动或系统的某个部分损毁开始,并通过网络传播到系统的其他部分。大多数灾害造成严重的交通、运输和供应问题,日常贸易的中断。在灾难中,停电相当普遍,这可能导致许多严重的影响,例如,通信中断,公共交通中断,许多房屋没有供暖、无法烧水(即可能会发生缺少饮用水等情况),自动取款机和超市收银台无法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医院无法正常工作或需要撤离。图1-2一种灾害可能引发另一种灾害的因果网络风险基础知识风险定义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逐步深化,并被赋予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甚至文化艺术领域内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且与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后果联系越来越紧密。美国风险学会(societyforriskanalysis,SRA)认为,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及其复杂性,各个领域对风险的理解不太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宣布不再对风险进行定义。因此,经济学家、灾害环境科学家、风险管理学者、数理统计学家以及金融投资学者和保险精算师等均根据自己业内具体情况,给出属于各自领域的风险的定义。第二节风险基础知识一、风险的理解:风险基础知识1.数学统计领域的风险定义可应用不同的数学理论来理解风险,最常用的工具是数理统计和概率论。风险的定义用公式

代表“客观风险”的度量,

表示风险,

表示损失的后果,

表示损失后果发生的概率。此风险定义在保险业得到广泛应用,保险业关于风险的概念是期望损失,即数学期望。期望损失的定义能够简化处理很多问题,但将期望损失等同于风险的定义存在争议,特别是不同情况下期望损失相同,不能简单地认为风险相同,因为方差不同、对风险的感知影响着对这些数学风险概念的理解。例如,相同的期望损失,风险却不一样,小概率大损失的大灾害风险和大概率小损失的灾害风险尽管期望损失可能相同,但是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风险,所采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案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该风险定义尽管可以量化风险,但并不适合科学地评估和管理风险。风险基础知识2.灾害学角度的风险定义灾害风险从其本质上是潜在的致灾因子(hazard)、风险事故(peril)和损失构成的统一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前者与后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所谓致灾因子是为促使和加重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增大损失严重程度的条件,是损失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根据致灾因子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有形致灾因子和无形致灾因子:有形致灾因子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因子,无形致灾因子是指文化、风俗、伦理、习惯、价值观等非物质的影响因子,有时也称人类社会致灾因子。风险事故既灾害事件,是指客观存在的、可造成生命风险的潜在损失事件,而这种不确定的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不仅包括经济损失,还包括生命健康和精神损失。风险基础知识害风险的定义不仅考虑客观风险源情况,还考虑社会系统的性质及其对风险的反应能力,是风险源或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脆弱性共同作用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脆弱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灾害风险的经典公式为

,其中R表示风险,H表示致灾因子,V表示脆弱性。灾害与灾害风险是两个概念,灾害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的结果;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导致的损失的不确定。灾害风险定义在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应用广泛。灾害风险本质也是一种风险,只不过致灾因子是客观因素,特别是那些导致损失的风险,而不能导致收益的风险。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与脆弱性共同作用下的潜在危险事件,具有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物质和精神生活幸福的不确定性,该定义也是本书主要研究的灾害风险定义。风险基础知识3.主观风险定义:主观风险的定义考虑了人的心理意识、认知或感知,即所谓的风险认识或风险感知。风险感知对人风险的态度和处理风险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因为人是根据心理反应和主观判断做出相应的风险决策。尽管风险的一些主观偏好有时具有偏见,但是对风险结果的想象却真实存在:主观的风险判断有的时候被认为比客观风险的结果更加“客观”,是因为主观风险判断更能对人类的决策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人的风险行为。例如,人们是否接受风险、是否控制和转移风险常常是权衡风险与收益,而不是风险与风险的比较,因此,风险决策时既要考虑风险是潜在的损失,还要考虑风险也意味着潜在的收益。关于风险偏好、风险中立和风险厌恶也正是这种风险概念下衍生的理论。风险基础知识4.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风险定义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在某些情况下,风险起因是预期的后果或事件偏离的可能性。后果(consequence)是指某一事件的结果,产生的后果可以是正面和负面的,可以定性或定量表述。概率(probability)是某事件发生的可能程度,即度量某一随即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实数,其值介于0~1之间。事件(event)是指特定情况的发生,事件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此外,事件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系列的。总之,风险的具体定义取决于所涉及的领域,不同的领域给予风险的定义不同,风险虽然尚无统一和明确的概念,但风险定义有以下本质特征:一是风险事故发生不确定或是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不确定;二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后果的不确定的综合。风险基础知识1.不确定产生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类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确定性的模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成果,不断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并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于自然科学,尽管人类已经在某些领域的预言(理论)中得到了一些证实,比如牛顿的物理学运动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但人们不能对社会问题科学准确地预测和评估。不确定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天气的不确定性问题、产品价格的不确定问题等等。二、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基础知识2.不确定性的类型不确定性描述的词汇较多,如模糊性、不清楚、随意性、不定性、模棱两可等等。关于不确定的分类,部分学者将不确定性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不明确是指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不确定;(2)主观判断缺乏准确性导致的不确定;(3)不一致表示事情是否发生的可能性问题;(4)混乱主要是考虑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导致的不确定。此外,不确定还分为外在不确定和内在不确定。外在不确定表现为:一旦人感到某些事物或情况不确定时,就会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在因素不确定,这种观点可以从风险管理措施上得到体现。内在不确定性是指一个人可能拥有的机会等,但人在担心、害怕或是紧急情况下,内在不确定性就会消失。风险基础知识因为紧急情况下,人更依赖于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和情况,当没有时间和机会自己做出决策时,特别是在人意识到风险的情况下,这种内在不确定性变得更加显著。例如,只有当存在更多的内在不确定性时,人才更倾向于接受更高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内在不确定能够使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和当时的情绪进行决策。风险基础知识3.不确定的层次:一个事件或活动结果的不确定程度与该事件或活动本身性质、人对活动的认知程度有关。当结果不可预测时,会出现不确定性,有时可以通过客观概率将其转化成风险。不确定是产生风险的来源,如果将客观确定也纳入不确定水平,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客观确定。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且其发生是确定的,或者可以精确预测的,例如签订的商品贸易合同、地铁的到达时间和运行速度等。第二层次是客观不确定。知道未来有多种结果,并且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也知道,但具体哪一种结果发生是不能完全肯定的。这种不确定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种现象或性质,一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历史经验或重复试验来描述其发生规律的不确定性,概率论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经典的不确定。风险基础知识第三层次是主观不确定。知道未来有哪些结果发生,但不知道哪一种结果能发生,并且发生哪种结果的概率也无法确定。这种不确定会随着事件的时间、行为的进展而发生变化,这些不确定主要是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原理、信息和数据造成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的距离而产生的,当人对事件的内部发展机理得到足够信息和认知,这种不确定会变成客观不确定或确定性。第四层次是完全不确定。不知道未来发生哪些结果,即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不知道发生结果的概率。例如地球、太阳系以及宇宙的未来变化等等。当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层次的不确定可以转化为第三层次不确定,第三层次不确定也可以转换成第二层次水平。总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心理状态;风险是可以测度的,其发生都有一定的概率,而不确定性是不能测度的。风险的重要性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则在于它影响个人、公司和政府的决策过程。风险基础知识广义概念上的风险性质主要体现在风险的收益和损失或危险性。1.风险的收益性。将风险视为一种获得收益的机会,认为风险越大可能获得的回报就越多,风险意味着潜在的收益。当然,风险越大,其相应可能遭受的损失也越大。风险的收益和损失更多地体现在金融投资等经济领域。2.风险的危险性。认为风险是一种危机,认为风险是消极的事件,可能产生损失,这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风险。还有人认为风险是一种学术问题,即认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只要风险存在,就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风险发生之后会有损失,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组织包括个人都关注风险的研究。3.风险的客观性。认为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只能采取风险管理的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三、风险的性质:风险基础知识4.风险具有普遍性。在现代社会,个体或组织与环境都面临着各种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且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例如,核能技术的运用产生了核辐射、核污染风险;航空技术的运用产生了意外发生时的巨大损失的风险。5.风险的可变性。认为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转化的特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因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与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风险的变化,即风险是动态的风险。例如科学发明和文明进步都可能使风险发生变动。风险基础知识四、风险的基本度量1.风险的度量概述:风险的度量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得到应用和完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Pascal)和费尔马(Fermat)大约1660年引入概率理论。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在数学家阿巴斯诺特(Arbuthnot)、哈雷(Halley)和伯努利(Bernoulli)的努力下,概率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18世纪后半叶产生的贝叶斯(Bayes)理论在于通过不断利用得到的后验信息来修正和更新先验理论。1792年,拉普拉斯分析了有无接种天花的期望寿命,给出了第一个比较风险分析原型。但是,直到20世纪后期,这些新技术才被系统地应用于安全领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中。1945年,美国国家标准局首次将概率理论引入安全管理。20世纪60年代,航空领域应用基本概率方法进行安全管理。美国核管理委员会(1975)首次采用概率方法对核反应堆和核事故后果进行风险评估,但在宇航领域和核工程领域中的定量风险分析成果受到严重批评并被决策者拒绝。随着1979年的三里岛核反应堆事故以及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这些灾害事故的发生刺激了风险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风险基础知识2.损失程度和损失频率根据风险的定义,人们通常认为风险大小主要考虑风险损失程度和损失发生的频率两方面指标。损失程度(损失幅度)是指某次损失的大小程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某次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最大损失的数值。损失频率(损失概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损失可能发生的次数,如一栋建筑物因火灾受损概率。风险大小要根据具体情况,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发生的严重程度综合考虑。风险大小通过损失程度和损失频率比较得出。从图1-3中看出,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均较低的为低风险;损失概率虽然较高,但程度轻微的也可以看成低风险;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均较大的则为高风险。对于损失概率较低而损失程度较大的风险,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巨灾事件,如大型地震,虽然发生的概率很低,但由于后果严重,就被视为高风险。风险基础知识目前风险衡量的理论有了更多的发展。如理查德、普罗蒂提出了用观念代替数值对损失进行粗略估计,风险分为:几乎不会发生(即在风险管理的观念中,事件不会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事件虽有可能发生,但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不可能发生)、频率适度(预期将来有可能发生)、肯定发生(一直有规律地发生,并能预期将来亦有规律地发生)。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有时间考虑风险和研究过去的经验,大多数风险管理者能做出必要的估计,进行风险估计还能够促进对风险系统的研究。如估计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额和在通常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额。图1-3风险大小衡量示意图灾害风险的理解在灾害学研究中的风险与其在经济和保险领域中的概念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灾害系统更复杂,灾害风险的影响因素更多。灾害风险是指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灾害风险既具自然属性,也具社会属性。灾害风险形成与灾害爆发之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人类社会的防灾减灾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无论自然变异或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灾害发生,因此,灾害风险普遍存在,其基本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三节灾害风险的理解一、灾害风险的概念灾害风险的理解1.孕灾环境:广义上孕灾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狭义上孕灾环境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大气圈中的孕灾环境有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影响该地区的各个时期的环流系统和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水圈中的孕灾环境有水文条件,主要指流域、水系、水位变化等条件;岩石圈中的孕灾环境有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影响天气系统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海拔、高差、走向、形态等;生物圈中的孕灾环境有植被条件,植被条件的好坏对灾害发生强度有很大影响,主要涉及植被类型、覆盖率、分布等;此外,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孕灾环境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分布、密度,厂矿企业的分布,农业、工业产值和总体经济水平等;现有灾害防治能力。这些背景因素是灾害孕育的载体,同时也可能是灾害的直接承受体。灾害风险的理解2.致灾要素:灾害存在和产生的必要条件是要有风险源。灾害风险中的风险源也称灾变要素,主要反映灾害本身的危险性程度,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率、承灾范围、灾变等级等。这种过程或变化的频度越大,给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过程或变化的超常程度越大,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破坏就可能越强烈,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承受的来自该风险源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在灾害研究中,风险源的这种性质通常被描述为危险性。灾害危险性的高低通常可用如下公式予以表达:式中,为灾害风险源的危险性;为灾害风险源的变异强度;为灾害灾变发生的概率。灾害风险的理解3.承灾体特征要素:有危险性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存在,因为灾害是相对于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而言,只有某风险源有可能危害某社会经济目标—某承灾体后,对于一定的风险承担者来说,才承担了相对于该风险源和该风险载体的灾害风险。承灾体特征要素主要反映受灾体的脆弱性、承灾能力和可恢复性,包括承灾体的种类、范围、数量、密度、价值等。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通常可用下式表达:式中,为承灾体的脆弱性;为承灾体中人口因素;为承灾体中经济因素。4.破坏损失要素:破坏损失要素反映受灾体的期望损失水平,主要包括损失构成、受灾种类、损毁数量、损毁程度、价值,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灾害风险的理解5.防治工程要素:防治工程要素主要包括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工程量、资金投入、防治效果和预期减灾效益等。对灾害风险的理解不同,灾害风险的表述方式也有差异。例如,使用方差以及概率密度来描述灾害风险,更为常用的理解是指事件发生状态超过(或小于)某一临界状态而形成灾害事件的可能性,常用超越概率表示。联合国(UnitedNations,2004)在其实施的“国际减灾战略”项目中,主要针对自然灾害领域,对灾害风险进行了比较权威的定义,即风险是自然或人为灾害与承灾体的脆弱性(易损性)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一种有害的结果或预料损失(生命丧失和受伤的人数、财产、生计、中断的经济活动、破坏的环境等)发生的可能性。该风险定义式里有两种关键因子:一是某种既定威胁,即灾害产生的可能性;二是暴露于灾害环境的承灾体对灾害的敏感度,即脆弱性。灾害风险的理解如果隐性风险发展为显性灾难,其灾害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灾害的特点、发生的可能性、灾害强度,以及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有密切关系的承灾体对灾害的敏感性。多多纳裕一等认为,一定区域灾害风险是由灾害危险性(hazard)、暴露(exposure)或承灾体、承灾体的脆弱性或易损性3个因素相互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除了上述三个因素外,防灾减灾能力也是制约和影响灾害风险的因素。1)灾害危险性,是指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的程度,主要是由灾变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灾变强度越大,频次越高,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的风险也越大。灾害风险的理解2)暴露或承灾体,是指可能受到危险因素威胁的所有人和财产,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生命线等,即承受灾害的对象,称为承灾体。一个地区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的人和财产越多,即受灾财产价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大,灾害风险越大。3)承灾体的脆弱性或易损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任何财产由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其综合反映了灾害的损失程度。承灾体的脆弱性或易损性愈低,灾害损失愈小,灾害风险也愈小;反之亦然。承灾体的脆弱性或易损性的大小,既与其物质成分、结构有关,也与防灾力度有关。4)防灾减灾能力表示受灾区在长期和短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的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越小。灾害风险的理解

区域灾害风险是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四个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产物。通过考虑灾害的主要原因、灾害风险的条件和承灾体的脆弱性等和与灾害风险及其管理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全面和综合地概括灾害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且弥补其缺欠或薄弱环节,采取全面(comprehensive)、统一的(holistic)和整合的(integrated)的减灾行动和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由于灾害的连锁反应机制,不同灾害常互为因果或同源发生,形成灾害链和灾害网,因此,灾害风险也具有连锁效应,进而形成灾害风险体系。假设一条灾害风险链的各风险事件的风险度分别为

,则整条风险链的风险度(

)可以表示为: 风险体系层次上的风险度,是各灾害风险事件风险程度的综合反映。灾害风险的理解在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还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概念:一是灾害风险识别;二是灾害风险分析;三是灾害风险评价;四是灾害风险管理。1)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识别是指对面临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包括识别灾害发生的风险区、灾害种类、引起灾害的主要危险因子以及气象灾害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识别灾害风险危险因子的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以及灾害时空动态分布。2)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风险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历史灾害资料对灾害风险进行量化,计算出风险的大小,即给出灾害事件在某一区域发生概率以及产生的后果;二是利用根据灾害致灾机理,对影响灾害风险的各个因子进行分析,计算出灾害风险指数大小。灾害风险分析是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灾害风险的理解3)灾害风险评价。在灾害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评估模型,根据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及其强度)、风险区特征和防灾减灾能力,寻求可预见未来时期的各种承灾体的经济损失值、伤亡人数、作物成灾面积、减产量、基础设施损失状况等。4)灾害风险管理。针对不同的风险区域,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对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措施、如何采取措施,以及采取措施后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等问题做出判断。灾害风险的理解灾害风险有三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认识和分析灾害风险的属性,有助于分析灾害风险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损害程度。三、灾害风险的属性与特征灾害风险的理解1.灾害风险的自然属性灾害风险的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界运动的客观规律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属性。自然界中的规则运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不规则运动却为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如地震、洪水、风暴、飓风、泥石流等。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尽管也称其为灾害,但它们也是自然界运动的一部分,当其与人们的生命财产联系在一起时就构成了灾害风险。它们虽然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但由于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很少,从而认为其发生是不规则和难以准确预测的。另外,由于其破坏力巨大,即便人类认识了它,也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灾害风险的损失程度。这就构成了灾害风险的自然属性。灾害风险的理解2.灾害风险的社会属性灾害风险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在一些灾害是社会因素运动的结果,如私有财产中的盗窃风险、财产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原子能利用中产生的核污染风险及社会冲突、战争等导致人们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等。其次体现在风险的结果由社会承担,虽然绝大多数风险所产生的损失从表面上看仅影响个人或家庭,或一个单位,或局部地区,但就整个社会角度总有一部分财产丧失。另外,有时个人或单位无力承受的损失就必然会寻求社会分担,于是出现了保险机构和慈善机构等社会共担风险的组织。这就构成了灾害风险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可以造成灾害风险的扩大或者减弱。灾害风险的理解3.灾害风险的经济属性:灾害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而且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社会财富的丧失和经济价值的减少,这就体现为风险的经济属性。从损失的定义可知,在灾害破坏力的范围之内,必定会造成人的生命财产损失;若在破坏力的范围内不存在人的利益,即使破坏力再大,也不会造成损失,也就不存在风险。例如,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生地震,不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这样的地震只能看成是一次自然现象,而不能认为是地震灾害风险。灾害风险的特征是由风险的属性决定的,是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外在表现。灾害风险的全面特征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1)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灾害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灾害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灾害风险的理解(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最本质的特征,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人对未来环境认识的不充分性,导致人对灾害事件未来的结果不能完全确定。风险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综合的产物。(3)潜在性尽管灾害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其不确定性决定了它的出现只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还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此特性就是灾害风险的潜在性。正是灾害风险的潜在性使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正确鉴别灾害风险,改变灾害风险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减小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4)双重性双重性是指由灾害风险所引发的结果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传统上把风险作为损失来看待,因此灾害风险的双重性也指损失与收益机会共存。风险结果的双重性应使人认识到,对待风险不应只是消极对待其损失一面,还应将风险当作是一种机会,灾害风险的理解通过风险管理尽量获得风险收益。另外,灾害风险在来源上也具有双重性,即引发风险的因素既来自自然界和人类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发明的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做出的各种决定、采取的各种行动都可能带有风险,尽管其中大部分的目的是要预防、减少甚至控制风险;二是人类的行为加重了自然界本身具有的风险。这一方面表现为人类为了改善生产生活而破坏了自然环境,从而引发了包括“温室效应”、沙尘暴、赤潮、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物品和人的流动造成了灾害的转移和扩散。(5)行为相关性行为相关性是指决策者面临的灾害风险与其决策行为紧密关联。不同的决策者对同一风险事件会有不同的决策行为,具体反映在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不同的管理方法上,因此也会面临不同的风险结果。行为相关性表明,任何一种灾害风险实质上都是由决策行为与风险状态结合而成,是风险状态与决策行为的统一。风险状态是客观的,但其结果会因不同的风险态度和决策行为而不同。灾害风险的理解(6)可变性在灾害风险治理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会发生变化。随着治理的进行,有些风险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治理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7)风险的可收益性灾害风险是积极结果与消极后果的结合体。灾害风险既有危险和不确定性,也有潜在的收益性。如果应对得当,风险可以减小、避免,甚至能转化为收益。(8)可计算性和不可计算性灾害风险的可计算性体现为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模型来计算和测量灾害风险造成的损害及其相应的补偿。可计算性说明了灾害风险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可计算性是相对的,只是体现了人类控制和减少灾害风险的企图,经济补偿无法完全抵消灾害风险带来的伤害,并且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风险并阻止灾害风险的发展,因此必须承认灾害风险的不可计算性。不可计算性揭示了灾害风险发生后的不可逆性。随着灾害风险规模和影响的扩大,其不可计算性更加突出。灾害风险的理解(9)时间和空间属性灾害风险是一个具有未来指向的词。如果这种可能性已经实现,灾害风险就成为现实的灾害。灾害风险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灾害风险是全球性的,超越了地理界限和限制,突破了政治边界,影响到微生物界以及大气层。在时间上,它们是不可逆转的,能对人类和物种的后代产生消极影响。(10)随机性与模糊性灾害的发生不但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灾害发生的范围、时间和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灾害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灾害风险的随机性还表现在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除了随机不确定外,灾害风险还具有模糊不确定性,即对灾害风险评定标准和灾害本身定义没有明确的“边界”。同时,由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导致评价结果的模糊不确定性。灾害风险的理解(11)必然性与不可避免性当人面临突然产生的风险不知所措,其结果是加剧了风险的破坏性。灾害风险的这一特点,要求应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研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灾害风险的突发性,表面上看是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其发生的时间是偶然的。实际上突发性和随机性中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灾害是地球各个圈层内部和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决定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和某一临界值时,一旦产生某些诱发性因素,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灾害。(12)迁移性、滞后性和重现性灾害风险的迁移性表现在成因和结果在空间上分离;滞后性具体表现在成因与结果在时间上的分离;重现性主要体现在单一致灾因子发生的重复性。灾害风险的理解三、灾害风险的分类1.分类原则灾害风险的分类也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灾害风险分类能够科学地描述或反映现代灾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