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探究120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探究120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探究120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探究120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探究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研究目录TOC\o"1-2"\h\u13960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之研究 115366一、绪论 12619(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001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7760(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25601二、庭审实质化概述 24756(一)庭审实质化概念 2151(二)庭审实质化在我国产生背景 38009(三)庭审实质化实施的理论基础 418228三、我国庭审实质化制度现状 518651(一)立法现状 51885(二)实践现状 512897(三)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困境 510986(四)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困境 83331(五)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困境 96727四、域外庭审实质化的比较法分析 1021440(一)英美法系国家庭审实质化研究 1020405(二)大陆法系国家庭审实质化研究 1215910五、我国庭审实质化的完善措施 1331125(一)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具体措施 1327123(二)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具体措施 1519459(三)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具体措施 1631432六、结语 17一、绪论(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庭审实质化是中国开展“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改革,必须探究影响改革实效的重要因素并“对症下药”。庭审流于形式的问题是“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实践中我国的庭审形式化问题严重,审判程序虚置,流于形式。问题解决之道是推进庭审实质化进程。现有的法律制度缺陷是推进庭审实质化进程的最大阻碍。所以,我选择了我国庭审实质化路径研究作为论文的主要内容,以期对推进我国庭审实质化有所助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于庭审实质化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多只集中在了刑事庭审实质化领域,民事庭审实质化研究成果不多,行政庭审实质化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原因是“以审判为中心”改革是针对刑事诉讼提出的,而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必经之路。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庭审实质化与刑事诉讼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庭审的本身目的是让当事人实质性的进行对抗,法官依庭审形成裁判文书。而庭审虚化的问题存在于各种诉讼中,所以庭审实质化可以运用在刑事诉讼中,同样也可以运用在民事、行政诉讼中。 国外学者并未提出庭审实质化这一概念,但大多支持“以审判为中心”这一制度,也都认可庭审在诉讼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在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有各种制度保障庭审实质化的实现,其中尤以美国、英国、日本的制度较为成熟。(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庭审实质化的概念出发,立足我国庭审实质化现状,发现和分析当前我国庭审实质化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域外庭审实质化改革成果,探索我国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科学方案,最后对于“如何完善我国庭审实质化”这一核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二、庭审实质化概述(一)庭审实质化概念1、庭审实质化内涵“庭审实质化”是庭审虚化的反义词,是指要让庭审在审判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审判活动围绕庭审展开,服务于庭审。庭审要在法庭上进行,所以庭审实质化要求审判活动要保障证据在法庭出示、事实在法庭查明、焦点在法庭辩论、裁判在法庭形成,以确保庭审的价值得以实现。以审判为中心内涵“以审判为中心”是在我国把诉讼程序分为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之后的必然要求。为了防止“以侦查为中心”、“以案卷为中心”等的诉讼程序固化进一步加深,减少审前程序对审判进程的影响,发挥出审判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审判过程中的程序正当保证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我国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庭审实质化与以审判为中心区别“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只有实现了“庭审实质化”,“以审判为中心”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为“庭审实质化”的提出就是针对审判活动中的程序来说的,审判包括庭前程序、庭审程序、宣判程序三部分,而庭审程序是审判的核心内容,所以“庭审实质化”是实现“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基础,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我国“以审判为中心”改革针对的是刑事诉讼制度,但由其引申出的“庭审实质化”意义更为宽泛,可以广泛适用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二)庭审实质化在我国产生背景一方面,侦查环节成为诉讼的核心环节,审判地位低下,庭审虚化严重。侦查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开始,影响着案件的走向。一般而言,我国的“公、检、法”分工合作,公安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判,互相制约。实际上公安的侦查权过于强大,有拘留、逮捕等进行强制措施的权力,侦查环节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直接影响了法官的认识,影响了案件判决。另一方面,审判环节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庭审的作用被忽视。法官在庭审中只注重按程序进行,不进行实质性的思考、询问,俗称“走过场”。法官不依靠庭审中的原被告陈述和辩论得到案件事实,仅仅依靠庭审前得到的信息进行审判,忽视了庭审的作用,使得司法公正成为空谈,司法权威受到质疑。综上,推进庭审实质化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庭审实质化实施的理论基础法学界为我国庭审实质化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1、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理论基础沈德咏教授提出了推进法庭审判实质化需要的几项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繁简分流制度,司法资源利用最大化;扩大适用法律援助制度,实现庭审中的抗衡;落实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重视推进一审庭审实质化;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汪海燕教授指出庭审实质化的实现必须从“逮捕中心主义”到“审判中心主义”,切断审查逮捕与审判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办案绩效考核制度;从“卷宗中心主义”到言词审理,避免法官庭前预判,确保庭前审查与法庭审判主体不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条件、证据规则以及证人保护与经济补偿制度;庭前会议从实质审查到程序审查,庭前会议只处理程序化问题,庭前会议参与人员与法庭审理的人员分离,明确庭前会议的效力,防止庭前会议内容重复出现在法庭审理中,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从定罪中心到定罪量刑并重,定罪和量刑分开进行,被告人认罪与否成为量刑程序是否被完全独立的重要依据。2、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理论基础郝延婷教授提出了如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的基本架构以及庭前准备工作按照案件复杂程度分级准备。常宝莲教授对实现民事庭审实质化所需的制度保障(包括诉讼制度保障、审前制度保障、审判制度保障以及证据制度保障)分别分析。张济坤教授对四种民事庭审模式改良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找出完善的方案,同时对争点对抗制庭审模式的完善提出了建议。3、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理论基础张爱琳对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改革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包括对审前制度、行政首长出庭制度、质证制度以及合议庭制度的调整。我国庭审实质化制度现状(一)立法现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经得起法庭的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2016年10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发布《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2017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深化庭审实质化改革的“三项规程”,包括《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调查规程(试行)》,以推进庭审实质化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贯彻落实。(二)实践现状2015年2月之后,在四川省委领导和各级人大监督支持下,四川法院率先在全国开展刑事庭审实质化试点工作,成都中院成为首家开展刑事庭审实质化试点法院,在全市推出81个案件示范庭和实验庭,确保庭审处于核心地位,提高审案质量,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三)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困境民事诉讼因为没有侦查和检察起诉的程序,所以民事诉讼中的审判中心主义与庭审实质化没有本质区别。1、审前准备工作不足通俗来说,审前准备工作是为了让庭审能正常、顺利进行的必备前置程序。如果庭前准备工作不足,找不到争点或者争点模糊,会使庭审中辩论没有方向,法官抓不到重点,耗费大量精力在没有争议的问题上,导致重复开庭,浪费司法资源。反言之,审前准备工作做得过多,模糊了庭前准备和庭审的界限,法官在庭审前有了心证,裁判结果有了定论,庭审中无事可证、无题可辨,庭审的实质功能不能实现,庭审就没有了意义。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审前准备工作往往不足,常常只做法律明确规定的必做项目,例如,送达起诉状和答辩状副本,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等,而更实质性的像过滤双方认同的事实,归纳庭审需要辩论的争点往往被忽视。因为法官案子较多,往往会倾向于效率更高的方式解决,这使得他们更重视在庭外调查取证,形成自由心证,甚者希望利用调解解决案子。实际上,没有争点的庭审往往难以推进,重新确定重点,过滤与案件无关的信息,往往会消耗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的大部分精力,庭审质量难以保证。2、法庭调查形式化法庭调查是证据出示、质询、认证的阶段,是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阶段,也是法庭辩论得以进行的基础,但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在举证阶段,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况分为有正当理由的不出庭和无正当理由的不出庭,法律规定“无正当理由未出庭的证人以书面等方式提供的证言,不得作为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无论是法条还是司法解释,均未明确规定正当理由的范围,这大大提高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证人不出庭为之后的质证带来了难题,缺乏质证的证据也难以保证其真实可靠。法庭调查就是让证据完全在双方当事人面前呈现,通过质证保障证据的真实可靠,能成为定案依据。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案件的真实情况难以把握,也就不能保证判决的公平公正。3、法庭辩论程序化实践中,庭审前法官往往已经掌握绝大多数案件信息,通过案卷对双方证据、态度有了完全的了解,有了内心决断,甚至已经形成了法律文书。如果法官在庭审中只把自己当作工具人,只主持庭审、维持秩序,不在乎当事人的说法,庭审就完全是走程序,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法庭辩论形式化严重。法庭辩论本是庭审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让法官进一步了解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可以反驳对方观点,是诉权得以实现的最好时机。但是实践中,法庭辩论形式化严重,辩论时双方经常只重复表述诉状中的内容,或是把之前发表的意见再陈述一遍,法庭辩论草草结束。一方面,因为审前工作潦草,法庭调查和质证阶段需要重新进行,耗费了双方和法官太多精力,到辩论阶段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当事人对法庭辩论的不在乎,也反映了法官对法庭辩论的忽视。如果激烈的、内容丰富的法庭辩论,并不能对裁判结果起到影响,言词辩论就失去了意义,当然的导致当事人不重视法庭辩论。在法庭辩论结束时,审判长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求当事人陈述最后的意见,这本是当事人打动法官的关键时机,也是当事人驳斥对方当事人的最后机会,但这一完全服务双方当事人的程序却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回答已经模版化、固定化。4、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顺序僵化我国严格遵守先法庭调查,后法庭辩论的模式。最开始,我国的法庭调查阶段完全由法官主导,先调查事实,再争论定罪量刑,是符合当时情况的。但随着证据规则的发展,当事人慢慢成为法庭调查的主体。法庭调查中,当事人不可避免会对证据发表观点,对证人进行询问,难免会进行辩论,这时如果过于明确划分法庭调查和辩论阶段,法庭调查就不能顺利进行。如果在证据调查阶段,当事人想要进行辩论,法官要求停止,提出辩论要等到下一阶段,那么法庭调查就不能保证查清事实。即使法官允许调查阶段进行辩论,又极容易造成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重复同一内容。(四)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困境1、法官审案案卷化案卷是在侦查阶段,由侦查人员做出的工作记录。检察机关也可能会将形成的证据链放入案卷。法官在庭审前都会阅卷,案件中记载了庭审中的大部分内容。由于法官在庭审前看了大量材料,极有可能形成自由心证,对案件有了自身的判断。这导致案卷材料成为法官裁判的重要依据,也阻碍了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进程。根据《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调查规程》第25条,案卷材料不应在庭审中使用,除非是证人不出庭时,或是出庭时遗漏关键内容、要求证人解释矛盾、核实证据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庭前案卷,以核实证人证言或是证据的真实有效。法律允许法官法官阅卷是为了让法官在审前有大概的了解,否则仅仅依靠庭审中当事人的发言很难了解案件全貌,难以准确地判断。庭审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效率底下。但实践中阅卷并没有使庭审中的法官更清晰地分辨双方当事人的主张,反而使裁判形成于庭外。2、抗辩双方力量不对等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作为检方的对手,具有保护被告权益不受侵犯的作用,因此在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不可或缺。实践中,刑事诉讼的律师存在两点问题。一方面是律师能力低,不足以和检方抗衡;另一方面是律师辩护率低,被告自己为自己辩护。在刑事案件中,辩护律师不仅需要出现在庭审中,也要保护被告人在侦查起诉阶段的合法权益。律师早早介入案件,才能及时制止公检机关的侵权行为,更好地保护当事人,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维护司法公正。目前,值班律师制度的出现,解决了律师出庭率的问题。但一些律师缺乏经验,不能与检方进行实质性的对抗,对庭审的影响微乎其微,完全不能维护当事人的权益。3、法庭辩论形式化因为审前对争点的整理不足,导致庭审中证据的出示和辩论没有重点,双方不能做好充足的准备,也就没有互动,没有对抗性。有时,检方“打包式”提出证据,辩方再一一作出回应,回应时时常会漏掉或者回避部分证据。即使检方提出一条证据,辩方回应一条证据,这时即便还有疑点,检方也几乎不会在针对疑点提问,往往继续列出下一条证据,很少会进行回合制辩论,导致辩论几乎没有对抗性。(五)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困境1、外部因素干预庭审行政诉讼的目的是发挥审判作用,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诉讼从立案到审判,要经过长时间的庭前准备、庭审后一般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宣判,这为行政机关干预庭审提供了时间。虽然法院有权利对有行政机关参与的案件进行审判,但是因为法院不能与行政机关完全脱离,法院的人财物由行政机关掌控,人员晋升也受制于行政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法官依靠自律顶住压力,难免强人所难。2、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困难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不高,行政首长出庭率就更低。一般情况下只是委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对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的情形规定不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工作任务多,有重要事务需要处理不出庭是正常的。为此,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在有合理理由却不能履行出庭应诉职责时,可以进行委托。但对于“合理理由”并未明确规定,导致事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极低,也没有手段能加以约束。另一方面是近些年虽然根据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在增长,但在解决实质性问题上,并没有效果。在一些诉讼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到庭一言不发,仅由律师代理发言,对于解决实质性问题毫无效果,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无法实现。四、域外庭审实质化的比较法分析(一)英美法系国家庭审实质化研究1、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研究庭前会议起源于美国,目前被很多国家借鉴融合。在美国,庭审一直是诉讼的核心环节。1938年,为保障庭审能够正常有序进行,美国在民事庭审前规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最基本的是诉答程序,也就是指双方当事人交换诉状和答辩状以明确争点,确保在庭审中能有争对性的辩论。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实施以后,庭前准备工作进一步发展,发现程序和审理前会议取代了诉答程序。发现程序是指双方对案情进一步了解,公开证据,整理或形成争点,以便在庭前做好应对准备,保障庭审中的激烈交锋,防止冤案出现。这之后法官还可以主动召开审理前会议帮助当事人进一步明确发现程序所得的结论。美国还规定了审理前会议后要出具审前命令,审前命令并不一定由法院完成,每个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起草人,可以是法院、原告律师或是法庭指定的律师。审前命令必须明确规定在审理前会议上达成合意的事项,除非有新的审前命令,一经作出,不允许反悔。审前命令在庭审中的作用极大,防止在庭审中重复已经达成决议的事项,减少了司法资源的浪费。美国开庭审理流程为开场陈述、举证质证、最终陈述和评议。庭审开始时,双方当事人先进行开庭陈述,接下来原告提出证据,被告就原告的证据提出反驳的证据及理由,原告再就被告的证据理由进行反驳,直到案情明朗。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证据、问题,法庭不得进行认证。在质证阶段结束后,双方当事人还要进行最终陈述,总结上一阶段内容,形成系统的链条。最终由陪审团对案情进行认定。美国比起英国更重视当事人的参与,整个法庭几乎全部由当事人主导,用交叉询问的方式将案情、疑点全部呈现给陪审团。英国也形成了极其完善的诉前议定书体系,目前通过了九种诉由的诉前议定书。为了让当事人尽可能和解,减少诉讼,以及和平友好的解决诉讼,国家给予法官极大的权利,以期积极的管理案件和实现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甚至是诉前议定书的适用,如果法院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不使用诉前议定书才能达到民事诉讼的预期目的,或者是更符合案件事实,也可以发挥自由裁量权变通处理不适用诉前议定书制度。总之,法院的活动以是否符合民事诉讼的精神为准则,而非必须依照固定程序。英国开庭流程为开场陈述、举证、辩论三个阶段。英国的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没有分开,同时进行。一般由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围绕证人、证据交叉询问,发表意见,法官只对程序进行把控,核心环节由当事人把握。因为英国庭前准备工作充足,法官在庭审中没有实质性的任务,能通过观察辩论情况形成自由心证,庭审结束就可以做出判决,只有极少数有困难的情况下才会在庭审后判决。2、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研究美国庭审并不依照案卷进行,但是法官庭审前均可调阅起诉审查的材料,包括案情、证据等。所以,美国并不禁止法官庭审前阅读案卷,反而认为这能帮助法官了解案件事实,有效提高诉讼效率,保证庭审的有序进行。而且美国的陪审团审判制度,法官与裁判者分离,能有效防止审前裁判者的自由心证被影响。美国奉行当事人主义,如果证据未经质证绝对不能成为判决的依据。同时明确庭审中质证的目的是保障当事人的质证权,防止庭外证人证言受到政府干涉。如果证人确因法定情形无法到庭,且被告已经在庭外与之进行了质证,其证人证言可以被采信。这不仅保障了当事人的质证权,也能够通过让双方当事人信服的方式取得证人证言。美国的诉讼辩论对交叉询问规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顺序是主询问、反询问、再主询问、再反询问,反复进行。因为是谁先传唤谁先问,所以首先提出证人的一方先进行主询问,另一方当事人或律师再询问,以此类推。交叉询问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反复辩论,直到发现真相。庭审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交叉询问,直到没有新的问题,以此来获知案件事实。交叉询问是目前来说最有效的询问证人的方法,通过反复询问证人找出疑点来反驳对方观点,获得裁判者的认同。同时,对抗式的交叉询问可以使抗辩双方处于平等地位。3、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研究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为了不使行政权或司法权扩大,美国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法官,对行政诉讼进行初审,受普通法院监督,以此来平衡司法权和行政权。美国没有行政诉讼法典,只规定了特殊规则,凡没有特殊规则的均按照民事诉讼规则处理。同时,美国也不设专门审理行政案件的司法机构。简单来说,英国或美国的行政机关有权受理行政案件,对行政案件作出裁判权,若当事人不服裁判,可以申请法院对行政裁决做出司法审查,法院拥有最终裁决权。(二)大陆法系国家庭审实质化研究1、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研究日本明确规定了审前争点及证据的整理程序,将之分为三个并列程序,预备的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以及依书面的准备程序,法官可以根据案件信息、当事人具体情况择一进行。当因当事人的原因无法面对面辩论时,就只能采用依书面的准备程序,采用书面或是电话进行庭前准备。这三种庭前准备工作均由法院主持,具有一定的效力,如果在庭上有其他攻击防御行为时,有说明正当理由的义务。日本引入了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制度,但因为职权主义观念残留,并不禁止法官询问证人,但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日本的证据审查极为特殊,分为言词辩论期日和证据调查日。在言词辩论期日询问人证,在证据调查期日对物证、书证等进行讨论。但因为日本引入了当事人主义观念,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并不分开进行,在证据审查时当事人也可以辩论。2、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研究日本采取“起诉书一本主义”,法官在庭审前接触不到能影响定罪量刑的证据,起诉书中只有当事人身份、案情等有助于庭审顺利进行的表面信息。这有利于防止法官产生预断。庭审也只能由双方当事人主导,法官处于中立裁判地位。因为日本的庭前准备程序划分明确,法律规定极其详细,庭审前已经确定争点,双方当事人做好了万全准备,法官也就不需要主导庭审。3、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研究法国具有独特的行政诉讼审判体制。受早期影响,法国行政诉讼具有半秘密性质。一方面,法官对案件的裁判往往在庭审前完成,而庭审前的程序又不公开进行,只有与案件有关的人才能参加,庭审只是“走过场”。另一方面,实践中法院在法国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当事人往往愿意放弃开庭选择书面审理,这导致行政诉讼中书面审理极其普遍。因为法国人认为行政诉讼需要快速解决,否则会损害公共利益。当事人主导的庭审十分浪费时间,法官主导庭审可以使证据全部呈现出来。所以在庭审中,为了加快庭审效率,法国行政诉讼是由法官主导庭审,法官负责调查案件事实。综上所述,法国的行政诉讼的庭审既由法官主导,又带有秘密性质,这导致无人能监督法官的判决。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被侵犯,法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府专员制度。每个行政案件指定一名法官担任政府专员,监督行政诉讼,并在作出判决时提出意见。政府专员的意见对最终裁判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政府专员制度是法国独有的行政诉讼制度,能有效的制约法官,保障判决公正。五、我国庭审实质化的完善措施(一)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具体措施1、构建法官助理型审前准备程序审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提高庭审效率,保障庭审正常有序进行的必备程序。庭前准备工作过多必然影响法官形成自由心证,最终导致庭审虚化。对此学界也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庭前准备工作和庭审由不同法官主持,庭前准备阶段和庭审完全分割,防止庭前准备时法官形成自由心证。但我国庭前准备工作过少,最重要的原因是案子多法官少,法官的工作量已经已经达到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给庭前准备工作再分配法官,有些不切实际。所以,我更认同周袁和尚润泽的观点,在这个时期,法官人数少,但工作量大,如果能将一些程序性事务、非审判核心的工作交给司法辅助人员,法官压力将大大减少,也能是法官精力集中在庭审中,提高庭审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法官在庭审前接触过多案件信息。2、借鉴交叉询问制度交叉询问制度对庭审实质化改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证人由一方当事人找出,代表了一方利益,一般有一定的倾向性,会不自觉的偏向己方。而交叉询问制度是由当事人双方反复询问证人,有助于寻找到证人证言的漏洞,保障还原的案情真实可靠。而我国目前庭审中一般是由法官对证人进行询问,但因为证言受证人主观意愿影响,不能保证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一方面,法官对证人证言也不十分信任,证人证言在庭审中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法官询问证人可能忽略重要的细节,法官的中立地位也可能因此受到当事人的怀疑。但证人证言是极其重要的一类证据,对定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些时候又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的交叉询问制度,融合自身的优点,以交叉询问制度为主,法官询问证人补充为辅,共同探索案件事实,还原事件真相,以此保证审判的公平正义。3、打破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界限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泾渭分明已经影响了庭审的实质化进行。如果仍然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分开来进行,法庭调查阶段的质证将变得没有意义,当事人的质证权利形同虚设,证据难以查明,案件事实也就难以查清,审判公正也就无法达成。目前,庭审中已经慢慢难以分清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界限,这正是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合二为一的机会。融合之后举证、质证阶段的主持工作将更多的交给当事人完成,法官只需在结束后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提问,形成判决。(二)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具体措施1、运用直接言词证据原则和直接审理原则直接言词证据原则要求所有言词证据必须经过法庭的审查,且审查必须以言辞方式进行之后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直接审理原则则要求案件参与人必须全部到庭参与审理。直接言词证据原则和直接审理原则能防止刑讯逼供导致的冤案,进一步增强言词证据的证明力,增强法庭辩论的对抗性。但言词证据原则的实现要求证人出庭率足够高,必要证人必须强制到庭。一方面,应当加强普法建设。只有民众的法律素养达到一定高度,证人的出庭才不会如此困难。另一方面,对证人必须出庭的情况予以明确规定,例如《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出庭条件中一点为“法官觉得证人有必要出庭的,证人应当出庭”。这使得法官对证人出庭的条件拥有大量的自由裁判权,这时法官容易忽略某些重要证人。立法应对这种情况加以限制,明确规定证人必须出庭的情况。只有证人出庭作证,才能从根源上缓解法官对案卷的依赖,有效的缓解庭审虚化的问题。2、优化卷宗移送主义卷宗移送主义有很明显的弊端,侦查阶段的证据影响法官心证。因此有学者主张我们引入日本的“起诉书一本主义”,即起诉书中不能添附会导致法官预判的任何事项,部分学者认为这样可以杜绝法官的庭前预判,使法官像一张白纸出现在庭审中,倾听当事人的主张,保持中立的态度形成判决。但是,日本采用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前提是拥有配套的庭前准备工作,即使法官庭前只接触到起诉书,庭审也能正常进行。而我们国家针对起诉书一本主义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贸然减少法官庭前案卷只会造成庭审混乱。虽然卷宗移送主义有其自身的缺陷,但我国法官少案卷多,要求司法效率高,卷宗移送主义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据目前卷宗移送制度现状,有几点建议。一方面,要解决卷宗的正当性问题,制作卷宗的机关应保证卷宗不偏颇,同时包含控辩双方的观点,内容全面客观。另一方面,对根据卷宗定案进行限制,无正当理由不得利用卷宗定罪,证据只有在庭审中经过质证,其合法性、真实性才能得到确认。3、针对律师职业能力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针对律师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通过律师撰写的法律文书和出庭时的辩护对律师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只有评估合格的律师才能进行庭审中的辩护活动。(三)行政诉讼庭审实质化具体措施1、分离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为了减少行政干预司法,必须要重新认识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在解决行政争议的同时,也要保护法益。法院必须处于裁判者地位,依法律进行审判活动。在这之前,必须将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