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阶段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阶段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阶段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阶段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阶段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五)斗争与文化交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山东德州三模]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被折服地区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激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对被折服地区的限制B.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C.促进不同区域间文化沟通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2.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娶波斯皇族女子为妻,马其顿士兵接受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号称“欧亚联姻”。这反映出()A.婚姻关系的政治化B.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取C.帝国统治基础弱化D.欧亚间起先出现民族融合3.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很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提倡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学问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A.是一次掠夺性斗争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沟通D.是一次正义性斗争4.[2024·江苏苏州摸底]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渐渐形成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牢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是()A.少数民族内迁使民族交融加强B.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C.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主要是靠宗教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元朝起先5.西征中,成吉思汗实行分封,长子术赤的领地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阿勒泰山一带”,直至钦察草原诸地区。次子察合台、第三子窝阔台在中亚、西域、中原等地得到了封地。第四子托雷管理他父亲的家族、财宝和祖先的牧地以及蒙古帝国的全部精锐部队。成吉思汗的分封()A.为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B.说明蒙军由折服转为防守C.使蒙古汗国限制了整个欧亚大陆D.遵循了中原地区的宗法制6.19世纪的美国人努力仿照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学问分子越来越留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起先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A.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C.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7.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对该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B.欧洲殖民者驱除印第安人至偏远地区C.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D.拉丁美洲文化与独立斗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8.[2024·福建厦门一模]漫画《向自由献祭》(1789年)是英国近代漫画家吉尔雷对法国大革命解读的画作之一。画作右侧坐在巴士底狱废墟上登基的自由女神正接受路易十六的朝拜,手持的权杖上端悬挂着象征自由的弗吉尼亚小红帽,自由女神对国王说:“从自由神的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据此可知()A.画作充溢现实主义气息B.作者讽刺英国政治保守C.作者带有保守主义倾向D.作者担忧革命者的激进9.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推断,下列不属于文化侵略的有()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祭拜祖先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D.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宣扬科学学问10.[2024·广东广州月考]1861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邠庐抗议》等一系列政论中,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冯桂芬旨在()A.希望政府开展维新变法B.揭露洋务运动的缺陷C.号召国人转变思想观念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斗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斗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精确的有()A.斗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B.斗争导致了人口的削减与生产的破坏C.斗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D.斗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沟通与重构12.[2024·吉林长春期末]到1900年,人类的“世界文明”意识起先醒悟。尽管全部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但各个民族并非以同等关系参加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当时各民族关系不同等的重要缘由是()A.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B.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C.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D.列强之间冲突的加剧13.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变更14.在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同等和民族自决的宣扬。当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相同缘由是()A.法西斯集团的覆灭B.启蒙运动的兴起C.进步思想的传播D.斗争规模的扩大15.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学问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16.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变更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其次次世界大战后()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B.中东地区冲突错综困难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确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折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行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材料二“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动身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假如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行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沟通,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沟通》(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实行的措施,试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沟通的方式及文化沟通的表现。(6分)18.斗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客观上也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成功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成功”。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拓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以“斗争与文化的交锋”为题,结合世界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字数要求:250~300字)19.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是历史探讨的基础。(10分)材料一这个国家的混乱已经达到不行思议的地步。我被迫对它的事务进行干涉,是由于我被事务的不行抗拒的力气引向建立一种既可保证西班牙的华蜜,又可保证我自己各邦的安静的体制。在新的局势下,西班牙将的确不像以前那样依靠我;不过,当它发觉它的境况已经正常,在大陆上无须有所畏惧,它可以用它的全部资源去重建它的海军时,我倒是会得到好处的。只有那些僧侣,他们占有国内一半土地,预见到这种新的体制意味着他们的胡作非为的破灭;还有宗教裁判所的很多暗探,他们担忧将会失业,尚在这个国家里兴风作浪。——拿破仑《为侵占西班牙辩解: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1808年7月8日)材料二当时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记忆的法国占据者的行为:“塞维利亚与其他地方的多处教堂遭到破坏、洗劫,其中就有塞维利亚圣母马利亚十字修道院。法国人抢走了塞维利亚慈善医院小教堂里几幅穆里罗的画作,只剩下了7幅。”“法国在巴塞罗那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就是射杀全部嫌犯,没收富人与教会的财产。他们还以没收与强制性捐赠的方式将地方财宝洗劫一空。”“法国围攻萨拉戈萨,激战导致数千平民丧生。”“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被法军损毁。”材料三下图是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抗拒者的场面。材料四由于拿破仑在西、葡两国实行了损害两国经济的政策,激起了两国资产阶级和牧民的不满和抗拒。拿破仑亲自率军远征。从今,“半岛斗争”拖住了法国的手脚,拿破仑陷入一场境况艰难的斗争。拿破仑坚信自己推行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同等和人权,将“民法典”在各地付诸实施。但是,拿破仑不单纯是一个改革者,他更是一个折服者,全部国家的人民都要在他的军队中作战,都要为他供应金钱。“当法国革命军队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国外时……人们很难把普遍的革命宣扬同法国的帝国主义折服行为区分开。”正是由拿破仑的扩张行为所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瓦解了帝国的基础。——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2003年版)在探究“拿破仑斗争”这一问题时,你认为应当如何辨析和运用上面的材料?20.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逐步形成、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国人在战败后痛定思痛,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傲岸感,主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理论和观念,渐渐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观念和思想,以劝慰中日甲午战败的亡灵英豪。此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懂得只是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规范价值与相关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斗争变更了这一观念,促使国人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问题上加入更多思索,并促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宋羿竺《甲午中日斗争与民族觉醒》材料二正如陈独秀当时所指出的:“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出十万八千丈,好像‘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探讨的了。”——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材料三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可以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申报》相关词汇运用频率的变更中看出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8年、1936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119、1507条;抗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心情的空前激发,“民族”一词运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年达到2369条。——《经济视察报书评: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材料四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来看,它是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起先逐步觉醒,甲午战败刺激下民族意识觉醒……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真正实现了全中国各个阶层社会力气的动员。——房波《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正义性》综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学问,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80字左右)阶段检测(五)斗争与文化交锋1.解析:“在被折服地区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激励东西方种族通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期间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融,从而有助于加强对被折服地区的限制,故选A项;这些措施最终是为了加强对被折服地区的限制,并不是为了沿袭北非地区的传统文明,解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被折服地区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激励东西方种族通婚”全部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对被折服地区的有效限制,而主观上并没有促进文化沟通的意图,解除C项;亚历山大的做法只是主观上是为了强化他的统治,不是为了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解除D项。答案:A2.解析:亚历山大帝国是折服而来的,“欧亚联姻”可以淡化帝国由于折服而产生的民族隔阂,故可以说明婚姻关系的政治化,故选A;“士兵接受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不足以说明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取,而是体现了亚历山大留意敬重当地习俗以削减冲突,维护统治,故解除B;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强化统治基础,赢得当地贵族的支持,故解除C;“起先”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民族融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存在详细的起始时间,故解除D。答案:A3.解析:材料强调了“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和“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学问也传入了希腊”,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沟通,故C正确;A、D未能完整理解材料信息,未能体现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主动影响,均解除;材料未涉及欧洲经济的发展状况,解除B。答案:C4.解析:“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渐渐形成少数民族”可见这里的融合方式是中外融合,故选B项;“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是外来民族,不是国内的少数民族,解除A项;材料中的方式只是元朝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不能以偏概全,解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中心集权国家就已经起先了,解除D项。答案:B5.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蒙古的四大汗国为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上述分封具备了后来四大汗国的雏形,故为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故选A;蒙古曾进行了三次西征,成吉思汗死后,还曾进行西征,故解除B;蒙古汗国并没有限制整个欧亚大陆,解除C;宗法制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而材料中继承父业的托雷为第四子,可见并未遵循宗法制,故解除D。答案:A6.解析:从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努力仿照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中可以看出,欧洲文化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并且欧洲文化在移植过程中渐渐发生变更,故A正确;B说法过于确定,解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移植,不是文化殖民,故C错误;美国明星出现与美国走向独立无关,故D错误。答案:A7.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美国和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时期的宗国主不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类型也不同,D符合题意;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也有欧洲白人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A不符合题意;被驱除到偏远贫瘠的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说法属实,B不符合题意;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是事实,C不符合题意。答案:D8.解析:材料中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照旧会保留君主,并且君主照旧拥有确定权力,而事实上法国大革命后废除了君主制度,可见作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形势推断是保守的,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刻画现实,自由女神也并不存在,解除A项;据材料“自由女神对国王说:‘从自由神的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可知作者认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解除B项;材料未体现作者对革命者激进的看法,解除D项。答案:C9.解析:创办科学刊物,宣扬科学学问,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不属于文化侵略,D符合题意;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祭拜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歼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化侵略,A、B、C不符合题意,解除。答案:D10.解析:冯桂芬指出了中国与西方相比的一系列落后之处,由此可知他主见向西方学习,号召国人转变思想观念,奋起直追,故选C;冯桂芬不属于维新派,没有主见维新变法,解除A;冯桂芬只是指出了中国与西方相比的落后之处,B、D均无法体现,解除。答案:C11.解析:依据所学学问,运用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斗争让文明更加文明”的观点是在强调通过斗争,不同文明相互碰撞、沟通与重构,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D正确;斗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用的是进化论观点,历史观和分析都不正确,解除A;斗争导致了人口的削减与生产的破坏与斗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不符,B错误;“斗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没有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C不符合题意。答案:D12.解析:据材料“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从新航路开拓后不断殖民扩张,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建立起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虽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但也造成各民族关系的不同等,故选A项;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是民族关系不同等导致的结果,解除B项;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与民族关系不同等都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解除C项;列强之间的冲突与各民族关系不同等没有关系,解除D项。答案:A13.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兰复国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困难,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这主要是由于战胜国依据自身意志对波兰进行领土划分所致,故C正确;A说法过于确定,解除;波兰的复国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B不正确;波兰复国已经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故D不正确。答案:C14.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数百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同等和民族自决的宣扬”,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中自由、民主、同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斗争,其次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斗争,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兴起是在17世纪,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斗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5.解析:据材料可知,金泳三担当韩国总统时认为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这表明韩国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故C正确;金泳三担当总统时,韩国已经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韩国总统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不能体现政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故B错误;材料“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非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故D错误。答案:C16.解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促使英国政府变更殖民政策,印度、以色列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反映了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项正确;材料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无关,A项错误;印度在南亚地区,不在中东地区,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亚洲国家发展存在“隐患”,D项错误。答案:C17.解析:第(1)题措施,依据材料一中“让商人自由经商”“配给驿站确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通过折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始辟其路’”“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实行了激励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设立驿站;驻扎军队,派遣官吏等措施。历史意义,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蒙古帝国时期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对促进帝国境内贸易发展,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影响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等,具有主动意义。第(2)题方式,依据材料二中“亲征花剌子模”“进军撒麻耳干”“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行能的”等信息可知,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方文化沟通的主要方式有斗争与和平两种。表现,依据材料二中“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沟通,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沟通的表现主要有,前期以斗争方式为主,留意技术沟通;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全方位沟通。答案:(1)措施:激励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设立驿站;驻扎军队,派遣官吏等。(4分)意义:促进了蒙古帝国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为今日的“一带一路”倡议供应了诸多有益的思索。(4分)(2)方式:斗争与和平两种方式。(3分)表现:前期以斗争方式为主,留意技术沟通;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全方位沟通。(3分)18.解析:首先分析题目,斗争与文化的交锋,即承认斗争残酷的同时强调斗争在客观上对世界文明交融和进步也产生确定的促进作用,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多数次的斗争,每个时代斗争的起因不尽相同,就其时间分期而言,还是具有确定的阶段性特点,例如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斗争带有确定的扩张性,大多是为了开疆拓土,不断扩大国土的范围和掠夺无尽的财宝,以建立浩大的帝国系统彰显权威作为主要目的;当资本主义兴起后,主要是西方国家起先践行重商主义的政策,从国家层面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通过不断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贸易的方式进行掠夺和斗争,在此过程中西方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或世界霸主地位不断的发动斗争,例如英国和荷兰的海上霸权争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斗争,在当时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给殖民地的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承认斗争残酷的前提下,我们也必需看到斗争在客观上产生的作用,斗争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民有了最干脆的接触,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交锋和碰撞,被折服的人民起先反思自己文化和体制上的不足,同时起先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先进文明的洗礼,主动进行文化的升级和改造,重新适应世界发展的浪潮;例如古代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横跨三洲的浩大帝国,折服了广袤地区,也对这些被折服的地区造成了重大灾难,但客观上,亚历山大东征后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也亲密了亚非拉地区之间的文化沟通与碰撞;近代拿破仑发动的一系列斗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却使得起源于法国佛罗伦萨的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构建出了志向的蓝图,促进了欧洲民族民方法识的觉醒,使得欧洲后期民主体制的形成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使得世界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崛起,社会主义制度诞生,新兴民族国家的不断出现,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综上所述,斗争无疑是残酷的,但却又实实在在的促进了文明的沟通与融合,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答案:分值标准水平四:13~14分观点正确;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个史实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表达精确。水平三:9~12分观点比较正确;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清楚;语言表达较精确。水平二:5~8分观点不够精确;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清楚;语言表达较精确。水平一:0~4分观点不够精确;论据不够明确,角度单一,史实不充分或不精确;史论结合不紧密;逻辑不清楚;语言表达不精确。范例:斗争与文化交锋每个时代的斗争起因不同,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斗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斗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这些斗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但是斗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例如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峻破坏了被折服地区,但客观上推动了被折服地区逐步接受希腊文化;近代拿破仑斗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方法识觉醒,先后出现19世纪二三十年头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重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19.解析:首先,指出文献类型与价值,据材料一“拿破仑《为侵占西班牙辩解: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可知,材料一是当事人的说法,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当事人的说法往往会带有主观倾向,存在对自己美化或者辩解的意图,因此对这种史料的运用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斟酌辨析;据材料二“当时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记忆的法国占据者的行为”可知,材料二属于当时人的记述,也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状况;据材料三“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可知,材料三是艺术作品,带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可以了解当事人的心态和情感,但只能用来进行参考和借鉴;据材料四“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可知,材料四是现代人编著的资料,属于二手史料,对这种史料的运用应当留意辨析和考查。其次,分析材料视角或立场,据材料“拿破仑《为侵占西班牙辩解: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可知,材料一是斗争和入侵发起人的视角,倾向于论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据材料“当时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记忆的法国占据者的行为”“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受到入侵的西班牙人的视角,倾向于强调入侵者的暴行;据材料“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可知,材料四是客观和中立的视角,反映现代历史学的观点和评价。再次,分析材料记载内容,据材料一“这个国家的混乱已经达到不行思议的地步。我被迫……保证我自己各邦的安静的体制”可知,材料一意图说明西班牙存在的问题和入侵西班牙的必要性;据材料二“当时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记忆的法国占据者的行为:……”、材料三“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以描述当时的历史场景为主;据材料四“由于拿破仑在西、葡两国实行了损害两国经济的政策,激起了两国资产阶级和牧民的不满和抗拒。拿破仑亲自率军远征……”可知,材料四重在分析当时的历史过程和影响。再者,分析材料形成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一“拿破仑《为侵占西班牙辩解: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当时的西班牙人描述和记忆的法国占据者的行为”、材料二可知,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干脆形成于入侵西班牙斗争当时,是拿破仑斗争干脆影响下的产物;据材料三“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可知,材料三是拿破仑斗争末期回顾和反思斗争的作品;据材料四“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可知,材料四是现代学者探讨历史的产物。最终,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这些材料的类型和立场、视角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