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_第1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_第2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_第3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_第4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

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

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锤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

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

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

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一《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

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锤子期曰: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ai)汤汤(shdng)B巍巍(wei)少选(sho)

C绝弦(_ian)锤子期(zhdng)D若(nud)鼓琴(q1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

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锤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锤子期曰: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

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

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

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

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

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

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

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

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

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

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

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

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

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

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

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

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

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

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

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

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

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

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

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

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

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

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

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

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

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

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

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

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

教学,焉能放逐“设计”?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锤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

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镇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

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

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

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

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

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

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一《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

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

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

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

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

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

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

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

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

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

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

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

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

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

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

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锤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锤子期曰: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

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

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

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

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

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

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

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

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

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

吗?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

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

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一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一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一一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一一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一一《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

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锤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

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

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

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

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

To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L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

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

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

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

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

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

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

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

标一一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伯牙鼓琴教学设计3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

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ao)选、汤(shGng)汤乎、复为(we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锤子期

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

“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

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

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

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

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

“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

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

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

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

“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

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

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锤子

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

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锤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

特点。

预设:若太山一一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一一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

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

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锤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

锤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一一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

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

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

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

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

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

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伯牙鼓琴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

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

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

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

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

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

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

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

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

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

节奏和韵味。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

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

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

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

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

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

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

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

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一一(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一一(文

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

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5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

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

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

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

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锤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问:”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锤子期死后,

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

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

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

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

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

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锤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

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锤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

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专重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

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

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

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

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锤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

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

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

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

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锤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

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

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伯牙鼓琴教

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

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

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

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

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一一《伯牙鼓琴》。(在

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oo,不要读成sha

0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dng,不要读成ta

ngo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0i,

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ei,表示行为的

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

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傕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

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

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

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

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

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

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

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

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

锤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

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锤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

腾不息的流水。”锤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

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

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

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

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

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

而锤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

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锤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

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

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

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

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锤子期为知音?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锤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

为知己。锤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

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锤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

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

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

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

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

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锤子期这

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

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

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

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

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

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锤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

的一一(学生补充“知音啊”)o“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

——(学生补充“喜”)o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

的心情,那就是一一(学生补充“欣喜万分”)o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

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

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

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

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

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

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

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

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

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

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

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

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

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

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

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

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

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锤子期虽已不

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

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

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

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

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

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

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

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

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

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

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

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

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一一(生:知音。)

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

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一一(生:知音!)伯牙鼓琴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

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

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

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

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

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

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

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

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

里看出锤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

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

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锤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一一”

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

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锤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锤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

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

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锤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

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锤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

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一一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

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