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1诗两首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

抗战胜利7。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

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

《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

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

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

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

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

肆虐。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

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

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

1.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这只鸟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而不是“清脆的喉咙”歌唱?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因

为这只鸟所热爱的土地正在遭受欺凌与摧残,所以鸟儿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来

歌唱,这也表现了鸟儿对土地的爱,献身于土地的精神。

2.这只鸟活着的时候用生命来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强烈

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

这两句诗?

明确:“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

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是本诗的

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

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板书设计

产地

爱匕歌唱河流

这爱土地

土I风

爱祖国

地I黎明

我一•眼含汨水

五、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①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

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②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③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诗歌的朗读这个

环节,仅仅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没有贯穿于整个课堂,朗读效果不是很理想,感

染力不强。“合作探究”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可能不够透彻。

第二课时乡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重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重

点)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梳

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乡愁”是一个容易引

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一首诗、一条家训或者一道美食,都能唤起中国人普

遍的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

选》。他的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本文写于

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朗读诗歌,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字词。

明确: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诗歌结构思路,分析诗歌精巧构思

1.朗读诗歌,理清诗歌顺序。

明确:

时间数量词修饰语比喻思念对象

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母亲

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新娘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母亲

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大陆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

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

诗人的一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

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

愁”和“民愁”。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

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

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

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

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都承载着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

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

上升到民族情感。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

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

象。除此以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

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三)体会诗歌情感,培养爱国思乡之情

1.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与分析,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乡愁》一诗言简意丰,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结合

自己的理解,选择诗中最后一节,描摹出生动感人的画面。

示例: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

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挽起裤腿,

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理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

匐在您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您,对您大喊一声:“母——亲!”

四、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小)——骨肉之情1个人的思

乡长大后——船票(窄)——夫妻之情乡之情

愁后来啊——坟墓(矮)——生死之情普遍的家

而现在----海峡(浅)故国之思国之思

五、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主义,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学的成功之处应在于用

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

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这堂课上,在设计教案和讲解重点知识的各个环

节中,我都注意了这一点,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种情感并逐渐融入这

种情感中。

不足之处:都说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在于多读,因为时间原因,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诗歌的次数

很少,与学生互动也很少,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也可能很难真正让学生体

会到作者的情感并培养自身对家国的情感。

2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难点)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4年12月11日,为了悼念逝者,铭记历史,“血色的年轮——12-13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诗歌朗诵会”在上海虹桥社区文化中心举办,朗诵会

上现场朗诵了诸多爱国诗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篇。或许

大家会问,这首诗为什么会入选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该诗。

二、预习展示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

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

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日本宪兵动用酷刑

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在酷刑下致残。但诗人自己的抗日精神依然不减,他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对祖

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诗人饱蘸感慨,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如泣如诉的诗歌。

2.初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幢(zh&ng)存藻(xingzao)

蓬蒿(p6nghao)

憔悴(qiAocui):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蟋蚁(16uyi):螃姑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

微的人。

⑵再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存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螃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

明确:描写了“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

“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形象。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诗歌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

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情感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

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

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

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蹒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

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归纳本诗的主旨情感。

明确:本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

节描绘,在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

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四、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第一部分:广大的土地——血和泥।担忧

的手掌1第二部分: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I赞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重点)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诗人及其创作本诗的背景,也体会了诗人对祖国命

运的关注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之情。那么,本诗的这些情感是怎样一步

步突显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本文的语言及诗人运用的写作手法来探究

这一问题。

二、预习展示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大声

诵读,并体会诗句的美妙之处。

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角度进行品析。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诗歌意象

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

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

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明确: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

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

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

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

放区的向往之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

1.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

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

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2.说说你对“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象把对敌人的

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3.“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蟋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牲口一样活”“螃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

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作者道出

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

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三)分析对比手法

1.“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

下。

明确:感情色彩: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

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手法:诗的前半部分是诗人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

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

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在前半部分里,诗人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

“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

“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这

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

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板书设计

4I灰烬]冷色两

沦陷区」I

血和泥凄楚忧愤I表达了对祖

我用残损II

I国命运的关

温暖I

的手掌I暖色潮

解放区I明朗I注与赞美

I热切期盼

I蓬勃生春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设置教学过程,逻辑清

晰,过程合理,涉及的知识点全面,学生对诗歌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和掌握,基

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回答。这是单向的交流,不能算是师生互动,更谈不上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在这个过

程中我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把自己的想法或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告诉给学生,剥夺了学生

自主思考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目标】

i.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难点)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8月15日至16日,2015首届武汉诗歌节在武汉举行。本次诗

歌节可谓大咖云集,有不少偶像级神秘嘉宾到场,其中就有中国当代女诗人、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女士,她的诗作《致橡树》曾在20世纪80年代

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诗歌《祖国啊,我亲

爱的祖国》即是舒婷女士的作品。

二、预习展示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

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莺尾花》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

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

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

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明确:

内容感情语调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深沉、悲痛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痛苦、希望舒缓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希望、欣喜高昂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深情、强烈高昂

3.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

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意象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

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

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

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

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

“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

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二组意

象写出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穷和苦难而丧失希望;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

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

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情。

2.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在平凡中发现美,给人一种新颖、独创的美感。

(2)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

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3)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合。

(二)赏析修辞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赏析:运用反复修辞,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中,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

形象之中,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2.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将“希望”比作“'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

花朵”,其中“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美

好生活的祈愿。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

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表现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

泯灭希望。

3.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赏析:运用对比手法。“十亿分之一”,极言“我”之小,“九百六十万平

方”,极言祖国之大。对比手法的运用,强调“我”是祖国的一分子,“我”胸

中包容着整个祖国。

(三)体会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发展?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诗人情感的表

现不是一成不变、一线直流的,而是跌宕起伏、层层涌向高潮的。前两节写祖国千百

年来的落后状况,因落后而导致的贫穷,令人悲痛。诗人的情感是悲痛、沉重的。第

三节写祖国重新奋起,诗人为之感到欢欣。第四节,写“我”与祖国的关系,表达了

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诗人的情绪是高亢昂扬的。

四、板书设计

贫困落后一一深沉悲痛

祖国啊.我追求一悲怆祈愿血肉相连

亲耍的祖国新生希望一一欣喜亢奋荣辱与共

富饶自由一一自豪献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置在知识点方面是比较全面且循序渐进的,整节课的节奏也是流

畅的,学生与我的互动显示他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首诗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没有注意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没有将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润

物细无声”,说教有点空洞。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与文学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写法。(难点)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

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

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凭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

名震文坛。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

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

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2.掌握生字词。

虔诚.(qiAn)深邃.(sui)

晨曦(xi)潺潺(chM)

瞰望(k&n)黝黑(y6u)

镶嵌(xiAngqian)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3.同学自读,掌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祖国》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明确:“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

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

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

爱糅合,化为一体。

3.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明确:首先,想象奇特。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

的想法。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

而借助于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和俄罗斯人民这些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

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4.《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

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

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

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

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

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

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

动来表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

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

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研读《黑人谈河流》

1.“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

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

(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

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

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2.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纳诗歌内在的

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

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一一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

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诗中“河流”象征什么?“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指什么?诗人想通过谈

“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的“河流”象征历史。“古老的黝黑的河流”喻指黑人的悠久历

史。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

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

土的寻根。

四、板书设计

祖国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

J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

“爱情”

卜西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畲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套

流程,本节

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但是,这节课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语言的表

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蕴及所抒发的感情就有些难度。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

不足之处:因为这是两首自读诗歌,且考虑到学生已经对现代诗歌有了很好的了解,所以在设置

内容及讲解过程中没有前面几课那样精细,这对于学生从细节方面了解全诗不是很有利。

5孔乙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

3.通过研读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深镇的咖啡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

玛丽张的确被判无期了。”2015年8月9日,一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

者撰写的孔乙己体改编的文章爆红于网络。在这之前,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一人物

是否有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吧!

二、预习展示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

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5年就废止了封

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

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颓唐.(tui)附和.(he)霹水.(chAn)

阔绰(chub)间或(jiAn)

3.理解词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明确:鲁镇咸亨酒店。

(2)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叙写了哪些事?

明确:人物有:孔乙己、掌柜、“我”、喝酒的客人;主人公是孔乙己;叙

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

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明确: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自然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自然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自然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自然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1自然段)

2.按照小说的情节,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一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一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二)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明确:(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

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①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②孔乙己最

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③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

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

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

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

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

“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

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

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

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

完全被打断,受伤严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

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2.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

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

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四、板书设计

自自

欺命

风俗

:人情

环境

社会欺清

孔人高

身份

:特殊

发展

乙开端、

己生活片迂死

腐要

遭遇

:不幸

高潮善面

结局

:悲惨

结局良子

第二课

目标

【学习

点)

。(重

作用

写的

境描

中环

析文

1.分

(重点

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